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521 - Fusing AI and Robotics for Dynamic Environments-01

智能適應: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在動態環境中融合

人工智能(AI)技術的進步推動自動化機械人邁向環境適應新時代。   機械人技術在過去數十年的進步令人矚目,但仍有不少難題尚待解決,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傳統機械人通常要依靠預先編寫的指令和受限制的配置,難以應對預料之外的情況。AI技術涵蓋認知、分析、推理及決策,使機械人能夠智能操作,顯著提升其協助和支援人類的能力。  在工程系統中導入AI技術增強機械人性能,推動其在工業、農業、物流、醫學等領域有更廣泛的應用,使機械人能夠更加自主、有效率地執行複雜任務。這項技術進展不僅釋放了機械人的實際應用潛力,也有助解決迫切的醫療和環境問題,以及在工業革命4.0的背景下促進智能製造的範式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張丹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運用AI技術,研發出多項具備高動態性能的新型機械人系統。 張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項抓握姿勢檢測框架,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生成出一組具備全方向(六自由度「6-DoF」)的精準抓握姿勢。為了準確偵測要抓取的物體,團隊在不同半徑的多尺度圓柱體上應用卷積神經網絡(CNN),就每個物體的估算位置及尺寸,提供詳細的幾何資訊。 透過多個多層感知器(MLP),可以將機器手抓取物體的精確度參數進行最佳調整,其中包括抓取器寬度、針對特定的平面內旋轉角度及抓取器深度的抓取分數,以及碰撞偵測。這些參數會輸入到框架內的演算法,用於擴展預設配置,以產生專為場景而設的全方位抓握姿勢。實驗結果顯示,此方法在實驗室模擬環境中的表現全面優於基準方法;在現實實驗中平均成功率為84.46%,而基準方法的平均成功率僅為78.31%。 此外,研究團隊亦利用AI技術,為一款協助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步態復健的新型機械人膝關節外骨骼,提升其功能及使用者體驗。該外骨骼的結構包括: 以電動機驅動,用於主動輔助膝關節屈曲與伸展的執行器;能將外骨骼的重量轉移到地面的踝關節;以及由另一組由電動機驅動的剛度調節機件。  機器學習演算法中的長短期記憶(LSTM)網絡可用於即時調整非線性剛度及扭矩,模仿人體膝關節的生物力學行為特性。此網絡透過大量肌電圖(EMG)訊號與膝關節運動資料進行訓練,能夠根據使用者的生理訊號及動作狀態,實時調整外骨骼的剛度和扭矩。透過預測所需的參數調整,該系統可以適應各種步態需求,有效提升使用者的步行穩定性及舒適度。  本研究整合了基於徑向基函數(RBF)網絡的自適應接受控制演算法,使機械人膝關節外骨骼能夠自動調整關節角度及剛度參數,無需使用力矩傳感器。這樣可以提高位置控制的準確度,以及外骨骼對不同步行姿勢的適應能力。此方法以數據為主導,可以完善模型預測,並隨時間推進而提高整體表現。實驗結果顯示,該模型在準確度和實時反應方面,均優於傳統的固定控制方法,能夠根據不同步速的使用者,產生合適的參考關節軌跡。   張教授的創新研究以深度學習為主的AI技術,顯著提升了機械人在感知與理解環境方面的能力。這項技術進展使機器人能夠更有效、靈活地解決和應對超出標準作業設定以外的非固定任務。AI與機械人技術的融合,不僅提升了操作的精度與準確度,還為機械人自動化帶來了全新功能,能夠做到即時決策及持續學習的能力。因此,不斷提升機械人的性能,從而拓展其在未來社會中的應用範疇。   資料來源: Innovation Digest, Issue 1  更多有關研究    

2025年6月9日

研究及創新

2

理大亮相第四屆南昌健博會 展示醫工結合及人工智慧創新科研實力

2025年第四屆中國(南昌)國際大健康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在6 月 6日於江西省南昌市的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是國內大健康產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為全港唯一高等院校代表,理大共邀請11個研究團隊參與展覽,藉此介紹各項大健康相關的最新研究和技術成果,展示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的創新科研實力。 是次展會以「科技大健康,重塑新業態」為主題,內容覆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銀髮經濟、智慧醫療、中醫中藥、健康消費及智慧生活等大健康全產業鏈上下游。 理大的展示包括: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何明光教授的「人工智慧眼底照相機」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丹教授的「踝關節康復機器人」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的「人工智慧輔助的醫藥產品開發平台」 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文偉松教授的「專為視覺障礙人士設計的穿戴式智慧導航與交互系統」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的「無線掌上式超聲脂肪肝和肝纖維化評估設備」 及「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設備」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兼Presidential Young Scholar)李妍教授的「數字漫步」,為行動不便人士緩解憂鬱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的「用於癌症成像和治療虛擬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的「智雲行健步儀」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珊珊教授的 「針對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電子閱讀療法應用程式」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的「認知障礙模擬遊戲套裝」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副總監趙培先生代表出席大會舉行的開幕儀式,與一眾領導留影。參與開幕式的領導包括:江西省人民政府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南昌市人民政府及國內一眾院所領導,多方即場進行學術交流及商貿洽談。當地媒體亦到場採訪理大研究團隊,提升活動和社會關注度,廣泛推廣科研成果和影響力。 理大在醫療教育和醫療創新方面擁有堅實的基礎,通過結合醫療保健與人工智慧、工程和資料科學等跨學科策略,解決各種醫療挑戰,助力提升香港和大灣區的醫療服務,推進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2025年6月7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成立肌肉骨骼和運動康復聯合研究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上月簽署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立「肌肉骨骼與運動康復聯合研究實驗室」,推動肌肉骨骼健康與運動康復領域的前沿研究與創新,結合雙方在臨床專業、醫學工程及轉化研究方面的優勢,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 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和聯合研究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北醫三院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與北醫三院院長付衛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隨後在董澄教授和付衛教授見證下,理大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康復科學教授、神經康復治療學講座教授及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與北醫三院副院長、生殖醫學科教授李蓉教授代表雙方進行揭牌儀式,象徵聯合研究實驗室正式啟動,標誌著兩地在學術與醫學科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董澄教授致辭時表示:「面對全球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疾病負擔加劇的挑戰,運動康復在提升生活品質與緩解醫療壓力方面的關鍵作用日益顯著。這次理大和北醫三院強強聯手,既能深化兩校學術經緯的交織,更能為大中華區運動康復領域注入創新動能。我們期待與北醫三院協同共進,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輻射亞太地區的科研創新及人才孵化基地。」 付衛教授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與理大攜手合作,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推動肌肉骨骼和運動康復領域的創新成果轉化,造福患者,促進康復醫學發展。」                                             理大與北醫三院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集成跨學科資源的聯合研究實驗室,推動運動康復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及人才培養,致力提升患者康復效果,為推動健康老齡化作出貢獻。

2025年6月6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以地理空間技術揭示香港隱藏歷史 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

香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繁華都市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遺跡和故事仍埋藏地底有待發掘。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團隊利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發掘和記錄香港地下隱藏的戰爭遺跡和文物古蹟,並計劃舉辦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推動香港文化遺產保育和傳承。項目獲香港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提供約港幣322萬元支持。 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領導的「揭示和發現遺失的古代文化遺產:推廣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項目,為期兩年,旨在運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包括空間對位及測繪技術、航空及地面雷射掃描,以及地貌分析科技,發掘和記錄香港地下隱藏的戰爭遺跡、文物和歷史遺址的圖像,從而深入研究本地戰爭遺址和文化遺產。項目將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教授,以及本地業餘戰爭歷史學家合作進行。 理大團隊亦積極與政府部門、大學、業界夥伴、《國家地理雜誌》、《科學人》、非牟利機構和薄扶林村民攜手推動的「薄鳧林牧場」緊密合作,推動公眾教育,並推廣地理空間技術在發掘香港隱藏歷史的應用。團隊正利用地理空間和地貌分析技術,探索五個香港戰爭遺址和歷史文化古蹟,包括醉酒灣防線、摩星嶺炮台及大潭英軍港島東旅指揮部、薄扶林村及舊牛奶公司牧場、大嶼山分流炮台,以及東涌炮台,以揭示和重構香港的歷史故事,讓這些失而復得的歷史遺跡重現眼前。 為推廣以科技驅動的歷史解讀、地理空間測繪應用、文化遺產保育,以及促進STEAM教育,理大團隊將舉辦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包括香港戰爭遺址和歷史文化古蹟實地考察、STEAM為題的研討會和講座、交流工作坊,以及沉浸式展覽等,並配合理大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和三維打印等先進設施,讓中學生及大學生體驗如何以藝術科技結合歷史,有系統地呈現香港故事。此計劃不但將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融入STEAM教育,更期望加深公眾對香港文化遺產的認知和欣賞,促進社區歸屬感,實現知識共享和傳播。 賴緯樂教授表示:「計劃以獨特方式將尖端科技與歷史研究結合,發掘和保育被遺忘的香港珍貴歷史遺產,更希望以此作為教育平台,承傳和守護人文集體回憶。我們期待透過創新技術和互動教育,藝術、科技和歷史的創新詮釋,激發年輕人的學習熱忱,讓香港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賴教授亦獲得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的支持,將研究擴展至東南亞。借鑑香港的經驗,團隊於今年五月在馬六甲展開首次行動,為葡萄牙和荷蘭殖民時期的著名城門和聖保羅教堂進行三維掃描及測繪,並運用數碼化舊地圖、掃描及測繪技術探索失落埋藏的防禦城牆。團隊更計劃將考察行動擴展至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和印尼等。 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旨在支援有助提升和推動本港產業發展、培養創新科技文化,以及推廣科學普及的非研發項目,以提高社會大眾對創新及科技重要性的認識及理解。

2025年6月4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604 - PolyU young researcher to lead carbon-free energy conference_V1-02

理大年青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支持 舉辦零碳能源學術會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培養年輕學者拓展合作網絡探索卓越研究。由理大年青學者主導的一項項目,入選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及研究資助局(RGC)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2025/26年度會議項目,將舉辦有關「零碳能源」的學術會議。 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關昱教授帶導的項目「零碳能源利用及其AI賦能」,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 (會議項目)資助249,800港元,為期12個月。該項目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夏溪教授合作進行。 NSFC及RGC聯合科研資助基金會議項目的評審準則包括:主辦人、合辦人和客席講者在研究界別的地位、本地與內地研究員和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香港與內地研究員從事新的/較長期研究合作的機會。 獲選的申請人將在香港舉辦為期兩至三天的學術會議,每場會議的最高資助金額為港幣250,000元。

2025年6月4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529  PolyU scholar honored with the Hong Kong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for cont

理大學者憑藉對Web3及數字經濟貢獻 榮獲香港工程科技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致力於開拓卓越研究,為社會及科技日新月異的需求提供創新方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及研究與發展副主任區文浩教授,榮獲享負盛名的「2024-25年度香港工程科技獎」,表彰其對Web3 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傑出貢獻。 區文浩教授在資訊安全、應用密碼學及區塊鏈技術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在應用密碼學與區塊鏈技術方面開拓創新研究,為 Web3 和數字經濟開發實用、安全且具私隱保護的解決方案。 區教授的研究對提升數碼交易、去中心化金融及身份驗證的安全性至關重要。他的多項發明已獲得領先資訊科技公司和區塊鏈平台的認可和採用。作為香港金融管理局央行數碼貨幣(CBDC)專家小組創始成員之一,他致力於制定業內標準及與時並進的策略,以促進香港數碼資產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 他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貢獻廣受肯定,曾獲得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連續兩屆奪得國際密碼學競賽ZPrize冠軍、同時囊括多個最佳論文獎。在其學術生涯中,他已發表超過 200 篇研究論文,累積引用次數超過 11,200 次,h-index達59,彰顯其研究具深遠影響。 區文浩教授表示:「這項殊榮不僅是個人的里程碑,更印證了我和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和理大的支持,我們將繼續探索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創新研究,持續推動 Web3 與數碼金融的發展,致力於研發安全和保障私隱的技術,使個人及業界都能受益。」 香港工程科技獎由香港工程院與創新科技署合作成立,表彰和嘉許在香港工程科學和技術領域展現卓越才能、奉獻精神和影響力的年輕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優異成就。

2025年6月2日

獎項及成就

11

理大與安徽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科研與產業合作

安徽大學代表團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雙方就科研、教育合作及人才培育等多個範疇展開交流,積極推動合作機遇。此行標誌著兩校攜手前行,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建學術科研團隊及聯合實驗室,深化兩校在科學研究上的戰略合作。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歡迎安徽大學代表團到訪,分享理大於創新科研及跨學科教學的最新成果與長遠發展。安徽大學校長孫長銀教授則闡述該校的辦學歷程、卓越成就與未來願景,並指出此次交流對推動產學研融合與高人才培育具深遠影響。 在盧教授與孫教授的見證下,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陳武教授與安徽大學國內合作處處長郭文豪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為兩校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次合作,將以理大(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為核心平台,推動兩校多領域的交流與協作。研究院將統籌教師與學生交流互訪項目,並定期舉辦聯合學術研討會、論壇與工作坊,為雙方學者搭建學術對話橋樑,促進學術思想交流與科研成果分享,提升研究質量與國際影響力。 在產學研方面,理大將與地方政府開展深入合作對接市場需求,深化與企業界的聯動。雙方將攜手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建立科技轉化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助力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 安徽大學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綜合性高等學府,擁有百年歷史,致力培育英才。安徽大學不僅是全省畢業生人數最多的高校,其校友分佈廣泛深具影響力。  

2025年6月2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_for website

理大「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表揚六位年輕學者跨學科創新科研實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向六位年輕學者頒發2025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以表揚他們的卓越科研成就。他們的研究涵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智慧城市發展、可持續建築、言語治療及綠色能源等領域,展現大學在跨學科的創新科研實力和潛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衷心祝賀各位得獎學者,並表示:「理大一直在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各得獎年輕學者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他們在促進知識轉移方面的努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我們期待有關研究繼續取得卓越成就,為社會乃至全球人類的福祉作出長遠貢獻。」 六位得獎者的研究旨在以尖端科技應對全球重大挑戰,包括利用改造的免疫細胞為骨關節炎提供針對性治療;開發高效率深度學習框架,助力晶體材料的創新研發;以設計數據驅動的模型及方法支持智慧城市的營運優化,實現碳中和;將廢棄混凝土升級再造成低碳建築材料,實現可持續建築;運用超聲波掃描研究言語障礙患者的舌頭肌肉運作,以提升治療成效;以及開發高效能的靜電波浪能轉換器,以善用海洋能資源。 「青年創新研究者獎」今年踏入第四屆,旨在培育和表揚年輕學者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表現,並鼓勵他們開展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回應社會及產業的未來需求。獎項專為35歲以下、具備卓越研究潛力的理大年輕研究人員而設。每位得獎者可獲港幣50萬元研究資助金,及港幣2萬元個人獎金,以支持其持續開展具前瞻性的科研項目,促進在相關領域的長遠發展。 2025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得主(按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如下: 得獎學者 研究項目 項目詳情 歐文婷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活化關節-原位軟骨細胞特異性內皮受體標靶 CAR Tregs 用於骨關節炎治療 利用改造的免疫細胞,精準鎖定關節,阻斷有害訊號,減輕發炎,修復損傷,為骨關節炎提供針對性治療。 林婉瑜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 及電子計算學系助理教授 面向晶體材料設計的可解釋深度學習計算框架 開發高效率可解釋深度學習框架,實現晶體材料生成與屬性預測雙功能,助力高性能晶體材料的創新研發。 潘凱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副教授 面向碳中和的數據驅動智慧城市運營優化 設計數據驅動的模型及方法以支持智慧城市營運優化,促進電網與地面/空中交通的高效能融合,實現碳中和目標。 陶勇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推動二氧化碳礦化和廢棄混凝土增值,共創可持續未來 利用二氧化碳礦化技術,將廢棄混凝土升級再造成高性能、低碳建築材料,為可持續建築及碳中和鋪路。 王笑博士 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超聲波舌頭骨骼肌檢查作為構音障礙言語診斷工具 利用超聲波掃描研究言語障礙患者的舌頭肌肉運作,協助言語治療師制定更佳治療方案,以提升言語清晰度。 徐王淮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開發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電荷路徑調製波浪能發電機 為善用香港海洋能資源,該項目將開發一種高效、耐用的靜電波浪能轉換器,應用於海上發電和自供電無線系統。

2025年5月30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護理學院舉辦「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 15個國家及地區專家代表攜手推動健康老齡化

全球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維持長者健康及生活質素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聯同智齡研究院於5月29至30日舉辦「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以促進西太平洋地區以至其他區域的健康老齡化工作。是次會議匯聚超過200位、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是次會議為政策制定者、醫療健康業界、學者及持份者提供平台,共同推動健康老齡化:「理大在培育醫療人才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理大期望發揮自己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生。」 國家健康委老齡健康司二級巡視員齊新杰女士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和世衛組織圍繞醫養結合、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老年醫學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並願與各國加強交流,分享創新經驗。她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繼續加強與港澳在健康老齡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醫療改革,包括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正如2022年12月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述,政府採取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的策略,致力支援和協助市民在社區健康生活,從而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本次會議為跨醫療專業的知識交流、經驗分享、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和創新方案探討提供了寶貴平台,定必有助提升香港以至各地年長人士的福祉。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健康環境及人口總監Hiromasa OKAYASU 醫生感謝理大護理學院對西太平洋地區健康老齡化事業的貢獻,在推行長者綜合護理(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包括培訓專業人員、本土化評估工具,並舉辦區域研討會促進國際經驗分享。這些努力有效推動了以人為本、整合式的照護體系,幫助長者自主而有尊嚴地生活。   「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匯聚超過200位、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參與。 世衛於2019年提出ICOPE框架,改變過往以疾病為中心的取向,透過評估長者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即是整體生理和心理能力,以更全面及以人為本的模式,及早識別其內在能力衰退的迹象,在問題惡化前提供適切介入,以減緩、停止或扭轉長者變得虛弱或依賴照顧的程度。世衛綜合各方專家意見及最新研究數據,世衛最近推出ICOPE 2.0,其主要更新包括: 1. 加入老齡化三大關鍵因素:除了評估長者認知、活動、營養、視力、聽力、心理此六大內在能力,ICOPE 2.0還涵蓋「尿失禁護理」、「社會參與」、「照顧者支援」以及疫苗推廣,更貼切反映長者的健康狀況及生活質素。 2. 新增三項過濾問題:針對認知能力、聽力及視力、設置快速通道,若長者有任何一項問題回答「是」,將直接進入全面評估。 3. 提供即時建議及介入:長者完成ICOPE 2.0評估後,負責的評估人士可提供簡單健康建議及社區支援。 理大護理學院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總監梁綺雯教授指出:「ICOPE 2.0優化了整個評估及介入過程,以及早辨別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相關支援及照護,避免或減慢因老化對生活質素的破壞。此外,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與ICOPE 2.0加入照顧者元素互相吻合,正正體現了護老並非僅關注長者本人,必須同時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才是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為了讓醫護及長者照護持份者對ICOEP 2.0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在社區運用的技巧,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製作了ICOPE 2.0線上線下教學材料,並於本次會議首播教學短片,亦特別設置「ICOPE社區實踐工作坊」,吸引了多個國家及地區專家參與,分享及討論其在社區應用的技巧,促進跨地區的知識共享與技術轉移。 是次會議亦探討健康老齡化的不同議題,包括老年健康政策、科技創新及社區照護的最新發展,涵蓋老年醫學、心理健康、智慧養老技術等關鍵議題,並推展西太平洋地區老齡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實踐案例。 梁綺雯教授期望透過會議與資源分享,讓更多社區機構、醫療專業人員及政策制定者努力推動健康年齡化,理大護理學院將繼續發揮世衛合作中心的領導角色,推動創新老年健康解決方案的研發與實施,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全球目標作出貢獻。 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製作ICOPE 2.0線上線下教學材料,並於本次會議首播教學短片。

2025年5月29日

活動

photo 11

理大舉辦首場名師講堂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教授分享抗擊大流行的醫學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理大高等研究院聯同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理大名師講堂,邀得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感染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張文宏教授擔任主題講者,以「傳染病演變與人類科技的博奕」為主題,分享醫學創新和技術如何在下一場大流行爆發前,快速預判並抗衡傳染病演變帶來的挑戰。活動吸引近450名理大師生、校友、醫療健康業界及公眾人士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張教授親臨分享他在傳染病防控領域的深刻見解,讓參與者獲益良多,並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病毒基因組監測系統成為特區政府精準防控的重要工具。近年理大積極推動交叉學科創新研究,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及其他研究平台,於人工智能(AI)和醫療健康等多個前沿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理大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期望發揮大學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AI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培育具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護人才。」 張文宏教授為國際知名傳染病控制專家,專注於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治和防控工作,兼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感染與免疫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更獲理大聘任為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榮譽教授,亦是理大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張教授在中國傳染病學領域舉足輕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出卓越專業能力,曾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及「國家衛建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並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科技成果獎。 會上,張教授分享了傳染病的起源與演變、大流行爆發期間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和挑戰,以及如何利用醫學創新技術預測和抗衡下一次大流行的爆發。張教授表示,傳染病以難以預測的模式不斷演變,其形態的持續重塑挑戰著醫學界預判下一種危險變體的能力。儘管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嚴謹的科研流程系統性開發疫苗和療法,致病微生物仍可通過隨機突變快速適應,繞開精密的防禦機制。 張教授續指,接種疫苗能有效減低感染後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社區中的隱形傳播鏈和變異病毒株的出現,會減弱疫苗提供的防疫力。新型疫苗的研發將有助全球更有效應對及預防潛在的新疫情及傳染病流行。實現群體免疫和疫苗大規模生產化、改善治療方案,以及開發可用於檢測、應對和遏制未來傳染病威脅的工具和方法等都是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的關鍵。 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教授隨後主持問答環節,張教授與在場人士深入交流,為與者會帶來啟發。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頒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榮譽教授聘任證書予張文宏教授(左)。  

2025年5月28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