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40709  PolyU researcher advances in rareearthbased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imaging and therapy a

理大学者利用稀土研发用于生物医学与治疗的显影剂

在生物医学研究范畴内,显影剂在现代医疗具一席科研项目之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化学讲座教授黄嘉良教授致力研究如何改良现有稀土物质的特性,以具针对性地研发出用于不同医学用途的显影剂。 对于传统有机荧光物质,发光稀土物质在医学应用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它们拥有更卓越的显影效果、更长的发光时间,分辨率更高,在使用时间解析技术进行检测时更能大幅减低其影像背景噪声。 另外,稀土显影剂有助更早发现疾病,在医疗应用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黄教授认为,经过改良的稀土显影剂可用作检测,诸如血脑屏障通透性等以往难以及早检测的疾病,因此能间接推动更多先进影像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出现。 黄教授一直研究如何改良稀土显影剂的功能性,并集中在不同范畴,但焦点仍离不开其稳定性。但他十分明白,对于研究人员和用家而言,显影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和不同学科合作,以利用不同技术来确保显影剂能安全地应用于医学用途。 此外,黄教授亦致力研究改良稀土的物质结构,这对于显影剂的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和拥有更具针对性的功能方面皆极为重要。他发现螯合结构能大幅提升稀土显影剂的生物性能,因此提倡使用更强效的螯合物和具有特定作用的肽来增强稳定性,以令稀土显影剂的作用更具针对性。 在改良稀土物质的发光特质方面,黄教授以最低程度对物质分子进行非幅射过程改造,以及引入如共轭环等结构,皆能提高其发光量子产率和亮度,有助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及诊断的精确度,应用范围涵盖生物影像学、药物传递和疾病检测等。 展望未来,除了临床研究之外,黄教授亦会研发具有不同发光能力的新型显影剂,以及能够与其他不同物质发挥交互作用的显影剂,以扩大其功能和医学应用范畴,包括应用于基因治疗。

2024年7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Tai kung Screenshot 2024-07-08 173631

媒体报导:理大学者分享研究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科研任务

理大科研团队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团队已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带回和储存于校园内的月壤储存及分析系统,并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使研究人员无需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 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接受媒体访问,分享是次研究任务。 从月球取回来的月壤样品罕有而珍贵,对太空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极具价值。通过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间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从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对地球带来长远的禆益,造福人类。 容启亮教授以及其团队将探讨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7月9日

研究及创新

rthk_1

媒体报道:理大研究培养学生关注情绪及精神健康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黎可欣博士获由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统筹的第二期精神健康项目资助计划(资助计划)资助,联同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携手启动为期18个月的「疗愈校园」计划,与8所中学合作,培养学生对情绪及精神健康的认知及关注。   该资助计划旨在资助能协助在小区加强支持有需要人士,以及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为促进中学学生与教职员的心理健康,该获资项目由黎博士的带领下,建设「疗愈空间」,携手打造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的健康校园环境。并采用导师培训模式,培训参与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大使,携手打造一个有益于生活、学习的健康校园环境,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意识。   理大的研究人员一直与社会各阶层紧密合作,在不同社会问题上,结合学术、科学和实践经验,致力提供以社会福祉为本的解决方案。  

2024年7月5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705  PolyU secures funding support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 Fund and Early Career Scheme for a

理大卓越学术及研究成就获「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合共拨款资助2.078亿港元,获得资助总额位列全港前三所大学。 理大在「优配研究金」有203项研究获拨款约1.857亿港元,获资助金额在本地大学中高踞第三位。在工程学科目范围,理大表现领先各本地大学,获得最高的拨款达9,350万港元。 「优配研究金」旨在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涉及两项类别,包括为扩阔知识的基本研究,和对某些特定范围作出理论运用的应用研究。 另外,理大有34个研究项目获「杰出青年学者计划」资助约2,210万港元,获资助金额位列本地大学中第二位。在工程学领域,理大表现卓越,获资助约1,030万港元,是本地大学获得最多拨款的院校。 「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评审准则包括科学和学术价值、首席研究员的资历和研究成就等。

2024年7月5日

奖项及成就

LDD5956

2024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港澳选拔赛)培养青年创意

由香港科普科幻教育中心主办、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油尖旺社合办的「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港澳选拔赛)」于7月2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圆满举行。活动邀请到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林明森先生,科技部引智司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先生,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郭长勇先生,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先生等科技界及教育界人士出席,以及超过700位师生、家长齐聚一堂,欣赏各组队伍比赛。 是次活动作为庆回归活动之一,主办方更特别邀请到广东护旗兵国旗护卫队于典礼上进行展旗仪式及步操表演,向中小学生展现国旗护卫队的风采。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于开幕礼致辞时指出,理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因此大力支持是次活动,希望参与的青少年透过比赛和培训,可以更加了解海洋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兴趣及能力。青少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将会是未来推动科技进步的先驱。因此,理大非常重视为青少年搭建实践创新、展现才华的平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次决赛赛事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逾60间中小学超过90支队伍参赛,他们经过三个多月的专业培训与指导,通过初赛后进级,在决赛场中展示了出色的综合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决赛选拔出的优秀队伍将参加8月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2024年7月4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仪器助力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并成功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领衔深空探测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研团队继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为国家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采样,助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理大的科研团队最近亦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其中,月壤表面铲取样品亦是由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采集而成。团队已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带回和储存于校园内的月壤储存及分析系统,并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使研究人员无需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恭贺团队为中国航天历史谱写了辉煌一页,林博士说:「理大今年庆祝成为大学30周年,在刚刚公布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5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57位,在此重要时刻,理大成功通过国家审核获得由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团队一定会好好珍惜国家这份极之珍贵的礼物。」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指:「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要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我们重视人才,致力培育年轻科研人才,把科研经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期望与跨学科的专家携手合作,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有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钟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以及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率领,联同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王兴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博士,团队将探讨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吴波教授指:「很高兴我的团队能够成功申请和亲自把月壤样品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带到理大校园,月壤样品具极大的科学价值,我们的跨学科团队有多次参与航天实战任务的经验,研究领域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地形地貌分析、太空载荷研制、月壤样品研究、太空资源利用等,我们期待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继续发挥大学团队的科研优势,为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贡献国家出力。」 容启亮教授指:「2020年我们为嫦娥五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月壤样品带返地球,现在月壤样品就储存在理大校园,对团队别具意义。我们亦计划申请嫦娥六号月背的月壤样品,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贡献。在火星取样返回以及中国人登陆月球,这两项是国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再贡献国家。」 从月球取回来的月壤样品罕有而珍贵,对太空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极具价值。通过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间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从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对地球带来长远的禆益,造福人类。未来航天任务以太空资源的科研目标为主,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太空资源实验室可长期和妥善储存地外天体样品于高纯度氮气保护装置内以作相关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亦能研究将来从火星、小行星等采样返回的样品,继续协助国家航天发展。 嫦娥五号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由多次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经验的容启亮教授(中)、吴波教授(左)率领,联同王兴博士(右)探讨在「月壤中找水」。 吴波教授(左)与王兴博士(右)均来自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研究专长涵盖月球地质研究、着陆区形貌分析等领域。 理大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左)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右)。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太空资源实验室设置的月壤存储及样本分析设备,以妥善储存及深入分析月壤。

2024年7月4日

奖项及成就

20240705 - RG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estigious Fellowship Scheme-02

理大两个项目获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项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索人类历史和个人发展,获研究资助局的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拨款支持。 这两个获资助项目展示了理大在与人类福祉相关的当代和历史背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由理大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副教授徐启轩博士带领的项目,题为「跨越冷战藩篱:『新中国』与解殖中的大英帝国」,获得港币$214,509资助。另一项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陆慧菁博士带领的项目,题为「环境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综述及元分析」,获得港币$305,000的拨款。 徐博士的项目旨在探究1950年代的新中国,在亚洲知名社会活跃分子眼中的形象,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批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平等的思想资源。该研究将利用来自香港、北京、新加坡、印度新德里、英国肯特和伦敦等地区的已发表和档案资料,追溯中国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不密切外交关係中,如何在亚洲建立重要地位。 陆博士的项目旨在重新评估现时研究对环境严酷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定义,探索更适切的测量这两种环境因素的方法,从而加深公衆对童年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发展的理解。该研究将针对特定环境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和相关政策提供见解,更深远地为儿童和青少年建设更美好的成长轨迹。

2024年7月3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启发的液体流动控制机理 冀为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科技带来突破

人类对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体会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工程师。过去研究认为,液体只能在具有特定液体通讯特性的物种上,沿着固定方向输送,不能切换输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关发现或许能启发更多流体动力学和仿生物料领域的科技突破,包括应用于需要多步骤和重复反应的可切换液体输送工作,如微分析、医疗诊断和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于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发表。 液体运输是自然界中鲜为人知的奇迹。例如乔木每天都需要将大量水分从根部输送至长在最高处的叶子,而整个过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过毛细管作用进行水引导。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为重要,因此,某些甲虫能捕捉雾水,再以化学梯度将水引往背部。 科学家素来努力尝试加强和掌握人类的液体定向移动能力。微流体、集水和传热等各种应用均有赖水或其他流体以不同规模进行有效的定向输送。虽然上述物种让我们从大自然取得灵感,但仅限于单向地移动液体。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纳米比亚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锁龙(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选择液体输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员与香港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人员合作,发现青锁龙两个独立枝条被注入同一种液体后,液体会以相反的方向运输。液体在其中一个枝条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条则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锁龙的根部。青锁龙在干旱多雾的环境下生长,储存水分并将其输送到选定方向可谓青锁龙的命脉。 由于枝条保持横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输送方向具选择性的原因。相反,青锁龙与别不同的特性源于枝条上满布细小的叶子。这些小叶子也称为「鳍」,轮廓非常独特,主体呈向后状,外型有如鲨鱼鳍,叶身渐幼,叶尖指向植物的顶端。这种不对称形状是青锁龙可以选择性地定向输送液体的重要因素,关乎对液体顶部的弯液面的操纵。 具体来说,关键在于不同枝条上鳍状叶片之间的细微差异。当一排排鳍状叶片向植物顶端屈曲,枝条上的液体也会朝该方向流动。然而,假如枝条上的鳍状叶的外型靠上,那么尽管枝条仍然指向植物顶端,液体也会反向流往根部。流动方向取决于枝条和鳍状叶片两侧之间的角度,由其控制弯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这样会阻止其中一个方向的流动再令其向另一方向传送。 团队凭借对青锁龙如何引导液体流动的了解,创制了一种人工模型。他们利用3D打印制成鳍状叶片,名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锁龙启发的序列,简称CMIA),能够模拟青锁龙的斜向叶片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虽然天然植物枝条上的鳍状叶片不能移动,但团队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让人工CMIA能够随意改变方向。只需施加磁场,就可以逆转流经CMIA的液体流动。这套模型为于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沿动态变化路径输送液体变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变鳍状叶片之间的间距便可以令水流改变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领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体流动的实时定向控制,将可以在微流控、化学合成和生物医学诊断中找到新的应用。模仿生物的CMIA设计不单可以用于液体运输,还可以在T形阀门等情况下用来混合液体。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化学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术中出现的加热问题。」

2024年7月3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研发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展 科技与时尚结合 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与巴黎着名高级服装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于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期间,由 AELIS 举办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展览上展出双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该作品采用理大研发的可持续金属镀膜纺织技术生产的材料,由时装界传奇人物、高级订制时装设计师 Sofia Crociani 设计及制作,成功将顶尖科技与奢华时装融合创新。 该项创新纺织技术由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姜绶祥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应用金属镀覆膜技术将纳米级的超薄金属薄膜镀覆于纺织品,无水的生产过程不会排放化学物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能呈现高端服饰材料的品質。理大团队更为双方合作的时装作品特别设计制作了金和銀金属镀覆的有机丝绸柯根纱,既保持了传统纺织品的舒适度和飘柔性,又能呈现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时装设计匠心独运,是次合作充分体现了理大在促进纺织技术创新,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时装业界应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设计配合理大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体现了时尚与崭新科技的完美结合。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 AELIS 携手设计 2024/25 年秋冬高级订制时装系列的作品。理大与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功典范,以时装为載体糅合科技与时尚藝术。我们乐见理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研发的创新科技能够应用于高级订制时装的制作上,将美感和先进科技融为一体。」 AELIS 创始人 Sofia Crociani 对双方的合作感到兴奋,并表示:「理大早前已与法国駐港澳总领事馆合办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讲座』活动,促成了今次 AELIS 与理大的合作,造就了双方在推动生态和技术研究创新的结晶。与理大的合作是灵感启迪之旅,其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引领了我们探索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我们很荣幸能推出这个高级订制时装系列,充分发挥理大的技术专长和我们对环保时装的承诺,促进协同效应。」

2024年7月2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和南山医院共探免疫治疗新前沿 聚焦临床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 深圳研究院联合深圳南山医院举办了免疫治疗领域研讨会,聚焦免疫治疗领域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 南山区卫健局副局长吴晨女士、南山区科创局创新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蓝鑫先生、南山医院书记侯铁英女士、副院长刘岩松先生、理大协理副校长及深圳研究院院长董澄教授、副院长陈绮东女士,以及来自理大和南山医院的多位学者、医生和科研人员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四个领域开展主题演讲,包括精确靶向疾病诊疗、免疫细胞调控用于疾病治疗、免疫治疗中细胞代谢研究、纳米医学,并与现场来宾进行热烈的讨论。 董澄教授表示,新时期的理大发展策略既追求世界一流的人才培育和基础研究,也追求世界一流的应用研究、创新创业。深圳研究院作为理大在大湾区以及内地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创业等多元化发展平台,将积极探索搭建研发、临床、政府、企业的跨学科科研实验平台。同时,深圳研究院正在筹建的干细胞工程及免疫疗法研究平台将成为理大高等研究院下设的第十二个研究所,亦是首个设立在校本部之外的跨学科主题研究平台,充分体现了理大致力于促进当地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的决心。 吴晨女士指出,南山区是深圳市生物医药的产业聚集区和引领区,非常重视该领域的发展。理大「研以致用」的发展理念与南山医院的临床基础高度契合,希望通过研讨会,将高校资源和医院资源有效结合,让双方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中注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进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南山医院是南山区人民政府建立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首批参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的13家医院之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和保健为一体,是南山区唯一具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市级重点学科的医疗机构。  

2024年6月30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