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51106 - Smart Traffic Fund-02

理大项目研发人工智能驱动、地理信息系统相容车辆类型识别技术 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研究创新交通技术,开创智慧出行的崭新未来。理大研发一项由人工智能驱动、兼容地理信息系统的车辆类型识别系统,旨为本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确的车辆数据分析支持,该项目获得智慧交通基金资助。 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地理信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全球杰出创科学人、理大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总监、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总监、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副院长翁齐浩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融合衞星、闭路电视及地理空间数据的人工智能驱动、地理信息系统相容车辆类型识别系统」,获智慧交通基金资助约323万港元,项目为期24个月。加上配对资金,本项目的总预算将超过403万港元。 该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基于衞星和闭路电视影像的车辆类型识别系统,针对并解决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包括有限的泛化能力和复杂背景干扰问题。透过研发人工智能影像解析技术及建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容的车辆类型识别系统,为香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确的车辆数据分析支持。 理大一直致力交通相关的创新科技研究与应用,至今已有27个项目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香港理工大学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RCAIG)由香港理工大学三个学院下属的五个学术部门共同成立。研究中心专注于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原创开发与人工智能方法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应对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环境和社会挑战,致力于成为全球地理人工智能(GeoAI)研发的中心。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成立,旨在支持“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原创且创新的地球观测方法与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及都市区域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研究。实验室的目标是成为地球观测领域的全球研究中心。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2025年11月7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四大科研中心助力产业升级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日与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投运启动仪式暨「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标志着港绍两地在科技创新合作迈入新阶段,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揭开崭新篇章。 启动仪式在绍兴举行,由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丶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丶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忻浩忠教授,联同绍兴市委副书记及市长吴登芬女士丶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雪女士丶柯桥区委副书记及区长景尧先生,以及柯桥区委常委及组织部部长潘晓东先生共同主持,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是绍兴市首家政府与境外高校合作的平台,充分体现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理大将与绍兴携手并肩,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实现互利共赢丶共同成长。」 吴登芬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柯桥区与理大自去年九月签订共建协议以来,双方携手同行丶顺畅合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建成投运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创建成为国家智慧财产权保护示范区,为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支撑与发展环境。」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四大科研中心,重点建设智慧纺织丶现代住建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赵汝恒教授表示,这些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布局,借助理大科研创新和知识转移的综合优势,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活动同场举行「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仪式,由林大辉博士及赵汝恒教授授牌予董澄教授及忻浩忠教授。研究院并与多家当地企业签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及产业深度融合。 理大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不仅是一个科研平台,也是理大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生态圈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成为港绍合作的典范。未来,研究院将以「开放丶协同丶高效」为发展理念,集聚境内外创新资源,面向柯桥产业实际需求,为绍兴高品质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同场举行「InnoHub绍兴创业中心」授牌仪式,由林大辉博士(左二)及赵汝恒教授(左一)授牌予董澄教授(右二)及忻浩忠教授(右一)。 研究院与多家当地企业签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丶和产业深度融合。  

2025年11月6日

活动

image2000x1050  20251110T094210175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代表团访问理大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先生于11月6日率领代表团访问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双方就深化香港高校与广东科研的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欢迎代表团到访,并介绍了理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及未来创新发展方向。杨副厅长阐述了国家以及产业的需求,展现出双方在这合作重点上高度契合。 会议期间,双方探讨了在人工智能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潜力,并商议加快建设联合实验室及增加资源投入,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香港优势。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理大粤港海洋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深入了解理大在新型海洋基础设施研发的领先技术与实践成果,并对研究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赞赏。 该实验室由广东省科技厅支持,并由理大牵头,联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国能建广东院,以及中交四航研究院共同成立,充分体现粤港两地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紧密合作。  

2025年11月6日

活动

20251021  PolyU researchers innovate multitier intelligent inspection system for safer more sustaina

理大研发多层次智能巡检系统 提升桥梁安全与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流量日益繁忙,令桥梁与道路网络承受更大压力,建立一套高效且可靠的道路安全监测统系更具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开发一项创新多层次智能模型,有效提升对混凝土桥梁表面与地下缺陷的检测和评估能力,从而加强安全,延长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   气温与湿度上升会加速钢筋腐蚀及混凝土性能退化,导致裂缝、剥落等问题,削弱结构强度。在城市密集的环境下,这些问题和风险更为加剧,因为侦测与维修工作往往涉及复杂的后勤安排。虽然目视检查(VI)仍然是目前评估桥梁结构状况的主要方法,但其对地下缺陷如钢筋腐蚀的辨识能力有限。为克服这些局限,理大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 Tarek ZAYED教授与研究团队,开发出一套先进的无损检测(NDT)技术,能主动且有效地检测混凝土桥面的表面与地下缺陷,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并增强道路安全保障。  这项研究整合多项先进技术,包括利用无人机目视检查进行自动化数据收集、探地雷达(GPR)绘制地下腐蚀分布图,以及红外线热成像(IRT)检测混凝土内部剥离情况。团队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整合数据,建立一套能有效识别重大结构缺陷的多层次综合系统。 ZAYED教授表示:「我们的综合检测系统创新地结合了无人机、探地雷达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并透过整合式人工智能方法,大幅提升缺陷的检测能力。这项技术不仅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度,还能自动生成桥面效率指数等退化分析报告。我们还设计了一套操作简便的智能工具,可自动分析桥面效率数据,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此外,我们建立了一份5级严重程度的评级量表,以标准化检测流程,确定维修的优先级。 」 随着交通负荷日益加剧,桥梁检测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常见表面裂缝的监测。然而,传统目视检查在准确度、劳动密集度及主观性判断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为解决这些挑战,ZAYED教授的团队开发出YOLOv8-GAM-WISE-IoU,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高效桥梁裂缝自动检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具备卓越的精确度,展现出在各种实际应用上极具潜力。  探地雷达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用于实时评估混凝土腐蚀情况,但其数据分析过程相当复杂且耗时。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一套全自动的探地雷达数据解读方法,及钢筋腐蚀评估技术。此方法具有强大的钢筋定位与腐蚀测绘功能,准确率与召回率均超过98%。此外,这套标准化方法还能准确识别潜在的腐蚀区域,为结构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恶劣环境、老化,以及交通载荷引起的磨损,会加速混凝土构件的退化,造成结构损伤与表面裂缝,最终导致桥面钢筋腐蚀。研究团队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建立一套「最佳热梯度阈值」(OTGT)系统,用于检测混凝土桥面的剥离区域。此智能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剥离图与阈值,以便及时诊断与维护,有效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ZAYED教授在桥梁检测与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多本国际期刊,包括《建筑与建筑材料》(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建筑自动化》(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及《高级工程信息学》(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这项研究亦获得了智慧交通基金支持,资助金额约800万港元,资助编号为PSRI/14/2109/RA。    

2025年11月6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昨天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和硚口区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誌双方合作推动两地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迈向新里程。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盛阅春先生高度重视此次合作,并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一行举行会谈,双方就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由林大辉博士、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先生、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及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先生、湖北省委外办副主任及省港澳办副主任祝曉彬先生、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及局长董丹红女士、署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駐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白梅霞女士及硚口区委书记周耕先生共同主持,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武汉。 林大辉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衷心感謝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理大信任和支持,让理大成为第一家与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汉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他指,研究院将聚焦眼科视光学、数字健康、康复科学、先进医疗技术和智慧老龄化等方向,把香港的科研优势与武汉的医疗产业深度结合,助力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为区域和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硚口区委副书记及区政府区长赵宏亮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鄂港两地人文相亲、理念相通,硚口作为港资港企集聚地,与香港合作基础坚实。理大学术卓越、科研领先,与硚口在人工智慧、大健康、藝术设计等产业高度契合。」他指,此次合作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倍增效应。硚口将提供优質空间、完善生态和宜居配套,期望各界共用机遇、共贏未来。 活动上,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授牌仪式;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启动仪式。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左)与硚口区常委及组织部部长赫敏女士(右)为硚口区海外(香港)高层次人才引育基地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及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何明光教授(左)与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副会长及高森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骅先生(右)为港理大武汉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揭牌。 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康复中心主任及康复治疗科学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左一)代表研究院与企业代表签约。 同场,理大武汉科技创新研究院与22个武汉当地的企业、生态合作伙伴及联合实验室等,就研究项目落地签署框架协议及实验室共建协议,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深度融合。研究院已建成4000平方米空间及17个专业实验室,汇聚六位理大教授及高水平科研团队,设立眼科视光学、光电健康检测、智慧乐龄康复、智慧护理四大中心。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20251023 - Nature-02

理大创新研究破解癌症抗药性 刊登於《自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学者致力探索创新策略,以应对难治且具抗药性的癌症挑战。最新一期《自然》指数刊登了由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的李建华教授和赵燕湘教授,两位皆为该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分别领导突破性癌症研究成果。 肝脏具备天然解毒功能,这特性会削弱治疗效果,成为肝癌治疗的一大挑战。药物应用後,癌细胞往往会启动其他讯息传递路径,以对抗疗效。为突破这一难关,李教授致力於从多个层面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克服抗药性问题。 为了解部分肝癌细胞为何会对治疗晚期肝癌的标靶药物 Lenvatinib产生抗药性,李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CDK6的蛋白质,在癌干细胞的存活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使癌症更难治疗。为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在体外实验和对lenvatinib具抗药性的肝癌小鼠模型中,测试了可抑制或分解CDK6的药物,以期逆转抗药性。 自噬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细胞机制,细胞透过此过程分解并回收自身成分,尤其在面应对压力或营养不足时。然而,自噬在癌症中的角色非常复杂,无论是自噬不足和过度,都可能对癌细胞产生致命影响都。为深入探讨此现象,赵教授提出了专门针对自噬机制的治疗策略。 赵教授的团队专注於研究自噬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制,为开发创新癌症疗法提供新方向。相关策略包括抑制特定肿瘤类型(例如某些肝癌)的抗药性,因为自噬机制在这些肿瘤中通常呈现低活性。 理大卓越的跨学科能力,积极推动癌症药物开发的前沿进展。两位教授目前正在探索通过自噬诱导和肠道微生物干预来克服对免疫疗法的抵抗策略。透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的精准反应,展现出高度治疗潜力。同时,个人化治疗也非常重要,因为每位患者的肿瘤在生物学上皆具有独特性。 更多: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5-00320-6  

2025年10月30日

研究及创新

20251027 - IEEE-02

理大沉浸式虚拟实境游戏化推动数码健康教育 获IEEE ISMAR 2025表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沉浸式数码健康教育领域的创新贡献获得国际肯定。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凭藉将虚拟实境(VR)融入生物医学学习的前瞻性研究,在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2025年国际混合与增强现实研讨会(ISMAR)上,获颁发「最佳论文荣誉提名奖」。 由李教授带领、和其于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研究团队的博士生成宣儒女士和王娴女士、及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工商及款待业管理学部副主任戴志乐博士协作,研究名为《MetaRoundWorm: A Virtual Reality Escape Room Game for Learning the Lifecycle and Immune Response to Parasitic Infections》,获嘉许其将VR技术创新应用到复杂生物医学教育中。 MetaRoundWorm是一款沉浸式VR密室体验方案,在符合解剖学准确性的虚拟环境中,模拟并重现蛔虫(Ascaris umbricoides)的生命周期及免疫反应,让抽象的公共健康议题变得更易理解。一项对照研究显示,该方案在即时学习成效、参与度及情绪体验方面,表现均优于互动式简报,更能保持良好的知识记忆力。研究结果指出,VR游戏化具潜力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有助传达复杂的生物医学概念,推动数码健康教育发展。 李教授表示:「我们对此项嘉许深感荣幸,这是对理大研究团队推动沉浸式学习的热诚与努力的肯定。透过MetaRoundWorm,我们以对照实验方式验证,沉浸式游戏化任务能带来可见且可量化的学习成效与更佳的情感体验。我们将持续探索该方案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影响力。」 基于研究成果显示VR能让复杂的公共健康知识更易理解并适用于课堂教学,研究团队已开发出MetaRoundWorm的多用户版本拓展群众体验,并部署在理大工业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使用。此升级版本亦计划融入元宇宙课堂,旨在提升学生对生物医学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IEEE ISMAR为全球扩增实境(AR)、混合实境(MR)及VR领域的顶尖学术研讨会,汇聚来自学术界与业界的领军研究人员。今年会议于南韩大田举行。  

2025年10月28日

奖项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51024 at 172312d9798408

媒体报导:理大与置地合作 应用玻璃循环再造技术推动低碳建筑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置地公司携手合作,开发以玻璃废料制成的环保砖,用于企业物业的翻新工程,推动绿色建筑成果。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杰出研究教授、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理大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及其团队致力将回收的强化玻璃转化为新型「玻璃砖」,此创新技术不仅能够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提升建材的强度与耐用性,其结构强度更比传统砖高出10至20%。更令人鼓舞的是,置地公司现有物业产生的玻璃废料足以制造逾20,000块环保砖,为物业翻新提供切实可行的低碳方案。 此项合作展示了科研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废物变资源,推动建筑业迈向碳中和。潘教授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获得高度认可,还为业界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将能有效地将建筑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更环保和高效的建筑实践。  

2025年10月27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20251027T162043731

理大代表参与顶尖科学论坛 展现卓越科研实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四位杰出学者受邀出席于10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的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本届论坛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科学家代表,共同探讨科学技术的未来趋势,并加强全球科研合作。 作为香港地区受邀的高校代表团,理大的参与彰显了在国际科研领域的重要地位。受邀学者包括: 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副教授、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兴国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寿大华教授 语言科学及技术学系副教授张偲偲教授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黄铁城智能机器人学青年学者、及先进制造研究院成员郑湃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赵昕教授  其中,张偲偲教授主持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临港青年的面对面研讨会,以「睡眠与认知发展」为主题,成功激发学生对认知科学的兴趣。理大将持续推动科研创新与科学教育,积极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全球创新科技枢纽。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自2018年在上海启幕以来,致力打造连接全球顶尖科学家的高端对话平台,推动跨国界、跨学科、跨世代的思想交流,已被公认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科学盛会。  

2025年10月27日

活动

20250930 - RGC Healthy Longevity Catalyst Awards HK 2025-02

理大心脏衰竭治疗项目 获健康长寿催化创新奖(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医疗创新与医学发展。理大一项透过研发崭新的纳米粒子药物传递平台,改善「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治疗成效的研究,荣获2025年度「健康长寿催化创新奖(香港)」。 由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助理教授蔡寅教授带领的研究,名为「心脏靶向:创新纳米药物载体治疗 HFpEF」,荣获2025年度「健康长寿催化创新奖(香港)」,获资助港元$389,000 ,为期12个月。 HFpEF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健康挑战,对长者影响尤甚。此病症特征是心肌僵硬,心脏在舒张期无法有效地放松和充盈血液,而现时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虽然某些天然辅因子可调节相关生理途径,但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不稳定性及非靶向副作用。 为克服这些障碍,蔡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纳米粒子传递机制。该系统采用一种天然来源、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成分,将治疗药物精准送达心脏。此设计能保护药物免受降解,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并集中作用于心脏组织,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蔡教授感谢奖项的肯定,并表示:「我们的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该疗法能显着逆转HFpEF的主要症状。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更全面的疗效与安全性测试。长远而言,我们希望透过大型动物实验及人体临床试验,将这项靶向纳米疗法转化为真正可用的治疗方案,为HFpEF患者开拓崭新治疗策略,从而改善健康和生活质素。」 研究资助局于2022年开始与美国国家医学院合作举办健康长寿催化创新奖(香港)。作为健康长寿大挑战计划中的催化创新阶段部分,该奖旨在支持在任何学科领域中,具潜力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大胆创新构想。每位得奖者可获得为期一年,最高美元$50,000(即约港元$389,000 )的研究经费。

2025年10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