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902  PolyU researchers pioneer smarter sustainable personal cooling solutions amid global heat

理大學者開創智慧可持續個人降溫新方案 應對全球極端高溫天氣

全球暖化日益威脅人類健康和工作效率。目前,全球約36億人居住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每年逾48萬人死於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極端高溫增加壓力荷爾蒙、影響睡眠質素、削弱注意力、降低生產力,以及加劇情緒惡化。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熱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突破傳統服裝設計限制,研發新一代可持續的個人降溫解決方案。 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壽大華教授最近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提出利用先進紡織與智慧可穿戴技術,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新方法。 智能科技,尤其是智慧可穿戴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成為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關鍵推動力。壽大華教授表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5至2029年間出現史上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80%。在此背景下,個人降溫科技對人類福祉、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正在研發一系列智慧型『超級英雄式』服裝,該服裝具備自我調溫與實時健康監測功能,能有效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挑戰。」 該篇論文提出的觀點極具前瞻性,系統地聚焦有效整合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四種降溫機理,提出在動態現實場景中,實現人體熱濕平衡自我調節的具體策略。論文同時提出並構建了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閉環框架,連接感知、預測及執行,實現個性化及節能的降溫效果,並強調設計具備可規模化和可回收性,以促進公共健康、工作場所安全及效率。 可持續的個人降溫由被動型織物,逐步邁向智能系統。具有光譜選擇性的紡織品能高效釋放人體紅外熱量,同時阻隔外部太陽和地表熱量的侵入。透過在纖維和紗線中複合不同導熱填料,來實現可調熱阻。濕度響應纖維則有助強化對流和蒸發散熱效果。輕量化可穿戴設備,例如︰可變輻射率器件、電致冷與熱電模組,當結合柔性光伏及隨身儲能,可實現主動可控的降溫。這些新技術採用「模式選擇性」降溫策略,並融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兼顧舒適、耐用、可水洗及輕巧特點,有效延展熱舒適範圍,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儘管個人降溫技術發展迅速,仍面對許多挑戰。人體出汗有助散熱,但目前汗液管理效能有限,常導致織物重量和黏膩感增加,降低透濕性及輻射降溫效率,尤其在劇烈出汗時更為明顯。此外,能夠隨動態環境和個體生理變化實現即時自我調節熱平衡,同時確保舒適和安全,仍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 壽大華教授表示︰「未來我們還需要加強紡織、傳熱學、柔性電子與人工智能等跨學科融合,建立具規模和可回收的製造體系,平衡可持續、可穿戴、時尚與熱管理功能。同時,也需要制定標準化、使用者為本的評價指標,例如:單位功率降溫能力、生理熱感和用戶接受度等,以促進公平比較與使用。」 壽大華教授及其團隊致力研究多項創新技術以應對極端高溫的挑戰。其中iActive™智能運動服引入低電壓驅動人工汗腺及汗區映射的根狀液體輸運網路,以液滴形式快速排出汗液,大幅減輕重量與黏膩感,保持皮膚乾爽透氣,其排汗速度可高達人體出汗峰值的三倍。 Omni‑Cool‑Dry™是一款兼具透氣、類膚質的全新織物,有效導流汗液,又能提供光譜選擇性降溫效果。透過反射太陽和地表輻射,同時發射人體紅外熱量,能讓皮膚溫度相比普通織物降低約5 °C,即使在陽光下使用者也能保持清涼乾爽。 針對高溫作業環境,在熱適應軟體機器人服裝中,內嵌溫度回應軟致動器,可主動或自發地調節織物厚度及其內部靜止空氣層,從而克服傳統隔熱服單一隔熱等級的局限。其熱阻可在0.23至0.48 K·m²/W範圍內調節,即處於120°C的高溫環境下,其內表面溫度也能比傳統隔熱服低約10°C。 SweatMD是一款全紡織、非侵入式可穿戴系統,利用仿生微流體網路定向引導汗液,通過親膚傳感紗線監測葡萄糖、鉀離子等生物標誌物,可即時生成分子層級的健康指標(如疲勞與脫水風險),並將數據傳送至手機。 總體而言,上述創新技術構建了一個智能生態系統,通過感測器監測生理狀態,利用模型預測降溫需求,由智能服裝提供定向回應。透過整合紡織感測器、基於纖維的冷卻器與隨身能量採集器,有望實現可持續的自主降溫。 這些研究成果涵蓋日常服飾、運動與防護裝備,充分體現將基礎研究轉化普及,以應對全球挑戰。透過理大研究中心及設於內地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如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更可借助內地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並與當地龍頭產業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並推動可規模化部署。 壽大華教授的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際知名創新獎項嘉許,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2025)及金獎(2024),以及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等。此外,壽教授亦榮獲美國纖維學會「傑出成就獎」,該獎項每年僅授予一位全球學者。

2025年9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WhatsApp Image 20250915 at 112602157b5931

媒體專訪:理大融合創新科技與歷史保育 揭示香港失落的二戰遺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最近接受《南方日報》專訪,詳述團隊推動的「揭示和發現遺失的古代文化遺產:推廣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項目。該計劃旨在推廣藝術與科技融合,助力宣傳歷史解讀、文物保護、STEAM教育,並配合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展覽,吸引公眾參與。 賴教授受訪時強調,跨學界與歷史學者合作至為關鍵,憑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戰士日記,團隊精準鎖定碉堡和戰壕位置,從而運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包括空間對位及測繪技術、航空及地面雷射掃描,以及地貌分析科技,於理大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還原蘊藏的遺跡。 賴教授希望這些戰爭遺跡消失前,透過科技將它們記錄下來,讓年輕人得以親眼見證過去。此項研究不僅為科學探索,更肩負傳承歷史的重任,激發年輕世代好奇與探究心,進一步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  

2025年9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別具意義。 陳武教授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95)

理大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於9月12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深空探測、光學儀器及智能裝備等領域開展合作。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致辭時強調理大秉承「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使命,致力將前沿科研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動力,並讚賞長春光機所在光學與精密機械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期待雙方的進一步合作。 此次合作聚焦深空探測光學儀器、航太智能化光學成像與遙感、超精密加工及人工智能應用。雙方將共建「航太智能化光學成像與遙感」聯合實驗室,推動人員交流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儀式後,長春光機所團參觀了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及賽馬會量子技術實驗室,深入探討未來合作,矢志推動航太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助力國家航太事業及全球科技進步,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合作

News1

媒體報導:理大博士生3D打印蠔礁助復育 榮獲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區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博士生陳德強先生憑藉其創新研究以3D打印模組蠔礁,榮獲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區大獎。研究旨在應對本地蠔礁衰退問題,同時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該發明將晉身James Dyson Award的國際賽事,有機會贏得3萬英鎊獎金。 獲獎項目名為Reef of Hope「希望之礁」,採用創新的拓撲結構設計,並使用加入蠔殼碳酸鈣的打印基材,以助修復蠔礁。過去數十年,由於污染、過度捕撈及城市發展的影響,全球已有超過85%的蠔礁消失。 「希望之礁」的突破性設計和技術,支持海洋生態的持續發展。其創新拓撲結構,採用彎曲且多孔的幾何形狀,不僅提升了水流中的穩定性,也提高物料使用效率,並優化水流動態。 該計畫已於香港水域進行實地測試,展現顯著的環境效益。蠔類附著率比傳統方法高出三倍。僅一個月內,這人工礁體已明顯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吸引蝦、小蟹、幼魚及海藻類等多種生物聚居。 更多資訊 : Reef of Hope – AR for Oyster Reef Restoration                  MediaOutReach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Shines at ReThink HK

僅提供英文版本

2025年9月11日

活動

20250725 - Prof CS POON-01

半濕式碳化:轉化建築廢料為可持續資源

香港的高樓大廈每日都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雖然部分會用於填海,最終仍有許多廢物流落至堆填區。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Michael Anson教授暨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傑出研究教授潘智生教授,致力推動建築廢料循環再造,開發嶄新的半濕式碳化技術,轉化廢料成具價值的建築骨料,並在香港推廣可持續的建築方法。  回收混凝土不僅讓大量本應傾倒堆填區的廢料重生,還有助減少碳排放。製作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為這項回收工作的核心。天然骨料通常佔新建築混凝土體積的60%-80%,雖然RCA可作替代品,但其孔隙率與吸水率高於天然骨料,容易損害新混凝土的強韌度及耐久度,因此難以廣泛採用。   為了解決這些不足,理大研究人員聚焦碳化技術,即以二氧化碳與RCA中的含鈣相反應形成碳酸鈣,從而改善骨料的性能。除了提高RCA的性能,碳化技術還提供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途徑,切合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傳統上有兩種主要的碳化技術:半乾式碳化與濕式碳化。半乾式碳化以水蒸氣為反應介質,通常在高濕條件下(50-100%相對濕度)進行。這種方法相對簡單,但反應速度較慢,數天之後碳化程度才能達到10%到20%之間。半乾式碳化過程中的水分有限,限制了二氧化碳與鈣離子的擴散,因而阻礙碳酸鈣形成。 相比之下,濕式碳化是將RCA浸入液態水之中,促進更快更完整的反應。水固比是其中的關鍵參數,通常在5到100之間,確保有效碳化所需的足夠水分。濕式碳化可以在幾個小時內,達到10%到20%的碳化程度。  然而,這項技術並非毫無缺點,過程中要輸入大量的水之餘,亦涉及消耗大量能源的乾燥、過濾和洗滌等事前與事後處理步驟。這些條件難以使其作大規模實踐,也會引起水消耗及廢水管理的問題。 潘教授與團隊提出更實用和可持續的方法,遂於《水泥及混凝土研究》(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期刊中發表創新的半濕式碳化方法。該技術利用細水霧在RCA的固液接合處促成碳化反應,彌合了傳統半乾式與濕式碳化之間的差距。    半濕環境會在RCA表面形成一層水薄膜,它受空間侷限,且有效促進碳化反應。驚人的是,該過程可在30分鐘內使RCA達到10.6%的碳化度,與濕式碳化下RCA的30分鐘碳化度十分接近,甚至更勝一籌。    半濕式碳化還能使RCA減少3.6%的吸水率及20%的孔隙率,兩者對於提高RCA在建築應用的品質與耐用度十分重要。   該方法另一關鍵創新之處,就是使用碳酸氫鈉作為催化劑。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加入碳酸氫鈉可創造一個弱鹼性環境,從而降低二氧化碳形態轉化的自由能垒。這種環境有利於二氧化碳快速轉化為碳酸鹽離子,加速整個碳化過程。  半濕式碳化和濕式碳化的對比分析,指出了幾個重要區別。雖然在初始階段,這兩種方法能達到相近的碳化程度,但半濕式技術在水使用與能源消耗方面,明顯更具有效率。此外,半濕式過程也會影響RCA中的矽酸鹽相演化,增強處理過後的RCA反應性,並使RCA在新混凝土中黏合得更好。    總而言之,半濕式碳化技術展示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對可持續應用的顯著進步。該方法結合了高碳化效率、最少的水消耗與簡化處理,解決了現有碳化策略的主要局限。以碳酸氫鈉作為催化劑,可增強化學反應,提供實用的工業二氧化碳捕獲與應用途徑。因應建築行業尋求減少環境足跡,採用半濕式碳化技術可將混凝土廢物從負擔轉化為寶貴資源,對材料回收和緩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 Innovation Digest   

2025年9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代表參與第八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

以「Sky Link:面向未來的可持續航空」為主題的第八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於9月8日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商飛)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開幕,聚焦新能源飛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航空運輸體系變革等專題,吸引來自各國家和地區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客戶、行業協會等合作單位逾500名專家學者參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航空工程講座教授 、中國商飛 –香港理工大學大飛機研究院(大飛機研究院)院長溫志湧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鐘思陽教授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代表和大飛機研究院等代表受邀出席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並在開幕式、科技創新與青年人才論壇、低空經濟主題研討會等專題活動現場,與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阿聯酋哈利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航空學會等機構代表深入交流,探討未來合作機遇。 中國商飛—香港理工大學大飛機研究院 中國商飛—香港理工大學大飛機研究院成立於2024年11月,結合理大在航空工程及數位技術方面的專長,以及中國商飛在飛機製造與運營方面的豐富經驗,大飛機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大飛機技術的發展、創新與應用,支援國家航空產業的戰略目標。 目前,大飛機研究院加緊推動數位智能製造、預測性維護、運營優化及可持續回收解決方案等重點領域的科研專案合作。通過在科研合作、專利申請、聯合發表以及研究生培訓等方面的協同合作,理大和中國商飛致力提升中國大飛機的競爭力、可靠性與可持續發展,並鞏固香港在國家及全球航空航太創新中的重要地位。  

2025年9月8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李寧公司共建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 推動運動健康創新及產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李寧公司)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雙方將聯合開展運動科學與人體工學相關研究,推動高性能體育用品的創新設計與優化,培養運動科學及體育技術人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運動健康領域的創新和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李寧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長李寧先生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李寧集團副總裁、首席運動官洪玉儒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立「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於體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技術轉化,其中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的體育科技研究院以跨學科運動科學研究為基礎,持續為體育領域提供先進解決方案。此次成立的研究中心將整合理大的科研實力與李寧公司的市場經驗,推動運動科學與體育科技創新,為行業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亦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李寧先生表示:「基於運動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創新,既是運動品牌實現研發升級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中國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舉措。香港理工大學在運動科學研究及相關交叉學科領域擁有國際頂尖的科研實力和卓越的學術影響力。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發揮李寧公司在行業趨勢理解、產業實踐經驗以及體育與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與香港理工大學開展深度合作,推進運動科學前沿領域的探索研究,共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由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及李寧公司聯合營運,未來將攜手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促進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首任中心協調員為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學講座教授張明教授,以及李寧公司運動科學研究中心田野教授。 中心將開展運動科學及人體工學相關的基礎研究,聚焦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青少年運動特徵及肌肉關節健康、女性運動特徵等課題,並支持新一代高性能體育用品的創新設計、功能驗證與優化。雙方將攜手培養運動科學與體育技術領域的科研與工程人才,以及推動產學研結合,提升運動健康領域的科技應用和產業轉化能力,實現協同創新。 理大將發揮學術優勢,協助科研人員、體育專家和業界人士組成專業團隊開展相關研究。李寧公司亦會運用其豐富產品研發、市場需求及用戶回饋等資源,為研究項目提供實踐方向,支持其順利開展。

2025年9月8日

研究合作

image-2000x1050 (98)

理大協辦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

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以「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利用」為題,於9月4日至5日在安徽合肥隆重舉行。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華大使、國際組織領袖、航太機構代表,以及科研院所專家逾400人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小行星探測、防禦及地外資源開發利用等前沿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作為此次盛會的協辦單位之一,在會議期間組織了「行星科學探測分論壇暨與港澳科學家交流研討會」。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在分論壇致辭表示,理大十分重視在深空探測領域的科研投入與跨界合作,科學家團隊多年來深耕於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測、航天器導航與控制等領域的科研,並在多個國家級和國際性重大任務中作出了切實貢獻。期望與港澳、內地、以及國際的科研團隊,在深空探測等領域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主任、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主持分論壇,並介紹理大的深空探測研究與展望。此前,理大正式加入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為學會成立之後的首批會員單位,吳波教授代表學校在大會開幕式上領取會員證書。 為進一步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理大代表團將於9月29日至10月3日赴澳大利亞悉尼參加第76屆國際宇航大會,並設立展位,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將於9月30日舉辦「理大國際太空友誼交流會」,邀請全球航天研究人員、專家和企業家交流及分享,探討未來合作機遇,誠邀各界合作夥伴報名參與活動。  

2025年9月5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