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學者致力探索創新策略,以應對難治且具抗藥性的癌症挑戰。最新一期《自然》指數刊登了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的李建華教授和趙燕湘教授,兩位皆為該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分別領導突破性癌症研究成果。
肝臟具備天然解毒功能,這特性會削弱治療效果,成為肝癌治療的一大挑戰。藥物應用後,癌細胞往往會啟動其他訊息傳遞路徑,以對抗療效。為突破這一難關,李教授致力於從多個層面著手,研究如何有效克服抗藥性問題。
為了解部分肝癌細胞為何會對治療晚期肝癌的標靶藥物 Lenvatinib產生抗藥性,李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CDK6的蛋白質,在癌幹細胞的存活中發揮關鍵作用,從而使癌症更難治療。為應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在體外實驗和對lenvatinib具抗藥性的肝癌小鼠模型中,測試了可抑制或分解CDK6的藥物,以期逆轉抗藥性。
自噬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細胞機制,細胞透過此過程分解並回收自身成分,尤其在面應對壓力或營養不足時。然而,自噬在癌症中的角色非常複雜,無論是自噬不足和過度,都可能對癌細胞產生致命影響都。為深入探討此現象,趙教授提出了專門針對自噬機制的治療策略。
趙教授的團隊專注於研究自噬過程中的關鍵調控機制,為開發創新癌症療法提供新方向。相關策略包括抑制特定腫瘤類型(例如某些肝癌)的抗藥性,因為自噬機制在這些腫瘤中通常呈現低活性。
理大卓越的跨學科能力,積極推動癌症藥物開發的前沿進展。兩位教授目前正在探索通過自噬誘導和腸道微生物干預來克服對免疫療法的抵抗策略。透過激發免疫系統產生針對腫瘤的精準反應,展現出高度治療潛力。同時,個人化治療也非常重要,因為每位患者的腫瘤在生物學上皆具有獨特性。
更多: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5-003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