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虛擬磁力共振於腫瘤檢測應用之最新進展

2025年8月13日

研究及創新

在磁力共振(MRI)的過程中,顯影劑(如稀有金屬釓)可能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多年來致力開發無需顯影掃描的技術,並成功研發出人工智能驅動的虛擬磁力共振,可精準檢測腫瘤,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診斷方法。 

鼻咽癌是一種極難治療的惡性腫瘤,因其位於結構複雜的鼻咽區域,周圍環繞著顱底和腦神經等重要結構。這種癌症在華南地區尤為常見,發病率為全球非流行地區的20倍,對當地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 

鑒於鼻咽癌的滲透性,若要制定有效的治療計劃,精準的影像資料是不可或缺的,對仍為主要治療方式的放射治療而言更是如此。傳統上,使用釓類顯影劑(GBCA)增強影像的磁力共振,一直是勾畫腫瘤邊界的黃金標準。但使用釓類顯影劑存潛在風險,因此有必要尋求更安全的成像替代方案。

釓能夠增強內部結構的能見度,這一點對鼻咽癌尤其重要,因為腫瘤具有高度滲透性,需要依賴精確的影像,才能區分癌細胞與周圍的健康組織。然而,釓也帶來重大的健康風險,例如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這是一種與釓暴露相關的嚴重疾病,會導致皮膚、關節與內臟器官纖維化,引發劇烈疼痛和殘疾。此外,最近的研究顯示,釓可能在大腦中積聚,令人擔憂其潛在的長期影響。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主任及教授蔡璟教授,一直致力探索摒棄釓類顯影劑的方法,並積極推動應用深度學習於磁力共振的虛擬顯影強化(VCE)上。蔡教授與研究團隊在2022年刊登於《國際放射腫瘤學.生物學.物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的論文中,發表了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MMgSN-Net)的開發成果。2024年,他進一步開發出一種基於生成對抗網路(GAN)的像素梯度模型(Pixelwise Gradient Model),可用於虛擬對比度強化(PGMGVCE)。該模型已發表於《癌症》(Cancers) 期刊。

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在從無顯影掃描合成虛擬對比度強化的T1加權磁力共振影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系統能夠利用T1加權和T2加權影像的互補資訊,生成高質素的合成影像。其架構包含多模態學習模組、協同引導系統、自注意力模組、多層次模組及鑑別器,共同優化特徵提取和影像合成。此系統能夠從每個輸入模態中,解析與腫瘤相關的成像特徵,有效克服單模態合成的限制。 

協同引導系統在融合T1和T2加權影像資訊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能夠增強網絡擷取互補特徵的能力。此外,自注意力模組有助維持大型解剖結構的形態,這對準確描繪鼻咽癌的複雜解剖結構而言特別重要。
 
虛擬對比度強化模型建基於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為磁力共振引入了新穎的虛擬顯影強化方法。該模型結合像素梯度法與深度學習架構生成對抗網路,以強化合成影像的紋理及細節表現。 

生成對抗網路由兩個部分組成:負責合成影像的生成器,及評估其真實性的鑑別器。生成器與鑑別器協同運作,並根據鑑別器的回饋改善輸出結果。 

在該模型中,最初應用於影像配準的像素梯度法,擅長捕捉組織的幾何結構,而生成對抗網路則可確保合成影像,在視覺上與真實的強化掃描影像無異。虛擬對比度強化模型架構可整合,並優先處理T1和T2加權影像的特徵,藉由兩者的互補優勢,產生高保真度的虛擬顯影強化E影像。
 
在對比研究中,虛擬對比度強化在平均絕對誤差 (MAE)、均方誤差(MSE)和結構相似性指數(SSIM)方面上的準確度,與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相近。然而,其紋理映射方面表現更為出色,與顯影強化影像的真實紋理非常接近;相比之下,使用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所產生的紋理更顯平滑。

此外,改善後的數值指標,例如平均強度總均方差 (TMSVPMI) 與平均強度Tenengrad函數 (TFPMI),就顯示了紋理複製變得更加逼真。虛擬對比度強化能夠捕捉複雜的細節和紋理,也顯示出在某些方面比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更為出色,特別是在複製顯影T1加權影像真實紋理的表現。
  
在微調虛擬對比度強化模型時,需要探索各項超參數設定和歸一方法,以最佳化其性能。研究發現,當像素梯度損失與生成對抗網路損失的比例為1:1時,能有效平衡模型的形狀和紋理捕捉能力,達致最佳效果。此外,研究還測試了不同的歸一化技術,例如 z分數、Sigmoid與Tanh方法,以增強模型的學習與概括歸納能力。結果顯示,Sigmoid歸一法最為有效,在MAE和MSE方面略勝其他方法。

研究的另一面向,為評估虛擬對比度強化模型,在使用單一模態(T1-w或T2-w影像)進行訓練時的表現。結果顯示,相較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模態,同時使用兩種模態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解剖結構映射,改善顯影強化效果。這項發現凸顯整合多種影像模態,以捕捉更完整解剖與病理資訊的重要性。

這些研究發現對鼻咽癌磁力共振技術的未來發展具重大意義。這些模型可減少對釓類顯影劑的依賴,提供更安全的替代方案,特別惠及對顯影劑過敏或具風險的患者。此外,虛擬對比度強化所實現的強化紋理映射,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度,幫助臨床醫生更有效地識別及判別腫瘤。

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於擴展這些模型的訓練資料集,並整合更多磁力共振模式,以進一步增強其在不同臨床環境中的診斷能力與通用性。隨著相關技術持續演進,有望徹底改變醫學影像的發展方向,為癌症診斷和治療計劃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工具。


參考資料: Innovation Digest Issue 3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