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207_PolyU_CSD_MOU_1

理大與懲教署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食物廢料升級及發展環保產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懲教署今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食物廢料升級及發展環保產品,為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工業注入新動能。 合作備忘錄為理大和懲教署的合作訂立框架,於未來五年共同推動創新發展方案,當中包括將理大有關食物廢料升級的科研成果應用於懲教院所內的工業生產工作;以及理大為在囚人士提供環保產品設計和生產的訓練,以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等。有關合作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亦協助在囚人士更生。 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懲教署副署長(更生及管理)吳超覺先生共同見證下,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黃家興教授及懲教署助理署長(更生事務)唐恂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多年來積極透過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應對社會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次與懲教署合作所應用的「食物廢料衍生3D打印複合材料」專利技術,由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為解決香港都市食物廢料及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開拓新出路。雙方透過合作打造互助生態圈,從中創造出嶄新的經濟、生態及人文價值,為實現社會共融及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吳超覺先生致辭時表示,懲教署一直致力在懲教工作中引入環保措施,以建立一個綜合及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制度。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為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工作奠下重要的里程碑。首階段的合作是將理大的咖啡渣轉化成3D打印物料的專利技術,應用到在囚人士的工業生產工作。理大亦會為在囚人士提供產品設計的職業訓練,開發更多不同的咖啡渣環保產品。 有關的咖啡渣環保產品會於懲教署體育會的「徵心製造」慈善網上銷售平台出售,以向公眾推廣助更生和環保信息。售賣禮品所得收益在扣除必要成本後,將會捐贈予不同的本地註冊慈善機構,為在囚人士提供一個回饋社會的機會。   網上報導: Bastille Post - https://polyu.me/40L4FdH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1638QG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3Q54rsW Hong Kong Business - https://polyu.me/42JkqV4

2025年2月7日

EDU01112024A2C

創新科技推動農業 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Chinese Only)

隨着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農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土地資源有限、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以至農業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使人類需要尋找更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水耕栽培作為新型種植技術,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 水耕栽培是指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透過營養液供應植物所需的養分。與傳統土壤栽培相比,水耕技術能精確調控溫度、濕度、養分和光照等種植條件,為農作物度身訂造合適和穩定的生長環境。 一直以來,本港的蔬菜供應以進口為主。現時本港約有50個水耕農場,產量僅佔本地生產蔬果總量的百分之三。雖然水耕栽培能有效及穩定地生產蔬菜,但建立水耕系統的前期投資和日常營運成本費用高昂,導致本地水耕蔬菜成本價格較高,不利於與內地進口蔬菜競爭,市民對購買水耕蔬菜的意欲亦相對薄弱,為水耕業的長遠發展帶來隱憂。 研發精準水耕生物營養強化技術 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崇尚天然飲食。因此透過創新科技加強水耕蔬菜的優點,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是促進本地水耕業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香港理工大學未來食品研究院近年致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科技,透過其負責營運、全港首個促進城市耕種的研發平台「信佳城市綠色耕種研究實驗室」,研發精準水耕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提升本地糧食生產力,並推動健康飲食與可持續生活文化。 政府一直重視本地漁農業發展,更於去年底公布《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循產業化的角度促進業界升級轉型、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研究團隊今年更獲漁農自然護理署可持續農業發展基金資助,以現有的專利技術為基礎,進一步研發精準水耕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於種植過程中提高蔬菜的礦物質或微量營養素含量。團隊特別針對本港市民普遍攝取不足的鈣、鐵及碘的情況,把這些微量營養素加入常食用的蔬菜,例如鶴藪白菜和沙律菜中,讓大眾透過日常飲食,方便實惠地滿足營養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天然營養補充解決方案。 具環境效益及降低成本 雖然水耕蔬菜在本港未算普及,但水耕栽培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被視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首先,水耕栽培的用水量較傳統土壤栽培大幅減少,對於水資源緊張的香港尤其重要。其次,水耕栽培的種植周期較快,亦不受氣候限制,能持續穩定產出,避過天然災害和蟲害,毋須使用農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此外,水耕栽培能充分利用縱向空間,大大節省土壤栽培所需的種植面積,生產基地可由農地轉移到面積較小、建築密度較高的城市大樓或工廈之內,不但能活化空間,亦能把原有的農地投入其他更高經濟價值的產業中,並進一步減低食品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降低生產成本。 促進本地水耕業現代化 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大趨勢。政府一直鼓勵農業界以可持續作業的模式應對不斷轉變的經營環境,包括發展都市農業等,以實現業界整體升級轉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 為全面提升本地水耕菜的市場競爭力,我們的研究團隊將與本地水耕企業合作,進一步優化精準水耕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構建生產線並制訂有關標準作業流程。團隊亦會透過舉辦技術工作坊,與本地水耕企業分享項目研究成果,提供相關技術支援及質量控制檢測服務,促進營養強化技術的知識轉移,共同促進本地水耕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協助產業增值。 Online coverage: SingTao Daily - https://www.stheadline.com/knowledge/3397409/

2025年2月7日

20241214 RiFood HKNA Scientific Meeting 2000 x 1050 pxEN

未來食品研究院協辦學術會議 論「健康中國2030」願景轉化為行動

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與香港營養學會合作,於2024年12月14日在理大校園合辦「香港營養學會45週年學術會議」,吸引了超過120名來自內地、香港及澳門的學生、研究人員、業界專家和醫療專業人士參與。 會議以「健康中國2030行動——從願景到行動」為主題,邀得三位來自中國營養學會的傑出學者主講,深入介紹了中國內地的營養專業發展和國家營養計劃,以及該計劃如何助力實踐「健康中國2030」願景。中國營養學會會長楊月欣教授,詳細分享了中國內地營養師註冊制度和現狀,並勉勵香港醫療專業人士裝備自己,報考成為中國註冊營養師,及在營養領域保持終身學習。 活動中,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兼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主任邱家齊博士,分享了研究院和學系在營養研究和營養專業教育的工作。她期待理大與香港營養學會合力同心,共譜健康新篇章。  

2024年12月14日

Research Excellence 2000  1050 px Instagram Post Square 2000 x 1050 px

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菇菌脂肪替代品 令甜食更低脂健康

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的一款新型提取自菇菌的脂肪替代品「AkkMoreTM」,現已應用於生產低脂食品,其中包括脂肪含量僅為3%的低脂雪糕。 該項技術由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常金輝博士及其團隊研發,並早前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特別展獲銀獎。AkkMore™ 由天然真菌製成,並已通過動物測試,可有效帶來多種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肥胖和其他代謝疾病、增強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和減少焦慮。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含有AkkMoreTM 配方的忌廉伴侶。該忌廉伴侶可與傳統忌廉搭配使用,減低脂肪含量,並能使原本不能冷凍的製品變得可以冷凍保存,大幅延長其保質期,並保持原本的食品感官質量。新款忌廉伴侶的應用可有助減低甜品的卡路里,為製造商減少乳製品消耗量和過期引致的廚餘量,提高其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利潤。 此外,未來食品研究院亦正與唯港薈Hotel ICON合作,使用團隊研發的忌廉伴侶,製作酒店常規菜單上的甜品,並於3月1日起推出。

2024年3月12日

Blue night star positive motivation Instagram Post 2000 x 1050 px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方家熙博士被任命為全球六名皮尤海洋學者之一

恭喜未來食品研究院核心成員兼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獲選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研究基金的全球六位獲獎者之一。方博士更是本年度整個東亞地區的唯一獲獎者。皮尤海洋學者是由國際海洋科學專家委員會透過嚴謹的提名和審查程序中選出。皮尤海洋保育研究基金向每位獲獎者提供三年共15萬美元資助,開展海洋保育導向的研究項目。方博士的研究主題是透過重建珍珠貝礁促進香港的海洋環境健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食品可持續性。

2024年3月4日

3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陳聲教授獲選為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恭喜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主任及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陳聲教授獲選為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陳教授更是本年度院士當中唯一一位來自大中華區(香港院校)的學者!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是美國微生物學會轄下的榮譽領袖團體,其院士均取得傑出科學成就,為推動微生物學發展作出貢獻。陳教授獲選為院士,無疑是對他及理大科研的巨大肯定。

2024年2月20日

Blue Business webinar promotion instagram post 2000 x 1050 px 1

近 9 成剖腹產嬰兒於1歲前曾生病,學者倡持續母乳餵哺 飲用剖腹產嬰兒專研配方可減少生病次數,提升近3倍「抗病力」

理大研究:近 9 成剖腹產嬰兒於1歲前曾生病,學者倡持續母乳餵哺 飲用剖腹產嬰兒專研配方可減少生病次數,提升近3倍「抗病力」   (香港,2024年5月24日) 在香港,大約每五個初生嬰兒便有兩個經剖腹分娩。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獲達能紐迪希亞 (Danone Nutricia) 委託,針對剖腹產嬰兒的餵哺方式與健康成長需要進行長期研究。最新發現,近9成剖腹產嬰兒於1歲前曾生病,而且次數較多。研究比較剖腹產嬰兒持續12個月飲用不同的配方奶粉,發現飲用剖腹產嬰兒專研配方可減少生病次數,提升近3倍「抗病力」。   理大指出,母乳是最好且最適合為嬰兒提供包括益生菌等所需營養的來源。益生菌可以協助嬰兒建立有良好的腸道微生態,增強免疫力,減少生病機會。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及副教授、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副系主任邱家琪博士表示:「本計劃是香港首項真實世界觀察性研究[LAM[1],了解本地剖腹產嬰兒餵哺方式與腸道微生態發展的關係。香港是亞洲區內剖腹分娩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研究,為剖腹產嬰兒的父母帶來具價值的參考,幫助嬰兒及早建立良好的腸道微生態,增強免疫力。」   研究發現,剖腹產嬰兒在出生後首兩星期內飲用剖腹產嬰兒專研配方,腸道內的益菌種類較飲用一般配方奶粉為多。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機會影響免疫力建立,令嬰孩較易生病。研究亦發現剖腹產嬰兒持續飲用專研配方奶粉達十二個月,可提升抗病力近3倍。數據顯示,飲用專研配方的嬰兒未曾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腸道疾病及敏感的比率,都較飲用一般配方奶粉為高;而期內因病需服用抗生素的比率亦比較低。   兒科專科嚴秀泳醫生表示:「有研究指出,對比順產嬰兒, 剖腹產嬰兒的感染和生病機會相對較大。剖腹產嬰兒在出生過程中未有接觸母親產道,較少接觸產道益菌,以致腸道微生態容易出現失衡,害菌比例較高,而益菌比例較少,有可能引致較易感染疾病和較多出現敏感,呼吸道問題,如: 哮喘,及腸道問題,如腹瀉﹑便秘等。所以若能夠為剖腹產嬰兒提升和持續補充腸道益菌,便有機會增強剖腹產嬰兒的免疫力,減少生病次數。」   「母乳能提供最好及最適合嬰兒的營養和益生菌,但若然母乳不足,父母可以考慮選用含有產道同類益菌種及益生元的專研配方, 能為剖腹產嬰兒補充益菌,有研究顯示,有助減少生病和出現敏感機會。研究亦指出,即使是一歲以上的剖腹產嬰兒,補充益生菌及益生元也能增加腸道微生態平衡, 或有助他們建立長遠的免疫保護。每個嬰兒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需要,建議詢問醫生的意見選擇餵食方法。」嚴醫生補充。[TK2] 理大自2021年起,開展本地首項針對不同分娩及餵哺方式與嬰兒健康成長需要的全面研究,項目目前進入第三階段。首階段發現初生剖腹產嬰兒腸道內幾乎不存在雙歧桿菌 —— 一種可協助嬰幼兒建立良好免疫力以及保持腸道健康的益生菌種。第二階段發現就補充剖腹產嬰兒腸道益菌效果方面,不同配方奶粉差異高達 40 倍。第三階段追蹤剖腹產嬰兒出生後12個月的成長狀況,發現有較大機會生病。飲用剖腹產專研益生至親組合配方較飲用一般配方,可減少生病次數,並提升近3倍「抗病力」。   #「抗病力」是指減少生病次數

2024年2月2日

Blue Business webinar promotion instagram post 2000 x 1050 px

Dr ZHAO Xin receives Biomaterial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Dr ZHAO Xin receives Biomaterial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Congratulations to Dr ZHAO Xin, Membe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RiFoo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t Wearable Systems (RI-IWEAR)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edicine Innovation (RCMI),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ABCT), for receiving the 2024 Biomaterial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Dr Zhao’s research focuses on Translational Regenerative Medicine, where she integrates material science, cell biology,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to develop solutions for modulating cell micro-environments, controlling cell behaviours and generating tissue-engineered organs, thus addressing critical clinical issues. Launched by the Society of Biomaterials together w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cluding Biomaterials and Materials Today, the award recognises and encourages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biomaterials science with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An award ceremony will be held at the 12th World Biomaterials Congress on 26–31 May 2024 in Daegu, South Area. Dr Zhao will receive the award in person and share on her innovative research.

2023年10月30日

Innocarnival

理大食物廢料轉化新型3D打印材料將於「創新科技嘉年華2023」展出

由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的「食物廢料衍生的新型3D打印材料」,將於2023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3」中展出。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黃家興教授指出,食物廢料可簡單分為兩大類。他解釋說:「第一類是廚餘,主要由家居或食店產生;第二類是食品加工場產生的廢料,因食物及農業廢料是來自食品廠,不僅生產集中,而且成分較單一均勻。這類工業食物廢料,例子有咖啡渣、茶葉渣和薯仔皮等,我們展出的創新綠色技術就是針對咖啡渣和茶葉渣,將之轉化成新型3D打印材料。」   3D打印在近幾年非常流行,而熔融沉積成型(FDM)是一種最常用的3D打印技術。FDM能打印各種工具,其主要材料為塑料。黃教授表示他們創新的綠色技術能將咖啡渣及茶葉渣作為原料, 結合聚乳酸(PLA)製造出新型3D打印材料。他說:「這種由食物廢料衍生的新型3D打印材料能應用於FDM型3D打印機,當中含有高達50%的食物廢料而不影響其列印性能。該材料的拉伸強度為10–40 MPa,用途廣泛,例如生產模塊化傢俱和展示商品等。」   該種可持續的新型3D打印材料有非常好的延展性,能打印出減震結構。為確保符合低碳方針,新型的3D打印材料甚至可以進行定制,易於放大,在生產過程亦無需化學添加劑,碳足跡遠低於商用PLA 3D打印材料約36%。   團隊將與本地連鎖咖啡店合作,以其咖啡渣來製作3D打印的環保傢俱及展示商品。嘉年華中亦將會展示各式各樣由咖啡渣轉化成的3D打印成品。  

2023年10月30日

Research Excellence 2000  1050 px 1

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新型納米硒 助改善女性更年期後骨質疏鬆

10月20日為本年度「世界骨質疏鬆日」。同日,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兼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黃家興向傳媒介紹其團隊最新研發的「蟲草菌絲體Cs4多醣蛋白功能化納米硒」(Cs4-SeNPs),可有助於管理更年期後骨質疏鬆症。 硒是人體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 在過去幾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缺硒與大骨節病、骨量減少以及骨質疏鬆症有密切關係,揭示出硒在骨代謝中的重要角色。近年,利用納米技術獲得的納米硒,因其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和生物活性顯著而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然而, 迄今有關納米硒與骨健康的研究仍鮮有報導。 研究團隊以蟲草菌絲體Cs4多醣蛋白作為穩定劑,成功製備出高穩定性的新型Cs4多醣蛋白功能化納米硒(Cs4-SeNPs)。研究發現,Cs4-SeNPs(10μM)能顯著地誘導前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骨礦化。更重要的是,團隊利用去卵巢小鼠(更年期骨質疏鬆症的動物模型)驗證了口服Cs4-SeNPs (25, 50 & 500 µg/kg BW/day) 6周後,能通過促進骨形成,減低骨流失和改善骨微結構,展現出顯著的體內骨保護作用。有關納米專利技術,曾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研究結果最近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連結)。   研究團隊將繼續探討Cs4-SeNP的胃腸穩定性、腸道吸收率、代謝途徑等領域並期待未來與企業合作,進一步研發有關保健品及藥物。 網上報道: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3RZVpj4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3twkkjV am730 - https://polyu.me/46UdmUm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6XUy6Q 文報告 - https://polyu.me/48XfxIx   閱讀論文:https://doi.org/10.1016/j.jff.2023.105832  

2023年10月19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