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京港澳三校青年聚澳大,以學術為橋共探文明互鑒

2025年6月30日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 (右五)、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 (左六)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教授 (右四)、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 (左五)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 (左四)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熊鷹副教授 (右三)、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李麗青副教授 (右一)、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教授 (左三)、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教授 (右二) 等一同進行開營剪綵儀式。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 (前排右五)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 (前排左六)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教授 (前排左五)、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 (前排右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 (前排右三)、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熊鷹副教授 (前排右四) 與所有參與的師生大合照。

分組研討為三校學生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

學生通過校園導賞認識澳大的歷史和特色。

學生在師生晚宴上分享他們對參與交流營的感受。


為期五天的「2025年第三屆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三校學術交流營」於2025628日在澳門大學圓滿落下帷幕。本屆活動以「中國與世界:社會、歷史、文化」為核心主題,成功彙聚123名三校師生,通過深度的學術研討與切身的文化實踐,共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播路徑。

625日的開營儀式上,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熱情歡迎清華、港理工師生,並為本屆活動指明使命:學術上促進三校協作與古今文明互鑒;教育上通過新增碩博論壇服務高層次學子;文化上引導青年紮根國家發展,借鑒澳門「中華文化為主、多元共存」經驗,探索傳統創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宋校長鼓勵師生嚴謹務實、開放交流,結合研討與澳門考察,共譜合作新篇。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教授介紹了清華日新書院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育人體系,培養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人才,並期待活動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共建京港澳「學術共同體」。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感謝澳大籌辦,回顧三校合作。他強調港理工已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設為必修課並成立研究中心,希望師生珍視「學術之橋」,在澳門深入交流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出席嘉賓還包括港理工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助理院長李麗青教授等。

活動期間,交流形式豐富多元。專家講座方面,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教授以《從十字門到昆侖山——澳門的「小」與「大」》為題進行了分享,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教授擔任講評;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則通過中國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演示,帶領師生領略古今水墨藝術風采。在學術研討環節,清華大學、澳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三校師生於澳門大學崇文樓成功舉辦了四場分組研討會,聚焦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共報告逾120篇研究成果。此外,活動組織師生實地考察了鄭觀應故居、大三巴遺址等澳門歷史地標。校園導覽和主題晚宴等活動也為三校師生提供了充分的非正式交流機會。

閉幕式上,本屆交流營的豐碩成果獲多方肯定。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張彥教授致辭指出,首次設立的博士生論壇成果顯著,30餘篇跨學科報告有效鍛煉了青年學者能力,成功踐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精神。活動將澳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教學現場,為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提供了獨特視角,同時鞏固了三校合作機制,為國家培育國際視野人文社科人才提供堅實平台。

本次交流營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承辦,從主題講座到分組研討的學術交鋒,從葡韻建築考察到返程途中的思考沉澱,這段深度交流的核心價值在於為三校「堅守學術初心」的長期協作積累了寶貴的、可複製的實踐經驗,是京港澳三地頂尖高校深化人文社科交流、共同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如欲瀏覽更多照片,請按

 

延伸閱讀:澳門大學發佈的相關報道

標題 連結
京港澳三校交流營在澳大舉行 以學術為橋共探文明互鑒 連結

 


研究部門 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 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

詳情查詢

彭慧妍 女士

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詳情查詢

羅嘉敏 女士

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