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9年3月號

智能機械人倉庫管理

有效節省空間 降低成本


「工業4.0」是指智能工廠的出現。這些智能工廠能以完全自動化的方式進行生產,而所用的機器亦可通過物聯網(IoT)相互溝通,以簡化生產流程,盡量減少人力監督的需要。不過,要讓工業4.0發揮最大效用,原材料、零件和成品也應以相同效率交付及運送。也就是說,物流業也必須進行革新。有見及此,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嘉敏博士率領科研團隊,與精銳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與工業物聯網接軌的智能機械人倉庫管理系統,顛覆一貫倉庫管理概念,利用多部自主移動機械人,把活動貨架送到工人面前。該系統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物流公司和製造商進行試點運作,冀提升運作效率及成效,同時減省營運成本。

傳統低技術倉庫管理

傳統倉務工作牽涉大量體力勞動,工人需搬運沉重的貨物和經常來回走動,故容易因勞損或意外受傷,所以越來越難招聘倉務員。李博士解釋道:「以往倉務員會先打印取貨清單,步行或駕駛起貨機至貨架,用肉眼識別及確認貨物,再把貨物取下和搬回工作站。倉庫的面積動輒過萬平方呎,單是走路或駕車已花去不少時間。」過去數年間曾有結合機械臂及射頻識別標籤的倉庫管理系統出現,這些系統確實加快了存取貨物的速度,但機械臂佔地較多,貨架之間也需預留足夠空間,所以只適用於大型倉庫。

智能機械人系統

李博士與團隊開發出一套與傳統倉庫管理截然不同的系統。李博士說:「我們把操作模式由『人到貨』變成『貨到人』,換句話說,工人不用走到貨架取貨,而是機械人把貨架送到工人面前,工人只需留在同一地點,毋須浪費時間在貨倉裏走動。」該系統使用的自動導引運輸車其實是由中央控制的智能機械人,其車身較薄,整輛車可進入活動貨架底部,將整個貨架抬起並運送到工作站。員工只需根據貨架上的燈號或屏幕顯示取貨,毋須列印清單、尋找貨架、確認貨物,降低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李博士補充說:「系統的最大優點是佔地少。所謂寸金尺土,倉庫的通道是不會帶來收入的閒置空間。智能機械人系統能在有需要時減少倉庫的通道,以增加庫存量。」另外,智能運輸車可在原地旋轉,不需用額外空間來轉彎。系統甚至能把不必要的通道合併,以加大存貨空間。假如運輸車無法直接到達目標貨架,中央系統會首先決定最簡單的路線,然後派出最少兩部運輸車合力把擋住路線的貨架移開,再取出所需貨架。系統甚至能優化各運輸車的路線,以免它們發生碰撞或造成擠塞。系統亦會優化重新編排貨物的工序,從而縮短以後取貨的所需時間。

「基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器化倉庫管理系統」於2018年12月在亞洲國際創新發明大獎中榮獲金獎及傑出自動化發明大獎,以及於本年4月在第四十七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一項銀獎。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