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中國文化與宗教傑出學者講座系列 - 從伊斯蘭科學到耶穌會科學— 以洪武回回司天監與崇禎曆局為中心

20201214_2
  • 日期

    2020年12月14日

  • 主辦單位

    香港孔子學院及中國文化學系協辦

  • 時間

    16:30 - 18:00

  • 地點

    網上  

備註

講座以普通話進行

摘要

內容簡介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9),明太祖改太史院為司天監。同時,為了提升天文觀測手段的精確度,明太祖重新確立官方天文機構中漢曆、回回曆雙軌制,即在司天監之外另置回回司天監。約在此時,明太祖任命蒙元回回司天監官員阿都刺(‘Abd Allāh)為回回司天少監。洪武三年(1370)六月,明太祖又改司天監為欽天監,下設天文科、漏刻科、《大統曆》科、《回回曆》科等四個單位,同時又改回回司天監為回回欽天監。欽天監中的《回回曆》科並不單獨編印伊斯蘭曆本,而是將推算結果供《大統曆》參用;而回回欽天監則以伊斯蘭方法就曆法中的天文常數進行觀測,製作星表或「立成表」(Zīj)和編印《回回曆》。崇禎二年(1629)五月乙卯朔日食,欽天監預報發生顯著錯誤,改曆之議遂起。當時徐光啟提出改曆方案,七月十四日得到明思宗朱由檢的批准。七月廿六日徐光啟上奏〈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提出曆法修正十事、修曆用人三事(包括任用李之藻和耶穌會士鄧玉函【Johannes Schreck-Terrentius, 1576-1630】等中外臣僚、用西法和任用精於測驗推步、製造儀器及善算的人)、急用儀象十事(包括製造七政象限大儀六座、列宿紀限大儀三座、列宿經緯天球儀一架和遠鏡三架等)和度數旁通十事。九月十五日,徐光啟奉敕於北京宣武門內首善書院舊址開設曆局(毗鄰是宣武門北京天主堂),開始修曆工作。本講除析述伊斯蘭科學與耶穌會科學先後在明代中國流播的經緯外,並蠡探明太祖與明思宗對域外傳入之科技文化的態度。

講者簡歷
馮錦榮教授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教授、日本關西大學卓越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度訪問學人、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高級研究員。現職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院士、德國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院士、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柏林)─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伙伴小組國際顧問、北京科技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諮詢專家顧問、營囗氣象局營囗百年氣象陳列館顧問、香港太空館顧問、香港海事博物館董事兼客席策展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理事。馮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東亞科學技術史(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琉球)、科學儀器及地理輿圖史、耶穌會科學史、敘利亞及伊斯蘭科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東亞印刷文化史等,近年學術著作包括Sewerage and Flood Protection: Drainage Services 1841-2008 (香港,2009)、《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香港工程發展130年》(香港,2013)、Upon the Plinth of a Barren Rock: 130 Years of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香港,2015) 、Mapping Ming China’s Maritime World: The Selden Map and Other Treasur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合編;香港,2015)、New Research into the Maritime Trades, Seafaring and Underwater Archaeology of the Ming Dynasty (合編;香港,2015)、《夢溪筆談譯注》(繁體字版,香港,2017;簡體字版,北京,2018)、《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客席策展及撰稿,香港,2018)、〈從英國皇家學會喬城天文台委員會到香港皇家天文台〉(北京,2019)、“From Matteo Ricci, Hsü Kuang-ch‘i, and Ch‘en Chin-mo to Emperor K‘ang-hsi: The Spread of Western Surveying in China” (Tokyo, 2019)。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