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肖明教授
返回 理動人心
克服自己 織出燦爛人生
"要達成夢想就必須要有「VIP」:要有願景(Vision)﹑靈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
科研工作者往往要面對枯燥重複的實驗、反覆的分析求證、多次的失敗、長時間的投入以及不被理解的苦悶,然而,要成功,就必需經歷一些沮喪,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陶肖明教授認為,重點是要先「克服自己」。
陶教授自小在內地揚州長大,報考大學時,本來選另一學科,但最後考入的卻是紡織系,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消沈,反而努力「克服自己」,本著做一行愛一行的精神,一邊讀、一邊積極培養興趣,最後更以優秀畢業生一等獎畢業,同時獲得教育部研究生留學獎學金。
陶教授於二十六歲時遠赴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纖維科學與技術學系繼續學業,同樣以優異成績於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輾轉來到理大教學。從學習到科研,陶教授仍不斷要「克服自己」:「廿多年前,全世界沒幾個人做智能紡織方面研究,也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方向,能夠互相討論問題的人都很少,所以要先克服自己的那種猶豫和不確定。」
陶教授的科研領域是紡織服裝科學技術,側重於先進的紡織材料科學與技術,包括智能紡織和傳統紡織兩個方面。智能紡織為跨學科的顛覆性技術,而陶教授是該研究領域的開創和領軍人物,曾主編首本智能紡織書籍。在傳統紡織方面,由她領導的科研項目如新型紗線紡紗技術、紡織複合材料的設計、分析及其製造等都非常成功。例如:扭妥™低扭矩環錠單紗技術,可以使單紗紗線殘餘扭矩小,梭織及針織織物表面平整光潔、手感柔軟、堅牢耐用,且提高織物抗起毛起球性,有利時裝成衣及紡織業的長遠發展。這創新科技獲得三十一項相關技術的專利,當中十多項已被世界各地的工業界應用。
陶教授的研究不但能應用於日常衣物,而且也能切合不同專業的獨特要求。她領導的科研隊伍,就曾應國家航天局邀請,採用防靜電物料為酒泉控制中心的地面工作人員設計全新的工作服亦研制織物乾電極和智能服裝,為航天員實時進行心電和其他生理狀況的監測。此外,亦設計幫助糖尿病人檢測足底壓力的智能鞋等。
陶教授謙和地說:「科研是場持久戰,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少實際和精神上的支持,我的研究成果絕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做出來,我很感激香港給我這麼好的機會,得到政府、工業界和校方的支持、還有我的上司、同事和學生。」
醉心研究的她,每每由早上六時多離家上班,很晩才回去,幸獲家人明白與支持。「我是工作狂,所以週六也會工作,但爭取每逢周日要過家庭日。」陶教授的堅持源自一個信念:「人的一生要有意義,不能與草木同朽。我覺得最大的成功和價值,就是能夠留給後世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東西。」她認為科研工作者和大學教授都要立德立功立言:要有好的品質以及有好的成績,然後把知識傳承下去,才是學者的完整人生。
為人師表,多年的執教生涯讓陶教授滿足而充滿成就感,她的學生在各個領域都有成就,更有幾位創辦了智慧服裝方面的公司。然而,陶教授還是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去繼續進行科研,「我們以前只是集中開發傳統紡織材料,現在加入光、電子等新功能技術,還會延展到醫療健康等應用領域,所以一輩子要學很多東西。如果不能跳出舒適區,那就沒法做下去。」
陶教授寄語年青人,要達成夢想就必須要有「VIP」:要有願景(Vision)、靈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她個人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她說的立德立功立言,也是理大對教學人員、對學生的期望,陶教授也身體力行,做了良好示範。
陶教授自小在內地揚州長大,報考大學時,本來選另一學科,但最後考入的卻是紡織系,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消沈,反而努力「克服自己」,本著做一行愛一行的精神,一邊讀、一邊積極培養興趣,最後更以優秀畢業生一等獎畢業,同時獲得教育部研究生留學獎學金。
陶教授於二十六歲時遠赴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纖維科學與技術學系繼續學業,同樣以優異成績於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輾轉來到理大教學。從學習到科研,陶教授仍不斷要「克服自己」:「廿多年前,全世界沒幾個人做智能紡織方面研究,也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方向,能夠互相討論問題的人都很少,所以要先克服自己的那種猶豫和不確定。」
陶教授的科研領域是紡織服裝科學技術,側重於先進的紡織材料科學與技術,包括智能紡織和傳統紡織兩個方面。智能紡織為跨學科的顛覆性技術,而陶教授是該研究領域的開創和領軍人物,曾主編首本智能紡織書籍。在傳統紡織方面,由她領導的科研項目如新型紗線紡紗技術、紡織複合材料的設計、分析及其製造等都非常成功。例如:扭妥™低扭矩環錠單紗技術,可以使單紗紗線殘餘扭矩小,梭織及針織織物表面平整光潔、手感柔軟、堅牢耐用,且提高織物抗起毛起球性,有利時裝成衣及紡織業的長遠發展。這創新科技獲得三十一項相關技術的專利,當中十多項已被世界各地的工業界應用。
陶教授的研究不但能應用於日常衣物,而且也能切合不同專業的獨特要求。她領導的科研隊伍,就曾應國家航天局邀請,採用防靜電物料為酒泉控制中心的地面工作人員設計全新的工作服亦研制織物乾電極和智能服裝,為航天員實時進行心電和其他生理狀況的監測。此外,亦設計幫助糖尿病人檢測足底壓力的智能鞋等。
陶教授謙和地說:「科研是場持久戰,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少實際和精神上的支持,我的研究成果絕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做出來,我很感激香港給我這麼好的機會,得到政府、工業界和校方的支持、還有我的上司、同事和學生。」
醉心研究的她,每每由早上六時多離家上班,很晩才回去,幸獲家人明白與支持。「我是工作狂,所以週六也會工作,但爭取每逢周日要過家庭日。」陶教授的堅持源自一個信念:「人的一生要有意義,不能與草木同朽。我覺得最大的成功和價值,就是能夠留給後世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東西。」她認為科研工作者和大學教授都要立德立功立言:要有好的品質以及有好的成績,然後把知識傳承下去,才是學者的完整人生。
為人師表,多年的執教生涯讓陶教授滿足而充滿成就感,她的學生在各個領域都有成就,更有幾位創辦了智慧服裝方面的公司。然而,陶教授還是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去繼續進行科研,「我們以前只是集中開發傳統紡織材料,現在加入光、電子等新功能技術,還會延展到醫療健康等應用領域,所以一輩子要學很多東西。如果不能跳出舒適區,那就沒法做下去。」
陶教授寄語年青人,要達成夢想就必須要有「VIP」:要有願景(Vision)、靈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她個人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她說的立德立功立言,也是理大對教學人員、對學生的期望,陶教授也身體力行,做了良好示範。
![]() |
陶肖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