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肖明教授
返回 理动人心
克服自己 织出灿烂人生
"要达成梦想就必须要有「VIP」:要有愿景(Vision)﹑灵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
科研工作者往往要面对枯燥重复的实验、反覆的分析求证、多次的失败、长时间的投入以及不被理解的苦闷,然而,要成功,就必需经歷一些沮丧,理大纺织及制衣学系讲座教授、吴文政及王月娥纺织科技教授陶肖明教授认为,重点是要先「克服自己」。
陶教授自小在内地扬州长大,报考大学时,本来选另一学科,但最后考入的却是纺织系,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消沈,反而努力「克服自己」,本着做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边读、一边积极培养兴趣,最后更以优秀毕业生一等奖毕业,同时获得教育部研究生留学奖学金。
陶教授于二十六岁时远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纤维科学与技术学系继续学业,同样以优异成绩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辗转来到理大教学。从学习到科研,陶教授仍不断要「克服自己」:「廿多年前,全世界沒几个人做智能纺织方面研究,也沒有多少人看好这个方向,能够互相讨论问题的人都很少,所以要先克服自己的那种犹豫和不确定。」
陶教授的科研领域是纺织服装科学技术,侧重于先进的纺织材料科学与技术,包括智能纺织和传统纺织两个方面。智能纺织为跨学科的颠覆性技术,而陶教授是该研究领域的开创和领军人物,曾主编首本智能纺织书籍。在传统纺织方面,由她领导的科研项目如新型纱缐纺纱技术、纺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分析及其制造等都非常成功。例如:扭妥™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可以使单纱纱缐残馀扭矩小,梭织及针织织物表面平整光洁、手感柔软、坚牢耐用,且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有利时装成衣及纺织业的长远发展。这创新科技获得三十一项相关技术的专利,当中十多项已被世界各地的工业界应用。
陶教授的研究不但能应用于日常衣物,而且也能切合不同专业的独特要求。她领导的科研队伍,就曾应国家航天局邀请,採用防静电物料为酒泉控制中心的地面工作人员设计全新的工作服亦研制织物干电极和智能服装,为航天员实时进行心电和其他生理状况的监测。此外,亦设计帮助糖尿病人检测足底压力的智能鞋等。
陶教授谦和地说:「科研是场持久战,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少实际和精神上的支持,我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做出来,我很感激香港给我这么好的机会,得到政府、工业界和校方的支持、还有我的上司、同事和学生。」
醉心研究的她,每每由早上六时多离家上班,很晩才回去,幸获家人明白与支持。「我是工作狂,所以週六也会工作,但争取每逢周日要过家庭日。」陶教授的坚持源自一个信念:「人的一生要有意义,不能与草木同朽。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和价值,就是能够留给后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东西。」她认为科研工作者和大学教授都要立德立功立言:要有好的品质以及有好的成绩,然后把知识传承下去,才是学者的完整人生。
为人师表,多年的执教生涯让陶教授满足而充满成就感,她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成就,更有几位创办了智慧服装方面的公司。然而,陶教授还是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去继续进行科研,「我们以前只是集中开发传统纺织材料,现在加入光、电子等新功能技术,还会延展到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所以一辈子要学很多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舒适区,那就沒法做下去。」
陶教授寄语年青人,要达成梦想就必须要有「VIP」:要有愿景(Vision)、灵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她个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她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也是理大对教学人员、对学生的期望,陶教授也身体力行,做了良好示范。
陶教授自小在内地扬州长大,报考大学时,本来选另一学科,但最后考入的却是纺织系,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消沈,反而努力「克服自己」,本着做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边读、一边积极培养兴趣,最后更以优秀毕业生一等奖毕业,同时获得教育部研究生留学奖学金。
陶教授于二十六岁时远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纤维科学与技术学系继续学业,同样以优异成绩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辗转来到理大教学。从学习到科研,陶教授仍不断要「克服自己」:「廿多年前,全世界沒几个人做智能纺织方面研究,也沒有多少人看好这个方向,能够互相讨论问题的人都很少,所以要先克服自己的那种犹豫和不确定。」
陶教授的科研领域是纺织服装科学技术,侧重于先进的纺织材料科学与技术,包括智能纺织和传统纺织两个方面。智能纺织为跨学科的颠覆性技术,而陶教授是该研究领域的开创和领军人物,曾主编首本智能纺织书籍。在传统纺织方面,由她领导的科研项目如新型纱缐纺纱技术、纺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分析及其制造等都非常成功。例如:扭妥™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可以使单纱纱缐残馀扭矩小,梭织及针织织物表面平整光洁、手感柔软、坚牢耐用,且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有利时装成衣及纺织业的长远发展。这创新科技获得三十一项相关技术的专利,当中十多项已被世界各地的工业界应用。
陶教授的研究不但能应用于日常衣物,而且也能切合不同专业的独特要求。她领导的科研队伍,就曾应国家航天局邀请,採用防静电物料为酒泉控制中心的地面工作人员设计全新的工作服亦研制织物干电极和智能服装,为航天员实时进行心电和其他生理状况的监测。此外,亦设计帮助糖尿病人检测足底压力的智能鞋等。
陶教授谦和地说:「科研是场持久战,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少实际和精神上的支持,我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做出来,我很感激香港给我这么好的机会,得到政府、工业界和校方的支持、还有我的上司、同事和学生。」
醉心研究的她,每每由早上六时多离家上班,很晩才回去,幸获家人明白与支持。「我是工作狂,所以週六也会工作,但争取每逢周日要过家庭日。」陶教授的坚持源自一个信念:「人的一生要有意义,不能与草木同朽。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和价值,就是能够留给后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东西。」她认为科研工作者和大学教授都要立德立功立言:要有好的品质以及有好的成绩,然后把知识传承下去,才是学者的完整人生。
为人师表,多年的执教生涯让陶教授满足而充满成就感,她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成就,更有几位创办了智慧服装方面的公司。然而,陶教授还是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去继续进行科研,「我们以前只是集中开发传统纺织材料,现在加入光、电子等新功能技术,还会延展到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所以一辈子要学很多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舒适区,那就沒法做下去。」
陶教授寄语年青人,要达成梦想就必须要有「VIP」:要有愿景(Vision)、灵感(Inspiration)和毅力( Persistence)。」她个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她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也是理大对教学人员、对学生的期望,陶教授也身体力行,做了良好示范。
![]() |
陶肖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