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SS2023

「歷史與文化、語言與認知」——研究生聯合學術研討會
舉辦時間: 2023年4月21-22日
舉辦方式: 線上模式
JPSS2023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化學系訂於 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舉行「歷史與文化、語言與認知」——研究生聯合學術研討會,並從即日起開始徵稿。本研討會旨在為來自人文及社科等領域的碩博士生和博士候選人們提供一個跨領域的互動平台,以此來展示和討論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思想並分享經驗。
舉辦時間: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舉辦方式:全線上模式(Zoom會議)
徵稿對象:海內外高校人文、社科及藝術等領域的碩博士生
會議主題:論文主題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類別:
- 文化研究
- 歷史學
- 文學
- 宗教和哲學
- 語言學
- 認知過程
- 筆譯和口譯
- 話語研究
- 多媒體和符號學
- 語言與音樂
重要時間節點:
- 提交論文摘要:2023年2月3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 入圍通知:2023年2月13日(星期一)
- 提交完整論文: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 會議註冊:2023年4月3日(星期一)18:00(香港時間)截止
- 研討會舉辦: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 最佳論文獎公佈: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主辦方: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
特別說明:本次研討會不收取任何費用
JPSS2023
「歷史與文化、語言與認知」——2023年度研究生聯合學術研討會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化學系訂於 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舉行「歷史與文化、語言與認知」——研究生聯合學術研討會,並從即日起開始徵稿。在此歡迎來自海內外高校人文、社科及藝術等領域的碩博士生和博士候選人們踴躍投稿!
舉辦方式:全線上模式(Zoom會議)
會議主題:論文主題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類別:
- 文化研究
- 歷史學
- 文學
- 宗教和哲學
- 語言學
- 認知過程
- 筆譯和口譯
- 話語研究
- 多媒體和符號學
- 語言與音樂
投稿方式:
1. 提交論文摘要:2023年2月3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1) 以下二選一:若提交英文論文,則需提交英文摘要;若提交中文論文,則需在提交中文摘要的同時,另附英文摘要的翻譯版
(2) 字數限制:英文以200個單詞為限,中文以300字為限
(3) 具體格式:請參見頁尾「附:摘要提交格式」
(4) 內容要求:簡明清晰地陳述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或延伸討論等
(5) 提交方式:將Word文檔保存為doc、docx或pdf格式,以附件形式寄送至電子郵箱(jpsspolyu2023@gmail.com),郵件及附件命名方式為「學校名稱_科系名稱_作者(們)的姓名_論文摘要標題」,如「香港理工大學_中國文化學系_李家輝,陳凱琪_論顧炎武的經濟思想對清代民間社會的影響」(溫馨提示:請勿以txt或其他格式作為附件寄送)
2. 入圍通知:2023年2月13日(星期一)
(1) 評審方式:同行審核評議
(2) 通知方式:電子郵件
3. 提交完整論文: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1) 字數限制:英文以4000-6000個單詞為限,中文以6000-8000字為限(包括注釋,但不含摘要及參考文獻)
(2) 提交方式: 將Word文檔保存為doc、docx或pdf格式,以附件形式寄送至電子郵箱(jpsspolyu2023@gmail.com),郵件及附件命名方式為「學校名稱_科系名稱_作者(們)的姓名_論文標題」(溫馨提示:請勿以txt或其他格式作為附件寄送)
(3) 格式要求:字體、字距、字號參照「摘要提交格式」,其他則參照作者所在學科的慣用體例
4. 最佳論文評選
依據論文質量,由專業評審評選出最佳論文1篇,並在報告者口頭展示環節結束後,專設頒獎環節,線上頒發獲獎證書並郵寄精美禮品予得獎者
重要時間節點:
- 提交論文摘要:2023年2月3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 入圍通知:2023年2月13日(星期一)
- 提交完整論文: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18:00(香港時間)截止
- 會議註冊:2023年4月3日(星期一)18:00(香港時間)截止
- 研討會舉辦: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 最佳論文獎公佈: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特別說明:本次研討會不收取任何費用
附:摘要提交格式
摘要題目(14號字、黑色、新細明體、加粗、居中)
作者(們)的姓名(12號字、黑色、新細明體、居中)
院系或附屬機構(12號字、黑色、新細明體、居中)
學校名稱(12號字、黑色、新細明體、居中)
電子郵箱(12號字、黑色、Times New Roman、居中)
摘要:
中文摘要:新明細體,12號字體,單倍行距,不超過300字。此外,所有中文摘要均須另附不超過200個單詞的英文摘要,具體格式見下。
關鍵詞:
4-6個關鍵詞
注:若為簡體中文,則可使用宋體
Title: Put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here (14-point, black, Times New Roman, font-bold , centered)
Your name, and Name(s) of co-author(s) (12-point,black,Times New Roman, centered)
Your affiliation or department (12-point, black,Times New Roman, centered)
Your email address (12-point, black, Times New Roman, centered)
Abstract
Your abstract must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should NOT exceed 200 words. It should be in single line space and use 1 inch as the page margin. Font size should be set in 12-point, Times New Roman (English).
Keywords: (4 to 6)
1.參會資格:需要按時提交論文全文才可參與展示
2.展示時間:每位報告人20分鐘(含15分鐘展示,5分鐘問答),請務必嚴格控制時間,超時者會被負責計時的工作人員打斷並中止
3.展示語言:可使用中文(普通話或粵語)或英語報告
4.展示平台:Zoom會議系統
5.展示方式:推薦、但不強制使用PowerPoint, Keynote, Google Slides等軟體。不設頁數限制,但仍需充分考慮15分鐘的時間上限
6.到場時間:請展示者務必於展示場次開始前10分鐘,點擊工作人員預先發送的Zoom會議鏈接登入會場
7.應急措施:請報告者於2023年4月17日(星期一)前,將展示文件(如有)以郵件附件形式發送至jpsspolyu2023@gmail.com,另附其手機號碼、WeChat、Line、WhatsApp帳號、或其他可即時聯絡到其本人的聯絡方式,以便在報告者網絡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會議主辦方可迅速聯絡到其本人,及時改以通信軟體語音口述、並由工作人員代為展示文件的方式進行報告並回答觀眾問題
JPSS2023
主題演講(一)
題目: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
演講者:遊俊豪副教授
演講語言:普通話
時間:2023年4月21日9:10-10:10
遊俊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裔館館長,《華人研究國際學報》主編,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書評編委。研究領域包括華人移民和離散族裔、僑鄉關係、離散華文文學。專書有《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2021);《移民軌跡和離散論述:新馬華人族群的重層脈絡》(2014); 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2013)。 |
摘要:
新加坡與中國在1990年建立邦交後,各種背景與類型的中國新移民抵達新加坡,成為數量眾多的一個族群,構成不容忽視的現象。本講座檢閱歷史脈絡,觀照新移民與主流社會的互動,隨之形構的族群界線、牽動的資源分配。聚焦於新移民的社會組織與各種群體,揭示他們如何分層融入,不斷形塑身份認同,擁有多種未來走向的可能性。
主題演講(二)
題目:清華簡《五紀》的思想價值
演講者:曹峰教授
演講語言:普通話
時間:2023年4月22日9:00-10:00
曹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老子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黃老道家思想史》首席專家。善於利用出土文獻研究先秦秦漢哲學、道家哲學、諸子學,已經發表論文180餘篇,譯文40餘篇,著作、編著、譯著20餘部。 |
摘要:
將近五千言的清華簡《五紀》是出土文獻中的鴻篇巨制。此文通過從大亂到大治的歷史觀和從天道到人事的敘事模式,構建出非常嚴整的天人秩序,以“五”為主的數字體系,把天文、神祇、道德、祭祀、人體、名號、官職全部組合在一起,描畫出一個全方位的世界圖景。其思維模式可以溯源自《尚書·洪範》,也和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呂氏春秋》、《春秋繁露》有著思想上的共通性。 《五紀》從超時空、大一統的意識出發,試圖對天地人鬼作出整齊化的、格式化的想像和安置,不同於個性化的諸子之學,這是一種王官之學。戰國時代不僅有著輝煌的諸子之學,對世界作出整體考量的王官之學也在發展和延續。
「歷史與文化、語言與認知」——研究生聯合學術研討會
會議日程
DAY 1: 21 April 2023 (Friday)
第1日: 2023年04月21日(星期五)
TIME/ 時間 |
PROGRAM/ 議程 |
9:00-9:05 |
Opening Ceremony/ 開幕式 Welcoming Speech/ 致歡迎辭 Prof. Li Ping, De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李平 教授,院長(香港理工大學 人文學院) |
9:05-9:10 |
Opening Remarks/ 致開幕辭 Prof. Han Xiaorong, Head, 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韓孝榮 教授,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文化學系) |
9:10-10:10 |
主題演講I: 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 (語言:普通話) 講者: 游俊豪 (YOW Cheun Hoe) 副教授 兼華裔館館長 (南洋理工大學 人文學院) 主持人: 潘律 (PAN Lu) 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文化學系) |
P1 Narrating a (Con)temporary China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Moderator: SUN He, Medium: English) |
|
10:10-10:30 |
LI Feifan (Regional Studies—East Asia, Harvard University) Performing Revolution, Revolutionizing Reality: Jiang Qing on Stage |
10:30-10:50 |
Roman LASH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Yan Lianke’s Ballads, Hymns, Odes and the Self-contradictory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
10:50-11:10 |
ZHOU Dinghui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inventing Noir/Neo-Noir in the Chinese Context: Sympathetic Noir Underdog, Deconstructed Femme Fatale and the Critique of Neoliberalism in Black Coal, Thin Ice (Diao Yi’nan, 2014) |
11:10-11:30 |
XIE Rui (Academy of Fil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Becoming Monstrous: Eco-dystopia, Technoculture and the Child Ima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F |
P2 流動、離散與復歸:現當代文學語境下的中與華 (主持人:李錦華,語言:普通話) |
|
11:30-11:50 |
許 可 (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及哲學系) 許地山小說《玉官》的人物原型及其思想內涵——從新發現許地山佚文《陳公必封金母勝發事略》談起 |
11:50-12:10 |
安一多 (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 逝而不傷——論黃錦樹的《傷逝》 |
12:10-12:30 |
韋丁華 (馬來亞大學 中文系) 黎紫書《流俗地》中的倫理身份訴求與共同體想像 |
12:30-12:50 |
吳俊燊 (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 作為修辭的公路——路內《霧行者》與個體化時代(1998-2008) |
12:50-13:10 |
宋炘悅 (復旦大學 中文系) 「發瘋文學」的話語策略與情感政治 |
13:10-14:10 |
LUNCH BREAK/ 午 餐 時 間 |
P3 歷史、信仰與文化:區域視野下的明清中國 (主持人: 張小雅,語言:普通話) |
|
14:10-14:30 |
張小雅 (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文化學系) 明代前中期山東地區的村落重構和移民舊弊的頓清——以山東東昌府為中心 |
14:30-14:50 |
張藝萱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 學術與鄉族之間:烏程三閣臣與明末浙黨的演變 |
14:50-15:10 |
謝春暉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制度與地域:天啟四年鄒維璉調銓事件探析 |
15:10-15:30 |
CHAN Yau Lee (Traditional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Oxford) Writings in the Liminal Space: Mediated Encounters in A Tale of Love Transmission |
15:30-15:50 |
陳 儀 (北京大學 哲學系宗教學系 ) 牧靈與信念:耶穌會修辭學中的靈與魂 |
15:50-16:10 |
王荣湟/陳婉晴 (暨南大學 中外關係研究所) 晚清漢傳佛教僧人喪葬研究——以廣州海幢寺為中心 |
P4 新概念與新方法:晚清民國的國家與社會 (主持人:鍾紹山,語言:普通話) |
|
16:10-16:30 |
郭 慶 (南開大學/ 格拉斯哥大學 外國語學院/ 文學院) 嚴復的價值論溯源與分析——基於嚴氏英文底本批註分析 |
16:30-16:50 |
石一琨 (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塑區域圖景:清末民初知識學人對「亞洲」的關注與認知 |
16:50-17:10 |
閆榮嬌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 溥儀與英國的互動管窺——以溥儀留英謀劃為中心的探討 |
17:10-17:30 |
陳保維 (斯德哥爾摩大學 亞洲及中東研究系) 以「情」重述「中國性」:論沈從文小說的苗地建構對清中期《野叟曝言》的承續 |
17:30-17:50 |
鍾紹山 (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文化學系) 1928年南北政府關於濟南事件的交涉——以提案國際聯盟為中心的考察 |
17:50-18:10 |
鄭凱歌 (杭州師範大學 人文學院歷史學系) 土客矛盾視域下的中共開化縣革命(1931—1937) |
End of DAY ONE/ 第1日結束 |
DAY 2: 22 April 2023 (Saturday)
第2日: 2023年04月22日(星期六)
TIME/ 時間 |
PROGRAM/ 議程 |
9:00-10:00 |
主題演講II :清華簡《五紀》的思想價值 (語言: 普通話) 講者:曹峰(CAO Feng) 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 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老子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主持人:李博威 (David J. Lebovitz) 助理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 中國文化學系) |
P5 天地·禮樂·巫筮: 上古中國的思想經典與社會 (主持人: 楊欣,語言:普通話) |
|
10:00-10:20 |
張 建 (南洋理工大學 哲學系) 論《荀子》中善的起源:一個基於習俗的解釋 |
10:20-10:40 |
王艷芬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 道教易學與黃老思想初探:以《太平經》《周易參同契》為例 |
10:40-11:00 |
翟靜雯 (吉林大學 考古學院) 清華簡《繫年》「鄭武公亦政東方之諸侯」覆議 |
11:00-11:20 |
米國春 (陝西師範大學 文學院) 從周代人文意識之發展看龜卜筮占之迭興 |
P6 文本·文學·文化——文本變遷中的唐宋歷史 (主持人:王文豪,語言:普通話) |
|
11:20-11:40 |
戴倩倩 (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 探討《賈人妻》、《崔慎思》中的俠女復仇 |
11:40-12:00 |
王 丹 (新加坡國立大學 中文系) 宋人筆記中王安石變法前的文學創作軼事及其形象 |
12:00-12:20 |
黃曉芊 (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 《蘭亭》「醉本」傳說形成及在唐宋詩文中的接受 |
12:20-12:40 |
楊朝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狂歡的政治圖景——論文天祥元宵書寫的承創意義 |
12:40-13:40 |
LUNCH BREAK/ 午 餐 時 間 |
P7 認知、規則與演變:中國語言的詞彙與語法 (主持人:孔德然,語言:廣東話/普通話) |
|
13:40-14:00 |
羅詩韻 (香港理工大學 中文及雙語學系) 論粵語言說動詞「話」的語法化和主觀化 |
14:00-14:20 |
康 璇 (南開大學 漢語言文化學院) 漢語語素的語法類別效應——一項對真詞和假詞的對比研究 |
14:20-14:40 |
張玉蓮 (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 漢語韻律語法理論視野下的重慶話重疊式 |
14:40-15:00 |
楊潇潇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 從認知語言學看黔東苗語的指示動詞:「來」和「去」 |
15:00-15:20 |
許成業 (北京師範大學 國際中文教育學院) 流行語「屬於是」結構後附綴「是」及羨余問題研究 |
P8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 across Cultures (Moderator: BAO Jie, Amy, Medium: English) |
|
15:20-15:40 |
LAI Yan, Leanne (Asian Studies, Leiden University) On the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Becoming a Female Intellectual in Republican China |
15:40-16:00 |
HE Si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Uncovering Intersemiotic Shif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Food-Related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he Travelogue Documentary “Foodwise”:A Multimodal Approach |
16:00-16:20 |
XUN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Xuey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ncove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ical competence and English prosodic production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
16:20-16:40 |
LIU Qi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Learner’s Factor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in Data-Driven Learning-A Systematic Review |
16:40-17:00 |
HOU Yanwen (Dep.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logy,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MA Yurong (Dep.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A Statis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ames of Housing Estates in Hong Kong: A Shifting Paradigm |
P9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cross Modes (Moderator: BAO Jie, Amy, Medium: English) |
|
17:00-17:20 |
MAO Junyu (School of Arabic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tudy of Ahmed’s Image in Cairo Tri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ality |
17:20-17:40 |
WANG Zhiwei (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Being Chinese Online —Discursive (Re)production of Internet-Mediated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
17:40-18:00 |
YAO Meng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hongqing University) Exploring a Feasibl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the Term Spolia —An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and English corpora |
18:00-18:20 |
CAO Hui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limate Change Discourse from a Cognitive-Ecological Perspective—Exemplified by Related Reports in People's Daily and New York Times |
18:20-18:40 |
BAO Jie, Amy / FENG Dezheng, William (Dep.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Genre, Pedagogy, and the Multimodal Design of Online Teaching Videos: The Cas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icro-lectures |
18:40-19:10 |
Closing Ceremony/ 閉幕式 Announcement of Best Paper Awards/ 最佳論文獎揭曉 |
有關本次研討會的其他相關事項,可與以下委員會成員聯絡:
會議主席:鄧女士:jiayu.deng@connect.polyu.hk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博士生)
組委會成員:
孫先生:henry-he.sun@connect.polyu.hk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博士生)
闫女士: y-a-n.yan@connect.polyu.hk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博士生)
最佳論文提名名單 (List of Nominations)
- Roman LASH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Yan Lianke’s Ballads, Hymns, Odes and the Self-contradictory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 HOU Yanwen (Department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logy,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 MA Yur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
A Statis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ames of Housing Estates in Hong Kong: A Shifting Paradigm
- BAO Jie, Amy/ FENG Dezheng, William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Genre, Pedagogy, and the Multimodal Design of Online Teaching Videos: The Cas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icro-lectures
- 安一多 (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
逝而不傷——論黃錦樹的《傷逝》
- 吳俊燊 (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
作為修辭的公路——路內《霧行者》與個體化時代(1998-2008)
- 張建 (南洋理工大學 哲學系)
論《荀子》中善的起源:一個基於習俗的解釋
- 石一琨 (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塑區域圖景:清末民初知識學人對「亞洲」的關注與認知
最佳論文獲獎者 (Best Paper Awardee)
安一多 (AN Yiduo)
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
逝而不傷——論黃錦樹的《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