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HK01 - 01

理大工業中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以創新應對社會挑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近五十年來與時並進,為各學科的創新研究滙聚先進資源,提供全方位研發及生產支援。工業中心亦從培訓工場轉型為創科教學設施,服務對象亦由傳統工業工程學科擴展到航空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等。 理大工業中心總監衛漢華博士指出其中一個創新平台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AIR Lab),被稱為「創意加速器」。AIR Lab不僅配備先進儀器,還提供開放式科研空間,促進跨學科合作。憑藉60 多名專業工程師的指導下,AIR Lab 致力培養人工智慧、協作機器人和數位轉型等領域的未來人才,發揮無限創意。 理大重視科研轉化應用社會,在工業中心的支持下,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博士及其團隊研發出便攜式核酸檢測儀器。繼2017年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禽流感檢測合作後,並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迅速推進,成功製作出第三代檢測儀,和瑪麗醫院急症室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開展新冠即場快速檢測項目。工業中心提供一站式支援,協助團隊將儀器優化,並迅速生產出大量儀器,滿足疫情期間的急切需求,為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大貢獻。 利用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實務副教授梁允信博士及其團隊推出「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為接受放射治療的兒童提供虛擬實境體驗,讓他們在治療前熟悉環境,從而減低焦慮感。該計劃的成功展示了工業中心如何利用創新科技提升醫療服務質素,醫工結合,促進科技時代的人文關懷。 工業中心成功將科研成果應用於不同領域,為社會帶來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印證理大「勵學利民」的宗旨,惠及社區,造福社群。   香港01完整採訪報道 觀看影片

2025年1月6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國際專家合作研究城市空氣污染 揭示污染暴露不平等 倡制定針對性緩解措施

為創建可持續的公共健康環境,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團隊與海外大學專家合作,利用大規模人流移動數據和先進感測技術,開展城市空氣污染研究,揭示日常出行模式、種族及族裔等因素對評估居民在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的重要性,為各地政府提供新思路,以制定針對性空氣污染緩解措施。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城市》發表。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安博士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布朗大學、挪威科技大學和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不同社區、種族和族裔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布朗克斯區人口稠密、種族多元化,且長期面對嚴重空氣污染問題,其空氣質素在紐約市各區中最差,哮喘病例亦是其他區的2.5倍。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和暴露時間。因此,是次研究追蹤了布朗克斯區逾50萬名流動設備用戶三個月的出行活動數據和五億條匿名定位紀錄數據;並於市政府服務車輛安裝太陽能驅動的物聯網環境感測平台裝置,在該區逾三分之一主要道路行駛,測量不同地點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最終獲得60萬個有效數據。基於這些人流移動和空氣污染數據,團隊建立了預測模型,以推算整個區域的空氣質素水平及布朗克斯區居民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 研究指出,在高速公路和工業交會密集的布朗克斯東南部地區,懸浮粒子含量最高,表明了土地利用和基礎設施規劃對空氣污染的影響。有別於以往的研究,團隊更分析了居民日常活動的地方,例如餐廳、學校、商場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和逗留時間,以更全面評估他們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分析結果指出,長時間在空氣污染嚴重的街道工作或居住人士,其在PM2.5的暴露程度也較高,其中西班牙裔佔多數和低收入社區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最高。而在西班牙裔佔多數的社區,不同族裔的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差異最大,顯示種族和族裔背景比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差異。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在推動空氣質素改善措施時,應為高污染暴露風險的弱勢社群制定更針對性的緩解措施。 王安博士表示︰「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利用複合環境感測技術解決車輛廢氣排放、噪音污染、城市熱島效應和綠化等城市環境問題。研究結果有望推動香港等密集城市環境的公共衛生研究,透過量化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制定具成本效益的針對性排放控制措施、健康影響評估、清新空氣行動和城市設計,助力香港以至全球其他城市實現『同一健康』的願景。」 展望未來,王博士將拓展有關研究影響力,包括開發新的數據源和感測技術,將研究範圍涵蓋種類更廣泛的空氣污染物,為更精密的毒性空氣污染物分析奠定基礎,以推動未來的空氣質素研究,為城市環境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2025年1月6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210 - interdisciplinary services in paediatric palliative care_V1-01

理大研究提倡跨專業學科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的重要性

醫學進步讓被診斷為生命有限的病患兒童和青少年得以延長壽命,醫療資源和護理服務需求隨之增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一項研究探討病童、家長和醫護人員對身體及身體以外關顧等多方面需求,以提升全人健康照護的服務。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制定的《紓緩治療服務策略》,旨為支援病童從醫院到社區的醫護照顧需要提供指引。   理大積極回應醫管局的策略,由理大護理學院講座教授(高級護理實踐)及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金月教授和理大護理學院實務助理教授何美芝註冊護士領導,開展一項創新的質性研究,探討在疾病過程中,生命有限的病童、其家長及醫療提供者需要的支援。   由香港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支持,研究團隊於2019年至2021年在醫管局轄下的兒科部門,與25組受訪者進行65次個人訪問,每組由一名8至19歲生命有限的長期病患兒童或青少年、其家長及醫療服務提供者組成。   該研究指出生命有限的病童和其家長在醫療及生活照顧上需要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包括醫療護理和日常生活支援。當病童和家長面對沉重挑戰時,透過由護理和醫護專業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學科服務團隊,有效地協調和維持服務,提供全人健康照護非常重要。   首席研究員黃教授表示:「支援生命有限的病童之餘,也要關注全天候照顧孩子的家長,他們的需要同樣重要。病童、家長和醫護人員是兒童紓緩服務團隊的重要成員。」   這項研究題為「香港家長參與兒科紓緩治療的重要性:質性個案研究」已發表在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的官方期刊《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上。另一題為「生命有限病童的需要」的研究亦於《香港醫學雜誌》上發表。   研究團隊分析得出三大重要主題如下:   第一主題「資訊和對疾病的理解」,關乎對疾病資訊的需求。病童和家長認為醫生是主要的資訊來源,但不同專科的醫生所提供的醫學資訊分散,使他們難以理解疾病和治療。   第二主題「與疾病共存」,揭示了病童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包括身體及其以外的需求。病童、其家長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觀點不一或會影響他們對如何應對疾病的看法。   第三主題「護理支持和紓緩治療」,強調多個專業之間需有更好的協調和合作,尤其是在患者由兒科過渡到成人服務的銜接階段。護士在協調紓緩治療護理服務,並促進跨專業學科合作方面擔當關鍵的角色。   研究強調早期干預兒童紓緩服務及家長照顧者參與的重要性,同時突顯專科兒科護士在提升病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和減輕社會負擔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5年1月3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229 - 2024-01-updated

理大研究以人工智能重塑中國古代地理及生態面貌 獲選為騰訊「探元計劃2024」十大創新探索型項目

善用創新數碼科技可以為傳統知識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及推廣帶來新機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結合科技和人文,以嶄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及重塑中國上古地理及生態知識,再將其視覺化呈現出來,有助突破傳統文本研究的局限,並進一步推動古籍數碼化等創新的知識傳承模式。 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講座教授黃居仁教授帶領的團隊最近進行名為「《山經》知識集成:使用人工智能重構上古生態環境及地理知識遺產」的研究項目,在由騰訊及多個內地文化單位聯合發起、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導的「探元計劃2024」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創新探索型賽道的十大項目之一。今屆計劃共吸引79個來自4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項目參賽,而理大是唯一入選的港澳地區院校。 《山經》為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的一部分,以約兩萬字的篇幅敘述了大量當時的山川地理訊息及生態環境資源,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山川博物志。然而相關研究一直局限在傳統的人文研究範式內,是次研究透過建構數字化的知識集成平台,為《山經》的古籍傳承提供創新方案,有望啟發更廣泛的研究興趣。 團隊利用文本信息抽取、知識圖譜、Graph RAG和大語言模型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對《山經》中提及的地理及生態知識進行分析、整理、集成及呈現,建構出集成中國古代地理生態環境訊息的系統化知識平台。以這個平台為藍本,未來的研究可以根據不同時代的其他文獻資料,建構中國歷代地理生態環境系統,從而比較研究過去二千多年間中國的地理及環境變遷,以加深對相關歷史事件的了解。團隊將首先建立《山經》相關知識的問答平台以及創建數碼地圖,視覺化呈現《山經》中的地理面貌。 黃居仁教授表示︰「深入了解及系統化掌握上古地理及生態知識,為我們理解生態環境演變提供了宏觀貫時的訊息,對當下的生態治理亦十分重要。此項目是將數碼科技結合人文研究的跨學科嘗試,以知識集成的方式突破了傳統人文研究難以對文獻知識進行全面整合,導致訊息碎片化的局限,以及知識無法與現代實證科學結合並用於解決當代議題的缺憾,從而促使文化與典籍得以被活化活用。」 黃居仁教授在計算語言學及數字人文領域深耕多年,是國際計算語言學委員會(ICCL)首位華人會士,去年更在資訊和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和圖像處理)領域榮膺史丹福大學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黃教授的研究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研究生梁科女士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唐雪梅女士;協同研究人員包括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蘇祺博士及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顧靜航博士。

2024年12月23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學生團隊揚威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 勇奪全球一等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的三名博士生,聯同一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攜手組成名為「電能贏」的團隊,致力數位孿生技術用於交通電氣化的創新研究,在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 團隊早已在「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轉型青年之聲大賽」備受肯定,奪得東北亞賽區一等獎。期後在中國成都舉行的全球總決賽中,理大團隊再接再厲,成功從七支優秀決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取得佳績,勇奪全球一等獎。 由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嚴晉躍教授和理大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杜瑩博士帶領的團隊,以「數碼孿生助力交通電氣化藍圖」為題,展示了數碼孿生技術在促進智慧交通的創新應用,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互相契合。獲勝的學生成員分別為張俊翔、朱世博、陳達寅和陳昊藍(上海交通大學),他們亦是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學生。 理大團隊更榮幸獲邀出席在曼谷聯合國會議中心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能源促進可持續發展論壇,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並與頂尖專家討論可持續能源轉型的創新策略,讓青年參與決策者和國際組織,推動全球能源轉型。 該項競賽由國際能源轉型學會(ISETS)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合辦,吸引了全球青年領袖齊聚一堂,展現青年主導的對可持續能源系統做出貢獻的創新。

2024年12月19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合作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中國紡織藝術中心),以善用著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Chris Hall)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承諾捐贈的近三千件中國紡織藝術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透過學術研究、教學、培訓、公眾教育及出版項目,推動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歷史和科技的研究、傳承和創新。 成立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今天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女士見證下,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結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在紡織、時裝和設計方面各自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實力,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引領和推動中國古代紡織品的研究、教育、出版和創新性應用,聚焦課題包括中國紡織品歷史與考古、中國服飾史、紡織品科學研究、紡織技術史、絲綢之路等。 中國紡織藝術中心將為理大人文學院、時裝及紡織學院、設計學院,以及其他學院及學系的教學、研究和外展活動提供重要資源,讓師生能近距離研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藏品。理大亦會善用藏品作為教材,並計劃開辦中國紡織及絲綢歷史相關的課程。理大亦將與博物館合辦教育項目,包括專題課程、研討會、工作坊和出版物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理大合作成立的中國紡織藝術中心,是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文化研究和欣賞的重要平台,讓年輕一代發掘中國紡織品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彰顯雙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衷心感謝賀祈思承諾向博物館捐贈他的中國紡織品收藏,此乃全球最全面和最重要的中國歷史紡織品收藏之一。本館將透過展覽、學術研究及教育項目,推動中國紡織品的展示、研究及國際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理大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推動中國紡織文化研究、教育和傳承創新方面邁出重要一步。理大作為世界級創新研究型大學,多年來在紡織、設計領域的學術和研究成就得到國際的肯定和認同。是次合作將發揮雙方優勢,透過不同方式讓珍貴紡織藏品在研究、教學、當代時裝和設計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影響力,提高全球對中國古代紡織藝術的認識和欣賞,同時傳承優秀中華文化,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明年首度公開展覽 香港知名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先生承諾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中國紡織藝術收藏,包括近三千件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至21世紀的藏品,涵蓋的重要類別包括明清補子、宗教類紡織品等。此收藏配有豐富的研究資料,如紡織品樣本,將為研究中國紡織史及其收藏史提供關鍵資源。 賀祈思先生將於2034年正式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捐贈其收藏,並同意博物館從2024年12月起將其部分藏品轉移至館內,以承諾捐贈的形式出借給博物館使用,令博物館可以利用中國古代紡織品最全面的收藏之一。博物館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舉辦以中國歷代絲綢文化,以及文明交流為主題的大型絲綢通史展覽,展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推動全球對中國紡織品的研究和欣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的攝影、編目和數碼化工作會由博物館主責。 賀祈思先生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是我畢生心血的結晶,它見證了中國近三千年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以及人們對美的追求。我很高興這批珍藏能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安家,也期待借助中國紡織藝術中心這一跨學科國際研究和創意平台,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欣賞我的收藏,更大地發揮其影響力,並相信在一流的策展、研究、教育、文物保護和出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這批收藏能為更多學者提供研究資料,為藝術家和設計師提供創作靈感,向普羅大眾普及歷史文化知識,鼓勵公眾欣賞中國紡織藝術之美。」 有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藝術中心的資訊,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展覽內容,將適時於博物館網站公布。   賀祈思先生講解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部分珍品。

2024年1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41029 - PolyU neurolinguistic scholar empowers research through embracing motherhood-02

理大神經語言學者與母親角色交織的研究歷程

研究的靈感往往來自生活,擁有不同背景的個人歷練可以啟發創新。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張偲偲博士,將她的神經語言學專業與作為母親的旅程結合,深入探討兒童語言發展及障礙的複雜世界。 張博士的研究工作核心在於語言如何在大腦中被處理和表徵,以及它如何與音樂、記憶等其他認知領域互動。近年,張博士專注於識別兒童語言障礙的生物標記,並開發理論驅動的干預策略。 母親的角色啟發了張博士在兒童語言發展方面的研究。她分享:「在過去五年,我的研究重點已轉向兒童語言學習和發展障礙。這種轉變受到我成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個人經歷所影響,使我對兒童語言學習過程以及某些兒童可能面臨的挑戰產生了深厚興趣。」 在一項新的縱向研究中,張博士及其團隊正在追蹤四歲至六歲中國兒童的大腦、認知和語言發展。研究旨在識別典型語言發展中可預測的早期生物標記,並探索語言障礙的潛在指標。此外,他們還研究睡眠在記憶鞏固中的作用及其與發展語言障礙的可能關係。 為解決迫切的社會問題,張博士開發了創新解決方案。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張博士和團隊針對患有發展語言障礙(DLD)的中國兒童而言,調查顯性與隱性干預策略的功效。 團隊的跨學科方法利用理大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UBSN)提供的頂尖神經科學設施,結合認知行為、神經影像和機器學習方法,研究與兒童語言技能學習有關的障礙。研究的重點是假設患有發展性口吃、發展性語言障礙和讀寫障礙的兒童有程序迴路缺陷。該研究旨在改善早期診斷,以進行更有效的干預。 跨學科研究合作促成富影響力的成果。張博士說︰「我與語言治療單位的言語語言病理學家以及機器學習專家密切合作。他們的專長激發我探索兒童語言障礙的神經認知基礎,並開發有效的干預策略。」 在大學裡,張博士強調學術界的多樣性意味著將擁有不同背景、經驗和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融合所有差異,不論是種族、性別、文化、和學科。她還闡明了女性尤其是身為母親的獨特視角,在學術討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024年12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20241211 -IEEE-01

理大學者獲授予2025年IEEE院士榮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獲授予2025年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榮銜,表彰他對研發仿生傳感器的卓越貢獻。 柴教授的研究範疇主要涵蓋微電子和納米電子器件,目前研究重點是仿生視覺傳感器,不僅可捕捉外在環境的圖像,更能夠執行運算功能,以摘取更抽象的信息。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統的啟發,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如何通過新型硬件設計將感知與處理功能融合在一起。 通過模仿生物視覺系統,該團隊開發了能夠提高圖像識別準確性、適應極暗/極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長,並能夠靈活感知動態運動的視覺傳感器。更多詳情︰ 模仿人類眼睛適應能力的先進視覺傳感器 光電梯級神經元提升動態感知 柴教授對推進科學知識的創新充滿熱忱,先後於《自然》 (Nature) 、《自然——電子學》 (Nature Electronics) 和《自然納米技術》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國際著名期刊刊登論文。他的研究成果也在《自然》 (Nature),IEEE Spectrum 上作為亮點報道。研究成果被全球各地的研究團隊廣泛引用。柴教授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IEEE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專業組織,擁有140年的歷史。IEEE院士榮銜是會方頒發的最高殊榮,認可獲授人士在其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對工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或應用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裨益。

2024年12月12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醫學發展培育科研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上周(12月10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以創新科研推動醫學發展、培養醫學人才,共同為全球醫學和人類健康福祉作出貢獻。 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玉潤先生的見證下,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叔文教授代表簽署。 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致力探索醫學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究、提升醫學教育質素,全面提升兩地醫療健康服務水平,進一步推動醫學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南方醫科大學代表團此行到訪理大,亦就聯合醫學研究、教育及人才培養等領域進行深入交流,開拓深度合作機遇。董澄教授介紹理大在創新科研與跨學科教育各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規劃。劉叔文教授亦全面講解南方醫科大學的發展歷程、卓越成就及未來藍圖。 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並與包括南方醫科大學在內的多間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代表團參觀大學的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及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深入了解理大在科研設施與實驗技術的領先優勢。這些尖端技術與創新成果充分展示理大在醫學研究的雄厚實力,並為雙方未來的合作提供豐富的科研基礎。

2024年12月12日

研究合作

3

理大研發足踝復康機械人揚威消費電子展2025勇奪創新獎殊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開拓前沿領域的研究,並積極推動知識轉移,將卓越科研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應用方案,造福社會。理大首創的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最近在享譽國際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2025)榮獲「創新獎」殊榮,再次肯定理大 PolyImpact 的理念。 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奪得這項殊榮,並連續兩年在CES的「無障礙與老齡科技」類別中獲得嘉許。繼今年四月,於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後,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博士帶領的研發團隊研發的「智雲行健步儀」榮獲CES 2025創新獎,該項創新發明再次獲得肯定,能有效協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下肢運動功能,改善其行走能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健康科技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這個獎項彰顯了理大追求卓越科研,並轉化為帶來可持續效益的創新解決方案,長遠惠及社群。我們很高興理大年輕學者在國際科技產品研究舞台上獲得認可,理大將繼續支持他們發揮所長,開拓更多具影響力的研究。」 中風是全球常見導致傷殘的成因之一,中風患者需要透過密集且長期的復康訓練,以恢復身體活動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質。「智雲行健步儀」是一款適用於中風後的足踝復康的機械人物聯網裝置,將外骨骼、柔性氣動肌肉、神經肌肉電刺激和觸覺感知反饋等多模式優勢整合到單一系統中,裝置設計輕巧,患者可自行穿戴,配置 9V 充電池可連續使用四小時,患者可隨時隨地進行自助復康訓練,有效矯正中風後的足下垂和足內翻,改善中風患者的步姿及走路時的平衡。 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使用者可從手機應用程式因應訓練表現得到即時指導回饋;醫護人員亦可藉此進行遠程監督,並對復康進度進行縱向管理以優化服務為中風患者提供經濟實惠且方便使用的居家復康方案。 胡曉翎博士表示︰「這項技術和產品可以無縫地融入日常的復康服務中,方便醫護人士更有效地協助更多中風患者。通過這種靈活的訓練方式,我們希望能幫助使用者提升康復進展和日常活動能力,長遠支援他們實現更自主的生活。」 胡博士亦於 2021 年聯合創立初創企業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並計劃於明年將「智雲行健步儀」商品化。 一年一度的CES由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主辦,作為代表獎項之一,CES創新獎旨在表彰在33個消費技術產品類別中的傑出工程和設計,評審小組由業界精英組成,包括傳媒界、設計師、工程師等,評審準則包括創新性、功能性、美學和設計等。CES 2025將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屆時理大將展出多個創新科研項目,涵蓋醫療保健、智慧城市、視光學、放射治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感應等領域。

2024年12月10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