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10823_1

理大三項目為香港勇奪「2021智慧50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個智慧城市研究項目奪得「2021智慧50大奬」(Smart 50 Awards),這是理大首次獲得此項一年一度表揚創新智慧城市項目的國際殊榮。「2021智慧50大奬」的得獎項目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加拿大、日本、德國、以色列、西班牙及美國,而理大是香港唯一的獲獎者。頒獎典禮將於今年稍後在美國舉行。 理大一直十分支持香港的智慧城市藍圖,並與政府和社區夥伴緊密合作,透過推出屢獲國際獎項的智慧城市項目,解決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以及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研發有助保障市民大眾健康的方案。 理大是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為: (一)「首個使用低功耗無線網絡的城市樹木監測及管理智能系統」 (由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黄文聲教授研發) 為減低樹木對公眾及財物構成的風險,樹木管理人員需要在行人和交通流量大的地區進行樹木風險評估,以採取適當的措施。理大的團隊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通過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合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以評估全港各區樹木搖擺或傾斜的狀況。在此項目下,共約8,000個傳感器已安裝在需要監測的市區樹木。 (二)「大澳村行人交通監察計劃」(由設計學院 Daniel Elkin 先生研發) 大澳村是最近被列入香港可持續大嶼藍圖的生態及文化旅遊中心,預計旅客人數將會大幅增加。有見及此,理大的團隊與大澳村鄉事委員會及多個社區團體合作,在村內八個主要設施的地點,安裝紅外線系統,進行人流監測。此項目的一大特點是採用具成本效益技術的協作模式,快速將系統完成並投入運作,以便監測人流及為村民及相關持份者提供所需數據,讓他們實時了解人流情況和採取適當 措施配合。 (三)「香港新冠病毒空間分析及風險預測平台」(由智慧城市研究所史文中教授研發) 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公眾一直對社區傳播及其可能對日常活動構成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理大的團隊通過建立一個覆蓋全港的疫情數據模型和風險預測平台,讓公眾能夠追踪疫情在社區傳播的情況。此平台利用空間大數據技術,對香港的城市結構、交通網絡、人口環境及其他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分析,能更及時地準確預測疫情發展的趨勢,有助支援公共衞生部門制訂更精準的防控策略。 「智慧50大奬」簡介 「智慧50大奬」與 Smart Cities Connect、Smart Cities Connect Foundation 及 US Ignite 合作,每年表揚全球具影響力的智慧城市項目。此獎項旨在表彰在數字化轉型、城市基礎建設及社區參與的領域上最具創意和影響力的技術。本年度的頒獎典禮將於2021 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有關「2021智慧50大奬」及獲獎名單詳情,請瀏覽 https://smartcitiesconnect.org/2021-smart-50-awards/。

2021年8月23日

獎項及成就

DrTerenceLau p1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獲食品安全國際領袖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食品安全聯盟(FSC)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安全組織,其召集人劉樂庭教授一直帶領FSC積極推廣食品安全及質量的重要性。今年,劉教授獲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頒發2021年度食品安全國際領袖獎, 以表揚其貢獻。IAFP於1911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成立,於全球50個國家擁有超過4000個會員。 提升全球認受性和促進合作 FSC 在2015 年由劉教授創立,現時擁有 70 家公司會員,為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及目前唯一一個非政府組織獲任為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作為IAFP的香港分會,FSC致力推動IAFP “提升全球食品安全”的使命。這亦促成DISH 環球食品安全及質量中心 (DISH) 的成立。該中心是由四個經濟體系共同建立的平台,旨在促進歐洲 - 香港 / 中國以至亞太區的食品安及質量方面的合作。 帶領技術發展、教育和研究 劉教授在分子生物學和食品安全方面擁有20多年的經驗,其專業知識涵蓋食品和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檢測、轉基因生物 (GMO)、食品過敏原、食品認證,及通過分子診斷和跨學科方法進行的各種研究(結合工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帶來創新、智能應用。劉教授亦負責管理一項耗資 1000 萬歐元的「地平線2020計劃」(Horizon 2020)中歐合作項目EU-China-Safe,而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參與此項目的大學。劉教授參與制定5項轉基因和禽流感病毒檢測的中國國家標準,並為多項專利的共同發明者和多篇同行評審科學論文的共同作者,亦組織不同的國際食品會議。 “我深切感謝 IAFP 以及我的提名人、支持者和贊助這個獎項的Food Safety Net Services。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而且自疫情開始,每天都出現各種挑戰,導致全球食品供應鏈產生變化,因此我們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我期待與各專家攜手合作,為世界帶來更安全的食品供應。”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客座教授、FSC 召集人劉教授表示。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FSC 指導委員會成員黃永德教授表示:“通過全球合作促進食品安全在質量方面的進步,是理大的一個戰略重點。這次IAFP頒發的獎項是對劉教授在該領域的奉獻作出重大認同,我們感謝劉教授致力將理大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方面的貢獻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理大將繼續支持相關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以造福國家及全球社會。” 此獎項於7月18 日至 21 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IAFP 2021年會期間頒發。 請按此瀏覽更多相關資訊。 請按此瀏覽IAFP 新聞稿發佈。

2021年7月28日

獎項及成就

理大代表獲邀為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

理大創新及科技發展處經理廖銘傑十分榮幸被邀請成為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大舜基金於2011年5月12日舉行成立典禮,並於同日正式獲稅務局批准註冊成為政府認可慈善團體。本著服務香港的精神,專業理性討論社會,經濟,民生等範的議題,我們堅持中肯,客觀及專業的態度,大舜基金擁有92名學者和最有成就的知識份子擔任顧問和630多名智囊團成員。

2021年5月6日

其他

20210127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舉辦第五屆亞太食品安全國際會議 - 邁向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應

2009首爾 2011墨爾本 2013臺北 2016檳城 2021香港 (虛擬會議) 請按此瀏覽會議報告。 作為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的香港分會,食品安全聯盟(FSC)於2021年1月27日至28日舉辦第五屆亞太食品安全國際會議(APFSIC)。APFSIC為IAFP的亞太區會議系列的一站,彙集來自全球業界、學術界、研究機構、政府、超國家機構以及學生等超過80位講者及400 位與會者,組成強大的網路,提供兩日全面、具啟發性和教育性的知識、最佳實踐、以及地區和全球食品安全及品質方面的最新動態。 第一日的主題及全會演講涵蓋了COVID-19和食品安全、FDA的智慧食品安全新時代、香港最新法規的發展、促進食品安全文化、食品供應鏈分析引申的公共衛生風險管理、從動物健康和人畜共患病角度看食品安全、智慧技術與創新、通過食品包裝控制COVID-19傳播、超國家級別應對COVID-19和大流行後時期的措施,以及IAFP區域分會在加強合作夥伴關係方面的積極討論。 第二日的分組會議涵蓋新的檢測方法和干預技術、風險管理策略、食品服務和零售場所的食品安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資料分析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培訓和認證、與消費者溝通,食品安全製造,新興的食品病原體與控制、食品摻假與鑒別,DISH 環球食品安全及品質中心的分享及EU-China-Safe的最新情況,為建立有效、具彈性和可持續發展的中歐食品安全夥伴關係而進行的跨地區努力。 總部位於美國的IAFP成立於1911年,其超過4,000名的會員來自50多個國家的多個領域包括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微生物學家、食品業界管理人員和品質控制專家。他們的工作內容涉獵種植、儲存、運輸、生產、銷售、加工以及準備各種食物等各方面。食品安全聯盟(FSC)自2015年成為IAFP的香港分會以來,致力於為全球帶來最先進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科技,並積極與各持分者共同努力促進全球的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食品摻假及其他食品安全及品質問題對整個亞洲, 甚至全球都對公共衛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香港位元處中國內地以及鄰近地區正極速增長市場的中心點,,因此APFSIC為所有持份者提供聚首一堂的絕佳時機,共同解決在後COVID-19的食品安全問題。透過加強地區及全球共同努力合作和專業知識分享,我們已準備以最佳的創新科技、最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和前所未有的適應力來迎接2021年。 請瀏覽會議網頁以瞭解詳情。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3

2020年世界抗菌素關注周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於11月18-24 日舉辦的世界抗菌素關注周(WAAW),強調每個人應改善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它旨在提高全球對抗菌素耐藥性(AMR)的認識,並鼓勵公眾、醫護人員和決策者採取最佳做法,避免耐藥性感染進一步出現和傳播。 今年度WAAW的主題是“守護抗菌素,你我做得到”,提倡所有相關部門的持份者以一致態度對抗抗菌素耐藥性。並以“抗菌素:小心處理” 作為今年的口號。 FSC作為食品法典觀察員,很高興參與此活動,籍此提高大家對抗菌素耐藥性的認識。 有關WAAW的更多資訊,請流覽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antimicrobial-awareness-week/2020/campaign-materials。

2020年11月18日

其他

20211117_1

理大三項科研成果勇奪「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項科研成果於「2020 TechConnect商業網上峯會暨展覽」(TechConnect)勇奪「全球創新獎」。TechConnect乃全球最具規模的跨業界科研盛事,旨在推動創新技術的研發及商品化,理大的科研團隊已連續四年在此國際科研盛會中獲得殊榮。 今年,全球頂尖院校及科技企業共提交超過400個項目,參選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評審小組根據項目的創新技術對業界所產生的正面影響,頒授獎項予最優秀的15%參選項目。今年大會僅頒發了13項「全球創新獎」予非美國資助的項目,而理大榮獲其中三項。其他得獎者包括墨爾本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 理大三項創新發明的獲獎項目分別為: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李蓓教授所研發的「自發熒光的水分散性納米粒子」的潛在應用範疇廣泛。 (一)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李蓓教授研發的「自發熒光的水分散性納米粒子」 這種新型的光致發光納米粒子使用低成本的非共軛聚合物作為構建基塊,在有水份或乾燥狀態下被激活時均可顯示超亮及多色熒光。它具有優良的水分散性、低毒性、高吸收性,以及良好的光穩定性,適合大規模生產。此創新技術的潛在應用範疇廣泛,包括:用於體外細胞成像生物標記;影像引導治療的自發熒光納米載體;發光二極管擴散器中的納米填料;防偽應用的熒光墨料;以及用於重金屬檢測和結構健康監測的化學感應器。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右)及Monzurul Alam博士(左)研發的「超聲波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無需配置電池,可有效應用於肌肉、神經及骨骼的功能性電療。 (二)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及Monzurul Alam博士研發的「為神經肌肉骨骼復康而設計的超聲波無線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 由於傳統的電療刺激器體積大且壽命短,以致傳輸效能及安全性欠佳,因此業界一直希望研發一種能為植入體內的刺激器進行無線充電的技術。這項由理大研發的超聲波供電壓電刺激器(PolyUStimulator)無需配置電池,可有效應用於肌肉、神經及骨骼的功能性電療。超聲波能深入人體體內,安全性遠高於現時常用的電感方式,而且不受射頻干擾,也同時可與磁力共振影像及X光完全兼容。這項創新發明可讓神經科及骨科病人,例如癱瘓、患有不癒合骨折或神經肌肉骨骼痛症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哲學碩士學生李浩軒先生(右)及陳樂晉先生(左)在溫春毅博士(中)督導下所研發的人工智能膝骨關節炎惡化時序預測系統,為他們奪取殊榮。 (三)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哲學碩士學生李浩軒先生及陳樂晉先生在溫春毅博士督導下研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膝骨關節炎惡化時序預測系統」(項目以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名義提交) 膝骨關節炎如能盡早發現,可讓患者及早治療,有助控制病情,甚至可減低日後需要接受更換人造關節手術的機會。然而,一直都沒有可靠預測膝骨關節炎病情的方法及方便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方案。有見及此,理大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個人工智能的膝骨關節炎預測系統,能預測未來不同時段膝骨關節炎病情會否出現惡化的風險。此創新方案透過全面分析多重醫學數據,包括健康電子記錄表及膝骨射線影像,讓醫療人員有效地為患者進行分流及為個別患者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研究團隊亦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可定期記錄相關的生理數據,方便持續跟進和自我管理病情。 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劉樂庭博士恭賀各獲獎團隊,他表示:「對於理大的研究團隊再次獲得全球創新獎,我們實在引以為榮。這些獲獎的創新技術既有惠及人類健康的,也有可應用於不同行業的。理大一直致力研發創新,不僅積極推動透過基本科學探索世界,更以創新科技解決全球面對的問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此外,這些國際獎項亦充分肯定理大致力成為世界級科研大學的發展策略。」 理大現正於TechConnect網上峯會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獲獎的項目,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行業用家、頂尖跨國企業及學術機構交流,探討科研和合作的機會,期望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大裨益。 有關「2020 TechConnect商業網上峯會暨展覽」詳情,請瀏覽: 大會網頁 及 得獎名單

2020年11月17日

獎項及成就

3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團隊合作研發新冠病毒重組RBD蛋白疫苗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持續蔓延,近日香港更出現第三波疫情,數星期內確診宗數激增至逾三千,情況相當嚴峻。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與不同科研團隊緊密合作,開展多項診斷及預防研究項目,早前理大亦與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 以及多所國內院校攜手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這項名為「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為靶點的重組疫苗誘導保護性免疫力」(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 (文章連結) 的研究近日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是SARS-CoV-2病毒利用其刺突(Spike)蛋白受體結合區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介導宿主細胞進入。研究團隊發現,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作為靶點的重組疫苗,可於單劑注射後的7天或14天內,在免疫的小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出強烈而有效的抗體反應。實驗動物產生的免疫血清成功阻斷了受體結合區域(RBD)與宿主細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 (ACE2)的結合,中和了SARS-CoV-2偽病毒並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其重要性在於,該疫苗能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保護。團隊在感染新冠病毒人士的血清中亦發現提升了的RBD特異性抗體。 文章的通信作者、來自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的張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建基於RBD結合區域的候選新冠病毒疫苗的潛力,同時亦審視合適的使用劑量,測試其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身上製造的對抗新冠病毒反應,以確定產生免疫反應的免疫途徑,並成為設計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礎。」研究亦發現,該疫苗為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包括猴子在內)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保護。張教授補充,是次研究突顯了RBD結合區域在新冠病毒疫苗設計中的重要性,為通過誘導RBD結合區域的抗體而開發的疫苗提供重要的依據。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指出,是次研究選用商業上可行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並應用於多種蛋白之中,如候選疫苗研發成功,便可作大規模生產。劉醫生表示,研究團隊證明了重組RBD區域疫苗有效誘發體內強效的免疫反應,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用於製造重組RBD疫苗的生物技術亦已相當成熟,可用於大規模生產疫苗,並有望成為抵禦新冠病毒的可行方案。 理大與澳科大代表合照:(左起) 理大應用科學與紡織學院院長黄永德教授、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劉樂庭博士、澳科大醫學院張康教授。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認為:「疫情仍未緩減,我們迫切需要有效對付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人員除了著力研發各種檢測系統及防護工具,以減低社區的傳播之外,亦早已預期該病毒在有效疫苗面世之前仍會持續爆發。在理大、澳科大及研究團隊的努力下,發現重組RBD蛋白疫苗可以成為對抗這場疫症的最佳疫苗選擇。我們會繼續運用自身的專業和防控方面的科技,讓大眾能夠與新冠病毒共存,並在這種『新常態』下生活。 」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亦指: 「面對種種挑戰,研究團隊仍然成功設計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少的疫苗,並解決了諸多的生產問題。團隊將於短期內為這項研究進行人體臨床測試,以評估和驗證其效能。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能為新冠疫苗的研究帶來新突破,並在不久將來開展大規模的疫苗接種。」

2020年8月3日

研究及創新

20200702_1

理大食品安全聯盟成為香港及內地首個食品法典委員會非政府組織觀察員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成立的食品安全聯盟 (Food Safety Consortium)近日獲委任為食品法典委員會 (Codex Alimetarius Commission)的觀察員。食品法典委員會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機構。 食品安全聯盟是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及目前唯一一個非政府組織獲任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可參與並就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提出意見。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國際標準、指南和操作守則,以至保護消費者的健康並確保公平食品貿易,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標誌著食品安全聯盟在推進食品安全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理大的食品安全聯盟作為香港領先的食品安全及質量機構,於制定國際食品標準的過程中提供意見,為解決世界食品安全問題作出貢獻。食品安全聯盟將會繼續促進超國家機構與政府、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合作,提升協同效應。」 食品安全聯盟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通過創新科技解決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彰顯理大在推動全球食品安全方面的決心和承諾。食品安全聯盟現有60多名會員,分別來自學術界、業界及其他組織,藉著其全球網絡,通過研發和應用尖端的科技應對食品安全的挑戰,且適時與各持份者作深入溝通,探討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兼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 劉樂庭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承擔的責任,只有通過不斷交流和共享訊息,才能共同應對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挑戰。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觀察員,意味著食品安全聯盟可以進一步將其成員的專業意見和建議提請到國際平台上,在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標準的過程中直接表達意見,促進各方的交流。」劉樂庭博士續稱:「通過食品安全聯盟委員會會議、研討會和聚會 ,我們定期與公司成員和業界持份者交流,讓他們藉著食品安全聯盟的全球網絡,獲得更多尖端科技的知識及建議,從而建立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應鏈,共同為大眾健康福祉而努力。」 自1963年成立以來,食品法典委員會已為大約200種食品制定標準,並在食品安全、質量和貿易相關的議題上制定120多種指南和操作守則,亦設定了數千種食品添加劑以及農藥和獸藥的最高殘留量標準。 食品法典委員會秘書長Tom Heilandt先生表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核心價值是加強協商、包容性、透明度和建立共識。為確保食品法典的內容維持高水平,並以科學為基礎,政府、非政府機構、公共及私營機構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我們很高興理大利用其專業知識,與食品法典委員會並肩為世界食品安全開闢新的一頁。」 作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觀察員,食品安全聯盟可以更直接地與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在制定食品標準過程中進行交流。食品安全聯盟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達能集團前企業質量總經理Yves Rey先生表示:「食品安全聯盟一直為業界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聯繫不同的持份者並促進互動。 隨著食品安全聯盟成為食品法典委員會觀察員,將加強我們在全球標準制定方面的聯繫與參與,是公營及私營機構合作的新機遇。」 關於食品法典 食品法典集合國際公認、統 一的食品標準、指南和操作守則。這些食品標準和相關文本旨在保護消費者的健康並確保公平食品貿易。 食品法典系統一直以開放、透明和包容的方式發展,以應對新的挑戰。食品法典涵蓋所有主要食品的標準,包括加工、半加工或天然食品,以供消費者查閱。食品法典同時包含食品衛生,食品添加劑、農藥和獸藥殘留、污染物,標籤和介紹、分析和採樣方法以及進出口檢驗和認證的規定等範疇。 有關食品法典的更多資訊,請參閱網站:http://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home/zh/ 關於食品安全聯盟 食品安全聯盟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15年正式成立,通過創新科技解決食品安全的需求及推動全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聯盟積極建立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網絡,以創新科技為業界提供支持,並通過學術與產業之間的研發合作、大型國際會議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整體食品安全的能力和競爭力。食品安全聯盟亦是國際食品保護協會(IAFP)的香港分會,該協會在保護全球糧食供應方面擁有百多年歷史。在各食品持份者繼續支持下,食品安全聯盟將全力貢獻其專業知識和建議,以提高全球食品安全質量標準。 有關食品安全聯盟的更多資訊,請參閱網站:https://www.polyu.edu.hk/itdo/fsc/tc/index/home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逾八十年的輝煌歷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負遠大、具前瞻性願景的大學。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實力,矢志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提供最優質的全人教育,栽培敢於面對未來挑戰的世界公民和懷抱社會責任的領袖,開展富有深遠影響的跨學科研究,並積極轉移知識以創造價值、造福世界。透過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和合作計劃,理大落實教學及科研國際化,並與國家的發展接軌。 理大以「啟迪思維 • 成就未來」作為教研承諾。透過屬下八個學院,理大目前開辦一百六十多個課程、參與三千二百多項研究,並與超過六百六十家內地和海外院校攜手推出不同類型的項目。理大逾四十萬名校友遍布全球,現時就讀學生人數達二萬八千人。 有關理大詳情,請瀏覽以下綱頁:www.polyu.edu.hk 按此瀏覽新聞稿

2020年7月2日

獎項及成就

20200615_1

香港理工大學聯同澳門科技大學 • 研發推進新冠肺炎診斷技術

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大量個案,如何快速、準確地診斷及識別高危患者以進行早期治療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參與抗疫,並與各界夥伴合作,推展多項防控工作。理大今天宣布,與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 以及一些國內院校合作,成功開發一套用作快速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工智能(AI)系統,這項名為「人工智能輔助影像學對新冠肺炎進行精準診斷、定量測量和重症預測」(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文章連結),經已在國際著名科研期刊《細胞》上發表。 這套嶄新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通過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hest CT),能有效地區分新冠肺炎和其他類型肺炎(其他病毒性和細菌性),並於20秒內預測嚴重程度,其準確率高達90%以上。它可以在醫療系統嚴重負荷的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協助放射治療人員和醫生進行快速診斷,加快診斷效率,節省時間。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澳門科技大學張康教授表示,研究團隊使用來自3,777名病人的大型電腦掃描(CT)數據庫進行深度學習和測試,以建立一個人工智能診斷模型用作區分新冠肺炎(NCP)和其他類型肺炎;該人工智能診斷系統能夠提供準確的臨床預測,協助臨床醫生作出診斷,及早安排合適的臨床管理和資源分配,為一眾醫生的抗疫工作提供支援。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劉耀南醫生表示,人工智能團隊使用深度學習,語義分割和多種神經網絡架構等技術,創建一個包含文本分析、量化分析和診斷分類的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此外,根據國際標準上有關肺部病變、肺及肝損害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指標,開發了一個全面的綜合評分系統,用以更準確地預測肺炎嚴重病變從而進行後續治療。 理大與澳科大的科學家,亦繼續就新冠肺炎進行不同範疇的研究合作,為診斷和治療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方向。其中一項有關新冠肺炎患者感染SARS-CoV-2 (COVID-19) 的血清研究,最近亦於另一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醫學》上發表,文章主題為「抗SARS-CoV-2的免疫球蛋白M和G抗體的血清反應研究」(Seroprevalence of immunoglobulin M and 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n China”) (文章連結)。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理大一直運用自身的專業和網絡,並透過與不同界別合作進行研究,為人類福祉而努力。疫情期間,我們開發了可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自動快速診斷系統,亦進行了各項抗疫相關的科研。我們與澳科大自2018年起合作,並聯同多間粵港澳大灣區院校與美國合作夥伴組成聯盟,共同構建生物科技和轉化醫學合作研究平台以進行多項高影響力科學研究。雙方的長期合作關係,令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得以迅速反應,開發這項針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和預測新技術。」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亦指,此人工智能系統已在不同國家的多間醫院中使用,現正與美國貝勒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和史丹佛大學在內的幾所著名大學合作以應用於當地。相信這個應用系統能夠在香港、中國大陸不同地區以至全球採用。 COVID-19是一種新的高度傳染性病毒。截至6月10日,全球已有超過700萬人受到感染。在這關鍵時刻,理大和澳科大的研究團隊在合作夥伴的支持下,將繼續進行針對新冠肺炎的研究,將科技應用於預防、診斷、治療和管理等範疇,以對抗疫情。 點擊瀏覽相關照片

2020年6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3

理大研發新一代數據存儲技術 透過國家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太空試驗

太空任務需要長時間存儲大量數據,然而現有的數據存儲裝置,其存儲密度及保存期限均已到達一定的極限。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團隊成功研發使用多肽的新一代生物數據存儲技術,並透過「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太空試驗,期望日後能將此項技術應用於太空探索等大數據管理。 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姚鍾平博士及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劉重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項新技術,利用多肽存儲數字信息及串聯質譜測序以進行數據讀取。相比現有的商用數據存儲裝置,以及去氧核糖核酸(DNA)等其他研發中的存儲技術,多肽存儲技術具備存儲密度更高、存放時間更久等優點,較之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降解的DNA,多肽即使經過數百萬年仍可進行測序,是執行航天任務期間存儲大數據的嶄新技術。 姚鍾平博士認為,多肽合成工業的普及令多肽合成變得更快速,成本亦得以降低;而隨著蛋白質組學的發展,成千上萬條多肽的序列亦能於短時間內進行測定。此項新技術是全球首個結合蛋白質組學與數據存儲技術的成果,有望為現時的數字信息存儲業帶來改變。這項科技除可用於存儲太空實驗室大數據之外,亦能廣泛應用於會產生大數據並需要作長時間存儲的政府及商業機構。姚博士指出,隨著多肽合成工業和測序技術的發展,應用新技術的成本亦會更趨合理。 隨著「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於2020年5月5日發射,理大在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的支持下,已將多肽存儲的信息載入太空,以驗證多肽存儲數據資料置於太空環境後,會否影響其讀取時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該樣本存儲了理大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和「香港理工大學,八十周年校慶」的雙語文本檔案,以及歌曲「平安夜」的音樂檔案。理大團隊將進一步讀取及分析所回收的數據,這項嶄新的生物信息存儲技術,可望為未來太空探索提供更可靠的數據管理方案。 理大擁有豐富的航天技術研發經驗,其研究人員自1990年代以來參與了多個國家和國際太空探索項目,現在透過這項太空生物實驗,理大有幸參與「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升空的歷史性任務,以支持國家探索火星的計劃。理大期望繼續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和華潤生命科技集團等研究夥伴作進一步合作,為未來航天飛行和太空探索取得更具前瞻性的成就,以造福更多人。 關於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逾八十年的輝煌歷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負遠大、具前瞻性願景的大學。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實力,矢志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提供最優質的全人教育,栽培敢於面對未來挑戰的世界公民和懷抱社會責任的領袖,開展富有深遠影響的跨學科研究,並積極轉移知識以創造價值、造福世界。透過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和合作計劃,理大落實教學及科研國際化,並與國家的發展接軌。 理大以「啟迪思維 • 成就未來」作為教研承諾。透過屬下八個學院,理大目前開辦一百六十多個課程、參與三千二百多項研究,並與超過六百六十家內地和海外院校攜手推出不同類型的項目。理大逾四十萬名校友遍布全球,現時就讀學生人數達二萬八千人。 有關理大詳情,請瀏覽以下綱頁:www.polyu.edu.hk 關於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神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與華潤生命科學公司合作專業從事空間生物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及開展航天搭載與太空生物實驗的管理方和運營方,建立了太空生物實驗服務平台,配置返回式衛星、飛船、太空站等資源,為科研院所、高校、農業及生物企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實驗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2020年5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