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 Wenzhou visit

溫州市代表團到訪理大

2024年3月15日,中共溫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人才辦主任呂伯軍先生率領代表團到訪香港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歡迎代表團蒞臨理大。 本次訪問旨在加強溫州市與理大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招引有關工作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資源分享、資訊互通戰略夥伴關係,吸引更多理大畢業生赴溫就業創業。溫州市與理大簽訂協定,在理大建立“高校人才工作站”。 座談交流期間,趙汝恒副校長簡介了港理大的發展及學科設置、畢業生就業情況;香港理工大學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張志輝教授向代表團介紹了研究院的技術方向、學科帶頭人以及籌備情況。同時溫州領導介紹了溫州市情、產業情況、人才政策 隨後,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溫州市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局局長張雷先生簽署了《“高校人才工作聯絡站”協議書》,中共溫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人才辦主任呂伯軍先生向港理大授牌。 座談和簽約授牌儀式結束後,代表團一行參觀了港理大溫州研究院各方向的成果展示以及甌綉展覽。  

2024年3月18日

活動

20240314-Smart-CKD-Prof. Michael Tin Cheung YING

理大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 Smart-CKD 提升慢性腎臟病臨床管理效能

慢性腎臟病影響著全球約 10% 人口,其中腎臟纖維化會令腎功能逐漸喪失,最終可能導致末期腎衰竭,因此早期診斷和持續監測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Smart-CKD」(S-CKD),整合及分析患者的腎臟超聲數據和臨床信息,通過量化指標評估腎臟纖維化程度及風險,為醫護人員提供重要的診斷決策依據,診斷效能達 80%。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Academic Radiology》發表。 早期診斷並準確分期腎臟纖維化程度有助病情評估、預後判斷和指導臨床治療決策,可預防及延緩病情惡化。然而,要精準識別高風險的腎臟纖維化患者仍是臨床上的難題。 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應天祥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子滿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同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副院長蘇中振主任團隊,成功研發非入侵性智能化診斷工具 S-CKD。這一創新工具利用先進資訊科技,致力於改善慢性腎臟病的病情監測和臨床管理,為患者提供具合成本效益的管理方案,並具備顯著的臨床優勢。 應教授表示︰「目前腎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仍然是臨床上腎臟纖維化確診和分期的『金標準』,但腎活檢具有創傷性,難以進行多次動態觀察和縱向追蹤,同時存在各種潛在的併發症。因此,有迫切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開發一種非入侵性的診斷工具,實現對腎臟纖維化病變進展的無創、精準動態監測。」 S-CKD 通過機器學習技術整合患者年齡、超聲測量的腎臟長徑,以及腎臟葉間動脈的舒張期血流速度等三個核心變量的數值,輔助醫護人員評估患者腎臟纖維化損害程度,指導治療決策改善病人預後。S-CKD 設有在線網頁版和離線文檔版,適用於不同臨床場景和對象進行輔助診斷。 應教授表示:「我們計劃對 S-CKD 進行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借助理大的創新醫療科技資源和平台,與大灣區醫療機構和香港的合作夥伴,共同深入研究 S-CKD 在臨床醫療決策中的影響,以及對病人病情預後改善的實際效益。」 應教授亦期望透過 3 月 14 日世界腎臟日,提高社會對腎臟疾病的認識,宣揚及早預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團隊會繼續以其創新科技,為香港乃至全球的醫療健康業作出貢獻。 【觀看短片了解更多】 PolyU Research Impact – Smart Clinical Device for Kidney Disease Management

2024年3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resize_MoU Signing_1

理大與海克斯康合作推動空間信息技術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海克斯康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青島)有限公司(海克斯康)合作,建立策略框架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尖端技術和創新,海克斯康為全球智能信息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者。 此次合作旨在促進測量、地理資訊測繪技術和設備、定位和導航系統等技術的科研發展。雙方將討論建立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究精密定位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測量中的應用等前瞻性技術問題。人才培育、技術轉移和商業化也是此次合作的重點領域。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及海克斯康測量系統大中華區執行總裁、海克斯康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王德勇先生代表簽署,由海克斯康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李洪全先生及其他嘉賓共同見證雙方合作的正式開展。 簽約會同期舉行了合作交流座談會及參觀青島海克斯康智慧產業園。理大、海克斯康、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在會上與各方就未來的合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結合海克斯康在感測器、軟件和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獨特專業知識以及理大卓越的研究能力,是次合作希望發展以數位化、數據和技術創新為動力的新質生產力,引領行業變革升級。理大亦會繼續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推動先進技術的創新,造福社會。 海克斯康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青島)有限公司隸屬於海克斯康集團,是全球空間信息技術與解決方案的革新者。海克斯康不僅為智慧城市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數據采集裝備,同時提供完整的實時態勢感知地理空間解決方案。

2024年3月8日

研究合作

Academicians_Hero Banner_ver2

頂尖學者推動科研與創新

理大人才濟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引領多個前沿科學學科發展。他們以跨學科的專業知識,研發創新科技,其研究成果不但獲學術界廣泛引用,還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產業和社區帶來正面影響。此部分展示了理大學者的傑出成就,體現理大對卓越科研的不懈追求。理大同仁矢志以知識、創意、毅力推動研究與創新,建設更好未來。 按此認識推動科研與創新理大學者

2024年3月8日

研究及創新

1

香港理工大學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共推航空安全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機場保安有限公司(AVSECO)今天宣布建立策略合作,推動航空安全領域的創新。理大在學術和科研的專長,結合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的洞察力和商業能力,將形成強大的聯盟,共同推動科技發展,提升航空領域的穩定性及安全。理大憑藉其研究和學術實力,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合作為科研人員建立一個創新平台,有利於促進航空安全領域的知識交流和實踐,從而促成更多合作研究項目。理大亦會為機場保安有限公司提供尖端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以滿足航空安全方面的技術需求。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致歡迎辭時提到:「航空安全對乘客非常重要。理大與機場保安有限公司攜手應對航空業不斷變化的安全挑戰,共同發展航空安全的新技術,並開展聯合研究項目,以加強全球航空安全。是次合作將為我們的工程學院學生提供寶貴的知識交流、研究合作和實習機會,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相信今次雙方合作能為培育未來航空安全專業人員帶來裨益。」 機場保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德強先生表示:「香港國際機場與世界上許多機場一樣,深知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並致力採納各種創新技術,以提升旅客體驗、提高營運效率並加強航空安全系統的完整性。機場保安有限公司和理大的合作、協調和知識交流無疑將推動機場安全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這種策略合作能為開發航空保安相關的尖端解決方案帶來巨大潛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相信能夠為持份者大力加強機場安全的保障。」 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為科研和技術人才探索和開拓更多學術和應用研究交流機會,促進學術卓越和行業的長遠發展。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機場保安有限公司 機場保安有限公司(AVSECO)自成立以來,一直在航空保安及相關服務方面佔著領先地位,致力於保護旅客及民用航空運作的安全。公司紮根於香港國際機場 ( HKIA ),聘用接近 4,500 名員工去確保機場及其設施的安全。公司的理想是提供世界級的航空保安服務,並以確保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空保安時刻達到最高水平為使命。

2024年3月1日

研究合作

1

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正式啟動 推進智慧電動車研發 實現碳中和目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在校園舉辦「電動車研究中心啟動儀式 暨 智慧電動車與碳中和能源論壇」,近 350 名師生以及來自政府、創科、能源和學術界領袖等嘉賓出席。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由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兼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清泉教授帶領,為電動車研發建立先進的研發平台,以應對現代電動車的能源及技術挑戰。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尼爾.布什先生(Mr Neil Bush)致開幕辭,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一同慶賀研究中心的成立。 孫東教授指:「新研究中心的成立為香港實現零車輛排放的未來方向邁出重要一步。通過應對現代電動車所面對的技術挑戰,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將能提供重要的技術解決方案,以推動香港及其他地區開發和採用電動車。我深信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將利用科技突破,給予業界重大啟發。」 尼爾.布什先生表示:「作為歷經五年的電動汽車駕駛者和對環保事業的支持者,我祝賀香港理工大學電動車研究中心的成立。正當汽車革命走向深入,這個中心的成立將有深遠的影響。電動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它將促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網絡、智慧城市、智慧社會。陳清泉教授最近的著作《能源、交通、信息、人文的融合 – 數字技術的復興》由頂級出版社 Elsevier 出版,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滕錦光教授表示:「作為一所在研究和創新前沿的國際頂尖大學,理大致力以科研應對社會面對的挑戰,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我們在這一重要領域的貢獻。研究中心將聚焦電動車技術、智慧交通系統和能源管理領域的尖端研究和開發,以提高能源效率和環境效益,創造新機遇。」 啟動儀式上,研究中心分別與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及威馳騰(香港)汽車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中心將以實際行動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後排右一)、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後排右二)、香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先生(後排左一)、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事務部高級經理房昌先生(後排左二)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前排右)與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香港事務部總經理林偉康先生(前排左)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後排中)、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後排右)及威馳騰董事兼善水資本合夥人萬宇峰博士(後排左)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前排右)與威馳騰首席戰略官兼資金負責人許輝先生(前排左)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陳清泉教授與多位重量級嘉賓,包括聯合國科學與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主席兼世界數字技術學院創始理事長彼得.梅傑博士(Dr Peter Major)、國際電工委員會前主席兼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教授、比亞迪前瞻技術研發部總監宋淦博士、中華電力總裁羅嘉進先生,及機電工程署署長彭耀雄先生,於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說。 陳清泉教授指,現在正是把握電動車研究和教育機遇的大好時機,電動車研究中心旨在爲大灣區和全球培育電動車創新型人才、積極與內地和香港企業合作,致力構建産學研協作平台,專注電動車汽車前沿研究,以及電動汽車與電網和 5G 網路的融合應用,並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以實現更高效率、安全、可靠、更高能的電動車技術解決方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於論壇發表閉幕辭時說,理大極其關注碳中和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在申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方面領先本地高校。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非常榮幸能夠籌辦和參與是次論壇,近期中心獲得一項關於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緊追國家需求,理大將繼續在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為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和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指,理大會繼續為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和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7日

研究及創新

resize_774697eb-001c-4d8f-b2f6-7a43b7f21aaf

理大參與坪山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在大亞灣坪山河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建設啟動儀式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透露,理大將與大亞灣開發區建設研究平臺,積極推進人工智慧、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研究,共推動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為走廊的發展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5日

研究合作

20243V

理大研發生物礦化可持續策略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誘導腐蝕(MIC)是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會導致混凝土基礎設施出現裂紋等結構損壞。海洋基建持續受侵蝕,縮減建築結構的耐用壽命,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為解決海洋混凝土結構物的腐蝕問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持續的生物礦化方案,可有效保護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及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種創新的生物礦化策略,有效地隔離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誘導腐蝕的影響,實現海岸結構物的可持續應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誘導腐蝕,通常於存在腐蝕性微生物的不同環境中出現,例如污水結構物、污水處理廠和海洋結構物。然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礦化膜,能夠作為一道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蝕,通常被視為主要的防腐機制。 李教授表示︰「生物礦化技術作為一種環保的混凝土防腐塗層方法,對整體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響極小。此外,它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礦物沉澱物,增強混凝土結構的持久度。這個過程不僅減少了海洋基礎設施在整個建築壽命的碳足跡和能源消耗,還能惠及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顯示,生物礦化處理通過減少硫酸鹽還原菌的總量和相對豐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誘導腐蝕。硫酸鹽還原菌是一種厭氧細菌,可生產具腐蝕性的硫化氫,會導致物料損耗。 生物礦化膜作為保護層,可以控制硫酸鹽的擴散,隔離了混凝土與具腐蝕性的硫酸鹽還原菌社群。這種保護機制顯著延長了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壽命,對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李教授補充道:「如果生物礦化膜保持完整,則無需在混凝土結構物上再次塗漆。單次塗層處理免去繁複程式,進一步降低了建築成本和碳足跡。」 這種生物礦化策略在腐蝕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無窮,適用於如海洋環境、污水環境和水冷卻設施,而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蝕都是由腐蝕性微生物引起。 李教授這項研究名為”生物礦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蝕,以實現可持續的海洋基礎設施”,已在著名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刊登。研究對混凝土,綜合使用化學和力學性能測量,以及對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評估了生物礦化技術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蝕方面的成效,這些評估旨在增進對微生物誘導腐蝕發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創新技術以抑制腐蝕,實現可持續的海洋混凝土結構。 在硫酸鹽化學侵蝕中,氫氧化鈣和鋁酸鈣水合物將被消耗,形成石膏和鈣礬石,引起膨脹應力和基質裂縫(圖1a)。在微生物誘導腐蝕過程中,細菌可以植根腐蝕層,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培養基。微生物活動可以超越腐蝕層,蔓延至表面附近的腐蝕區域(圖1b)。與化學腐蝕相比,微生物誘導腐蝕對海洋混凝土結構造成更嚴重的損害。然而,生物礦化膜在混凝土表面的形成導致了較高的表面酸鹼度和較低的表面硫酸鹽濃度,同時也有控制硫酸鹽擴散、隔離混凝土與硫酸鹽還原菌社群的作用,降低了內部硫酸鹽水平(圖1c)。 考慮到被細菌滲入的物質表面類型也會影響生物礦化的處理效果,項目將進一步研究生物礦化技術在不同混凝土類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應用潛力。此外,相關功能預測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從而在機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對混凝土腐蝕的潛藏代謝能力。這些研究結果有利於揭開硫酸鹽還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結構建築壽命之間的奥秘。  

2024年2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01

理大與中山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推動科研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山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加強科研創新發展,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產學研合作。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及理大學者出席了在中山市舉行的全市高品質發展大會。趙教授於2月18日的大會上簽署協定。 黃教授在會上致辭時表示,理大將與中山市建立戰略研究平臺,積極推進化學工程、生物醫藥等領域研究,推動成果轉化,促進人才引進,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理大將與中山市科研機構、政府及企業合作,聚焦生物醫療科技等領域,共同促進兩地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也將共同開拓中國乃至海外的市場發展。 通過這項戰略合作,理大與中山市建立緊密聯繫,加強產業創新和轉化研究,支持中山市發展成為一流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理大擁有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專注於藥物研發,科研項目均達到世界級水準,為前沿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0日

研究合作

2023VZM

理大科研轉化紡織廢料用作建築隔熱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紡織業佔全球碳排放量10%,超過85%的廢棄紡織品被送去堆填或焚燒。另一方面,香港逾 60%碳排放來自建築物用電,空調系統佔本港總用電力量約 30%。因此,提供一種既能回收紡織廢料、又能節約建築能耗的亮點技術,在減碳方面將大有可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壽大華博士帶領的研究項目,利用廢棄紡織品研發可節能減廢的多功能「建築外衣」。 紡織廢料通常由混紡紗線組成,由於分類、解聚和溶解有難度,往往很難回收再用。壽博士帶領的項目名為「利用廢棄紡織品研發可節能減廢的多功能『建築外衣』」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它利用創新技術,轉化紡織廢料為多孔複合材料,並能以大規模製造生產方法製備成可持續的建築隔熱材料。 研發的「建築外衣」用於隔熱和輻射冷卻,集成光子工程、自然啟發的設計和優化傳熱,能有效管理建築物溫度。不單止可將熱導率降至最低,還強化織物的多尺度微結構和著色微粒,能選擇性地反射太陽熱力,包括可見光(VIS)和近紅外線(NIR),同時釋出長波紅外(LWIR)光譜的熱輻射。此外,它還能有效清除表面的水和污垢,確保性能穩定、堅固耐用。 這種多功能的「建築外衣」內外兼備,可製備多種色彩美感之外,具多項優點包括耐用、輕便、阻燃等,適用於住宅、工廠、村舍、棚屋、變電站、組合屋,亦能用作窗簾、簷篷和帳篷等,應用於不同場景。 這項研究兼顧紡織廢料的循環再用之餘,同時促進建築節能效益,是極具前景的綠色技術,將可為香港實現碳中和帶來貢獻。  

2024年2月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