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1a

理大科研項目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2023」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2023 年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中榮獲兩個獎項,表揚其在「先進製造」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傑出成就。自該獎於去年設立以來,理大連續兩屆在獎項數目上位居全港之冠,累計獲得四個獎項。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祝賀三位獲獎者,並表示︰「理大很榮幸有三位學者獲得本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這項殊榮肯定了我們在科研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們致力原創性研究並於開發尖端技術,為世界帶來長遠影響,造福社群。理大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研究人員專注科研,貢獻香港、國家以至全球。」 理大獲獎的三位學者包括︰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及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主任張志輝教授於「先進製造」領域獲得嘉許。張教授首創的超精密納米多環加工技術已成功應用於研發高效能納米多環離焦近視防控眼鏡鏡片,可造福全球的近視學童。他開創性研發的新型磁場輔助批量超精拋光技術和裝備,可用於外科手術刀的大規模超精拋光,大大減少手術刀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產生的傷口創傷。 張教授的創新研究下一代原位精密三維表面測量技術不僅支持高精度產品的精密製造,而且可以應用於工業 4.0 背景下的不同製造或測量場景,實現智慧精密製造。張教授在超精密加工、精密測量和智能精密製造的新方法、新工藝和新設備的開創性研究貢獻良多。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區文浩教授於「金融科技」領域獲得嘉許。區教授的研究專注於設計和分析提升隱私和抗量子密碼算法,以應對區塊鏈中的安全、隱私及擴展性需求。他的研究推動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通過創新方法和變革性解決方案引領 Web3 革新,為下一代去中心化協議和應用的安全、互通和擴展應用鋪平了道路。許多他的發明受到了領先的資訊科技公司和區塊鏈平台的認可和採用。 區教授最近在零知識證明(ZKP)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ZKP 公認為是一項重大突破技術,可實現數據隱私保護、效率改進和透明系統如區塊鏈的擴展性。他開發了創新解決方案,降低了 ZKP 的計算成本。他的團隊利用分布式計算和圖形處理器加速優化了 ZKP,贏得了 Web3 社區舉辦的 ZPRIZE 競賽,獲得了 55 萬美元的獎金。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羅夏樸教授亦於「金融科技」領域獲得嘉許。羅教授的研究為網路安全發展帶來莫大裨益,幫助發現和修復對關鍵基礎設施(如區塊鏈系統、智能合約、移動和物聯網設備、網聯汽車等)構成重大風險的安全漏洞,以及抵禦網絡攻擊。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業界的認可。 羅教授致力於加強區塊鏈技術的穩健性,推進移動和物聯網設備的安全與隱私保護,並強化網路安全措施。他的研究獲得了10項最佳/傑出論文獎以及多項業界的獎項。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推動香港的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獎勵主要在香港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和團隊。每個領域設獎金港幣200萬元。 理大去年在「先進製造」和「生命健康」領域獲獎,獲獎者為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

2023年11月8日

獎項及成就

THE Inno  Impact Summit 1

PolyU scholar shares at THE Innovation and Impact Summit 2023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was invited to be one of the honourable speakers of THE Innovation and Impact Summit 2023 in Shenzhen on 7 November 2023. The Summit aims at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ies in supporting the creation of new cities and new regional economies such as Shenzhen and the Greater Bay Area. Prof. Wong delivered an informative and insightful presentation which shed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ility and how we can enhance cities’ resilience to better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Summit, themed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Advanc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explored how universities can create and sustain cities that are innovation hubs.

2023年11月7日

活動

1

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啟用 與內地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攜手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研究院)於11月2日舉行揭牌暨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標誌着研究院正式落戶無錫市,通過高端創新平台,培養產學研領軍人才,並與十家內地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合作,為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帶領的代表團到訪無錫,與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先生、市委常委及統戰部部長周常青先生、副市長秦咏薪先生及周文棟先生,以及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及新吳區委書記崔榮國先生等會面,就加強蘇港合作和發展作深度交流,及後更聯同無錫市各級領導及企業代表等出席活動。 理大為首間在無錫市成立科研中心、參與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創科發展的香港高等院校。研究院啟用後將開展三個重點領域工作,包括建設國際一流的高端科研創新平台,聚焦航空航天、先進製造、生物醫療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及通訊網絡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及科創服務管理等;建設創新成果轉化孵化基地,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及培養高端人才,包括重點建設教研中心,開辦工程學博士學位課程及工程學博士後計劃,培育能與國際接軌的卓越工程師及創新創業人才。研究院亦會善用理大的國際化優勢及影響力,為無錫高新區引入科技企業,舉辦產業及學術交流活動,擴展對外交流合作的渠道。 為實踐科研成果轉化,研究院分別與當地十家高新技術企業就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包括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亞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無錫祥生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三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無錫奧特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合碳材料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樓藍科技(江蘇)有限公司,及廣電計量檢測(無錫)有限公司。研究院將通過理大專家團隊及其技術創新成果,以及研究院的創新平台,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理大將充分發揮人才、學科、科研創新和國際合作的優勢,結合無錫市的優勢產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帶動產業的高效升級。通過雙方的合作與共同努力,強強聯手,定能發揮『官、產、學、研 』的協同效應,共同開創蘇港兩地科技創新發展的新篇章,為國家科技創新事業貢獻力量。」 此行,理大代表亦向無錫市政府及企業代表介紹理大開辦的工程學博士課程、生物醫療工程領域的科研方向和產學研成果,以及研究院落地無錫後的發展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未來,研究院將繼續與無錫市高校、企業和機構攜手,共同打造一個以創新驅動的生態系統,為蘇港及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2023年11月6日

研究合作

12

理大青年科學家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23 年亞太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冷凱博士,榮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為 2023 年亞太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表彰她的卓越科研成就。 冷凱博士致力研究新興的分子厚度二維雜化鈣鈦礦領域,並發現嶄新的物理現象。她開發了一套納米技術工具和方法,在分子層面上研究這些材料,並探索它們在多功能微納智能化器件方面的潛在應用。她的團隊目前正專注研究分子厚度二維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大規模生長,及其在新型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 冷凱博士是首個觀察到分子厚度二維雜化鈣鈦礦的原子結構,並將其與光電特性聯繫起來的學者。她的研究發現超薄的鈣鈦礦在光或應力作用下,會經歷可逆的結構鬆弛過程,從而改變它們的光學特性。這項突破性的發現使她製備的首個單層雜化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取得了比塊體材料更出色的光電轉化效率,並通過外部刺激調整這些材料的回應能力,使它能夠在智能和多功能設備中應用。她預期有關研究成果將會在柔性光電子領域及基礎物理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冷凱博士表示︰「我在研究旅程中深受很多前輩和同儕的啟發及鼓勵,當中不少人成為了我的導師和榜樣,也有些與我合作並提供寶貴的建議。我很榮幸能夠成為研究團隊的一員,透過在具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研究文章、獲得基金撥款支持研究,並於研討會上發表研究結果並獲得認可,這些都是鼓勵我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 冷凱博士憑藉對分子厚度雜化鈣鈦礦研究的貢獻,榮獲包括 2023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及理大 2023 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等獎項的肯定。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優秀的年青科學家,提供豐碩的資源,建造充滿活力的創科環境,並推動創新研究。我們十分驕傲理大人才以卓越的科研實力及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從生物醫藥技術、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通訊、智能製造等多個前沿學科和科技領域中,評選出 35 位 35 歲以下亞太區頂尖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表揚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具領先實力、突破性成果並產生影響力。

2023年11月3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首創多模態足踝機械人助中風患者遙距復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復康器械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首創多模態足踝復康機械人──「智雲行健步儀」,幫助中風偏癱患者提升下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行走能力;該款復康機械人更具備物聯網遙距復康進程管理功能,助中風患者進行自助式居家復康練習,治療師可遠端監察多個患者的復康進度。 近年,香港每年約有五萬宗新增中風個案,其中八成半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活動功能障礙。中風患者進行恆常、重複及密集式復康訓練,對恢復身體活動功能及改善中風後遺症尤其重要。然而,本地醫院及復康中心日間門診復康服務供不應求,中風患者因而未能獲得及時和恆常的復康治療。 足下垂和足內翻是中風患者常見的活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的「智雲行健步儀」,是首款集成外骨骼、柔性人工氣動肌肉、振動觸覺感知反饋,以及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於一體的多模態輔助可穿戴足踝復康機械人,能有效同時糾正足下垂和足內翻的問題,改善中風患者的步姿及走路時的平衡,長遠更有助促進腦部神經重塑。 中風偏癱患者患側足踝肌肉力量普遍較弱及互不協調;「智雲行健步儀」能夠自動探測患者行路時的不同狀態,如站立或邁腿等事件;利用各個不同模態的相互協助使患側下肢能站穩(外骨骼和柔性人工氣動肌肉),學會平衡腳底壓力和用力蹬地邁步(振動觸覺感知反饋和神經肌肉電刺激),並改善足下垂以防拖地而跌倒 (神經肌肉電刺激)。 「智雲行健步儀」設計輕巧,整體重量約 400 克,加上其運動服飾設計的特點,方便患者自行穿戴,更適合偏癱患者單邊應用;該器械還具有低功耗的特點,配置 9V 充電池可連續使用四小時適合患者隨時隨地在家中、戶外或室內環境進行練習。有別於市場上常見的外骨骼下肢機械人,僅靠施加外力輔助患者走路,既無助於協助中風偏癱患者改善足踝關節和肌肉協調,兼且其重量和耗電量較高,僅限於醫院及復康中心內使用。至於傳統的足踝矯形器,則容易引致肌肉萎縮,亦無助於重建患側肌肉自主功能。 胡博士指出:「『智雲行健步儀』充分展示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實力,成功結合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工業中心、時裝及紡織學院和電子計算學系的科研力量。此科研成果為中風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下肢復康選擇,更可以將訓練融入日常生活,治療師亦可遙距監察多個患者的復康進度。我們希望這種靈活自主的訓練方法能夠與傳統復康服務結合,實現更好的復康效果。」 研發團隊現正與多家本地及內地醫院和復康中心合作,進行「智雲行健步儀」的臨床研究。研究證實,採用「智雲行健步儀」進行復康訓練的中風患者,較僅使用傳統機械外力裝置的復康療效大幅提升達 40%。12 名參與臨床研究的患者中,在完成為期一個半月,共 20 節、每節 1 小時 30 分鐘的訓練後,在無設備輔助的情況下,其足踝關節背屈可由最初的 5 度改善至 10 度,更接近正常人 15 度的水平,九成以上患者更成功糾正足內翻。 研究團隊亦運用物聯網技術,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記錄患者的復康進度。通過這種具備即時監測、數據分析、個人化指導和提示的復康治療方式,讓患者即使沒有治療師在場,也能有效地進行復康療程,有助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治療效果。此外,患者之間亦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互相匹配訓練進程,互相支援,讓他們在復康之路上結伴同行;治療師亦可以遙距及時監察多名患者的復康進度,確保療程順利進行。 胡教授的團隊計劃於明年將「智雲行健步儀」商品化。她於 2021 年聯合創辦初創企業澤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成功獲得香港科技園「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的支持,去年更成功將其名為「Mobilexo Arm」的移動式外神經肌骨上肢系統推出市場,並獲得多家本地及內地醫院及復康中心採用。

2023年11月3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萊茵科斯特共建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山東萊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萊茵科斯特)在第二屆魯港經濟合作洽談會项目簽約環節,落實合作「香港理工大學-莱茵科斯特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項目」。儀式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湃博士,萊茵科斯特董事長崔智先生代表出席。 理大作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專業教育和應用研究方面表現卓越,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萊茵科斯特是一所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在中國及德國智能製造領域從事數字化工廠研發設計實施、技術轉移、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等。 雙方將透過聯合實驗室,充分發揮彼此專業及優勢,專注數字化智能產線、人機協作製造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實訓中心建設,共同開發面向未來工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2023年10月30日

研究合作

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達成協議,共同創建「香港理工大學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旨在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及培育優秀人才。 研究院將開展多個項目,重點聚焦生物醫學傳感精密技術和航天資訊,促進相關領域的科研發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知識轉移。理大將發揮其科研實力和學術優勢,透過是次合作在合肥建設頂尖的科技創新平台。 合肥市是國家綜合性科創發展的核心地帶之一,擁有首批國家實驗室,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他合作重點包括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初創培育基地、帶動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以及配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開發關鍵核心技術並推動其應用。 簽約儀式於 10 月 25 日在合肥市舉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合肥市廬陽區區政府副區長時坤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協議,並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主任陳武教授、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倪一清教授,以及合肥市廬陽區區委書記高强先生、合肥市廬陽區區委辦主任朱華軍先生、合肥市廬陽區廬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沈兵先生見證。 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作為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與創新科技方面獨具優勢。通過與合肥市廬陽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研究院,我們將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人才培育等多樣化項目,努力為國家高端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高強先生表示:「理大是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教育和科研實力常年位居世界大學綜合排名百強;廬陽區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連續五屆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研究院此次成功落戶廬陽,體現了雙方的戰略眼光,未來必將擁有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也必將為廬陽攀登塔尖科技插上騰飛的翅膀。」 此行,代表團還訪問了當地大學和其他研究院,以及廬陽區相關產業鏈企業,展開深度交流,探討產學研合作機會。

2023年10月27日

研究合作

1

PolyU and HKMA sign MoU to establish CBDC Expert Group

僅限英文版本

2023年10月20日

研究合作

covera

理大 208 名學者列入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史丹福大學最新發布的全球首 2% 科學家排行榜,有 208 名學者躋身首 2%,比去年的 201 名再創新高,此乃根據學者的學術生涯被引次數評定。 理大在建築及建造(19人)和土木工程(13)領域中擁有全球大學中最多的首 2% 科學家。連同其他四個領域,包括能源(14)、運籌(9)、光電子學(9)和護理學(7),共有六個領域是本港院校中擁有最多首 2% 學者。 其中,理大有 4 名科學家在其專業領域中名列全球前 10 位,6 名科學家排行全球前 20 名,為全港大學之最。 最新編撰的史丹福大學排行榜涵蓋超過 100,000 名全球各地的頂尖科學家。該數據庫把科學家歸納為 22 個學科及 174 個子領域,參考包括引用訊息、個人科學研究成果、共同作者,以及他們截至 2022 年底的論文影響力綜合指標而編製成排行榜。 理大眾多學者列入此排行榜,印證了理大為成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所作出的努力和將卓越研究成果轉化造福社會的影響力。

2023年10月20日

獎項及成就

20231019-1

理大與武漢市共建科技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團隊,訪問武漢市人民政府,與湖北省委常委兼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博士、市委副書記兼市長程用文先生等代表會晤,共同探討加強鄂港合作。 校長滕錦光教授在交流會談中表示,理大近年積極推廣交叉學科研究,建立了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院,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領域,成果顯著。理大將在科學基礎研究上,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武漢區位、產業等綜合優勢突出,發展勢頭強勁,大學希望透過雙方合作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的契機,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助力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產業的發展,攜手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委書記郭元強先生在會談中表示,武漢市政府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努力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連結優勢,為深化雙方全面合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希望與香港理工大學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吸引帶動更多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在武漢集聚,聯合武漢高校院所、企業開展研發創新,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及現代化產業體系。 會談後,雙方共同見證了武漢市人民政府與理大關於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儀式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武漢市副市長孟暉先生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出席活動的還有香港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郭偉勳先生、湖北省人民政府港澳辦公室主任章笑梅女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榮譽會長施榮懷先生及前任副會長黃震博士等。 理大是第一所與湖北省政府合作,在武漢設立科技創新研究院的香港高校。此行,代表團還到訪當地大學,作深入的交流,探討合作。

2023年10月19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