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1

PolyU schola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gress amidst an encouraging top 100 ranking in THE Impact Rankings 2024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as invited as one of the honourable speakers at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gress in Bangkok. The event, which was co-hosted by Thailand’s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rought together 3,000 global thought leaders and innovators to discuss solution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haring her insights on integrating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s (SDGs) into research strategy, Prof. Wong delivered fruitful presentation in the panel discussion on “Global collaboration in research: Uniting minds for a sustainable tomorrow.”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the way toward sustain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olyU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DGs through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projects, excell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mpactful endeavours.  PolyU has attained encouraging results i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act Rankings 2024, ranking 77th in the world. It is PolyU’s first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e Rankings and the result reflects the University’s praiseworthy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THE Impact Rankings measures a university’s success in delivering on the United Nations 17 SDGs. PolyU performed well in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SDG 3), “Quality Education” (SDG 4),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SDG 11)” and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SDG 17), where it topped the other Hong Kong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and placed 2nd in the City for the other three. In particular, the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stood out among its pe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ranking 4th globally. More: https://www.polyu.edu.hk/en/media/media-releases/2024/0612_polyu-breaks-into-global-top-100-in-its-debut-in-the-impact-rankings/ https://www.timeshighered-events.com/gsd-congress-2024/home  

2024年6月13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為國家嫦娥六號研製太空儀器 成功完成人類史上首個月背表土採樣任務

為支持國家首次月背採樣返回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為這項歷史性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該裝置已隨嫦娥六號成功於月球背面軟著陸,並於6月3日完成了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締造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的創舉。載有月壤樣本的嫦娥六號飛行器目前已自月球背面起飛,預計6月25日將樣品帶返回地球。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團隊說:「理大有超過30年航天科研工作經驗,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我們實在深感榮幸,感謝國家一直以來對理大科研團隊的信任和支持。我們期盼進一步發揮理大的專長,與內地的科研專家攜手合作,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對於再次為國家航天任務貢獻香港力量,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及其團隊衷心感謝國家授予的機會。容教授指:「由於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我們團隊在過往航天項目累積的經驗之上,在嫦娥六號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令採樣任務可以更快速完成。我們十分感激國家委以重任,讓我們能展示香港的航天科技研究實力,在國家深空探測發展上擔當重要角色。」 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理大在香港參與了設計及生產採樣器甲和乙、以及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為多點採樣、將樣本倒進理大的樣本罐內以及將樣本罐準確放進上升器等動作發揮導航功能。而理大設計的航天件當中的初級封裝系統亦包括樣本罐及封裝機構。 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會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太空儀器,又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近年,理大進一步在校園成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又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理大同時透過推動航天科普計劃,培養香港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日後為香港、國家和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理大舉辦的「科學世界︰探索太空 造福人類」中學生科普計劃,奪得冠軍的拔萃男書院隊伍所提出的實驗方案,經容教授和團隊指導下,成功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初步接受,讓實驗方案有機會在中國空間站實踐。 按此下載更多相片。

2024年6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1

理大與拔萃女書院共建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實驗室 研發生物力學訓練方法 提升游泳運動員表現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核心成員兼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蘇俊龍博士帶領的團隊,致力研究以科技結合生物力學,提升游泳運動員的表現。團隊利用先進的可穿戴式感測器及水下拍攝系統,通過捕捉及分析游泳運動員的起跳動作及游泳姿勢,包括肢體動作及肌肉運用等數據,輔助教練設計合適的訓練方法。目前,團隊正協助拔萃女書院(女拔)學生泳隊應用有關方法提升訓練成效。 為推進體育科學和科技領域的聯合研究,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更與女拔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拔萃女書院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實驗室」。根據協議,女拔將提供校內游泳設施,供理大研究人員裝設相關器材採集數據,並讓學生游泳運動員參與研究。是次合作旨在共同促進精英體育領域研究,助游泳運動員發揮潛能,提升本港學界水平,長遠為香港泳壇培育更多生力軍,同時於校園推廣 STEM 教育和提升創科氛圍。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港產飛魚近年揚威國際,在訓練中有效融合科技應用,有助發揮運動員的潛能,助他們爭取佳績。理大致力將科研成果轉化,很高興能與拔萃女書院合作提升學生運動員的競賽水平,相信同學亦可通過參與科研工作,獲得寶貴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培養她們對創新科技和數理工程知識的興趣。」 女拔校長劉靳麗娟女士表示:「建校 160 多年的拔萃女書院,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教育。這次理大科研團隊將人工智能和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與女拔的游泳運動員一起進行實踐驗證,除了讓我們的學生運動員在游泳項目方面更上層樓之外,更令大家全面提升對運動科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和運用人工智能的解難技巧,讓同學們在創新科技的廣闊天地更好裝備自己。」 游泳比賽分秒必爭,尤其是短途賽事,每個細節動作都是勝負關鍵。蘇俊龍博士的研究針對游泳運動員的重點訓練項目,研發和探討系統性的生物力學訓練方法對提升游泳表現的成效。主要研究項目如下﹕ (一)起跳動作分析 游水起跳講求時間、速度、起跳和入水角度。團隊將水下表面肌電(Surface Electromyography)採集系統置於運動員小腿,實時捕捉起跳的瞬間動作,並配合反應時間測量器和影片分析軟件,即時提供起跳反應、入水角度及速度等數據,協助運動員及時改善起跳姿勢。團隊更邀請了約 30 名女拔泳隊學生參與為期六星期,每星期兩次,每次 20 分鐘之起跳動作訓練。利用系統於訓練前後比較及分析參與運動員的起跳反應等數據,結果顯示參與運動員的平均起跳速度較以往快 0.127 秒。 利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配合反應時間測量器和影片分析軟件,即時提供起跳反應等數據,協助運動員及時改善起跳姿勢。 (二)游泳推進力分析 游泳運動員的游泳推進力源自划手及踢腿動作,而腹腰肌肉的穩定性有助增加划手及踢腿動作時產生的游泳推進力。團隊運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Tethered Swimming Testing System),分析運動員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有助教練為運動員調整動作和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升游泳表現。團隊邀請了約 30 名來自理大及本地體育組織的學生運動員參與為期八星期,針對腹腰肌肉穩定性的肌肉訓練,並利用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評估運動員於游泳時腹腰肌肉運用的表現,以及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結果發現參與運動員游泳時產生的游泳推進力平均提升約 10%;就以 50 米自由泳為例,速度加快了 0.02 米/秒至 0.03 米/秒。 運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可分析運動員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幫助教練為運動員調整動作和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升游泳表現。 (三)肌肉運用分析 團隊採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電感測器和水下拍攝系統,捕捉運動員進行自由泳時起跳、游水及轉身的肌肉運用,包括手臂、肩膊、腳及軀幹等。系統將於女拔校內游泳池進行測試,並邀請該校精英游泳運動員參與。 另外,團隊將與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合作,結合視頻運動分析、可穿戴式動作慣性傳感器,利用收集的數據來開發嶄新的人工智能模型,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準確性。   採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電感測器和水下拍攝系統,可捕捉運動員進行自由泳時的肌肉運用。圖為系統顯示的肌肉表現分析圖。

2024年6月11日

研究合作

20240606 - Nukiyama Memorial Award-01

理大科學家獲頒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 表揚卓越傳熱及工程科學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榮膺日本傳熱學會頒發的2024年國際熱科學紀念獎,以表彰他對傳熱及工程科學的重大貢獻。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每兩年頒發一次,嘉獎在傳熱科學和工程學界具傑出表現的科學家。王教授獲此殊榮,表揚他在傳熱研究的突破發現,成功解決沸騰現象的關鍵科學問題,並克服了持續存在的技術難題。 王教授說:「我很榮幸能在 2024 年獲得這享有盛譽的獎項,抜山四郎教授90 年前發表了劃時代的沸騰研究成果。他使用一條美麗的沸騰曲線,闡明了沸騰現象的物理原理,該曲線被稱為 Nukiyama 曲線,這一里程碑出現在現今每一本傳熱教科書中。我和研究團隊從根本上抑製具數百年歷史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Nukiyama 曲線可以發生改變,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沸騰傳熱,這將開啟廣泛的應用。」  王教授研發的結構熱裝甲(STA) 徹底打破自1756年以來屹立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the Leidenfrost effect)科學挑戰。有關科研成果「抑制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實現1,000°C以上高效熱能冷卻」亦於2022年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 當液體接近比其沸點更高溫度的固體表面時,之間會形成持續的蒸汽層,就會產生經典物理現象「萊頓弗羅斯特效應」,阻隔了傳熱。怎樣可做到液體能有效冷卻高溫表面,是工程和材料科學領域停滯二百多年的科學挑戰。 王教授發明的STA策略能在極高溫下實現高效液體冷卻,特別對航空及航天引擎、新一代核反應堆等應用有莫大裨益。這項突破亦適用於因設備微型化(device miniaturization)導致熱通量(heat flux)增加的電子設備冷卻。 將液體冷卻的溫度提升至攝氏1000度(°C)以上,這項突破界限的發現,有助提升核電廠、引擎、微電子芯片和電子設備的熱冷卻效果。 國際熱科學紀念獎由日本傳熱學會設立,以紀念傳熱科學家抜山四郎 ( Shiro Nukiyama ) 教授對該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學會旨在促進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和核子工程等不同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科技交流。  

2024年6月7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516 - STEAM-02

理大研發全天候科學實驗室 開創STEAM遠距學習新模式

由於缺乏足夠的實驗室資源,在香港向學生推廣STEAM學習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講師詹國龍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為中小學開發了「遙距實驗平台」開創無界限實驗模式。 這「遙距實驗平台」名為「全天候科學實驗室」,可供學生無時間和場所限制,在家自行反覆重做實驗,平台由電腦控制實驗參數,以減少誤差。此先進的STEAM學習平台已透過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獲取1400萬港元資助。 現有15間中學已安裝「全天候科學實驗室」,並將會推廣至超過45間中小學的STEAM活動上應用。學生可透過微型控制器和傳感器遙距控制不同實驗室儀器,亦可下載實時數據以獲取即時實驗結果。 詹博士說:「希望成立跨學校的實驗平台網絡,讓中學開放自家設計的科學實驗予其他中學生使用,增加各校科學實驗種類及減低開發成本。」 「全天候科學實驗室」最初由理大應用物理學系退休副教授麥熾良博士及其團隊研發,並繼續改良提升兼容性,支援更多範疇的科學實驗。實驗室裡的儀器全由網上遙控操作,亦需要教師或教授在學生預約使用之前,預先設計好整個實驗的流程,同時可以在系統上為學生準備網上練習。因此,學生能夠探索廣泛的主題內容,如干擾現象、可見光譜和溫室氣體等實驗,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相關的領域。 為了向更多學生提供創新的STEAM重點教育,「全天候科學實驗室」甚至允許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遙距控制指定儀器,這功能使學生透過手機上的傳感器進行簡單的實驗,例如測量聲波的速度、溫度和周圍環境的二氧化碳(CO2)含量。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為實驗室引入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進一步提升「全天候科學實驗室」的效能和互動性。  

2024年6月4日

研究及創新

01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An Inspiring Afternoon at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Presented by PolyU and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France in Hong Kong & Macau, the 5th edi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was held on 31 May (Fri) successful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this event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and was a part of French GourMay Food & Wine Festival, with Michelin-starred chef nicolas boutin joining us! The event attracted a diverse audience, with over a hundred participants joining us both onsite and online. We had the privilege of listening to insightful talks from experts in the food sector, representing academia, business and social innovation backgrounds in both Hong Kong and France. Their expertise shed light on the groundbreak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 that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food systems.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xpressed anticipation for PolyU's impactfu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food sustainabilit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He also encouraged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Let's channel this collective passion toward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into a more sustainable place!

2024年6月4日

活動

1

理大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推動電網現代化技術創新及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正式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致力促進電網現代化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推動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並助力香港及國家實現碳中和及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禮今天於理大校園舉行,吸引來自香港、澳門及內地35家政府部門、公營機構、研究中心、專業團體、行業協會,以及多家大型企業領袖出席活動,涵蓋電力及能源、能源管理、微電子、電訊、電機工程及鐵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此外,來自26所香港、澳門及內地大學的學界領袖及專家學者亦參與其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郝英傑博士於典禮上致開幕辭,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錢朝陽先生發表主題演講,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實務教授、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前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及機電工程署署長薛永恒工程師,以及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兼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鍾志勇教授,共同見證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謝展寰先生表示:「香港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政府亦已提出四大減碳策略,分別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積極從源頭減低碳排放量。然而,碳中和之路有賴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衷心祝賀理大成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並成功舉辦『碳中和與新型電力系統院士論壇』及交流研討會,讓學術界、工商界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聚首一堂,藉此交流寶貴的意見和見解,攜手推動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我期望各界能好好把握今次機會,深入探討碳中和及新型電力系統的相關合作。」 孫東教授通過視像祝賀研究中心的成立,並表示:「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適逢其時,更是對相關領域的重要躍進,我向研究中心的團隊致以衷心的祝賀。我相信在世界級電力系統專家的領導下,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將會成為頂尖的研發中心,為實現現代化電網、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會創造條件。」 郝英傑博士表示:「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深入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凝聚行業力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通力合作,助力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中電聯將聯合理大等高校一起,齊心協力,共同探索,積極推進區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推動電力行業轉型升級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社會對電網現代化的需求殷切,配合理大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堅持,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可望發展成為廣受國際認可的平台,匯聚和培養全球人才共同開發尖端科技,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協助電力能源行業應對挑戰。此外,中心具開創性的工作亦將為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出貢獻。」 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氣候模式愈來愈變幻難測,加上電網和供電設備老化等問題,全球大規模停電事件與日俱增。全球電力供應的可靠性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凸顯現存電力和能源系統對創新解決方案的逼切需求。 世界各國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加速將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場、儲能系統、電動汽車等新設備和系統接入電網,但這對現有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經濟運作帶來了重大的風險。為了降低有關風險,必須借助多個領域的新興技術,包括感測器、5G/6G通訊、微電子、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械人等。這些技術對實現電網現代化和減低營運風險至關重要。 理大冀通過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建立一個針對電網現代化,與全球學術界、業界和政府交流合作的平台,致力於具影響力的交叉學科研究,開發安全、可持續且價格相宜的電力能源系統,藉此建立由安全、可再生能源主導的未來,造福全人類。此外,研究中心還致力於尖端電網和可持續能源技術的研發、知識轉移、示範和部署,助力未來大灣區智能碳中和區域的建立。 鍾志勇教授認為:「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煙稠密、高樓林立,需要極為可靠的電力供應,而這為未來智慧城市電網現代化創新技術的研發、示範、測試和應用提供了理想的場景。此外,特區政府努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以撥款和政策支持創科發展。憑藉這些優勢,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可望發展成為全球電網現代化研究合作和知識轉移的重要平台,推動安全和可持續的能源供應。」 薛永恒工程師表示:「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之一是推動電網現代化,讓其更有效地支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應用。作為理大校友,我對同事們能夠牽頭在香港成立這個具前瞻性的研究中心感到十分自豪。研究中心今後將與海外和內地的專家共同實踐這項重要的使命,引領電力系統工程領域追求創新和卓越。」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已獲得多家機構和大學的支持,成為中心的首批合作夥伴,而且更邀得五位在能源電力領域貢獻卓著的專家學者擔任名譽顧問,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教授及程時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教授及余貽鑫教授,以及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 同場,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與深圳奧特迅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奧特迅可持續發展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技術、智能微電網、新型儲能裝置及電力設備安全/健康監測系統等創新技術開發及應用。 ***完***   附件 理大電網現代化研究中心合作夥伴機構及大學名單(按中文字筆劃排序): ABB(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 NTT Com Asia Limited 香港國際機場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 香港機電工程商協會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 中國華電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機電工程署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聯通國際公司 深圳市暗能量電源有限公司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 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有限公司 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奧特迅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西門子有限公司 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 怡和機器有限公司 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高雲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施耐德電氣(香港)有限公司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州供電局 盈電工程有限公司 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會)     三峽大學 河海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天津大學 香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浙江大學 四川大學 清華大學 石河子大學 湖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武漢大學 暨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澳門大學

2024年6月4日

活動

20240603---WEIWEIPO

媒體報道: 理大為嫦娥六號任務升級採樣裝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為國家研發研製高度精密的太空儀器。最近,中國嫦娥六號著陸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創立人類探月歷史新篇章。 《大公報》報道介紹了理大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講解裝置包括有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以及密封月壤樣品的初級封裝系統。 借鑒在嫦娥五號(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成功經驗,這些精密太空儀器為此次任務中進行了多項改進。 《大公報》報道全文   更多︰ 容啟亮教授獲邀至海南觀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理大成為香港首間加入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大專院校 理大研製的「月球採樣」技術獲頒科學技術進步獎 理大研發太空儀器為國家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作出貢獻 理大研發太空儀器成功為嫦娥五號完成表土採樣

2024年6月3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606---Zibo

理大與淄博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共建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淄博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通過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淄博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開展深度有效的產學研合作。 雙方將攜手成立的研究院將聚焦微納米技術、工業人工智慧與數位化、和人文旅遊等領域, 圍繞淄博市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開展技術研發和核心技術攻關,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以及可持續發展。 框架協議於5月28日在2024魯港科技創新合作大會上,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與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曉鴻代表簽署。 研究院並將肩負培育人才重任。雙方將透過研究院聯合培養一批能掌握未來關鍵技術和接軌國際的優秀工程師,以及高質素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2024年6月3日

研究合作

news

媒體專訪︰理大研發清洗外牆無人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開創頂尖技術,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文偉松博士接受《明報》專訪,分享他對香港發展低空經濟的見解。 文博士帶領團隊研發清洗外牆無人機,配合激光雷達及GPS定位等裝置,無人機可透過掃描大廈外觀的立體模型,自動規劃最佳清潔路線。他們估計潛在市場每年利潤可達3億港元以上。 《明報》訪問全文 更多︰理大與美團合作開發視覺輔助定位系統 用於無人機運送包裹

2024年5月31日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