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Image 20240711 at 1458303f474426

媒體專訪:理大學者引領科研團隊 開創智慧紡織革新

香港理工大學智慧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和紡織技術講座教授陶肖明教授,憑藉在智慧纖維材料、納米技術、光子纖維和織物、柔性電子和光子設備、智能可洗技術、紗線製造和紡織品複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譽國際。 陶肖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智慧可穿戴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這些技術為傳統服裝和電子產業等帶來巨大影響。以人為本設計的智慧可穿戴系統具有高智能的特點,除了傳統的產品功能之外,還能更有效地輔助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媒體訪問中,陶肖明教授提及智能織物已成為智慧可穿戴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具備三維變形能力、高抗疲勞性、可調節的流體滲透性、大擴展性、輕量化以及完善的設備製造工藝等獨特特性。理大研究團隊分別利用智能織物,集成微電子、電力、光子、聲學、磁性、氣動功能,有助於持續監測長者和孕婦等有需要人士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預測疾病,以及為癌症患者適用的智能輔助系統。  理大通過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計劃、全球學術及業界合作、知識與技術轉移以及人力發展,培育專業人才,為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智慧可穿戴技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2024年7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團隊研發主動排汗智能運動服 提供乾爽舒適穿著體驗

巴黎奧運會即將展開,運動熱潮席捲全球。然而,炎炎夏日做運動,衣服吸收大量汗液變得黏濕沉重,降低舒適度,甚至影響表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研究團隊從樹根傳輸水分系統以及人類皮膚出汗機制得到啟發,開發了一款採用仿皮膚抗熱紡織面料的主動排汗智能運動服「iActive™」,能有效加快衣服排汗速度、減輕衣服重量,降低運動期間因汗水累積而產生的黏膩感。 人體有數以百萬計的汗腺負責將汗水排出皮膚表面來調節體溫,然而隨着溫室氣體排放持續,酷熱天氣日數將與日俱增,增加了運動和戶外體力勞動的身體能量消耗和排汗量。即使穿著高透氣和排汗性能良好的衣服,仍會因汗水大量積累而感到不舒暢。有見及此,由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壽大華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首創了基於仿生科技、具備主動排汗功能的智能運動服「iActive™」,而這項發明更於今年四月舉行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勇奪金獎。 iActive™對應人體背部主要出汗位置,內置根狀汗液收集系統,採用低壓電控的仿皮膚抗熱紡織面料作為「人造汗腺」排汗器,主動且可控地將汗水猶如樹根傳輸水分般排放到衣服底部的排汗器。排汗器體積細小,輸出電壓僅約5V至9V,十分安全,電源裝拆亦相當容易,方便用家以手洗或機洗方式反覆洗滌衣服,保持衛生。當人體出汗率較少時,iActive™也可以取下電源單獨使用。 團隊採用的仿皮膚抗熱紡織面料能模擬人體汗腺,基於濕潤性梯度優化,單向快速傳輸汗液,將汗水由內部向外部排出,以降低衣物的黏滯感和重量,加強衣服的透氣能力,令衣物更乾爽,穿著起來更舒適。實驗結果顯示,iActive™的排汗速率是人體最大排汗速度的三倍,能確保皮膚微環境的良好透氣性,亦可防止身體在運動後因濕冷而造成不適。與傳統布料相比,iActive™採用的紡織物料在吸收汗水並達到飽和狀態下,重量減輕60%,黏膩感下降50%,能顯著為用家提供舒適的穿著體驗,幫助戶外運動愛好者和運動員發揮最佳表現。 另外,用家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自主控制運動服的排汗速度,以實現個人化的智能汗液管理。新技術更可廣泛結合各類紡織物料使用,進行可持續批量生產。除運動服外,iActive™亦適用於製作需要長時間高強度體力勞動及戶外工作人士的防護衣及工作服,例如醫護人員、建築工人、消防員和執法人員等,有效提升他們的工作表現。 壽大華博士表示﹕「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和高溫,令防暑降溫措施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我們期望透過借鑒自然界中奇妙的抗熱和導液現象,研發多功能智能服裝和物料,推動製衣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解決全球面對的挑戰,並以科技力量為傳統服裝行業注入新思維,提升競爭力。」 研究團隊另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以沙漠甲蟲防曬和人體皮膚排汗機制為靈感開發的高效熱濕管理面料「Omni-Cool-Dry™」,採用防曬抗熱技術和單向排汗設計,確保用家在高溫高濕環境中保持身體乾爽舒適。團隊正在結合兩項研究的優勢,以進一步提升iActive™智能運動服的排汗和降溫功能。 壽大華博士為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核心成員之一,是先進纖維材料及可穿戴技術專家,研究涵蓋促進個人熱濕管理、智能可穿戴設備、軟機器人等領域,並憑傑出科研成就屢獲國際殊榮,包括美國纖維學會2023年「傑出成就獎」(全球每年僅一位)、2021年及2022年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其研究論文亦多次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刊登,包括《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壽博士亦將於2025年在理大主辦美國纖維學會春季會議。

2024年7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40709  PolyU researcher advances in rareearthbased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imaging and therapy a

理大學者利用稀土研發用於生物醫學與治療的顯影劑

在生物醫學研究範疇內,顯影劑在現代醫療具一席科研項目之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化學講座教授黃嘉良教授致力研究如何改良現有稀土物質的特性,以具針對性地研發出用於不同醫學用途的顯影劑。 對於傳統有機螢光物質,發光稀土物質在醫學應用上有較明顯的優勢。它們擁有更卓越的顯影效果、更長的發光時間,分辨率更高,在使用時間解析技術進行檢測時更能大幅減低其影像背景雜訊。 另外,稀土顯影劑有助更早發現疾病,在醫療應用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黃教授認為,經過改良的稀土顯影劑可用作檢測,諸如血腦屏障通透性等以往難以及早檢測的疾病,因此能間接推動更多先進影像技術和治療方法的出現。 黃教授一直研究如何改良稀土顯影劑的功能性,並集中在不同範疇,但焦點仍離不開其穩定性。但他十分明白,對於研究人員和用家而言,顯影劑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和不同學科合作,以利用不同技術來確保顯影劑能安全地應用於醫學用途。 此外,黃教授亦致力研究改良稀土的物質結構,這對於顯影劑的穩定性、生物兼容性和擁有更具針對性的功能方面皆極為重要。他發現螯合結構能大幅提升稀土顯影劑的生物性能,因此提倡使用更強效的螯合物和具有特定作用的肽來增強穩定性,以令稀土顯影劑的作用更具針對性。 在改良稀土物質的發光特質方面,黃教授以最低程度對物質分子進行非幅射過程改造,以及引入如共軛環等結構,皆能提高其發光量子產率和亮度,有助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及診斷的精確度,應用範圍涵蓋生物影像學、藥物傳遞和疾病檢測等。 展望未來,除了臨床研究之外,黃教授亦會研發具有不同發光能力的新型顯影劑,以及能夠與其他不同物質發揮交互作用的顯影劑,以擴大其功能和醫學應用範疇,包括應用於基因治療。

2024年7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Tai kung Screenshot 2024-07-08 173631

媒體報導:理大學者分享研究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科研任務

理大科研團隊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團隊已將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帶回和儲存於校園內的月壤儲存及分析系統,並將利用世界頂尖的一體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設備,使研究人員無需離開儲存環境下,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接受媒體訪問,分享是次研究任務。 從月球取回來的月壤樣品罕有而珍貴,對太空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利用極具價值。通過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間環境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並且從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對地球帶來長遠的禆益,造福人類。 容啟亮教授以及其團隊將探討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結碎屑的微觀結構、熔結碎屑中的水含量及來源,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研究月球及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2024年7月9日

研究及創新

rthk_1

媒體報道:理大研究培養學生關注情緒及精神健康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博士獲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統籌的第二期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資助計劃)資助,聯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攜手啟動為期18個月的「療癒校園」計劃,與8所中學合作,培養學生對情緒及精神健康的認知及關注。   該資助計劃旨在資助能協助在社區加強支援有需要人士,以及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為促進中學學生與教職員的心理健康,該獲資項目由黎博士的帶領下,建設「療癒空間」,攜手打造一個有益於生活、學習的健康校園環境。並採用導師培訓模式,培訓參與學生成為心理健康大使,攜手打造一個有益於生活、學習的健康校園環境,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升社會心理健康意識。   理大的研究人員一直與社會各階層緊密合作,在不同社會問題上,結合學術、科學和實踐經驗,致力提供以社會福祉為本的解決方案。

2024年7月5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705  PolyU secures funding support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 Fund and Early Career Scheme for a

理大卓越學術及研究成就獲「優配研究金」和「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和「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合共撥款資助2.078億港元,獲得資助總額位列全港前三所大學。 理大在「優配研究金」有203項研究獲撥款約1.857億港元,獲資助金額在本地大學中高踞第三位。在工程學科目範圍,理大表現領先各本地大學,獲得最高的撥款達9,350萬港元。 「優配研究金」旨在為表現卓越或潛質優厚的學者提供額外資助,涉及兩項類別,包括為擴闊知識的基本研究,和對某些特定範圍作出理論運用的應用研究。 另外,理大有34個研究項目獲「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約2,210萬港元,獲資助金額位列本地大學中第二位。在工程學領域,理大表現卓越,獲資助約1,030萬港元,是本地大學獲得最多撥款的院校。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旨在培育新進學者,幫助他們為日後的教學及研究事業作好準備,評審準則包括科學和學術價值、首席研究員的資歷和研究成就等。

2024年7月5日

獎項及成就

LDD5956

2024水中無人系統挑戰賽(港澳選拔賽)培養青年創意

由香港科普科幻教育中心主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油尖旺社合辦的「水中無人系統挑戰賽(港澳選拔賽)」於7月2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圓滿舉行。活動邀請到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林明森先生,科技部引智司二級巡視員、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九龍工作部副部長郭長勇先生,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先生等科技界及教育界人士出席,以及超過700位師生、家長齊聚一堂,欣賞各組隊伍比賽。 是次活動作為慶回歸活動之一,主辦方更特別邀請到廣東護旗兵國旗護衛隊於典禮上進行展旗儀式及步操表演,向中小學生展現國旗護衛隊的風采。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於開幕禮致辭時指出,理大一直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跨學科思維的未來領軍人才,因此大力支持是次活動,希望參與的青少年透過比賽和培訓,可以更加了解海洋科技的前沿動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養跨學科融合創新的興趣及能力。青少年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將會是未來推動科技進步的先驅。因此,理大非常重視為青少年搭建實踐創新、展現才華的平台,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是次決賽賽事吸引粵港澳大灣區逾60間中小學超過90支隊伍參賽,他們經過三個多月的專業培訓與指導,通過初賽後進級,在決賽場中展示了出色的綜合實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決賽選拔出的優秀隊伍將參加8月舉行的全國總決賽。

2024年7月4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儀器助力嫦娥六號月背採樣 並成功獲批嫦娥五號月壤樣品 領銜深空探測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繼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助嫦娥六號探月工程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際,理大的科研團隊最近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鏟取樣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層鑽取樣品。其中,月壤表面鏟取樣品亦是由理大團隊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採集而成。團隊已將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帶回和儲存於校園內的月壤儲存及分析系統,並將利用世界頂尖的一體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設備,使研究人員無需離開儲存環境下,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恭賀團隊為中國航天歷史譜寫了輝煌一頁,林博士說:「理大今年慶祝成為大學30周年,在剛剛公佈的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5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位列第57位,在此重要時刻,理大成功通過國家審核獲得由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團隊一定會好好珍惜國家這份極之珍貴的禮物。」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指:「理大矢志成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強調科研要為社會帶來有價值的創新。我們重視人才,致力培育年輕科研人才,把科研經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期望與跨學科的專家攜手合作,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嫦娥五號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由有多次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經驗的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以及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率領,聯同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興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博士,團隊將探討在「月壤中找水」,研究月壤中熔結碎屑的微觀結構、熔結碎屑中的水含量及來源,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研究月球及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吳波教授指:「很高興我的團隊能夠成功申請和親自把月壤樣品從北京的國家天文台帶到理大校園,月壤樣品具極大的科學價值,我們的跨學科團隊有多次參與航天實戰任務的經驗,研究領域涵蓋月球地質研究、著陸區地形地貌分析、太空載荷研製、月壤樣品研究、太空資源利用等,我們期待展開月壤深入分析研究,繼續發揮大學團隊的科研優勢,為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貢獻國家出力。」 容啟亮教授指:「2020年我們為嫦娥五號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月壤樣品帶返地球,現在月壤樣品就儲存在理大校園,對團隊別具意義。我們亦計劃申請嫦娥六號月背的月壤樣品,為人類認識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貢獻。在火星取樣返回以及中國人登陸月球,這兩項是國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希望未來有機會再貢獻國家。」 從月球取回來的月壤樣品罕有而珍貴,對太空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利用極具價值。通過一粒月壤不但可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空間環境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並且從研究月壤取得的成果可對地球帶來長遠的禆益,造福人類。未來航天任務以太空資源的科研目標為主,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的太空資源實驗室可長期和妥善儲存地外天體樣品於高純度氮氣保護裝置內以作相關跨學科研究。實驗室亦能研究將來從火星、小行星等採樣返回的樣品,繼續協助國家航天發展。 嫦娥五號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由多次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經驗的容啟亮教授(中)、吳波教授(左)率領,聯同王興博士(右)探討在「月壤中找水」。 吳波教授(左)與王興博士(右)均來自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專長涵蓋月球地質研究、著陸區形貌分析等領域。 理大成功獲得由中國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鏟取樣品(左)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層鑽取樣品(右)。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太空資源實驗室設置的月壤存儲及樣本分析設備,以妥善儲存及深入分析月壤。

2024年7月4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705 - RG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estigious Fellowship Scheme-02

理大兩個項目獲研資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項研究,致力於深入探索人類歷史和個人發展,獲研究資助局的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撥款支持。 這兩個獲資助項目展示了理大在與人類福祉相關的當代和歷史背景研究方面的影響力。由理大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副教授徐啟軒博士帶領的項目,題為「跨越冷戰藩籬:『新中國』與解殖中的大英帝國」,獲得港幣$214,509資助。另一項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陸慧菁博士帶領的項目,題為「環境嚴酷性和不可預測性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綜述及元分析」,獲得港幣$305,000的撥款。 徐博士的項目旨在探究1950年代的新中國,在亞洲知名社會活躍分子眼中的形象,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批評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平等的思想資源。該研究將利用來自香港、北京、新加坡、印度新德里、英國肯特和倫敦等地區的已發表和檔案資料,追溯中國在與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不密切外交關係中,如何在亞洲建立重要地位。 陸博士的項目旨在重新評估現時研究對環境嚴酷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定義,探索更適切的測量這兩種環境因素的方法,從而加深公衆對童年環境如何影響個體發展的理解。該研究將針對特定環境因素為制定干預措施和相關政策提供見解,更深遠地為兒童和青少年建設更美好的成長軌跡。

2024年7月3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研究揭示由生物啟發的液體流動控制機理 冀為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科技帶來突破

人類對自然界了解得越深入,便越能體會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工程師。過去研究認為,液體只能在具有特定液體通訊特性的物種上,沿著固定方向輸送,不能切換輸送方向。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證明了一種非洲植物,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水流,有關發現或許能啟發更多流體動力學和仿生物料領域的科技突破,包括應用於需要多步驟和重複反應的可切換液體輸送工作,如微分析、醫療診斷和太陽能海水淡化等工作。研究最近已於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 液體運輸是自然界中鮮為人知的奇跡。例如喬木每天都需要將大量水分從根部輸送至長在最高處的葉子,而整個過程都是默默完成。某些蜥蜴和植物通過毛細管作用進行水引導。在水源稀缺的沙漠,善用水分尤為重要,因此,某些甲蟲能捕捉霧水,再以化學梯度將水引往背部。 科學家素來努力嘗試加強和掌握人類的液體定向移動能力。微流體、集水和傳熱等各種應用均有賴水或其他流體以不同規模進行有效的定向輸送。雖然上述物種讓我們從大自然取得靈感,但僅限於單向地移動液體。理大潘樂淘慈善基金智慧及可持續發展能源教授、機械工程學系熱流體與能源工程講座教授王立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納米比亞和南非的原生多肉植物青鎖龍(Crassula muscosa)可以自主選擇液體輸送方向。 理大的研究人員與香港大學和山東大學的人員合作,發現青鎖龍兩個獨立枝條被注入同一種液體後,液體會以相反的方向運輸。液體在其中一個枝條只流往枝尖,而另一枝條則把水流直接引往青鎖龍的根部。青鎖龍在乾旱多霧的環境下生長,儲存水分並將其輸送到選定方向可謂青鎖龍的命脈。 由於枝條保持橫向,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是輸送方向具選擇性的原因。相反,青鎖龍與別不同的特性源於枝條上滿佈細小的葉子。這些小葉子也稱為「鰭」,輪廓非常獨特,主體呈向後狀,外型有如鯊魚鰭,葉身漸幼,葉尖指向植物的頂端。這種不對稱形狀是青鎖龍可以選擇性地定向輸送液體的重要因素,關乎對液體頂部的彎液面的操縱。 具體來說,關鍵在於不同枝條上鰭狀葉片之間的細微差異。當一排排鰭狀葉片向植物頂端屈曲,枝條上的液體也會朝該方向流動。然而,假如枝條上的鰭狀葉的外型靠上,那麼儘管枝條仍然指向植物頂端,液體也會反向流往根部。流動方向取決於枝條和鰭狀葉片兩側之間的角度,由其控制彎液面施加在水滴上的力,這樣會阻止其中一個方向的流動再令其向另一方向傳送。 團隊憑藉對青鎖龍如何引導液體流動的了解,創製了一種人工模型。他們利用3D打印製成鰭狀葉片,名為「C. muscosa-inspired arrays」(由青鎖龍啟發的序列,簡稱CMIA),能夠模擬青鎖龍的斜向葉片來控制液體流動的方向。雖然天然植物枝條上的鰭狀葉片不能移動,但團隊巧妙地利用磁性材料讓人工CMIA能夠隨意改變方向。只需施加磁場,就可以逆轉流經CMIA的液體流動。這套模型為於工業和實驗室環境中沿動態變化路徑輸送液體變得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改變鰭狀葉片之間的間距便可以令水流改變方向。 CMIA可以惠及很多科技領域。王立秋教授表示:「流體流動的實時定向控制,將可以在微流控、化學合成和生物醫學診斷中找到新的應用。模仿生物的CMIA設計不單可以用於液體運輸,還可以在T形閥門等情況下用來混合液體。這種方法適用於多種化學物,而且可以克服某些微流控技術中出現的加熱問題。」

2024年7月3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