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及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共建國際運動醫學康復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南方醫科大學及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深圳醫院)達成合作協議,成立「國際運動醫學康復中心」。此項合作將整合三方獨特優勢資源,包括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專業學術和科研知識、南方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的學術優勢,以及深圳醫院的豐富臨床經驗和資源,共同提升運動醫學和康復服務水平,為促進醫療產業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率領理大學者代表團最近到訪南方醫科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並參觀考察,深入探討先進的運動醫學與康復技術的應用。此外,趙汝恒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劉叔文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院長周宏偉教授代表三方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建立「國際運動醫學康復中心」。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致力於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培養優秀人才。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擁有頂尖學者及經驗豐富的臨床導師,是亞洲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學術機構。是次合作將有效推動國內外先進運動醫學與康復技術的應用,加速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產業的發展,有助提升業界競爭力及運動醫學康復治療水平。 「國際運動醫學康復中心」集醫療、教育與科研為一體,為患者提供專業和高效的運動醫學康復及臨床服務,涵蓋運動損傷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訓練等全方位服務。中心將積極探索兩校開辦聯合課程、國際學術交流和臨床實習等合作機會,培養更多具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康復治療人才,並打造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多年來,理大致力為香港培育運動醫學和康復科學的學者和相關專業人員,將為中心提供技術支援、研究指導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並積極開展運動損傷的預防、治療及康復訓練等服務。 此外,中心將充分利用南方醫科大學和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的科研優勢,在運動科學、智能康復設備和運動監測系統等領域開展深入科研合作,積極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造福社會。 理大期待與南方醫科大學及深圳醫院三方攜手合作,將中心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醫、產、學、研」一體化平台,並與國際夥伴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共同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2025年1月27日

研究合作

20250123 - Dr Wei MA-02

理大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停車場空位預測服務方案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先進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交通管理。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發揮卓越的科研實力,推動智慧交通發展。理大一個項目旨在增強停車場空位預測服務,獲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馬瑋教授帶領的項目,名為「香港停車場空位預測服務:基於人工智能增強可靠性與可擴展能力的解決方案」,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約290萬港元,為期18個月。 該項目旨在開發基於深度學習的香港停車場空位預測服務。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大數據及實時數據,該服務將預測停車場空置車位情況,並估算泊位全滿時的輪候時間,從而減少駕駛者尋找車位的巡航時間,提升路面使用效率。 理大一直致力於開發各種可應用到交通的創新技術和研究,迄今為止,共有22個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2025年1月27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成立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 推動醫學教育及科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推動醫學教育、科研和醫療服務的發展。雙方亦達成協議,正式成立「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聚焦科創研發、人才培養及成果轉化。是次合作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支持醫學和工科科技創新,為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共同為全球醫學發展作出貢獻。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北醫三院院長付衛教授及普通外科主任原春輝教授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北醫三院副院長唐熠達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而在林大輝博士、滕錦光教授、黃永德教授、付衛教授及唐熠達教授的見證下,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及原春輝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共建「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協議。林大輝博士及付衛教授隨即為「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實驗室正式成立。 滕錦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理大擁有87年歷史,一直致力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北醫三院是國家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三甲醫院之一,為全國14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之一。我們感謝北醫三院對理大的信任和支持,相信結合雙方在醫療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優勢、加強醫工協同融合發展,定能在培育人才、教育和科研方面發揮更大潛力。」 付衛教授表示:「北醫三院一直致力於推動醫學與工程學科的交叉融合,此次與理大的合作將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希望通過雙方強強聯手、優勢合作,共同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理大與北醫三院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跨學科研究和學術交流,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共同開發先進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希望更準確預測疾病,優化病人的治療體驗,並實現更完善的健康管理。雙方亦將積極推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互訪,聯合培育博士後,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貢獻國家。 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過去40年為各醫療專業培養超過五萬名畢業生,涵蓋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範疇,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發展。除北醫三院,理大亦一直與多間內地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滿足香港及大灣區對高水平醫療健康服務的殷切需求。 理大及北醫三院雙方代表出席簽署及揭牌儀式。

2025年1月27日

研究合作

20250120 - Dr Javier Pang-02

理大講師助基層兒童實現音樂夢想 獲「香港人道年獎」表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講師致力為基層兒童提供平等的音樂學習機會,在「香港人道年獎」獲頒「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彭梽樃博士在「香港人道年獎」獲頒「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以表揚他在推動平等音樂教育方面的傑出人道貢獻。 彭博士的研究項目包括非政府組織與社會創新、中國與香港研究、性/別研究、以及婚姻與家庭。他教授的主要課程包括社會多元性、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社會多元性、畢業論文研究、和社會及政策規劃等。 除教學和學術研究外,彭博士還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音樂發展專題研究COVID & HK Music擔任研究顧問。他亦是本地非牟利機構WeWah音樂家的創辦人之一。WeWah音樂家c組織義工導師,為基層兒童提供義務鋼琴課程,並指導他們參與各種音樂活動。 至今已有數以千計兒童從這共享音樂資源服務中獲益。彭博士強調,他們的願景是培育基層兒童發展音樂潛能。除了音樂教育之外,團隊更關心這些孩子的成長和生活,給予聆聽和支持,幫助他們發掘更多的潛能。 彭博士表示:「我和團隊會繼續透過音樂連繫社區,幫助孩子發展潛能,探討更多資源共享的方案」。 香港人道獎由香港紅十字會主辦,是香港首個倡導人道精神的獎項,以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香港人道新力量」旨為嘉許年輕人對人道工作的付出及貢獻,鼓勵有志參與人道服務的新一代坐言起行,讓人道精神得以傳承下去。 詳情︰ 香港紅十字會︰香港人道新力量2024得獎者 - 彭梽樃博士  

2025年1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50122 at 1059021d1088df

媒體報導:理大AI聊天機械人奪教育大獎 革新學習體驗

在2024年「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團隊表現卓越,獲得了多項殊榮。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博士領導的項目「Engage, Empower, Excel: PolyU’s Smart Campus Innovation」,榮獲QS全球教育大獎及「Smart Omnichannel Campus」組別金獎,彰顯理大在教育科技領域的創新努力,並成為首度獲得該獎項的香港高等院校。 該項目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Virtual Assistant TIMS(VAT),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資源,可以隨時通過即時消息平台查詢問題。VAT利用對話播客系統,將複雜的學術內容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播客(Podcast),讓學生迅速獲得精華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朱博士及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講師賴寶欣博士在媒體報導中表示,此技術不僅大幅減少教師的行政工作量,還顯著提升學生參與度。此外,團隊還推出了智能課業批閱平台「AIReAS」,能在短短1分鐘內為學生作業提供反饋,幫助他們及時修正錯誤。 人工智能學習工具的引入深受學生們的熱烈歡迎,認為有效提升了學習動機,創造了輕鬆的提問氛圍,進一步提升整體教育質素,為未來的學習環境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2025年1月22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110  Prof LI Ping02

理大學者獲選為認知科學學會會士 表揚對跨學科研究的重大影響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學者憑藉卓越研究能力享譽國際科學界。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兼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平教授,最近獲遴選為認知科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頒授典禮將於明年夏天在三藩市舉辦的CSS年會上進行。 李教授的研究聚焦於語言習得與閱讀理解方面的神經與計算機制,以及語言、文化和技術間的關聯。他結合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和新興技術,研究兒童和成人的神經可塑性和個體差異,旨在促進對語言、文化、技術和大腦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 進一步了解他的研究成果: 理大研究發現訓練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有助模仿人腦理解語言 理大研究:導師現身網課 有助提升學習表現 認知科學學會成立於 1979 年,是非牟利專業組織,旨在推廣認知科學並促進跨學科領域交流,匯集了許多領域的研究人員,包括人工智能、心理學、語言學、教育學和神經科學,以理解人類認知為共同目標。認知科學學會會士由學會理事會選出,以表揚他們的卓越研究成就及對認知科學社群帶來持續影響。 (資料來源:理大人文學院)  

2025年1月20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110 -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02

理大跨學科研究成果獲肯定 16研究項目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跨學科研究,使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發明,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和醫療等需求。理大在最新一輪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撥款中,有16個項目獲得支持,總資助金額達港幣1,430萬港元。項目涵蓋多個與醫療科技及醫學工程相關的研究範疇,充分展現理大在醫療護理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實力。 理大獲資助的項目涉及不同學科領域,包括護理學、康復治療科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視光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生物及化學科技等,提出多元化創新解決方案,應對全球不斷變化的醫療衞生挑戰。這些研究不但顧及個人健康,亦全面考慮病患、醫療專業人員和照護者的整體福祉。 在護理學領域,理大的研究項目主題廣泛,當中包括為認知衰弱人士提供音樂律動訓練、專為提升癌症兒童心理健康而設的山藝訓練、向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提供的靜觀減壓,以及為獨居長者制定機器人醫療互動介入方案等。 至於健康科技及資訊學研究,則著重結合先進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改善疾病診斷及管理,包括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香港食源性抗菌素耐藥性的傳播、二型糖尿病、子癲症的早孕期預測,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肺灌注掃描成像技術協助治療肺癌等項目。 在康復治療科學方面,研究項目包括糖尿病管理、為患有慢性腰背痛長者提供的線上輔助及運動計劃、解決長者失眠問題,以及針對長者跌倒風險的特定舞蹈干預等,協助緩和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健康挑戰。 至於在其他醫療科學和工程領域,理大的研究亦涵蓋各種前沿研發項目,包括生物膜感染藥物、用於吞嚥困難篩查的生物傳感器以及學童近視控制技術等。有關理大16個獲資助項目的詳情,請參閱附件。 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於 2011 年 12 月成立,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勵、促進和支援醫療衞生研究,建構並應用研究所得以實證為本的科學知識,協助制訂醫療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強化醫療系統、改進醫療實務、提升醫療護理水平及質素,以及推動臨床醫療服務的卓越表現。基金也為以實證為本的促進健康項目提供撥款資助,以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

2025年1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研發海洋自癒合混凝土促進碳中和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廣綠色科技,以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來自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的跨學科專家團隊利用建築廢料,開發低碳海洋自癒合混凝土,有望用作環保海洋建築材料,以及應用於沿海建築工程,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研究項目早前獲香港特區政府「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撥款港幣約603萬元支持,為期24個月。 獲資助項目名為「基於生物礦化技術增強建築廢料製備的海洋自癒合混凝土以長期脫碳」,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包括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環保建材講座教授及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潘智生教授,同一學系的余濤教授和冷真教授,並由助理教授(研究)孫瀟昊博士出任共同項目的首席研究員。 由於天然岩石組成的骨料存量稀缺,科學界一直致力尋求有效的替代方法。此研究項目旨在設計和開發低碳海洋自癒混凝土,並採用廢棄混凝土製備的再生骨料,以及利用生物礦化技術,透過海洋碳捕獲菌來有效捕捉二氧化碳,藉此加速碳化以增強再生骨料的性能。新技術將有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建築廢料的循環再造,在海洋和沿海建築工程方面具廣泛應用潛力。這種微生物混凝土的結構更具自癒合特性,且耐用性高,長遠有助實踐減碳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 未來,團隊將進行實地測試和生命週期評估,以確保海洋自愈合混凝土符合耐用性和耐海洋腐蝕等嚴格標準。預期成果包括提供混凝土的全面設計指南、最佳實踐技術,以及評估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和環境效益。 李向東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透過生物礦化技術和再生骨料在海洋混凝土的創新應用,促進海洋建材製備的升級,為可持續建築開拓嶄新方案,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助力全球應對環境挑戰,包括解決建築廢料的碳排放問題,促進建築廢料回收,以紓緩堆填區壓力,並節約土地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長遠為香港以至大灣區實現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成立於2020年,旨在為香港減碳和保護環境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

2025年1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1_Conference Group photo

「香港地區空間科學與應用交流會」開啟港澳創科界與中國空間站新篇章

為促進港澳創科界及教育界進一步瞭解中國空間站和空間科學應用任務,並鼓勵更多專家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主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辦的「香港地區空間科學與應用交流會」於1月14日在理大蔣震劇院成功舉行。 此次會議重點介紹了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展望和規劃、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進展和成果、空間站應用資源和機會條件、實驗支援能力等。交流會吸引了逾140位理大師生與校外人士參與,並特邀了多位嘉賓,包括: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及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豔女士。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致辭中以「5P」為重點,介紹了理大對航太研究發展的支持方向, 包括:培養熱愛航太的創新人才(People);以卓越的航太科技平臺專案(Platform)支持科研團隊參與國家重大航太項目;與不同單位機構建立合作(Partnership),促進航太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等。 講座環節中,空間應用中心的專家介紹了空間站科學和應用的最新進展及其支援能力。報告主題豐富,涵蓋天宮空間站中各個專案,從生物技術系統、材料研發、空間探索、多學科實驗等科學支援。在互動交流環節中,參與者踴躍地提問,渴望瞭解更多參與空間站科研任務的細節,並希望透過科普教育培養香港新一代航天人才。 此外,空間應用中心代表團在香港地區相關單位召開了雙邊工作會,並參觀了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和航空服務研究中心。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及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趙奇博士分別介紹了研究中心的發展及研究專案。雙方就前瞻性的航天研發和技術應用等議題深入討論,達成了推動未來合作的共識 。 空間應用中心將以科研能力建設為基礎,發揮港澳地區的先導作用,結合2024對外合作要點,積極回應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目標。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發揮其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為全球科技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2025年1月15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研發突破性冷凍水滴自主噴射機制 實現具成本效益的除冰技術應用

在室溫狀態下,水滴可以從荷葉等表面自動滑落,但這情況在低溫狀態下變得尤為複雜:水滴會與表面產生更強大的相互作用,加上欠缺能量轉換的途徑,水滴會冷凝結冰。累積在物件表面的冷凍水滴或冰通常需要由人手或機械設備清除,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防止水滴在表面積聚在科學及實際應用層面上都別具意義。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發出冷凍水滴噴射的自主驅動機制,令水滴能夠在沒有任何外部能量輸入的情況下自行噴射而出,有望開發極具經濟效益及發展潛力的技術應用。 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及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姚海民教授帶領,主題為「結冰液滴的自噴射現象」的論文已於國際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發表,去年更獲該刊物選為十二月號的封面專題。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張歡歡博士、博士生張威先生、助理教授(研究)靳袁凱博士及博士生吳辰陽先生。 冷凍水滴自主噴射機制的發現,受真菌上的自然現象所啟發,這種真菌可透過滲透作用引起體積膨脹,自行將其孢子射走。研究團隊注意到類似的體積膨脹也會發生在水滴冷凍的過程中,於是利用此現象成功複製真菌的自主噴射機制,發明出一種擁有彈簧型支柱(spring-like pillars)及潤濕對比性(wetting contrast)的「結構化彈性表面」(SES),可以令冷凍水滴進行自發性噴射。 SES的結構設計能夠加快噴射速度,並擴大冷凍水滴的動能轉換。當冷凍水滴出現體積膨脹時,會壓縮SES的彈簧型支柱,當中產生的力量會於數十秒內先被轉化為彈性能量並儲存在支柱中,然後在幾毫秒速度內迅速轉化為水滴的動能。由於能量轉換時間縮短了數千倍,其帶來的動能足以將冷凍水滴噴射出去。 SES結構簡單,在經過參數化設計後,即可在無任何外部能量輸入,而就算受到風力和重/引力的阻力時,都能夠有效噴射冷凍水滴,可望應用於飛機等航空器、風葉或電纜線路上,預防積冰所造成的危險。張歡歡博士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首次揭示自主驅動除冰概念,提供廣泛的創新技術方案。我們正不斷改進SES的設計,確保它能夠以不同規模及較低的成本進行生產,應對社會需要。」 此外,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清楚闡釋了實現水滴自主噴射現象的關鍵因素,具潛力擴展至不同領域的應用。王鑽開教授表示:「這項仿生研究為多個技術應用帶來深遠影響。我們相信以這個冷凍水滴噴射機制為原型,可以進一步啟發自主驅動的概念及技術發展,並延伸至不同用途,例如除冰、能量收集及軟體機器人的應用。」 其中,體積膨脹引起的水滴噴射現象正加深了科學家對用於防冰的多相冷凍動力學的了解。姚海民教授指出:「是次研究展示了一種有效地利用冷凍水滴體積膨脹而產生彈道運動的策略,這擴闊了能量轉換現象的應用,更有機會帶動水滴能量產生器和軟體機器人彈射器等方面的發展。」  

2025年1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