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51112  Prof Sun Defeng AM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02

理大學者榮獲美國數學學會頒授會士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持續透過卓越科研成果,推動科學與科技發展。理大應用數學系系主任、應用優化與運籌學講座教授、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孫德鋒教授,獲選為2026年度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會士。 該會士銜旨在表彰對數學領域的創建、闡釋、推進、傳播及應用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士。今屆共有4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一同獲此殊榮,彰顯孫教授在全球數學界的重要地位。 此項榮譽肯定了孫教授在最優化、非光滑分析以及優化求解器開發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研究推動了矩陣優化、高維統計優化、二階變分分析及計算金融等多個關鍵領域的發展,對學術界與業界均產生廣泛影響。 孫教授在推動現代優化理論與決策分析的基礎理論與演算法創新方面享譽國際。他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多個穩健的軟件系統與實用方法的誕生,廣泛應用於工程、數據科學及金融風險管理等領域。

2025年11月14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20位學者獲選為「2025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20位*學者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選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其中一位學者同時入選兩個範疇,印證大學的科研實力及學術成就備受國際認可,彰顯其在多個研究領域為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帶來正面影響。 科睿唯安「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旨在表揚於各研究領域具深遠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今年共有6,868名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獲選,他們在過去11年間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其學術範疇和出版年份的被引用次數排名均高踞全球首1% 。在全球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中,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比例佔千分之一。 作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致力推動世界領先的科研及創新,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大學今年有共428名學者入選由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學術生涯引文影響力排行榜」或「年度引文影響力排行榜」,入選學者人數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體現理大學者雄厚的的科研實力。 獲評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理大學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範疇 姓名 所屬學院/學系及職銜 計算機科學 程然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副教授、校長青年學者 陳家進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系主任及計算智能講座教授 跨領域 柴揚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應用物理學系半導體物理學講座教授 劉樹平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 李剛教授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 倪萌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 秦璟教授 護理學院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環球事務總監、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建設管理講座教授 王鵬教授 前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 吳韜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前沿材料講座教授 嚴鋒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 楊光教授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鄭子劍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 工程學 嚴晉躍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 張磊教授 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 鄭湃教授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 材料科學 王連洲教授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能源材料講座教授 王鑽開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 張曉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數學 周知教授 應用數學系副教授 有關「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完整名單,請瀏覽: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包括一位同時入選兩個範疇的理大學者及一位前理大學者

2025年11月13日

獎項及成就

Quantum Network_Release-01

理大研發量子通訊晶片 成功完成香港第一個量子網絡測試

作為21世紀具顛覆性的創新突破之一,量子科技正重塑全球科技版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日前在量子通訊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以量子晶片為平台的全球最長光纖量子通訊網絡安全測試,為量子通訊商業化應用,揭開了新的篇章,亦切合國家「十五五」規劃未來產業佈局中,將量子科技排在首位的戰略佈局。 量子科技已在量子計算機、量子衛星與精密測量等領域釋放巨大價值,並即將引領計算與數據加密技術的革命性升級。量子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足以瞬間破解現時加密技術,或對金融交易驗證、數據跨境私隱保護,物聯網設備通訊等多方面構成安全威脅。全球各地積極發展量子加密技術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香港全球傑出創科學人劉愛群教授團隊研發了量子通訊晶片,成功搭建香港第一個量子通訊網絡。劉教授指出﹕「量子通訊加密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不可複製,理論上幾乎無法破解。小小量子晶片,實為『國之重器』。它守護着香港未來數字金融的安全,更捍衛着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勇於擔當,以全球領先的量子技術為此保駕護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在劉愛群教授的領導下,以半導體技術自主研發出一枚僅12毫米× 4毫米的量子晶片,並透過運用香港HKCOLO.NET數據中心捐贈的光纖網絡,完成了光纖網絡量子加密傳輸測試。 這個光纖網絡長約55公里,連接港九新界四個節點,包括理大、另一所大學及兩所位於將軍澳和柴灣的大型數據中心,期間量子晶片編碼並發射光子組成量子訊號,在點對點之間加密及傳送訊息。 理大研究團隊成功完成約 55 公里光纖網絡測試,連貫港九新界四個節點。 量子晶片以1.25 GHz(千兆赫)時脈高速運行,產生和傳輸量子編碼訊號,達到45.73 kbps(千位元每秒)的穩定密鑰生成速率,支持實現百公里以上的加密光纖通訊。此外,系統根據溫度變化和振動等環境因素調整,以保持連接穩定,充分證實了商業應用的可行性。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量子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全球各金融中心都積極部署,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應提前佈局為量子運算時代作好準備。今次科研成果除了回應國家『十五五』規劃戰略部署,亦配合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展先進製造及微電子的核心目標,為本港創新產業帶來重大機遇。理大將持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實際應用,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劉愛群教授強調:「有別於以光學器件組裝的量子加密系統,理大研發了新一代量子晶片,具備『高速率、高穩定性、低成本、可大批量生產』四大優勢。相關設備體積小、重量輕、易安裝,尤其適合大規模部署。更重要的是,量子晶片系統兼容性強,可適用於現行網絡通訊系統數據中心與計算中心,有助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快速進行系統升級,以應對算力升级帶來的網絡攻撃挑戰。」 劉愛群教授(中)以及其研究團隊在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 他補充說,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將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開展多點傳送的規模化部署測試,推動技術在更廣領域的不同商業場景應用。為香港跨入下一代智能量子網絡(Smart Quantum Network)提供全方位的環境安全保障和支撐。

2025年11月13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for web

理大研究推動太陽能電池技術商業化 展望提高能量轉換效率達四成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進展顯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工程學科研團隊在「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提升效率、增強穩定性與規模化製造等瓶頸,作出全面分析和建議,展望把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由現時最高約34%提升至約40%。團隊期望透過「產學研」協力,加速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商業化,同時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以可再生能源推動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發展。 研究團隊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和助理教授楊光教授等學者組成,深入分析了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的技術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該研究題為《邁向高效、具規模化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科研團隊攻克穩定性與製造瓶頸 李剛教授解釋:「目前透過實驗室規模的設備,雖能顯著提升鈣鈦礦/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但科學界仍需進一步努力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減少從小面積器件到大面積組件的效率損失,亦需確保電池材料和製程符合產業標準。」 為此,楊光教授和團隊提出數項需要克服的關鍵技術挑戰。首先,鈣鈦礦材料在面對水分、氧氣、紫外線和熱波動等環境壓力時,其固有的不穩定性仍有待解決。此外,將實驗室規模的疊層器件轉化為商業化組件,需要克服與均勻性、缺陷控制和大規模製造相關的技術困難。雖然過往有研究為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進行初步戶外測試,但仍然缺乏針對其長期可靠性的認證數據。為更準確地評估電池實際壽命以至其商業潛力,研究建議依據國際電工委員會所制定的標準化測試程序,進行嚴謹的加速穩定性測試。 另一方面,雖然鈣鈦礦原材料的成本相對較低,但製造這類電池仍需使用稀有材料及重金屬鉛,因此在環境保護和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研究建議探索可持續的替代材料,以及推行高效的回收或鉛封存策略,才能實現這種新技術的商業應用。 倡產學研合作加速落地  推動降本增效 理大團隊提倡產學研攜手合作,採用跨學科方法,整合材料科學、器件工程和經濟模型等理論,推動這項有潛力的光伏技術。楊光教授表示:「研發高效可靠的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必先解決種種技術挑戰,才能有效降低平準化電力成本。團隊希望藉此研究促進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轉化為商業生產,並緊密配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透過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產業提供綠色、可靠的電力支撐,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

2025年11月11日

研究及創新

20252S

理大學者獲授予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榮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推進前沿知識,並促進各學科的學術卓越。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研資局研究學者喬中華教授,獲授予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CSIAM)會士榮譽。 該會士榮銜作為CSIAM所授予的最高級別且具終身性質的學術榮譽,旨在表彰在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傑出學者。此榮譽不僅是對喬中華教授在微分方程數值算法設計與分析方面重大貢獻的高度認可,更彰顯了他在多相複雜系統數值研究領域的突破性成果。 喬教授在多相複雜系統半隱式、無條件能量穩定數值方法的研究上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能量穩定算法與保最大模上界原理的數值方法,並引入高效的自適應時間步長策略,在計算效率與精度之間實現了優化平衡,顯著提升了相場模型模擬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此外,他對指數時間差分(ETD)數值方法的 L-infinity穩定性進行了嚴謹的理論分析,為含高階擴散項相場模型的理論發展與計算實踐提供了重要推動力。 CSIAM成立於1990年,旨在促進工業與應用數學研究的創新,並推進數學在工業、科學和社會中的應用。今年的第23屆年會在湖南省長沙舉行,吸引了超過1,800名專家、學者和企業領袖參加。

2025年11月11日

獎項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20251106T144759082

媒體專訪:理大學者剖析數字化與產業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兼黃鐵城智能機器人學青年學者鄭湃教授近日受邀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並發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隨後,他接受媒體專訪,暢談科技如何重塑產業格局,推動未來發展。 在訪談中,他指出創新與數字化正驅動結構性變革,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與競爭優勢。他強調,將前沿技術與實際應用結合,是構建韌性的商業模式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關鍵。 鄭教授亦分析了全球趨勢,認為企業必須迅速適應,以應對日益互聯及科技驅動的市場環境。他的觀點突顯科研與合作在打造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惠及產業與社會。  

2025年11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20251111T114523444

PolyU strengthens international ties with the German delegation focused on food innovatio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elcomed a distinguished delegation from the German Federal State of Saxony-Anhalt on 10 November for a collaborative exchange on the future of food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The delegation, comprising senior officials from the Stat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of Saxony-Anhalt, leaders from the German food industry, and academics from 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embarked on a curated programme to explore PolyU’s cutting-edge research facilities. They toured the Hybrid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ga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rban Green Agriculture, where Prof. Wong Ka-hing,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at PolyU, showcased pioneering work in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D printing materials made from food waste. The delegation also visited the Food and Wine Academy at the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gaining insight into PolyU’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food ecosystem. This fruitful visit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in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olyU looks forward to potential partnerships that advance global food sustainability.  

2025年11月10日

活動

20251106 - Smart Traffic Fund-02

理大項目研發人工智能驅動、地理信息系統相容車輛類型識別技術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研究創新交通技術,開創智慧出行的嶄新未來。理大研發一項由人工智能驅動、兼容地理信息系統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旨為本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確的車輛數據分析支持,該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全球傑出創科學人、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總監、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總監、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翁齊浩教授帶領的項目,名為「融合衞星、閉路電視及地理空間數據的人工智能驅動、地理信息系統相容車輛類型識別系統」,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約323萬港元,項目為期24個月。加上配對資金,本項目的總預算將超過403萬港元。 該項目旨在研發一套基於衞星和閉路電視影像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針對並解決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包括有限的泛化能力和複雜背景干擾問題。透過研發人工智能影像解析技術及建立與地理信息系統相容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為香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確的車輛數據分析支持。 理大一直致力交通相關的創新科技研究與應用,至今已有27個項目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香港理工大學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RCAIG)由香港理工大學三個學院下屬的五個學術部門共同成立。研究中心專注於為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原創開發與人工智能方法理論和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應對地理信息科學領域中的環境和社會挑戰,致力於成為全球地理人工智能(GeoAI)研發的中心。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成立,旨在支持“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實驗室致力於開發原創且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與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城市及都市區域環境和社會挑戰的成因、影響及應對研究。實驗室的目標是成為地球觀測領域的全球研究中心。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2025年11月7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四大科研中心助力產業升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與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就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院)舉行投運啟動儀式暨「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標誌著港紹兩地在科技創新合作邁入新階段,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揭開嶄新篇章。 啟動儀式在紹興舉行,由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忻浩忠教授,聯同紹興市委副書記及市長吳登芬女士、浙江省紹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雪女士、柯橋區委副書記及區長景堯先生,以及柯橋區委常委及組織部部長潘曉東先生共同主持,見證研究院正式落地。 林大輝博士在致辭中表示:「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是紹興市首家政府與境外高校合作的平台,充分體現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理大將與紹興攜手並肩,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成長。」 吳登芬女士在致辭中表示:「柯橋區與理大自去年九月簽訂共建協議以來,雙方攜手同行、順暢合作,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建成投運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創建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區,為企業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支撐與發展環境。」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將聚焦四大科研中心,重點建設智慧紡織、現代住建、碳纖維及複合材料,以及食品營養與健康等領域。趙汝恒教授表示,這些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國家戰略與地方產業布局,借助理大科研創新和知識轉移的綜合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活動同場舉行「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儀式,由林大輝博士及趙汝恒教授授牌予董澄教授及忻浩忠教授。研究院並與多家當地企業簽約,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及產業深度融合。 理大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不僅是一個科研平台,也是理大深度融入長三角創新生態圈和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成為港紹合作的典範。未來,研究院將以「開放、協同、高效」為發展理念,集聚境內外創新資源,面向柯橋產業實際需求,為紹興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國家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同場舉行「InnoHub紹興創業中心」授牌儀式,由林大輝博士(左二)及趙汝恒教授(左一)授牌予董澄教授(右二)及忻浩忠教授(右一)。 研究院與多家當地企業簽約,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產業深度融合。  

2025年11月6日

活動

image2000x1050  20251110T094210175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代表團訪問理大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楊軍先生於11月6日率領代表團訪問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雙方就深化香港高校與廣東科研的交流合作,推動粤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展開深入交流。 理大校長滕锦光教授歡迎代表團到訪,並介紹了理大在促進產業發展的科研成果及未來創新發展方向。楊副廳長闡述了國家以及產業的需求,展現出雙方在這合作重點上高度契合。 會議期間,雙方探討了在人工智能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科研合作潛力,並商議加快建設聯合實驗室及增加資源投入,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香港優勢。 隨後,代表團參觀了理大粵港海洋基礎設施聯合實驗室,深入了解理大在新型海洋基礎設施研發的領先技術與實踐成果,並對研究團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讚賞。 該實驗室由廣東省科技廳支持,並由理大牽頭,聯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中國能建廣東院,以及中交四航研究院共同成立,充分體現粤港兩地在政、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與緊密合作。  

2025年11月6日

活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