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以地理空间技术揭示香港隐藏历史 获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

香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繁华都市背後,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和故事仍埋藏地底有待发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研究团队利用先进地理空间技术,发掘和记录香港地下隐藏的战争遗迹和文物古迹,并计划举办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推动香港文化遗产保育和传承。项目获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计划」提供约港币322万元支持。 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教学)及教授赖纬乐教授领导的「揭示和发现遗失的古代文化遗产:推广21世纪地理空间技术」项目,为期两年,旨在运用先进地理空间技术,包括空间对位及测绘技术丶航空及地面雷射扫描,以及地貌分析科技,发掘和记录香港地下隐藏的战争遗迹丶文物和历史遗址的图像,从而深入研究本地战争遗址和文化遗产。项目将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教授,以及本地业馀战争历史学家合作进行。 理大团队亦积极与政府部门丶大学丶业界夥伴丶《国家地理杂志》丶《科学人》丶非牟利机构和薄扶林村民携手推动的「薄凫林牧场」紧密合作,推动公众教育,并推广地理空间技术在发掘香港隐藏历史的应用。团队正利用地理空间和地貌分析技术,探索五个香港战争遗址和历史文化古迹,包括醉酒湾防线丶摩星岭炮台及大潭英军港岛东旅指挥部丶薄扶林村及旧牛奶公司牧场丶大屿山分流炮台,以及东涌炮台,以揭示和重构香港的历史故事,让这些失而复得的历史遗迹重现眼前。 为推广以科技驱动的历史解读丶地理空间测绘应用丶文化遗产保育,以及促进STEAM教育,理大团队将举办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包括香港战争遗址和历史文化古迹实地考察丶STEAM为题的研讨会和讲座丶交流工作坊,以及沉浸式展览等,并配合理大工业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和三维打印等先进设施,让中学生及大学生体验如何以艺术科技结合历史,有系统地呈现香港故事。此计划不但将21世纪地理空间技术融入STEAM教育,更期望加深公众对香港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欣赏,促进社区归属感,实现知识共享和传播。 赖纬乐教授表示:「计划以独特方式将尖端科技与历史研究结合,发掘和保育被遗忘的香港珍贵历史遗产,更希望以此作为教育平台,承传和守护人文集体回忆。我们期待透过创新技术和互动教育,艺术丶科技和历史的创新诠释,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忱,让香港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赖教授亦获得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的支持,将研究扩展至东南亚。借鉴香港的经验,团队於今年五月在马六甲展开首次行动,为葡萄牙和荷兰殖民时期的着名城门和圣保罗教堂进行三维扫描及测绘,并运用数码化旧地图丶扫描及测绘技术探索失落埋藏的防御城墙。团队更计划将考察行动扩展至马来西亚其他地区和印尼等。 创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计划」旨在支援有助提升和推动本港产业发展丶培养创新科技文化,以及推广科学普及的非研发项目,以提高社会大众对创新及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及理解。

2025年6月4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604 - PolyU young researcher to lead carbon-free energy conference_V1-02

理大年青学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支持 举办零碳能源学术会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培养年轻学者拓展合作网络探索卓越研究。由理大年青学者主导的一项项目,入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及研究资助局(RGC)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2025/26年度会议项目,将举办有关「零碳能源」的学术会议。 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关昱教授带导的项目「零碳能源利用及其AI赋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 (会议项目)资助249,800港元,为期12个月。该项目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夏溪教授合作进行。 NSFC及RGC联合科研资助基金会议项目的评审准则包括:主办人、合办人和客席讲者在研究界别的地位、本地与内地研究员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香港与内地研究员从事新的/较长期研究合作的机会。 获选的申请人将在香港举办为期两至三天的学术会议,每场会议的最高资助金额为港币250,000元。

2025年6月4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529  PolyU scholar honored with the Hong Kong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for cont

理大学者凭藉对Web3及数字经济贡献 荣获香港工程科技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致力于开拓卓越研究,为社会及科技日新月异的需求提供创新方案。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研究与发展副主任区文浩教授,荣获享负盛名的「2024-25年度香港工程科技奖」,表彰其对Web3 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 区文浩教授在资讯安全、应用密码学及区块链技术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应用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方面开拓创新研究,为 Web3 和数字经济开发实用、安全且具私隐保护的解决方案。 区教授的研究对提升数码交易、去中心化金融及身份验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他的多项发明已获得领先资讯科技公司和区块链平台的认可和采用。作为香港金融管理局央行数码货币(CBDC)专家小组创始成员之一,他致力于制定业内标准及与时并进的策略,以促进香港数码资产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 他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贡献广受肯定,曾获得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连续两届夺得国际密码学竞赛ZPrize冠军、同时囊括多个最佳论文奖。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已发表超过 200 篇研究论文,累积引用次数超过 11,200 次,h-index达59,彰显其研究具深远影响。 区文浩教授表示:「这项殊荣不仅是个人的里程碑,更印证了我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理大的支持,我们将继续探索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研究,持续推动 Web3 与数码金融的发展,致力于研发安全和保障私隐的技术,使个人及业界都能受益。」 香港工程科技奖由香港工程院与创新科技署合作成立,表彰和嘉许在香港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展现卓越才能、奉献精神和影响力的年轻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优异成就。

2025年6月2日

奖项及成就

11

理大与安徽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推动科研与产业合作

安徽大学代表团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双方就科研、教育合作及人才培育等多个范畴展开交流,积极推动合作机遇。此行标志着两校携手前行,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建学术科研团队及联合实验室,深化两校在科学研究上的战略合作。 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欢迎安徽大学代表团到访,分享理大于创新科研及跨学科教学的最新成果与长远发展。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教授则阐述该校的办学历程、卓越成就与未来愿景,并指出此次交流对推动产学研融合与高人才培育具深远影响。 在卢教授与孙教授的见证下,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陈武教授与安徽大学国内合作处处长郭文豪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为两校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合作,将以理大(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为核心平台,推动两校多领域的交流与协作。研究院将统筹教师与学生交流互访项目,并定期举办联合学术研讨会、论坛与工作坊,为双方学者搭建学术对话桥梁,促进学术思想交流与科研成果分享,提升研究质量与国际影响力。 在产学研方面,理大将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入合作对接市场需求,深化与企业界的联动。双方将携手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转化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大学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高等学府,拥有百年历史,致力培育英才。安徽大学不仅是全省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其校友分布广泛深具影响力。  

2025年6月2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_for website

理大「青年创新研究者奖」 表扬六位年轻学者跨学科创新科研实力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向六位年轻学者颁发2025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以表扬他们的卓越科研成就。他们的研究涵盖生物医学工程丶材料科学丶智慧城市发展丶可持续建筑丶言语治疗及绿色能源等领域,展现大学在跨学科的创新科研实力和潜力。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衷心祝贺各位得奖学者,并表示:「理大一直在科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各得奖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他们在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努力,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我们期待有关研究继续取得卓越成就,为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的福祉作出长远贡献。」 六位得奖者的研究旨在以尖端科技应对全球重大挑战,包括利用改造的免疫细胞为骨关节炎提供针对性治疗;开发高效率深度学习框架,助力晶体材料的创新研发;以设计数据驱动的模型及方法支持智慧城市的营运优化,实现碳中和;将废弃混凝土升级再造成低碳建筑材料,实现可持续建筑;运用超声波扫描研究言语障碍患者的舌头肌肉运作,以提升治疗成效;以及开发高效能的静电波浪能转换器,以善用海洋能资源。 「青年创新研究者奖」今年踏入第四届,旨在培育和表扬年轻学者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表现,并鼓励他们开展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回应社会及产业的未来需求。奖项专为35岁以下丶具备卓越研究潜力的理大年轻研究人员而设。每位得奖者可获港币50万元研究资助金,及港币2万元个人奖金,以支持其持续开展具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促进在相关领域的长远发展。 2025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得主(按英文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如下: 得奖学者 研究项目 项目详情 欧文婷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活化关节-原位软骨细胞特异性内皮受体标靶 CAR Tregs 用於骨关节炎治疗 利用改造的免疫细胞,精准锁定关节,阻断有害讯号,减轻发炎,修复损伤,为骨关节炎提供针对性治疗。 林婉瑜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 及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 面向晶体材料设计的可解释深度学习计算框架 开发高效率可解释深度学习框架,实现晶体材料生成与属性预测双功能,助力高性能晶体材料的创新研发。 潘凯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副教授 面向碳中和的数据驱动智慧城市运营优化 设计数据驱动的模型及方法以支持智慧城市营运优化,促进电网与地面/空中交通的高效能融合,实现碳中和目标。 陶勇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推动二氧化碳矿化和废弃混凝土增值,共创可持续未来 利用二氧化碳矿化技术,将废弃混凝土升级再造成高性能丶低碳建筑材料,为可持续建筑及碳中和铺路。 王笑博士 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超声波舌头骨骼肌检查作为构音障碍言语诊断工具 利用超声波扫描研究言语障碍患者的舌头肌肉运作,协助言语治疗师制定更佳治疗方案,以提升言语清晰度。 徐王淮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开发具有高效率丶高功率密度的电荷路径调制波浪能发电机 为善用香港海洋能资源,该项目将开发一种高效丶耐用的静电波浪能转换器,应用於海上发电和自供电无线系统。

2025年5月30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护理学院举办「2025健康老龄化国际会议」 15个国家及地区专家代表携手推动健康老龄化

全球正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维持长者健康及生活质素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护理学院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小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联同智龄研究院于5月29至30日举办「2025健康老龄化国际会议」,以促进西太平洋地区以至其他区域的健康老龄化工作。是次会议汇聚超过200位、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参与。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是次会议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健康业界、学者及持份者提供平台,共同推动健康老龄化:「理大在培育医疗人才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已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建议书。理大期望发挥自己在医疗科学、医工结合及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方面的雄厚实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精通创新科技的新一代医生。」 国家健康委老龄健康司二级巡视员齐新杰女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世卫组织围绕医养结合、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老年医学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并愿与各国加强交流,分享创新经验。她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与港澳在健康老龄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署理医务卫生局局长李夏茵医生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医疗改革,包括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正如2022年12月公布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所述,政府采取以预防为重、小区为本的策略,致力支持和协助市民在小区健康生活,从而改善市民整体健康状况。本次会议为跨医疗专业的知识交流、经验分享、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和创新方案探讨提供了宝贵平台,定必有助提升香港以至各地年长人士的福祉。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健康环境及人口总监Hiromasa OKAYASU 医生感谢理大护理学院对西太平洋地区健康老龄化事业的贡献,在推行长者综合护理(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培训专业人员、本土化评估工具,并举办区域研讨会促进国际经验分享。这些努力有效推动了以人为本、整合式的照护体系,帮助长者自主而有尊严地生活。   「2025健康老龄化国际会议」汇聚超过200位、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参与。 世卫于2019年提出ICOPE框架,改变过往以疾病为中心的取向,透过评估长者的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即是整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以更全面及以人为本的模式,及早识别其内在能力衰退的迹象,在问题恶化前提供适切介入,以减缓、停止或扭转长者变得虚弱或依赖照顾的程度。世卫综合各方专家意见及最新研究数据,世卫最近推出ICOPE 2.0,其主要更新包括: 1. 加入老龄化三大关键因素:除了评估长者认知、活动、营养、视力、听力、心理此六大内在能力,ICOPE 2.0还涵盖「尿失禁护理」、「社会参与」、「照顾者支持」以及疫苗推广,更贴切反映长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素。 2. 新增三项过滤问题:针对认知能力、听力及视力、设置快速通道,若长者有任何一项问题回答「是」,将直接进入全面评估。 3. 提供实时建议及介入:长者完成ICOPE 2.0评估后,负责的评估人士可提供简单健康建议及小区支持。 理大护理学院世界卫生组织小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总监梁绮雯教授指出:「ICOPE 2.0优化了整个评估及介入过程,以及早辨别有需要的长者提供相关支持及照护,避免或减慢因老化对生活质素的破坏。此外,特区政府近年积极加强对照顾者的支持,与ICOPE 2.0加入照顾者元素互相吻合,正正体现了护老并非仅关注长者本人,必须同时加强对照顾者的支持,才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为了让医护及长者照护持份者对ICOEP 2.0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在小区运用的技巧,世界卫生组织小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制作了ICOPE 2.0在线线下教学材料,并于本次会议首播教学短片,亦特别设置「ICOPE小区实践工作坊」,吸引了多个国家及地区专家参与,分享及讨论其在小区应用的技巧,促进跨地区的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 是次会议亦探讨健康老龄化的不同议题,包括老年健康政策、科技创新及小区照护的最新发展,涵盖老年医学、心理健康、智慧养老技术等关键议题,并推展西太平洋地区老龄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梁绮雯教授期望透过会议与资源共享,让更多小区机构、医疗专业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努力推动健康年龄化,理大护理学院将继续发挥世卫合作中心的领导角色,推动创新老年健康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实施,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目标作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小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制作ICOPE 2.0在线线下教学材料,并于本次会议首播教学短片。

2025年5月29日

活动

photo 11

理大举办首场名师讲堂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分享抗击大流行的医学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理大高等研究院联同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今日举办首场理大名师讲堂,邀得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感染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张文宏教授担任主题讲者,以「传染病演变与人类科技的博奕」为主题,分享医学创新和技术如何在下一场大流行爆发前,快速预判并抗衡传染病演变带来的挑战。活动吸引近450名理大师生、校友、医疗健康业界及公众人士参与。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感谢张教授亲临分享他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深刻见解,让参与者获益良多,并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理大研究团队开发的病毒基因组监测系统成为特区政府精准防控的重要工具。近年理大积极推动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通过理大高等研究院及其他研究平台,于人工智能(AI)和医疗健康等多个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理大已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建议书,期望发挥大学在医疗科学、医工结合及AI赋能医学方面的雄厚实力,培育具社会责任感和精通创新科技的新一代医护人才。」 张文宏教授为国际知名传染病控制专家,专注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防控工作,兼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更获理大聘任为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荣誉教授,亦是理大筹建第三所医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张教授在中国传染病学领域举足轻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卓越专业能力,曾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及「国家卫建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科技成果奖。 会上,张教授分享了传染病的起源与演变、大流行爆发期间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如何利用医学创新技术预测和抗衡下一次大流行的爆发。张教授表示,传染病以难以预测的模式不断演变,其形态的持续重塑挑战着医学界预判下一种危险变体的能力。尽管医学研究人员通过严谨的科研流程系统性开发疫苗和疗法,致病微生物仍可通过随机突变快速适应,绕开精密的防御机制。 张教授续指,接种疫苗能有效减低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小区中的隐形传播链和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会减弱疫苗提供的防疫力。新型疫苗的研发将有助全球更有效应对及预防潜在的新疫情及传染病流行。实现群体免疫和疫苗大规模生产化、改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可用于检测、应对和遏制未来传染病威胁的工具和方法等都是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的关键。 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红霞教授及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教授萧杰恒教授随后主持问答环节,张教授与在场人士深入交流,为与者会带来启发。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右)颁授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荣誉教授聘任证书予张文宏教授(左)。  

2025年5月28日

活动

Photo 2

理大研究揭示化肥及气候暖化导致土壤亚硝酸排放上升 加剧全球臭氧污染

大气臭氧污染不但危害人类健康及农作物生长,更加剧气候暖化,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臭氧的形成除了受人为污染物影响,与土壤排放亦有密切关系。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整合由1980年至2016年间的全球土壤亚硝酸(HONO)排放数据,再结合全球化学气候模型进行研究,揭示土壤亚硝酸排放是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并会对植被带来负面影响。 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施肥等农务作业,会引致土壤中的各种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过去已有研究指出,空气中的亚硝酸可能高达八成是来自土壤排放。亚硝酸与大气中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对臭氧的化学生成起了关键作用。此外,亚硝酸亦会导致臭氧前体氮氧化物(NOₓ)在空气中的浓度提高,进而促进臭氧形成。 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大气环境讲座教授王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汇编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综合数据集,创建一套可作定量分析的参数化方案,量化这些排放带来的影响。为进行全面数据集测量,研究把多项变因整合至参数化方案中,包括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等气候因素,以及肥料种类和施用率;而微生物活动丶土地用途及土壤质地等难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团队则依据土壤样本采集地的经纬度及土地类型,采用不同参数化方法处理。研究成果已发表於国际期刊《自然通讯》,第一共同作者包括理大博士後研究员王亚男博士及山东大学教授李沁怡博士。   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持续上升 研究指出,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从1980年的9.4 太克氮(Tg N)升至2016年的11.5 太克氮。团队利用化学气候模型模拟这些排放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发现全球表面臭氧浓度会因此每年平均上升2.5%,局部区域的增幅更高达29%。同时,这亦会增加植被暴露於臭氧的风险,大大影响生态平衡及粮食作物的生产,更会减低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令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 团队分析,土壤亚硝酸排放受含氮化肥的使用及土壤温度丶土壤水分含量等气候因素影响,排放量因而有明显的季候性及地域性差异。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的高峰期集中在夏季,是土壤温度较高及农作物生长蓬勃的时期。其中,北半球占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并以亚洲最高,占总排放量37.2%,排放热点主要集中在印度丶中国东部丶北美中部丶欧洲丶非洲大草原及南美洲的农业区域。   低污染地区更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亚硝酸排放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的情况,在人为排放量较低的地区尤其明显。这是由於臭氧的形成与其前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为排放量低的地区通常有较低氮氧化物浓度丶较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处於氮氧化物受限状态,臭氧对氮氧化物的敏感度会增加,以致氮氧化物浓度一旦上升,臭氧水平就会更显着地提高。 近年,全球积极减低人为排放量,或导致更多地区转变为氮氧化物受限状态,加剧土壤排放对空气污染及臭氧形成的影响。王韬教授表示:「随着全球暖化恶化及化肥用量增加,土壤亚硝酸排放量料会持续上升,可能会令减少人为排放所带来的部分预期效益遭抵消。因此,要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了解及妥善管理土壤排放量。我们建议在制定全球空气污染缓解策略时,将土壤亚硝酸排放纳入整体考量。」   先进建模技术及多样化资料集 研究团队在开发出这套强大的参数化方案时,利用先进建模技术及多样化资料集,包括来自过往研究的110组实验室测量数据,以及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ersion 2(MERRA2)的再分析数据等。研究亦引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社群大气化学模型」(CAM-Chem),以模拟土壤亚硝酸排放带来的大气化学影响及植物暴露风险。 王教授指:「我们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两大方向,分别是扩展全球土壤亚硝酸排放观测网络,以及探究微生物对土壤亚硝酸排放的作用,以助更准确地估算土壤亚硝酸排放所产生的臭氧和其他二次空气污染物,并分析其对植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亦应探索高效的肥料使用策略,例如深施肥料丶使用氮肥增效剂等,在减少土壤亚硝酸排放的同时,维持农业生产力。 」

2025年5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科研成果

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令全球医疗需求持续增加。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丶初创公司和科研团队於5月26及27日参与於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与来自全球医疗衞生领域的业界专家代表分享真知灼见,并展示大学在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的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凝聚人工智能丶医疗和公共衞生及工程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发挥医工结合和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独特优势,开发创新解决方案,配合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创新创业的先驱,理大致力培育初创企业与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为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丶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统生物学与人工智能学讲座教授丶杰出创科学人章伟雄教授参与以「如何利用数据化医疗重塑病人旅程」为主题的专题讨论环节,与业界共同探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优化患者健康护理流程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前景。章教授指,医疗数据对科研人员尤其重要,长远而言需要各持分者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医疗研究和创新。 此外,理大七家初创公司丶三队科研团队及InnoHK眼视觉研究中心分别於「InnoHealth Showcase」及展览专区,展示大学医疗健康科技创新发明的研究和技术成果,涵盖医药与治疗丶智能医疗丶医疗器械与诊断,及社区健康与保健等前沿创新,突显理大在相关领域的优势。 理大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透过其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企业,让这些初创在各个发展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得到全面的支持。至今已培育近600间初创企业,当中包括两间上市公司丶三间独角兽企业及26间小马企业。

2025年5月28日

活动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推动两地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政府)於5月20日为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合作推动两地生物医药发展迈向崭新里程碑。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丶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丶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丶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丶化学讲座教授兼理大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黄嘉良教授,与中山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叶红光先生丶副市长欧阳锦全先生丶市政协副主席冯金怡女士丶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兼局长施焕东先生及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罗绮冬女士等一同主持揭牌仪式,见证研究院正式落地。研究院同场并与多所研究机构及当地企业进行签约仪式,携手深化产学研合作。 研究院将聚焦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涵盖四大前沿领域:创新诊断药械研发,包括肿瘤诊断丶核酸靶向技术及抗感染药物;生物医药材料新技术,重点研发针对癌症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及药物递送系统等;脊柱健康生物医学工程,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丶功能服装新材料技术丶人工智能辅助神经工程及康复机器人等;以及动物流感疫苗研发,建基於理大领先的人畜共患病研究。 黄永德教授表示:「研究院不但将理大的前沿基础研究,与中山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更是理大与中山市携手回应国家生命健康战略的关键举措。我期望研究院能够发挥理大顶尖的科研实力,并结合中山深厚的产业基础,成为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一次重要实践,推动区内高质量发展。」 欧阳锦全先生说:「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是『国家所需丶湾区所向丶中山所能丶港理所长』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山乃至大湾区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我们也希望研究院发挥『超级连络人』作用,吸引更多国际创新资源汇聚中山,共同书写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典范。」

2025年5月28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