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41101 - Web3-02

理大引领区块链研究 解挑战推动Web3发展

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公开、安全可靠的特点,贯穿现代日常生活,对社会各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区块链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提高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推动Web3发展。 在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与发展副主任区文浩教授和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罗夏朴教授的带领下,理大的研究团队致力推动区块链和Web3的前沿发展,益彰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教授表示:「回顾过去15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仅于加密货币的范畴,发展到现今全球广泛应用,我对未来15年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罗教授表示:「除了研究工作外,理大还开设区块链科技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发掘区块链专业人才,培育未来创新领袖,推动新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 随着区块链发展从限于加密货币的范畴,到涵盖各个行业,并支持 Web3 的关键领域,对安全性、隐私性、互操作性和效率的要求日益加强。区块链系统最初旨在保障去中心化货币交易的安全,现在面对处理更复杂和敏感的应用,成为区块链的新挑战。 尽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广受好评,但漏洞仍然存在,如在智能合约中,这反映了加强安全措施满足当前所需的重要性。 零知识证明技术突破 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运用创新的零知识证明(ZKP)技术来保护交易私隐,确保交易数据完整性。 零知识证明作为关键的「私隐提升技术」(PET),能够在确保交易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泄露任何交易细节,对于保密性要求极高的行业至关重要。虽然零知识证明已开发了一段日子,研究团队与时并进,积极应对现实挑战,致力推进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实际应用。 该研究旨在加速零知识证明的生成和验证过程,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缩短交易时间。其数字签名的验证速度比现有方法快数倍,确保私密交易而不影响速度,进一步推动零知识证明技术在区块链领域的广泛应用。 加强系统安全 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和供应链管理。在金融领域,央行数码货币 (CBDCs) 开始采用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逾100 个国家正利用区块链或相关技术,积极自行开发央行数码货币。在环境、社会及管治 (ESG) 报告方面,世界银行也探索使用区块链平台,以支持减排项目报告和碳补偿交易。 保障 Web3 和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和工具,来识别区块链生态系统核心组件的漏洞,协助开发者解决安全问题,并防御各种攻击。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区块链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和智慧合约中存在许多的未知安全漏洞,当中许多漏洞连开发者都仍未知道。有见及此,团队开发崭新技术来加速识别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已知漏洞,把其识别结果报告给开发者,助其解决问题,并取得业界广泛认可。 研究团队透过主动防御方法,开发创新方法,针对分析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尤其在智能合约和应用程序中的攻击和恶意程序,追踪攻击者并保护受害者,为整个行业的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4年11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101 - ISTETS-02

理大学生团队智慧交通计划勇夺ISETS-ESCAP能源转型青年之声大赛分区一等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的三名博士生,联同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合作,凭借数位孪生技术用于交通电气化的创新研究,勇夺2024年ISETS-ESCAP能源转型青年之声大赛东北亚赛区一等奖。这四名学生组成名为「电能赢」的团队,他们亦是理大国际城市能源研究中心的学生。 团队在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严晋跃教授和理大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杜莹博士的指导下,开发了一个名为「数码孪生助力交通电气化蓝图」的创新方案。获胜的学生成员分别为张俊翔、朱世博、陈达寅和陈昊蓝(上海交通大学)。该计划旨在利用尖端的数码孪生技术,推动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更环保、更智慧的交通系统。 该项竞赛由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及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举办,汇聚世界各地的青年领袖,吸引来自37个国家、77个团队、共300 份参赛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和完善创新理念的平台。理大团队凭着突破性研究和领导力,成功脱颖而出,展示了理大致力于培养年轻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推动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实践。 该奖项不仅表彰了学生的努力,更体现了理大对可持续能源创新研究领域的实力。理大代表团队将于11月前往成都参加全球总决赛,并随后前往曼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总部,参加青年对话。

2024年11月6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与OPPO合作升级成立创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术 望未来应用於更复杂影片处理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签署框架协议,由2025年1月起将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学—OPPO联合创新实验室」(原实验室)升级为「香港理工大学—OPPO 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联合创新研究中心除了会延续原实验室内围绕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外,亦会展开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影像中各个层面的应用。OPPO计划於未来五年拨款不少於人民币3,000万元予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和运作。 理大与OPPO於过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养了不少人工智能专才。原实验室成立初期所培养的理大博士生与OPPO的工程师合作,成功开发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关键演算法,在手机内利用人工智能即时在模糊的照片上进行仿真高清化处理,并已将这项技术应用於OPPO的旗舰手机内。随着大众对手机影片拍摄和多媒体制作的需求日增,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来会扩展至较复杂的影片算法丶相簿编辑丶人工智能模型轻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机上更有效率地运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时保留其影像质量。而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亦会继续投放资源培养人才,继续共同推进商界和学界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园进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长廖劲松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OPPO产学研事务负责人秦征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理大电子计算学系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分析讲座教授张磊教授将代表理大出任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锦光教授表示:「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理大将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这是我校实施创新发展策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养。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所属的电子计算学系也将加入新学院。新架构将有效促进研究团队的深入交流与协作,产出更具影响力的成果。我们相信,这次与OPPO的深度合作,将充分把握机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 廖劲松先生表示:「在OPPO与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们见证了联合实验室在技术上的多项突破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着成就。秉持『科技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续约,进一步深化与理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创新的的智慧影像体验。」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并以肩负社会重任为宗旨。理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国民意识丶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明日领袖」;同时推动具影响力的创新与跨学科研究,以应对全球最迫切的挑战。知识转移与创业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学着重研以致用——将所研发的科技转化为实际应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国际认可,持续位居全球百强学府之列。理大将继续以其雄厚根基,与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 有关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脸手机”,由此开启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凭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机为核心的多智慧终端机产品丶ColorOS作业系统丶以及互联网服务,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体验。OPPO 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万名OPPO员工共同致力於为人们创造美好智慧生活。

2024年11月5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101 - PolyU project promotes multidimensional machine learn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01

理大项目促进土力工程跨层面利用机器学习 获欧盟与研资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

面对气候变化,地质基础设施的韧性是一项重要的全球任务。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一项研究推动在土力工程领域前沿引入机器学习和智能技术,并使其成为应对复杂挑战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获得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2024/25的支持。 获支持的合作项目名为「岩土工程韧性的智能化设计」,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尹振宇教授带领,并与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长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进行。尹教授的研究获得497,600港元的资助,为期48个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战,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丶地质作用及其非线性交互复杂。现时因气候变化的影响丶极端天气事件越趋频繁,令克服这些挑战的难度增加。                                                                                                                                  此项目旨在训练下一代精通机器学习的土力工程师,并组成一个跨学科丶跨领域的团队,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筑起桥梁。该团队将通过创新的资料驱动方法,共同开发基础设施设计的转型方案,包括隧道丶尾矿坝丶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项目主要目标包括探索用於现场资料撷取的先进传感器技术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藉由将物理原理整合至机器学习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拟的准确性。 这项目着重於针对特定挑战设计解决方案,量身打造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决隧道和尾矿坝等土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此外,亦会聚焦改善土地灾害的监控和缓解,如山泥倾泻和地震,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过采用这种跨层面的方法,这项研究的目标不仅是将机器学习应用於土力工程,还希望从根本上为土力工程引领革新,开创高效率丶可持续和具韧性的新时代。」 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旨在推动欧盟与香港学者在两地共同关注的领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果。

2024年11月4日

奖项及成就

01

理大学者开拓海洋保育和可持续海洋食品研究

香港海洋环境得天独厚,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香港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海洋污染丶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的严峻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的研究团队,一直积极回应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特别聚焦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和海洋食品可持续性研究,包括监测微塑胶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重建珍珠贝礁等,积极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丶3和14。 海洋食品微塑胶监测 塑胶废弃物无处不在,塑胶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咽并积存於体内,影响食物链的其他摄食阶层,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名港人每年平均消耗约65千克海洋食品,高於全球人均消耗量20千克三倍之多。 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Raman microspectroscopy)的自动测绘技术,调查本地海洋食品例如青口(学名:翡翠贻贝)所积存的微塑胶数量和特徵。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克鲜青口肉中含有0.2至1.8颗长度约为40 至1,000 微米的微塑胶,由此推测香港每年每人透过食用双壳贝类,摄取微塑胶的数量可高达10,380颗,情况令人关注。有关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 为进一步证实微塑胶有机会被人体摄取,研究团队分析港人粪便中微塑胶含量数据,发现港人的微塑胶摄入率较其他亚洲和欧洲地区可高出约五倍。有关研究已发表在《Toxics》期刊。基於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讨微塑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後果,并联同理大其他学系研究利用气泡屏障和细菌生物膜从海水中移除微塑胶的不同方法。 方博士最近被获选为2024年度皮尤海洋保育学者(2024 Pew Fellowship in Marine Conservation),是全球六位获奖者之一,同时也是唯一来自东亚地区的获奖科学家。他表示:「各项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我们开发及应用先进技术,探索应对微塑胶问题的创新方案和策略,以减轻微塑胶污染的影响,保护珍贵海洋生态,并确保海洋食品可持续发展。」 珍珠贝礁修复工程 方博士贡献海洋保育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重建珍珠贝礁以改善海洋环境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本地渔业资源。昔日的香港曾经拥有丰富的珍珠贝礁生态,孕育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促进兴盛的珍珠产业。但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已令珍珠贝种群退化,导致周遭的生态系统效益也随之消失。 为改善海洋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博士的研究团队於香港赤门海峡选定位置,利用人工养殖的珍珠贝重建珍珠贝礁,并透过先进三维技术,追踪分析珍珠贝礁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珍珠贝的滤食特性作为生物监测工具,评估香港海洋污染情况,以改善水质。团队亦与本地渔民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合作,支援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博士希望透过珍珠贝养殖,推广生态营养理念,并振兴本地珍珠产业,使环境和社区共同受益。方博士的见解刚於10月的《One Earth》期刊发表。 香港海洋环境生态面临挑战的同时,亦蕴藏巨大的科研潜力和希望。方博士表示:「科学家和学者过去的研究为海洋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然而,海洋保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丶学术界丶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透过研究创新及社区教育提高保育意识,激发社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香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请浏览以下视频,了解更多:https://polyu.me/3NLYGza

2024年10月31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首制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 於太空低轨道完成试验

国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近日於太空低轨道开展多个空间试验後成功回收返回地球,当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制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这亦是香港首个从太空返回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载荷。国家航天局上周四(24日)在北京举办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标志着卫星工程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项目由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成员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牵头,联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开发,由理大工业中心负责设计及生产,整个研发及制作过程在理大校园完成。 项目旨在研究高性能催化剂在微重力丶真空及辐射等极端太空环境下对材料的影响,为新型催化剂材料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电催化制备特定化学品丶燃料及氧气等技术应用领域奠定基础。 装置的设计考虑到材料辐射平均暴露率及高穿透度,以提升试验的整体效率。装置亦可在无需更换核心零部件的情况下就能被快速地重复使用,其可重用性将有效降低後续试验任务的整体成本。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赞扬团队,并表示:「理大一直积极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今次很高兴能随实践十九号卫星将理大自行开发及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展示理大在深空探测丶材料科学及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科研实力。我们期待激发更多科研创新,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丶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的设计源自刘树平教授早前研发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APMA 系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学品原料乙烯,革新有价值化学品的生产模式,从以减低碳排放。该项研发已与能源化工企业开展合作,并於第 48 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当时在日内瓦颁奖礼上理大有28个发明项目获奖,包括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容启亮教授用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火星相机。刘教授忆述这个跨学科合作意念就在颁奖礼上萌生:「容教授的团队提出我的新型催化剂可以应用到深空探测上,我们回到大学就立刻开展探讨合作,装置上天前亦在校园做了多次测试。」 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回收後,即将在理大实验室进行分析。刘教授指:「团队期望探究催化剂在太空环境下对不同材料带来的影响,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带来新启示。」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已展开多项基础研究,包括材料科学丶微生物学丶月球基地建造技术丶遥测技术丶月壤研究以及太空资源利用等。此外,研究中心亦参与小卫星和立方星的开发项目,展现理大在航天科研领域的全面布局。未来,理大会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航天任务。

2024年10月29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029-RGC Joint Research Scheme-02

理大创新骨关节炎治疗方案 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科学研究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医学科技的进步可启发崭新治疗方案对抗疾病,对全球健康影响深远。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2024/25支持开展一项骨关节炎治疗研究。 研究项目名为「靶向胆硷能信号通路治疗骨关节炎」,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温春毅博士带领,获得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港方资助额度为227万港元(法方资助额度为€378,000),为期36个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因,其特徵是关节软骨在关节活动时失去缓冲作用。该项获资助项目将结合风湿病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促进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案。 该项目是与法国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风湿病理学专家Jeremie Sellam教授合作,旨在研究非神经性胆硷能系统在骨关节炎疼痛和炎症中的作用,以及剖析迷走神经刺激治疗(vagus nerve stimulation )中神经元和软骨生成胆硷能系统的相互关係。此外,该项目还将针对骨关节炎激发手部炎症患者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库和血清生物库。 温博士及团队与法国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係,透过揉合双方的专业知识和试验研究成果,已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包括小动物实验的迷走神经刺激、体内胆硷能活性监测、以及乙酰胆硷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与α7-nAChR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博士表示︰「我们期望阐明神经元和软骨源性胆硷能信号蛋白在炎性骨关节炎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并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神经调节疗法。」 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香港与法国的科研人员的合作,包括所有领域中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案。

2024年10月29日

奖项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41025 at 160333194d348c

理大出席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于10月24日应邀到访国家航天局出席「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后载荷交付仪式」,同时深入了解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为推动国家创新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王教授表示,香港理工大学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并在太空低轨道完成了催化剂材料试验。理大非常荣幸,能跟随卫星将大学自行开发生产的太空催化剂材料试验装置搭载到太空。 理大的科研团队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与内地专家携手研发多项太空仪器,为国家的月球探测及火星探测等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持。  

2024年10月25日

活动

1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论坛 展望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丶电动车研究中心,日前(10月22日)联同香港工程师学会合办「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论坛,汇聚政府代表丶顶尖专家及业界代表,分享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动态,以及塑造可持续城市的政策丶技术和行业观点。论坛吸引逾130名理大师生丶校友及业界夥伴参与。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致欢迎辞时,引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署的数据,自2024年初至10月,商用新能源汽车的首次登记率仅为7.6%,表示在推广重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完善政策方面仍有很大空间。他亦支持《2024年施政报告》的倡议,乐见政府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发展,并推出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资助试验计划。 立法会议员陈恒镔先生以「香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为题发表演讲,讲解香港推动新能源汽车面对的挑战,以及其倡导的相关政策,包括善用乡郊土地以兴建电动车充电设施和引入国产新能源汽车。他表示,政府将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已经迫在眉睫。 主题演讲环节中,机电工程署气体及一般法例科助理署长王磊先生介绍香港氢能的最新发展,包括采用氢能来推动香港绿色交通,以及氢燃料安全法例的条件及修订。他表示,机电工程署已促使本地职业专才教育机构明年起推出氢燃料安全认知丶注册氢燃料车辆维修技工培训,以及胜任人士课程。此外,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提供的电动汽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亦有助香港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环境及生态局前首席助理秘书长梁启明博士解释实施零排放对环境的益处,以及政府在过去20年为推动香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举措,包括先後成立新能源运输基金丶推出电动车首次登记丶「一换一」税务优惠,以及「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等。他表示,有关计划实施後,香港的整体空气质量已显着改善,路边空气污染物亦大幅减少。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兼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泉教授阐述电动车从电气化转向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转变,并剖析其中两大挑战,包括电动汽车与电力网路之间的和谐连接,以及人丶车丶路丶云的整合和相关标准的发展。他亦分享中国汽车工业成功的经验,以高科技丶高效能和高质量三项绿色新质生产力取代高投入丶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生产力,透过创科和政策并行来推动新能源汽车,逐步迈向智慧城市。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兼土木工程处前处长卜国明先生认为,针对性补助措施有助吸引大众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氢能源汽车,并鼓励政府丶房地产和科技公司等共同推进技术发展,简化电动车充电设施的监管流程,以助快速扩建基础设施。 哪咤汽车香港研发中心负责人张祺先生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探讨,期盼业界未来开展更多合作,为香港增添新质生产力。他相信,在未来三至五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快速成熟,创新技术亦会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其中智能化技术更是改变汽车属性和推动汽车产业重构的全新动力。 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兼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陈家聪博士分享获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 「评估新能源汽车在香港的适应性: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未来」。他表示,加速氢能生产丶运输和储存的创新技术,并扩大「绿氢」和「蓝氢」的覆盖率,将有助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助力香港实现长期环境目标。 此外,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亦主持小组讨论环节,与一众主讲嘉宾就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实践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他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推动可持续发展,造福下一代及提高人民幸福感。是次论坛亦有助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将来为相关政策提出具前瞻性丶长远性和策略性的建议。

2024年10月25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研发超高强S960钢材应用的焊接技术 获香港首个公共工程项目采用

S960钢材比一般S355钢材轻巧坚固,是建设桥梁的首选建材,然而焊接过程会降低其机械性能,影响强度,令应用受限制。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团队开发了高效应用S960钢材的焊接技术,透过精准控制焊接的热输入量,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技术最近获采纳,用於建设香港首个采用S960钢材的公共工程项目──粉岭北新发展区行人天桥,有望推动高强度钢材在桥梁建造的创新应用。 S960钢材具高强度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结构钢,能满足各种材料规范和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获广泛应用於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建筑(例如体育及展览场馆)。然而,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机械性能会发生显着变化,令强度和延展性降低20%至30%。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丶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带领的团队,透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成功破解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量对焊接截面强度的影响,并开发创新的焊接技术,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团队更与本地钢材加工厂合作进行测试,最终获得不同厚度S960钢材的最佳热输入能量范围和焊接接头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至消除焊接对钢材强度的影响。 有关技术更获得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采用,率先用於粉岭北新发展区第一阶段──粉岭绕道东段(石湖新村北至龙跃头)的两段行人天桥建设,并於今年九月完成预制组件的现场组装。天桥为空心箱形状梁(箱梁)组成的桥梁,其S960钢材由采用新焊接技术的厂房加工预制。使用新焊接技术,令项目可采用较薄及较少的钢材来获得相同强度和承载力,从而减轻行人天桥的桥体重量和地基桩柱数量,有利降低碳排放,提升工程的可持续性。 锺国辉教授表示:「我和团队致力在科学理解丶工程原理和设计指导方面,帮助工程师於兴建项目中采用高强度S690及S960钢材,推动现代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粉岭北行人天桥项目是应用高强度S960钢材於建设的最佳示范,此成功案例将为未来制定相关技术指引和规范提供具价值的参考。」 由锺教授及团队开发,高效应用S690钢材的技术亦获香港多个基建项目采用,包括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双拱钢桥丶九龙仔游泳池的大跨度屋顶结构,以及兴建中的元朗大球场东西面看台上盖结构。

2024年10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