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1

吉利控股集团代表团访问理大

吉利控股集团代表团于2月26日访问理大,双方就科研合作、人才培育等议题进行交流。 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介绍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融合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吉利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向飞先生则详细介绍了吉利集团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在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 会议期间,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教授、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与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赵海涛教授分别就电动车、大语言模型、智能制造等研究进行了专题介绍,展示了理大在相关领域的领先科研实力。 会后,代表团参观了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深入了解学校的科研设施和研究成果。此次访问活动为吉利集团与理大建立沟通平台,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27日

活动

Photo Chung 1

理大研发实时监测系统 有效评估大气腐蚀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香港位处亚热带,面向南中国海,夏季来自海洋暖湿空气的高浓度盐分,会对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造成隐形腐蚀。为应对香港的潮湿环境,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学者研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能评估建筑物钢结构及组件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状况(大气腐蚀),现已应用於本地新建科研大楼及房屋项目的建筑结构腐蚀及技术监测,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兼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及其团队自2010 年起,在香港七个不同地点进行大气暴露测试,结果显示常用於建筑组件的碳钢,其腐蚀速率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於户外建筑的锌和镀锌钢则为每年约3微米。位处香港维多利亚港两旁的商业建筑群更是首当其冲,全年均受大气侵蚀,腐蚀不但影响其耐久性,甚至可能构成安全风险。 为协助工程师及专业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筑物的维护策略,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生袁嘉辉先生在锺国辉教授指导下,开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他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於七幢位处香港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每年收集约40,000个腐蚀及环境相关的实时数据,并利用先进电化学技术,以及结合遥测感应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全面评估腐蚀性化学物质如氯离子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气候数据如温度和湿度等,对钢结构和组件的影响。系统显着提高了传统腐蚀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更能对香港各区建筑物提供长期腐蚀实时监测和评估。 锺教授带领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目前已分别获香港建造业议会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邀请,将系统应用於香港科技园创新斗室的建筑腐蚀监测,以及社联统筹的「南昌220」社会房屋项目技术监测,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并为建筑物的维护策略提供关键数据。 创新斗室为香港首座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的高层建筑。为期两年监测期内,团队评估了室内和室外环境下钢结构及其组件的腐蚀速率。结果发现,在室内环境下,钢材的腐蚀率仅为室外的三分之一,证明大气环境条件是影响腐蚀评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内与室外的钢构件应采取不同程度的腐蚀保护,并优先保护外部钢构件,以提升钢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南昌220」为全港首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兴建的钢结构过渡性房屋项目。团队的监测结果显示,这类建筑的腐蚀情况与香港典型建筑相若,且未出现重大腐蚀损坏。研究结果与建筑物在拆卸搬迁过程中的钢构件检验结果一致,证明组装合成建筑技术适合重复使用,是过渡性房屋再用及迁移的理想方案。 锺国辉教授表示:「香港的独特热带气候和海洋环境,令建筑物的大气腐蚀问题不容忽视。是次研究成果将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建筑物维护策略,以较低人力和成本资源延长建筑物及结构的使用寿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袁嘉辉先生表示:「理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实践机会,让我能将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真正应用於解决社会面对的挑战。这些经验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2025年2月25日

研究及创新

111

顺德区代表团到访理大

顺德区委组织部代表团于2月24日莅临理大,进行产学研交流及分享,藉此探索合作机遇,共同探讨科研项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合作。 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细胞工程及免疫医学讲座教授董澄教授欢迎代表团,并介绍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融合的卓越成就。理大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助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理大多位教授也分别介绍了各学院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其产业应用。设计学院副院长(环球与企业事务)、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简述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跨领域的创新发展;电子计算学系副教授刘焱教授特别介绍了新成立的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并分享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技术如何分析及改善个人心理抗压能力,提升表现效能;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黄海龙教授分享了感知模块和尖端传感器技术如何促进低空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应用潜力。双方围绕机器人技术及产业人才培养等议题作深入交流讨论,并表达合作意愿。 同时,代表团亦参观理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深入了解理大的卓越科学研究和实验室设施。 理大将继续发挥学术和科技创新优势,携手顺德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24日

活动

2025HCT

理大学生荣邀为首位香港本科生于国际微波研讨会发表研究

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及射频微电子电路实验室负责人周新宇博士指导下,理大射频微电子电路实验室本科生毕景云先生荣幸获邀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25年国际微波研讨会(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25),并将于会上发表其题为「Frequency-Query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Surrogate Modeling with Edge Anti-aliasing Pixelationfor Bandpass Filter Inverse Design」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成为首位香港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获此殊荣, 此成就充分展现了理大在微波工程领域的卓越地位。 该研究创新地采用了基于Transformer的全新频域注意力建模框架。就面对微波器件智能设计的挑战,该框架别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全连接网络(MLP),通过频率查询机制和动态注意力权重分配,实现了电磁响应的全局建模,并有效解决在微带结构建模中的参数耦合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仅需少量数据即可高精度预测器件性能,并成功应用于超紧凑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展现出卓越性能,为复杂微波集成电路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 香港青年科研人员的成功表现,不仅展现了理大在跨学科人才培育的卓越成果,也激励了更多年轻学子投身前沿科技研究,为学术界注入新活力,并向国际学术界彰显香港的科研实力。 国际微波研讨会由电机暨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辖下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MTT-S)主办,汇聚全球最新的微波、射频、无线技术以及高频半导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并透过会议、研讨会、小组讨论和商业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2025年2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研讨会聚焦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引领Web3创新发展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理大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香港研究研讨会」于2月20日圆满举行。研讨会汇聚来自学术界的顶尖专家、研究人员和企业领袖,共同探讨区块链、Web3、去中心化人工智能以及后量子密码学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作为Consensus香港大会中唯一由大学主导的专题研讨会,是次活动彰显了理大在推动去中心化技术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和领导地位。 主题演讲邀请多位杰出专家分享他们对新兴技术的见解,包括理大研究生院院长、潘乐陶慈善基金资料科学教授、分布式与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分享对新兴技术的真知灼见。曹教授在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模型在去中心化环境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如何利用区块链实现信任、可扩展性和自主协调。 专题讨论环节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副主任(研究及发展)区文浩教授及理大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及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罗夏朴教授主持,他们分别强调理大对学术卓越的承诺,及其在推动香港成为Web3中心方面的努力,并介绍研究中心在创新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探讨Web3的发展演变奠定基础。 此外,区教授和罗教授亦接受了传媒访问,分享理大在推动区块链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包括其在零知识证明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并展望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对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研讨会吸引众多与会者,促进学术界和业界积极合作与高效知识交流,成功展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理大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将继续引领区块链领域的前沿探索,推动技术突破和学术交流,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Photo mou 1

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促进医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发展及交叉学科建设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双方在医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及师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将结合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和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及教学资源,携手促进医学交叉学科的建设,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教授代表双方签署,理大协理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刘文彪先生、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诊断科学及分子遗传学讲座教授叶社平教授,以及北医教育处处长刘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青教授、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韩鸿宾教授等均参与见证。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发展医工交叉学科,校际合作对于双方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学、科研等方面,希望两校在未来能够有更多合作项目,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他又期望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能够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设立科研种子基金,共同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嘉东教授致辞时欢迎理大代表来访,并对此前双方在医学技术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领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励。他强调了北医和香港地区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建议双方借此机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学科建设、拓宽科研合作。 签署仪式后,理大代表团与北医学者就双方在医学教育、科研合作及学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潜力进行了深度讨论,并介绍各自院系的教研发展及学科建设情况。代表团亦参观了北医医学技术研究院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及北医三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深入了解北医在医学技术及临床教育方面的设施和经验。 理大在医疗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丰富办学经验,为各医疗专业培養逾52,000名毕业生,具坚实基础支撑及支持香港医疗体系的发展。大学设有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放射治疗、眼科视光学、医疗化验、言語治疗、护理学等课程,擁有逾1,300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以及超过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透过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推动医疗科技发展。除了北医,理大亦与多间内地大学和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係,并正就筹办第三所医学院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应对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要。

2025年2月20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二维铁电体合成及结构研究取得突破 推动微电子丶人工智能及量子资讯领域技术发展

铁电体具自发极化特性,可通过外加电场切换极化方向,一直广泛应用於电晶体丶记忆体和神经形态设备等。二维铁电体更可实现纳米级生产,用於制造超薄电子产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赵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就二维范德华(van der Waals)材料的结构及潜力进行了多项研究,成功研发出可大规模合成二维铁电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动微电子丶人工智能及量子资讯领域的技术发展,从而促进高密度存储设备丶能量转换系统丶传感技术及催化技术等各种应用的开发。 与传统材料相比,二维铁电体拥有多项优势,包括能展现急速的载流子流动,令数据传输丶存储及运算速度更高;材料尺寸亦可显着缩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极为纤薄,透明度与柔韧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适用於制作需兼具这两种特性的电子设备。其中,二维硒化铟(In2Se3)的二维五重原子层中同时存在顺电性丶铁电性丶反铁电性等多种物相,应用潜力极大。然而,二维硒化铟的各个物相稳定性不明确,具备所需物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亦欠缺大面积合成方法。 研究团队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直接在原子层面上观测及分析材料的铁电畴丶畴壁及其他关键特徵,发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造出二维硒化铟薄膜时,适当地调节作为前体的硒化铟原料中硒和铟的比例,再把制出的薄膜转移到柔软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发物相转变,就能在过程中分别制造出三种纯相的二维硒化铟薄膜,实现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确结构控制。研究成果已於《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时,团队亦专注於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开发及潜力探索。他们深入研究了金属单硫属化物(即金属与硫丶硒或碲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铟,并利用TEM技术识别出这种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变型模式,令二维金属单硫属化物材料能拥有超高的可塑性。此发现展现了生产高效能无机塑胶半导体的庞大潜力,并大大推动柔性电子材料丶半导体先进积层制造及固态润滑剂的发展。研究亦已於《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团队最近更利用先进的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4D-STEM),揭示了一类存在於拥有扭曲双层结构的二维材料中的极性涡旋。团队发现不同的扭曲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涡旋模式及极性结构,并有可能藉由外部电场或层间位移来调控涡旋模式及极性区域分布,为研究扭曲二维双层极性结构的复杂反应提供了宝贵观点,有助往後在原子尺度上调整浮现的量子特性,制造出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载。 理大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UMF)辖下的原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项研究突破的关键,包括通过原子解析度观测,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应用的重要机制。以上研究更获得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刘树平教授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杨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团队提供协助与支持。 赵炯教授表示:「这些科学发现将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带来崭新及具影响力的转变,并推动开发灵活丶耐磨丶耐用及高效的电子设备,为各类应用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可增强新型记忆体内运算设备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并省却当前晶片运算中所需的运算与记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令社会迈向更高速丶更具能源效益且更灵活的科技新时代。」 凭藉多项突破性成果,赵教授的研究项目早前获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时获得研究资助局「协作研究金」及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项资助。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参与第二届亚洲大学科技创新论坛 探讨AI对教育和研究的变革性影响

理大参与2月17日至18日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大学科技创新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CAIEP)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联合主办。 论坛旨在促进亚洲大学之间的合作与知识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香港的主要支持院校代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参与了探讨人工智能(AI)与教育数码化变革的圆桌会议,并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和技术转移领域的重要作用。 赵教授指出,AI不仅可用作教育工具,还能促进基础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同时有助于降低技术转移成本。活动第二天,赵副校长主持了一场与大学领导者的对话交流。 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大学领导者,当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 讨论,探索合作机会并建立伙伴关系,以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惠及学术界和社会。 理大致力推动转化研究、科技创新及人才培育,并将持续与全球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推动科技创新,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2025年2月19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创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作项目协议,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凭藉理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和学术专长,以及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提供的重点研发资源和实验环境,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此外,双方将建立长期人才交流与培训机制,包括高等人才联合培育计划及博士研究生实习机会,培养高科技精英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签约仪式於2月19日在理大举行,合作备忘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浩先生丶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及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林二维博士见证下,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李青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院长沈卫中先生签署。 随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长丶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与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琳先生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张曼莉女士对双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认可,并指出是次合作不仅推动香港在人工智能丶6G和Web3.0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透过产学研结合为香港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还将强化香港高校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的联动。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以应对世界变局,此次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优势。双方将聚焦战略性的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丶6G及Web3.0等范畴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沈卫中先生强调,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并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技术应用丶产业影响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推动双方在前沿技术研究丶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理大和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将就人工智能和Web3.0两大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双方将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强其任务规划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创造独特优势。在Web3.0方面,双方将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分散式算力基础设施,满足香港大模型研发需求,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双方将联同中国移动香港公司,进一步开拓卫星融合精确定位和低空经济研究,利用5G网络资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进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此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融合,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50110 - Greenland ice sheet melt behaviour-02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运用卫星定位数据 揭示格陵兰冰盖融化机制 助预测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兰冰盖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各种现代大地空间测量技术,包括首次运用卫星定位数据来分析格陵兰冰盖基岩的垂直位移情况,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储量,以揭示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提供新见解和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发表。 格陵兰冰盖面积仅次於南极洲,冰原厚度大约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将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学界对於冰川水的累积丶储存及流失过程仍存在许多疑问。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丶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与来自香港丶中国内地丶美国丶荷兰及比利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格陵兰的水文过程,包括融水储量演变,以了解冰盖的融化机制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冰盖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导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卫星重力测量技术无法对格陵兰的水文过程进行区域性评估。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利用以众多卫星导航系统(GNSS)站点组成的「格陵兰GNSS观测网络」和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辖下「重力回溯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提供的卫星重力数据解决此难题。 研究团队分析了其中22个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点,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的连续数据,以掌握格陵兰不同区域的融水储量丶基岩弹性变形和垂直位移情况,从而了解冰盖融水的时空演变过程。GNSS亦有助监察气候系统中的大规模质量变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储存量等。 研究发现,夏季融水期间,大部分融水会暂存於冰盖内,并於七月达到高峰,其後逐渐减少。融水导致格陵兰GNSS站点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经历了极端水融,分别令基岩下沉多达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显示,大多数GNSS站点融水在冰盖的储存时间约为八周,但因地区而异,东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约为九周,而南部和东南部则为4.5周。随着酷热夏季或成常态,有效地预测高温年份的融水储量,对评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关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况,团队建议在较温暖的年份,将预测流量上调约20%,以作更精确评估。 陈剑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协作项目已筹备多年,除了整合各种现代空间测量技术,团队更前往偏远极地考察,有关成果突显了国际合作为应对严峻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区域气候模型在温暖年份的预测表现,对於评估未来几十年的冰盖演变丶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极暖化问题等具重大意义。」

2025年2月18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