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410 - Prof Chen JL Science Hydrological_V1-01

理大研究揭示陸地土壤濕度急劇下降 陸地水流向海洋令海平面上升

隨着十年一遇農業及生態乾旱發生次數日趨頻繁,突顯了全球水文變化研究的迫切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結合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全球水文變化數據,以創新分析方法估算過去四十年陸地水儲量變化,成功揭示土壤濕度急劇下降,大量陸地水流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研究為了解陸地水儲量劇減和海平面上升的背後驅動因素提供新見解,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科學》發表。 地極運動反映了地球系統內的質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氣圈、水圈與岩石圈的模型及觀測結果尤為重要。然而,以往技術難以測量陸地水儲量,特別是地下水和根部區域的土壤濕度。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及國際團隊採用創新的方法,利用衛星測高和衛星重力,即「重力恢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及其接續計劃「GRACE Follow-On」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監測全球的陸地水儲量變化,並結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極運動數據,了解全球陸地水儲量的流失模式。研究更引入嶄新的全球土壤濕度估算方法,提升大陸與全球土壤濕度模型的估算準確度,更有效地掌握氣候變化下的土壤濕度變化。 格陵蘭融冰是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令海平面上升約0.8毫米。是次研究發現,2000年至2002年間,全球陸地水儲量明顯下降,共有16,140億噸水流入海洋,是格陵蘭融冰量的兩倍,相當於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後,陸地水儲量持續緩慢減少,且未有任何恢復跡象。 此外,相比1979至1999年間的全球陸地平均土壤濕度,2003至2021年間的土壤濕度明顯下降。地極在2003年至2011年間更向東經93°方向偏移58厘米,此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土壤濕度持續下降,令陸地水儲量減少。團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降雨模式改變及海洋溫度升高導致的降水不足和蒸散量穩定,可能是引致陸地水儲量驟減的關鍵因素。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5-Land土壤濕度資料,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的陸地水儲量流失顯著;亞洲和歐洲的陸地水儲量在2000至2002年間急劇減少,受影響地區由東北亞及東歐擴展至東亞、中亞及中歐等地。 隨着中國東北和美國西部等地區農業灌溉規模擴大,以及全球綠化趨勢持續推進,在農業密集和綠化程度高的半乾旱地區,土壤濕度可能進一步降低。團隊建議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以改善陸面模型的評估能力,更有效了解陸地水儲量的長期變化。 陳劍利教授表示:「海平面變化和地球自轉,是反映地球系統質量變化的指標,精確測量有關數據將更有效監測全球水循環中的大尺度質量變化。透過整合不同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數據,能全面地分析陸地水儲量變化與海平面上升的驅動因素,並為氣候及地球系統科學界探討乾旱問題提供可靠依據,有利各地制定合適的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緩解策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2025年5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0

理大《Nexus》交叉學科期刊舉辦智慧可持續發展論壇 推動跨學科研究及創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細胞出版社合辦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舉行,取得圓滿成功。論壇以「協同創新, 賦能智慧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跨學科研究和創新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智慧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為期三天的論壇設專題講座、研討會、成果匯報會及編輯工作坊,吸引逾170位來自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香港及內地的學術專家及作者、駐港領事館及業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參與活動。 開幕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以及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兼Nexus主編嚴晉躍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嘉賓。 滕錦光教授表示:「《Nexus》創刊一周年以來,致力於探索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及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是次論壇及《Nexus》的創立,彰顯理大始終致力於推動開創性研究和學術發展,以造福社會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透過轄下多個策略性平台推動變革性研究,包括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針對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前沿領域,開展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透過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強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借助我們在內地多個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回應當地產業和社會的需求。」 是次論壇共設三場專題講座,圍繞三大核心主題,包括可持續城市的創新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與跨學科解決方案,以及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共同探討相關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行業發展,如何以協同創新和研究,共創可持續未來。 主講嘉賓包括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院院長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及塗善東教授、瑞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Louise Bergholm女士、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以及來自清華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嶺南大學、中華電力、香港電燈、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騰訊戰略發展部等學者及業界代表。 首兩場講座演講主題涵蓋瑞典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經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構建可持續建築環境的創新科技,以及電動汽車電池儲能技術發展等。由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合辦的「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講座則聚焦碳與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等前沿多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蓋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組裝合成」建築法應用、人工智能如何令電力及碳市場產生協同效應等主題。 在「電力行業去碳化的技術創新」為題的研討會上,來自理大、本地、內地及海外院校的學者,以及兩所本地電力公司代表等介紹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並進行主題報告和交流。 另外,論壇設多場成果匯報會議,讓與會者就不同主題分享見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進知識交流和傳遞。與理大研究生院合辦的編輯工作坊則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由《Nexus》及 《Nature Energy》等七個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為年輕研究者介紹撰寫科研論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論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將先進技術融入研究。 《Nexus》為細胞出版社在交叉學科領域的首個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與大學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2025年5月13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研祥集團攜手共建「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研祥集團於5月13日在深圳研祥科技大廈簽署合作協議,並隆重舉行「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出席儀式嘉賓包括:深圳市科技創新局鄒健處長、南山區科技創新局林洋局長、研祥集團常務副總裁林詩美女士、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智能製造講座教授兼先進製造研究院院長黃國全教授、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以及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李映萱女士。 林詩美女士指出深圳和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此次合作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充分發揮理大的科研實力和研祥集團在工業人工智能的豐富經驗,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李力恒教授表示,此合作以大灣區為起點,結合了理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研祥集團的工程實踐優勢,深化深港合作關係,共同攻克工業人工智能終端領域的技術難題,打造產學研協同的標杆,助力「數字中國」和「科技強國」戰略,貢獻全球工業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各位嘉賓的見證下,理大與研祥集團正式簽署合作協議,並舉行「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合作邁入新階段,也為工業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隨後,雙方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創新技術成果,並就工業人工智能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與會嘉賓還參觀了研祥科技大廈的科技體驗中心,深入瞭解研祥集團在工業控制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進展。

2025年5月13日

研究合作

20250508 - PolyU research unveils hidden microbial threats to ecosystem caused by plastic waste-02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倡全球合作監測有害微生物流動軌跡

塑膠污染是當今最迫切的環境挑戰之一,亟需透徹分析和先進技術驅動解決方案。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與研究團隊揭示了與塑膠廢料相關但常被忽視的塑膠微生物群,研究備受國際關注,為制定更全面的全球策略帶來啟示。 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 70 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約80%已在環境中積聚。隨著更多塑膠廢棄物產生,然而其降解速度緩慢,引致「塑膠際」(Plastisphere)正在迅速擴大。「塑膠際」是指塑料廢棄物在水陸環境中附著的微生物群落。 新興的微生物棲息地——塑膠際 由金教授帶領的研究對「塑膠際」作出了全面概述,揭示了其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與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顯著不同。通過對全球淡水、海水和陸地環境樣本的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群落由在自然界中罕見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具有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能力,從而可能加速碳循環。 研究還指出「塑膠際」是病菌溫床,在氮循環中的擾動,特別是淡水系統中,釋放有害物質如亞硝酸鹽(nitrite)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的細菌大量繁殖;此外,當中有害微生物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包括對動物、植物和人類構成威脅的病原體。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The Innovation》期刊上,題為《全球塑膠際作為新擴展的微生物棲息地的生態與風險》,並被評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歡迎論文。 金教授表示:「以往塑膠污染主要通過其物理和化學影響來評估,例如海洋動物被較大碎片纏繞、魚及海鳥攝入碎片等。然而,現在必須考慮『塑膠際』所伴隨的微生物威脅。病毒在塑膠際中能夠存活更長時間,並且具有更強的傳染性,顯著影響陸地和水生環境中的生物地質化學循環。」 他與團隊最近應邀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評論文章,題為《世界70億噸塑膠廢物中的有害微生物是什麼?》,為緊迫的環境問題提供見解。他們指出,「塑膠際」大小從微米到幾米不等,意味著它可以攜帶其所寄居的微生物群,以多種方式及途徑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最近的研究估計,每平方厘米的海洋塑料碎片上可容納超過8萬個矽藻。值得注意的是,每克海洋塑膠中所含的微生物生物量,比一立方米海水中微生物量還可高一個數量級。塑膠不僅由各種化合物組成,還為微生物提供養分。例如,有害藻類如擬菱形藻已被證實能在「塑膠際」中滋生,這種藻類能夠產生強神經毒素多莫酸,可引致食用貝類積聚該毒素,從而導致食品安全風險。 地理差異和人類活動 「塑膠際」的嚴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異,並與區域性人類活動、發展和環境管理密切相關。此外,海洋洋流可以將塑膠集中在某些地區,例如太平洋垃圾帶,進一步加劇「塑膠際」的活動。 研究團隊提出新的風險評估須涵蓋四個優先事項,包括識別與人類和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熱點,例如水產養殖場;保護脆弱地點,如野生珊瑚礁和濕地,這些地點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調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對污染和微生物入侵極為敏感;關注累積塑膠的運輸區域,如河口、污水處理廠和長途運輸船隻。最後,食物鏈是關鍵因素,因為微塑膠可以從葉菜到海鮮的所有食物中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有效減輕塑膠污染對環境影響,有賴全球合作以及因地制宜。例如,在香港等亞洲城市,由於獨特的城市和沿海動態,要建立一個評估塑膠微生物情況的框架,需要採取多種量身定制的策略,如優先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和物聯網(IoT)連接的納米傳感器等先進技術,來監測沿海和城市水道及土地的情況。 繪製塑膠碎片的軌跡 繪製塑膠碎片攜帶微生物群在生態系統、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流動軌跡、運輸動態和歸屬,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金教授指出:「這需要廣泛的國際和跨學科合作,並結合先進技術。這個項目的關鍵在於標準化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建立全球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一致且可操作的見解。」 金教授的團隊正積極與全球夥伴合作,收集塑膠樣本,建立一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膠微生物群目錄,並繪製相關風險的流向圖。此外,鑑於對環境中塑膠廢物遷移、命運和累積的研究和模型已非常廣泛,他們正基於現有的塑膠存在數據和未來的排放情況,開發一個模型以評估和量化塑膠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該模型將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這項舉措有望為減輕塑膠污染的研究和努力帶來深遠影響。增強繪圖與追蹤技術,將加深對塑膠上微生物遷移過程的理解,從而在關鍵領域進行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些資料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公共衛生策略,特別是在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憑藉在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金靈教授當選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歲以下卓越人才」。 更多: 理大學者具影響力跨學科環境研究 獲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表揚

2025年5月8日

研究及創新

Social Media_V1-03

理大工業中心創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 助病童了解治療流程及機器操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不斷引進嶄新設備,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並為學生及社群提供舒適且高效的醫療實習環境。其中一個新平台是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成為全球首個大型虛擬混合教室。它擁有15部投影機的設施,採用全沉浸式六面投射洞穴型虛擬實境系統技術,創造出極其真實的沉浸式虛擬培訓環境,延展實境課室,讓學生安坐於課室中亦能置身不同場景,使培訓和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完整。 有見及此,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實務副教授梁允信教授及其團隊利用HiVE,為癌症病童策劃了「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模擬放射治療過程,協助病童在實際治療前熟悉環境,了解治療流程及機器操作,有助降低陌生感和焦慮情緒。 在疫情期間,HiVE 設施為醫療教育開創無限可能。數據顯示,5至8歲兒童無需麻醉而順利完成放射治療的成功率不足10%。然而,自「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啟動以來,成功率提升至 86%,許多病童治療後表現輕鬆,主動與治療師互動,展現積極態度和自信。 該計劃以同理心為本,兼具可持續發展,現已為香港兒科癌症患者和護理人員提供放射治療準備及支持,並將擴大服務範圍,以兒童癌症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保健設定新標準。  

2025年5月7日

研究及創新

HK01 - 03

理大工業中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不僅鼓勵科研人員專注研究創新科技,還積極推動他們投身初創事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教授及其團隊,自2014年起研發便攜式病毒檢測儀器,第一代儀器應用於金納米顆粒環介導等溫擴增(Gold-LAMP)測試,並在工業中心的技術支援下成功優化儀器,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研製出檢測禽流感的第二代儀器。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快速檢測需求急增。工業中心在短時間內迅速生產了20部第三代檢測儀器,為瑪麗醫院急症室的即場快速檢測項目奠定了重要基礎,並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時支援。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提升了檢測的便利性和準確性,也為社會健康管理帶來了重要貢獻。 李教授表示,從最初概念構思到最終產品落地,工業中心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援和服務,在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專業協助,逐步實現目標。在理大及工業中心的支持下,李教授成立了一家初創公司,進一步促進技術的商業化。除了醫療應用外,團隊積極拓展核酸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和公眾環境衛生測試等非醫療領域的應用,使研究成果能夠有效轉化並應用於社會。  

2025年5月6日

研究及創新

2025I7

理大資助七個合作項目 與世界級夥伴探索醫健、能源、計算機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推行各項跨學科的國際科研合作,拓展具備環球視野的創新科研項目。最近,理大透過資助計劃Collaborative Research with the World's Leading Research Groups 2024/25,支持七位學者與著名夥伴機構合作,在不同領域開展創新項目,合共資助950萬港元。 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海上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分散和波問題的新計算方法和數值分析、以及多語言語音腦機介面。另一項目專注於開發雙原子催化劑的研究平台。這些項目會與來自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北京大學等頂尖機構的學者合作。 在健康和醫療領域,一個項目將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研發由人工智能驅動生物醫學模擬。另一個項目與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合作,開發AI賦能的單細胞空間轉錄組分析平台,並應用於黑色素瘤、肺癌和抑鬱症研究。 此外,亦有項目將與浙江大學合作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聚焦於腦啟發計算。 理大推出的這項資助計劃旨在鼓勵學者與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目標學科領域探索聯合研究項目或共建研究中心。每名成功申請者可獲得最多港幣二百萬元資助。

2025年5月1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旅客滿意指數」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遊服務質素

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旅遊業在疫情後正逐漸復甦,政府亦積極推出多項政策,推動香港旅遊業全方位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推出採用全新評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滿意指數」,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間入境旅客對香港的滿意度,涵蓋不同旅遊服務範疇、時間尺度及地區。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的整體旅客滿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紀錄,但不同地區的表現存在顯著差距。 「旅客滿意指數」項目由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陳澤富伉儷國際旅遊教授宋海岩教授帶領,於 2009 年首次推出,以問卷形式調查旅客對各種旅遊服務的滿意度。為提供更全面及準確的分析,研究團隊整合管理科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理論,並借助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全面改造指數的評估框架。全新框架可從不同維度(如服務主題、服務範疇和旅程類型等)、時間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區等方面靈活地進行測量,為持份者提供及時的、以數據驅動的分析,為提升服務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決策提供參考。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作為全球旅遊樞紐,香港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能夠提供符合旅客期望的卓越服務質量。我們致力提升香港作為世界級目的地的國際聲譽,而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與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推出的『旅客滿意指數』正體現了我們的決心。」 團隊在全球網上旅遊代理商平台TripAdvisor上收集了逾125萬則關於香港景點、酒店、餐飲、零售和交通運輸五大旅遊服務範疇的評論數據,當中涵蓋13,694 家本地服務供應商,再透過以大型語言模基礎的評估框架,利用阿里巴巴的開源通用文本嵌入模型,從不同語言及類型的旅客評論中提取語義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包括: 1. 從服務主題比重分析發現,最多旅客的評論圍繞「旅遊服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反映服務是否可靠是影響旅客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建構了旅客對目的地旅遊業的信任基礎。 2. 香港的「旅客滿意指數」自2012 年起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並在過去十年維持在75分(評分範圍為0 至 100 分)以上。指數在疫情期間曾錄得短暫下降,但到 2024 年已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3. 旅客對交通運輸服務的滿意指數一直居高,主要歸功於香港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旅客的體驗;而零售業及餐飲業表現相對落後,主要牽涉與價格相關的因素。零售業方面,網上購物逐漸普及,實體商店逐漸失去傳統的價格優勢;餐飲業方面,本地餐廳也面對成本高漲的困境,令部分旅客傾向選擇餐飲消費水平較低的內地。   圖表一、目的地及服務範疇層面的「旅客滿意指數」 4.從空間角度來看,香港所有地區的滿意指數均超過 73 分,但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旅客對南面區域滿意度較高,北面區域表現相對較差。得分最高的區域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如中西區和油尖旺區;而九龍城區是所有地區中得分最低,形成了局部滿意度差距。 圖表二、按空間分佈的「旅客滿意指數」 5. 不同旅程類型的旅客對香港的滿意指數亦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商務旅客對香港各個旅遊服務範疇的滿意度最高,而獨自出行的旅客的整體滿意度則較低。這相信與需求分別有關;商務旅客更著重標準化及功能性的服務,而單人旅客更追求獨特及個人化的旅遊體驗。 6. 基於評論語言的滿意指數差異分析發現,歐洲語言及英文的評論中,旅客滿意度得分相對較高,而日語及韓語評論則反映出較低的滿意度,這顯示出文化差異對旅客滿意度的影響。 「旅客滿意指數」的目標 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旅客滿意指數」旨在為旅遊服務供應商、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機構等持份者定期提供數據驅動的深入分析。其中,主題層面的滿意指數分析,可助企業針對具體問題提升其服務;而在目的地及不同服務範疇層面的評估,則為策略性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廣闊的視角。此外,指數更可每月更新,確保了評估結果和分析的及時性和相關性,便於做出迅速且全面的決策。 儘管香港經濟已經很大程度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旅遊業界仍面臨勞動力短缺、供應限制、經濟形勢變化、消費者行為改變及市場競爭等挑戰,宋海岩教授指出「旅客滿意指數」有助應對各種挑戰及作出相應決策和規劃,並表示:「為助力旅遊業持續復甦,政策制定者及業界必須時刻準確評估旅客滿意度,從而制定可持續的旅遊策略,進一步強化香港旅遊優勢,推動香港旅遊業繁榮發展,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科技不斷進步,旅遊目的地和旅客的決策越來越依賴訊息和通訊技術。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全新框架的「旅客滿意指數」預料可就香港旅遊業發展提供精確及客觀分析,針對性地提升旅遊服務質素,增強香港的全球競爭力,並支持旅遊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2025年4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425 - ECF News-01

理大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拓展環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研究,為本港實踐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的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合共資助約699萬港元。 這些獲資助項目由來自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的學者帶領,旨在透過開展創新研究研發頂尖技術來推動環境保育工作。 這些項目包括開發碳監測實時平台、創建新型降噪屏障、測量大氣氧化以及設計工程竹圍板結構。此外,項目還聚焦二次有機氣溶膠的形成、寬頻吸聲、噪音預測、將二氧化碳(CO₂)轉換為可持續甲醇,以及同時進行太陽能海水淡化和製造氫氣。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為環境及保育相關的項目提供資助,涵蓋教育、社區減廢及回收、技術及研究等。獲資助項目必須有助提升香港的整體環境質素、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生活。

2025年4月28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在爭取醫學及健康領域研究資助方面亦表現突出。在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總金額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過去五年,理大多項健康和醫學領域研究亦獲得研資局撥款。2018年至2022年間,理大從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獲得的平均撥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貫徹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理念,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理大有信心成功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 理大今天展示四個優秀科研項目,當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  以精準醫療提升治療效果 肺癌是香港及全球頭號癌症殺手,而放射治療是治愈癌症最主要方法之一。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區域的功能,並透過「功能引導」的創新放射治療方式設計個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以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提升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團隊亦收集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並採用尖端的影像處理算法,確保結果的精準度和一致性。系統的操作介面方便易用、後端性能強大,可與醫院採用的主流放射治療系統相容,團隊目前正與多間本地及內地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團隊亦計劃擴展人工智能模型應用於其他部位如肝臟、腦部癌症的「功能引導」放射治療。此創新項目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奬。 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設計個人化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   AI賦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突破傳統診斷瓶頸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診斷依賴侵入性且昂貴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不僅為患者帶來不適,也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篩查能力。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帶領團隊,創新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技術實現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完全避免傳統造影劑注射的風險;其次,智能診斷系統可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診斷靈敏度達96.2%,特異性91.8%;第三,創新地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300%。技術目前已獲五項國際專利,現正於大灣區頂尖醫療機構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其遠程會診系統更讓偏遠地區患者獲得眼科診療服務。這項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法國與歐洲發明家聯合會―法國最佳國際發明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何明光教授及其團隊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更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以及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踝關節復康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居家復康 中風是老齡化社會的主要健康挑戰,特別是行動不便和長期臥床患者,需要接受長期及反覆復康訓練,以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過度萎縮。理大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智能機械人研究聯盟主任、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機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運動」設計,可針對不同患者各階段的復康需要,通過感測器追蹤並調整踝關節位置進行復康訓練,以及根據不同的復康場景,模擬足踝關節背屈/蹠屈、內翻/外翻,以及內旋/外旋等自然動作。機械人更可通過肌電圖訊號收集肌肉活動數據,實時監測及調整速度和力度,以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模式。團隊正與上海華山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將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訓練。技術亦有望擴展至肩關節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復康訓練。 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   超微細高敏度光纖傳感器   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精準度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聽力受損問題影響全球逾15億人。由於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難度高,過去45年間全球僅完成了150萬宗。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克服傳統玻璃光纖剛性過大的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於人工耳蝸須以毫米級精度植入耳蝸鼓階腔室,手術過程中,集成化的光纖傳感器能為外科醫生提供實時導航定位,並監測植入的接觸力度。傳感器經優化後,有望自動調整電極陣列的彎曲角度,減低植入時對耳蝸組織的損傷。該技術已成功獲得專利授權,目前研發團隊正與知名植入式聽力解決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墨爾本大學及皇家維多利亞眼科及耳科醫院合作,推動項目的臨床測試及商品化。未來,系統將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實現以機械人進行聽覺重建手術,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效率、安全性和精準度。此創新發明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泰國最佳國際發明奬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奬」。 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參與研究的崔靜嫻博士(見圖)介紹成果。

2025年4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