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00420_1

香港理工大学与鹏城实验室携手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应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各行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及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鹏城实验室经过多次交流后达成合作意向,于4月20日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合作协议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及鹏城实验室高文主任代表签署,以视像形式进行。 理大与鹏城实验室将会运用双方在应用研究的优势,透过实验室设备和科研技术的资源共享,推展大数据分析、先进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机械人、区块链以至智慧医疗等创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以及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 在签约仪式上,鹏城实验室高文主任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共建合作机制的实际成效,期待与理大强强联合就优势领域展开全面、深度的合作。鹏城实验室由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市政府投资组建,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等研究方向,已建设多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平台。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理大透过不同学院,致力推动高影响力科研发展,并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其中参与是次合作的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在数据科学和信息检索、网络和移动计算、安全和私隐、基础理论和软件技术、计算器图形和人机互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主要研究领域成绩卓越。而大数据分析中心实验室汇聚校内电子计算、应用数学及信息科技的专家,重点研究智能城市及物联网、金融和医疗健康三个范畴,有助开展跨学科研究合作、强化与工商界别的协作,并在香港推动大数据培训与教育。 这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能够进一步发挥各自的科研优势,为双方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共同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国内、外城市, 共同造福社会发展。 点击浏览相关照片  

2020年4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20200211_1

见证科研实力:理大研发出全球最全面的自动快速诊断系统,同时检测多达40种传染性呼吸道病原体(包括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2020年2月11日发布一套全球最全面的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下称「该系统」),由全自动快速检测仪和多重微流检测元件组成,可用于即时基因检测(Point-of-care genetic testing, POCT),区分出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包括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重点,尤其目前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球不断扩散。但由于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即使其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所呈现的病徵都十分相似,甚至没有症状,为在医院、诊所及口岸等进行前线诊断带来挑战。 Most Comprehensive Rapid, Automated Multiplex Diagnostic System 该系统能够在同一个测试中,于一小时内检测出30-40种病原体,包括季节性流感病毒(如H1、H2和H3甲型流感)、禽流感(H5、H7和H9)、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即「沙士」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和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 利用当前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该系统从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到分析均为全自动。其採用的微流控和生化技术正在申请专利,可实现超灵敏的检测(最少五个基因拷贝),并能以极高的特异性同时区分各种病原体。该系统使用容易,整个测试过程毋需人手操作。 理大创新及科技发展总监和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刘乐庭教授表示:「及早和准确地检测病原体能有效和快速地控制和管理疾病,同时有助防止任何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我们当前的挑战是缺乏用于早期和现场诊断的全面即时基因检测技术,以同步区分不同的病原体。」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兼候任常务及学务副校长衞炳江教授说:「在这个对香港、中国内地以至全球社会均非常艰难且充满挑战的时刻,研究人员可以汇集他们的专业知识及资源,以迅速地开发解决方案至为重要。理大与港大的合作伙伴关係正为有效整合跨领域创新与转化树立楷模。」此项目的研究团队由理大刘乐庭教授率领,并获港大袁国勇教授支持。过去一年,团队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并针对不同的临床样本进行了试验。在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爆发期间,团队亦使用该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临床样品进行了测试。 袁教授表示: 「该系统的多功能性和检测能力让我们在传染病爆发期间或进行恆常监测时作更全面的监控,此系统技术对确保有效的传染病控制、医疗诊断以至治疗等方面,将会发挥关键作用。」 理大刘教授补充道:「这项全自动、定量的快速诊断平台的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能显着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从而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这项创新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微流控滤芯的生产成本,令其得以广泛应用。现正蓄势待发,准备就绪进行量产。」 此研究项目亦获得本地一家生物科技企业铠耀生物医药科技(管理)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该公司董事会主席、霍英东基金会信託委员兼行政委员会医疗小组召集人及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医生说:「我们相信这套先进的即时医疗诊断系统可以彻底改变现时的诊症模式,并为对抗传染病提供强而有力的工具。」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该系统和提高成本效益,并积极与各方合作推进临床试验、监管审批和开拓前线应用。 感谢社会各界的慷慨支持,以促进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的发展。 「理大研究团队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固此请不要停止研发创新科技。如果此系统 (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 能配合社会上的需要,理应值得被研究及开发。」 – 罗氏家庭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影响全球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理大校友,我希望藉着支持母校别具意义的科研项目,为社会作出贡献。」 – 应用科学及纺织学校友 廖美翠女士 点击浏览相关照片 更多理大群体齐心对抗2019冠状病毒的资讯,请按此浏览

2020年2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20191209_IMG_01

理大、航天雲網與奧泰爾科技共同推進粵港澳工業大數據實驗室建設

2019年12月9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航天云网公司与奥泰尔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定书。合作各方将依托航天云网公司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在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粤港澳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并在广州设立分实验室,联合共同开展工业大数据、人工智慧、工业物联网、工业安全等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合作,并同步培养高端人才。代表各方出席签署仪式包括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兼候任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奥泰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梁少康博士、航天云网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于亮和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柴旭东等三方领导。 理大及奥泰尔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访问了航天云网北京总部和贵州分公司,并高度肯定航天云网国家级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成效、产品及功能服务体系、 以及其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坚实的研发基础。奥泰尔科技有限公司则拥有在工业4.0方面由传感器、物联网、传输、云端平台、大数据分析组成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将研发技术商业化的丰富经验。连同理大在工业应用学科的研发优势,是此合作框架协议将会进一步深化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双方在工业大数据、企业智慧化改造等方面的合作项目,为推动「京港、粤港、黔港」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与力量。  

2019年12月9日

研究及创新

20191108_IMG_01

香港理工大学与光明食品共同推进食品安全与质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光明食品国际有限公司(光明食品)于11月8日在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举行了食品安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该合作备忘录让双方进一步探讨在食品安全研发、技术转移转化以及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的合作框架,透过双方在业界网络和学术资源的沪港优势,旨在将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先进技术转化至应用,造福社会。 该合作备忘录由理大创新及科技发展总监、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刘乐庭博士与光明国际食品产业基金总经理 (时任光明食品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闵志东先生签署。联合研究实验室将会致力于开发和测试农业和食品创新技术,每年共同挑选至少五个国际先进技术项目开展深度研发,筛选研发成果直接通进行孵化、转移和应用。光明食品是具有完整食品产业链的综合食品产业集团,他们将为理大研究人员提供资源和支持,并与理大建立互惠互利的平台,一起通过与行业、学界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 光明食品与理大运用双方在上海和香港的优势和资源,更计划建立一个食品安全和创新技术联合培训中心,以培养食品相关行业的青年科学家和人才,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19年11月8日

研究及创新

20191107_IMG_01

理大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备忘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江苏省省长吴政隆的见证下,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研院)签订备忘录,订立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合作框架,并将在江苏省开发和进行多个应用研究项目。 备忘录的签署仪式于南京第二届苏港融合发展峰会期间举行,出席者包括:理大协理副校长(科研支持)陈国华教授和江苏省产研院刘庆院长,标志着香港与江苏两地的科研合作迈进新里程。是项合作旨在将创新科研成果商品化,并推向国际市场,两家机构会在多个范畴进行基础科研技术的研究合作。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工程师表示:「理大致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为社会带来裨益。凭借香港具备的高端人才及先进创新的科技优势,结合江苏省产研院针对产业的研发,相信能促成双方互补优势,令双方在科研发展方面双得益彰。」 江苏省产研院刘庆院长透露,该院致力成为连接工业研发、资源配对的桥梁,以促进江苏省的创新技术发展。他指出是次合作将有助促进江苏省开发创新技术,并吸引更多高层次的创新科技成果在江苏省商品化。 江苏省产研院初步为理大设立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国际合作资金池,当中包括江苏省产研院本部、研究所/合作企业各2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为期五年,以支持有潜力在江苏省进行技术开发或商品化的合作项目。 按此观看新闻稿及活动相片。

2019年11月7日

研究及创新

20190721_IMG_01

理大食品安全联盟获颁国际食品保护协会会员传播奖

理大食品安全联盟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颁发会员通讯奖,表扬我们与会员间拥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制作优质的刊物及传播媒介以推动食品安全及质量的发展,为持份者提供最新的信息。颁奖典礼已于2019年7月21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IAFP 2019年度会议期间,分会理事会会议上举行。 IAFP成立于1911年,拥有来自50个国家包括教育工作者、政府代表、微生物学家、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等的会员等,涉猎的领域包括整个食物供应链。IAFP旨在为全球食品安全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有关保护食品供应信息的平台。 FSC在2015年中正式成为IAFP的香港分会,增加双方在各地促进食品安全的协同效应。 4 年期间FSC已从起步阶段发展到: ·         拥有 61家本地及跨国公司会员 ,它们来自食品行业的各个层面,包括制造、零售和批发、餐饮、检测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和其他相关组织,以及 国际知名的顾问会 成员; ·         组织第一届 全球食品安全及科技论坛 (GFSTF)、及共同组织GoFood  2017 (第二届GFSTF) 、GoFood 2019 (第三届GFSTF) 以提供一个国际性技术交流的机会,透过科学和技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通过与LU、DTU和Unibo合作,持续举办此论坛; ·         积极参与全球性活动,与国际机构紧密联系,例如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INFOSAN)、联合国项目事务厅(UNOPS)、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及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         针对食品掺假、食品供应情报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展开及参与各类合作项目,当中最新项目为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EU-China-Safe; ·         通过FSC的网站、传单、理大食品安全电子通讯和LinkedIn等社交媒体建立与会员和业界的沟通渠道,推广及提供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最新信息; 以及 ·         组织各类活动并将网络扩展全球,促进业界、学术界、政府和其他食品安全持份者之间的交流。 获颁会员通讯奖是对FSC积极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食品安全及质量的努力作出肯定,理大将会继续推动尖端食品安全和食品技术的发展,以惠及全球。

2019年7月21日

奖项及成就

20190607_IMG_01

世界食品安全日

理大创新及科技发展总监及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刘乐庭博士应邀在首届世界食品安全日分享跨领域合作和学术界创新科研在解决食品安全挑战上的重要性。他的观点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副局长Frank Yiannas先生和食品法典委员会主席Guilherme da Costa先生共同支持。FSC作为香港唯一的代表,将尽一切努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这项倡议。 世界食品安全日(WFSD)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于2019年6月7日首次启动。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很高兴和会员国共同庆祝2019年首届的世界食品安全日,并期望大家将来继续鼎力支持。 “充份、安全及具营养的食物是维持生命和促进健康的关键。食源性疾病会导致医疗保健系统紧张、损害国家经济、旅游业和贸易, 从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现时估计每年有6亿个医疗案例是由食源性疾病引起。世界上每十个人当中便有一人会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当中5岁以下的儿童占40%,即约125,000人。可想而知,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食品安全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政府、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共同责任。从农场到餐桌,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我们食用的食物是安全的,而且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世卫将通过世界食品安全日,致力将食品安全纳入主流的公共议程,达至减轻全球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          请按此查阅世卫组织庆祝世界食品安全日的详情。 请按此查阅有关WFSD更多信息。 请按此观看WFSD的发布活动。

2019年7月6日

其他

20190617_IMG_02

理大两项杰出科研同获「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项科研成果在美国举行的「2019 TechConnect 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TechConnect)上分别获颁全球创新奖,再度为港争光。TechConnect是全球最大型的跨界别交流合作平台,致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及商业转化。这是理大连续第三年于此国际盛会上取得佳绩。 理大在TechConnect 2019中获奖的两个项目负责人为: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马聪博士(中)和纺织及服装学系Nuruzzaman NOOR 博士(右二)。 理大获「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的两个项目为: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马聪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硏究助理教授杨小博士共同发明的「全新抗生素候选药物」 该跨学科研究团队利用电脑辅助方法进行药物研发,发现一些细小的分子可适用于研发抵御超级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这些化合物的应用目标、化学结构和机制均与现有的抗生素截然不同,对于抑制细菌生长有极大作用,且对人体细胞全无毒性。此项发明现正接近临床前的开发阶段。新的耐药性问题正蔓延全球,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这些新的候选药物有望补充目前用于治疗传染病的抗生素成效。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马聪博士(右)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硏究助理教授杨小博士共同研发「全新抗生素候选药物」。   理大纺织及服装学系助理教授(研究)Nuruzzaman NOOR 博士的「超声波化学晶种涂层」 现时在织物上加添无机金属氧化物质涂层的技术一般需于高温、低压和特殊的气体环境下进行;而制成品的化学成份也会因为经过漂洗或过滤而流失,降低原有效能(例如对抗紫外线的防晒功能)。这项创新超声波化学晶种沉积法是利用细小的晶种层,令无机金属氧化物涂层变得更持久;制造过程可在室温环境下进行,令制造成本减低﹑过程更快和更有效率。这项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功能性及上釉服装等不同领域。 理大纺织及服装学系助理教授(研究)Nuruzzaman NOOR 博士于TechConnect 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上获颁全球创新奖。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工程师表示:「这些奖项不但肯定了理大科研人员在进行具影响力科研项目方面的努力,亦同时印证了理大致力开发科技,并转化成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以贡献社会、裨益世界。」 TechConnect 主办机构每年都收到来自全球顶尖院校及科研机构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桑迪亚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及瑞士EPFL-LPAC实验室等提交的项目,数目超过六百份,当中最优秀的15% 将获颁授创新奖。今年大会颁发了30项全球创新奖予非美国资助的项目,以及59项国家创新奖予美国国家资金资助的项目。 理大代表团于6月17日至19日出席了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TechConnect,展示理大共21项科研成果,并与来自全球各地的业界代表、跨国集团、高等学府进行交流,探讨产品发展和合作机会,以期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的应用,为社会和世界带来更大裨益。 多年来,TechConnect成功联系不同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初创企业家,促进优秀应用科技及研发项目。 ***** 有关 TechConnect 2019详情,请阅览大会网页 按此观看活动照片

2019年6月17日

奖项及成就

20190605_IMG_01

理大与南中国顶尖的纺织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环保健康纺织材料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宣布与五邑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两所大学将携手研究开发环保绿色健康纺织材料,为期三年。此项合作标志着香港与江门这两个大湾区的大城市进行联合研发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消费地区之一,内地对「绿色和健康」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生产防黴抗菌布料营造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此项合作旨在促进两所大学的专家研发创新的纺织品染色和整理技术,以解决人造纤维及其化学过程所引致的健康和环境问题。此外,由于纺织品在适当的水分﹑养分和温度条件下,容易成为细菌和微生物迅速滋长及繁殖的温床,故此两所大学还会研究如何透过研发创新的抗菌织物加工添加剂及加工方法,提升纺织品中抗菌﹑抗微生物和抗真菌的效能。 理大副校长(研究发展)卫炳江教授工程师(左)和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教授代表双方交换已签署的合作协议文本。 理大副校长(研究发展)卫炳江教授工程师在签署仪式上致辞:「理大致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而且在这方面素有绩效,为社会及人类带来裨益。凭藉我们在智能材料﹑可穿戴纺织品电子产品和生物医学用纺织品等纺织技术方面的研究优势,相信此项合作将成功开发出下一代『绿色和健康』的纺织品。我们很高兴能与大湾区内的大学,如:五邑大学合作;这些合作平台将加速区内的科研发展﹑开发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合作协议由理大纺织及服装学系讲座教授兼李氏时装及纺织授席忻浩忠教授(前左)及五邑大学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于晖博士(前右)签署。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教授对理大启动纺织研究合作表示感谢,他冀望这是双方合作的起点,将来两所大学的科研协作更可扩展至其他学科和领域。 出席签约仪式的包括:理大副校长(研究发展)卫炳江教授﹑理大协理副校长(科研支援)黄国贤教授﹑理大纺织及服装学系讲座教授兼李氏时装及纺织授席忻浩忠教授﹑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教授﹑五邑大学第三届校董会主席吴荣治先生;以及五邑大学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于晖博士。 按此观看活动照片。

2019年6月5日

研究及创新

20190603_IMG_01

2019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Study Mission

2019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BIO 2019) – June 3-6, Philadelphia, PA & Side Mission – 30 May – 3 June, Los Angeles and Philadelphia BIO is the largest, most influential biotech meeting in the world with an average of over 1800 exhibitors and 15,500+ top tier biotech executives from 69 countries. Why BIO We were able to showcase, in our previous participations, PolyU’s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establish valuable connections with leading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partners, such as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ovartis, Johnson & Johnson, Merck, Illumina, Wyss Institute,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Gladstone Institute, etc.   Financial Support – Limited, First-come-first-served ITDO is able to offer financial support to interested PolyU faculty members e.g. flight ticket and accommodation within event period, biotech mission participation fee. ITDO Support to Your Participation ITDO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ou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t BIO 2019, through   1.      Preparing your technology leaflet - Please fill out the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Exploration Form and return to us by April 12, 2019. 2.      Exhibiting and promoting your research at the Hong Kong Pavilion. 3.      Coordina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biotech mission to introduce our research capabilities (please click here for tentative program), and 4.      Scheduling one-on-one partnering meetings with potential collaborators. More Information and Contac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please contact Ms. Nelly Lam, Senior Manager, ITDO (Email: nelly.lam@polyu.edu.hk, Tel: +852 3400 2819) preferably by April 10 so that we could work with you on how to best prepare for the even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IO 2019 - check out https://convention.bio.org/2019/ and the BIO 2018 Event Summary. To learn more about ITDO’s Life Science & Bio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please click here.

2019年6月3日

其他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