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1

吉利控股集團代表團訪問理大

吉利控股集團代表團於2月26日訪問理大,雙方就科研合作、人才培育等議題進行交流。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介紹理大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及產學研融合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吉利中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任向飛先生則詳細介紹了吉利集團的發展現狀、未來規劃,以及在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 會議期間,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陳清泉教授、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教授與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趙海濤教授分別就電動車、大語言模型、智慧製造等研究進行了專題介紹,展示了理大在相關領域的領先科研實力。 會後,代表團參觀了理大電動車研究中心,深入了解學校的科研設施和研究成果。此次訪問活動為吉利集團與理大建立溝通平台,為未來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

2025年2月27日

活動

Photo Chung 1

理大研發實時監測系統 有效評估大氣腐蝕對建築結構的影響

香港位處亞熱帶,面向南中國海,夏季來自海洋暖濕空氣的高濃度鹽分,會對建築物的金屬結構造成隱形腐蝕。為應對香港的潮濕環境,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學者研發了一套實時腐蝕監測系統,能評估建築物鋼結構及組件長期暴露在大氣環境下的腐蝕狀況(大氣腐蝕),現已應用於本地新建科研大樓及房屋項目的建築結構腐蝕及技術監測,並提出針對性保護措施,實現建築可持續發展。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兼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教授及其團隊自2010 年起,在香港七個不同地點進行大氣暴露測試,結果顯示常用於建築組件的碳鋼,其腐蝕速率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於戶外建築的鋅和鍍鋅鋼則為每年約3微米。位處香港維多利亞港兩旁的商業建築群更是首當其衝,全年均受大氣侵蝕,腐蝕不但影響其耐久性,甚至可能構成安全風險。 為協助工程師及專業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築物的維護策略,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袁嘉輝先生在鍾國輝教授指導下,開發了一套實時腐蝕監測系統。他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於七幢位處香港不同地區的建築物,每年收集約40,000個腐蝕及環境相關的實時數據,並利用先進電化學技術,以及結合遙測感應和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全面評估腐蝕性化學物質如氯離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氣候數據如溫度和濕度等,對鋼結構和組件的影響。系統顯著提高了傳統腐蝕預測模型的準確性,更能對香港各區建築物提供長期腐蝕實時監測和評估。 鍾教授帶領的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目前已分別獲香港建造業議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邀請,將系統應用於香港科技園創新斗室的建築腐蝕監測,以及社聯統籌的「南昌220」社會房屋項目技術監測,以驗證系統的有效性,並為建築物的維護策略提供關鍵數據。 創新斗室為香港首座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的高層建築。為期兩年監測期內,團隊評估了室內和室外環境下鋼結構及其組件的腐蝕速率。結果發現,在室內環境下,鋼材的腐蝕率僅為室外的三分之一,證明大氣環境條件是影響腐蝕評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內與室外的鋼構件應採取不同程度的腐蝕保護,並優先保護外部鋼構件,以提升鋼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南昌220」為全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的鋼結構過渡性房屋項目。團隊的監測結果顯示,這類建築的腐蝕情況與香港典型建築相若,且未出現重大腐蝕損壞。研究結果與建築物在拆卸搬遷過程中的鋼構件檢驗結果一致,證明組裝合成建築技術適合重複使用,是過渡性房屋再用及遷移的理想方案。 鍾國輝教授表示:「香港的獨特熱帶氣候和海洋環境,令建築物的大氣腐蝕問題不容忽視。是次研究成果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建築物維護策略,以較低人力和成本資源延長建築物及結構的使用壽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袁嘉輝先生表示:「理大為我提供了寶貴的科研實踐機會,讓我能將所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解決社會面對的挑戰。這些經驗對我未來的研究工作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

2025年2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111

順德區代表團到訪理大

順德區委組織部代表團於2月24日蒞臨理大,進行產學研交流及分享,藉此探索合作機遇,共同探討科研專案、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人才聯合培養等合作。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細胞工程及免疫醫學講座教授董澄教授歡迎代表團,並介紹理大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及產學研融合的卓越成就。理大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助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理大多位教授也分別介紹了各學院的最新科研進展及其產業應用。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文化與藝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簡述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跨領域的創新發展;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劉焱教授特別介紹了新成立的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並分享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技術如何分析及改善個人心理抗壓能力,提升表現效能;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海龍教授分享了感知模組和尖端感應器技術如何促進低空技術的發展及經濟應用潛力。雙方圍繞機器人技術及產業人才培養等議題作深入交流討論,並表達合作意願。 同時,代表團亦參觀理大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深入瞭解理大的卓越科學研究和實驗室設施。 理大將繼續發揮學術和科技創新優勢,攜手順德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2025年2月24日

活動

2025HCT

理大學生榮邀為首位香港本科生於國際微波研討會發表研究

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及射頻微電子電路實驗室負責人周新宇博士指導下,理大射頻微電子電路實驗室本科生畢景雲先生榮幸獲邀以第一作者身份,參與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2025年國際微波研討會(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25),並將於會上發表其題為「Frequency-Query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Surrogate Modeling with Edge Anti-aliasing Pixelationfor Bandpass Filter Inverse Design」的開創性研究成果,成為首位香港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獲此殊榮, 此成就充分展現了理大在微波工程領域的卓越地位。 該研究創新地採用了基於Transformer的全新頻域注意力建模框架。就面對微波器件智慧設計的挑戰,該框架別於傳統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和全連接網路(MLP),通過頻率查詢機制和動態注意力權重分配,實現了電磁響應的全域建模,並有效解決在微帶結構建模中的參數耦合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該模型僅需少量數據即可高精度預測器件性能,並成功應用於超緊湊帶通濾波器的設計,展現出卓越性能,為複雜微波積體電路的設計提供了新方法。 香港青年科研人員的成功表現,不僅展現了理大在跨學科人才培育的卓越成果,也激勵了更多年輕學子投身前沿科技研究,為學術界注入新活力,並向國際學術界彰顯香港的科研實力。 國際微波研討會由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轄下微波理論與技術學會(MTT-S)主辦,匯聚全球最新的微波、射頻、無線技術以及高頻半導體技術的研究成果,並透過會議、研討會、小組討論和商業展覽等多種形式,促進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2025年2月24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研討會聚焦區塊鏈與人工智能 引領Web3創新發展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理大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香港研究研討會」於2月20日圓滿舉行。研討會匯聚來自學術界的頂尖專家、研究人員和企業領袖,共同探討區塊鏈、Web3、去中心化人工智能以及後量子密碼學等領域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趨勢。作為Consensus香港大會中唯一由大學主導的專題研討會,是次活動彰顯了理大在推動去中心化技術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和領導地位。 主題演講邀請多位傑出專家分享他們對新興技術的見解,包括理大研究生院院長、潘樂陶慈善基金資料科學教授、分散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分享對新興技術的真知灼見。曹教授在演講中,探討了人工智能模型在去中心化環境中的應用,並分析了如何利用區塊鏈實現信任、可擴展性和自主協調。 專題討論環節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副主任(研究及發展)區文浩教授及理大電腦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羅夏樸教授主持,他們分別強調理大對學術卓越的承諾,及其在推動香港成為Web3中心方面的努力,並介紹研究中心在創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為探討Web3的發展演變奠定基礎。 此外,區教授和羅教授亦接受了傳媒訪問,分享理大在推動區塊鏈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包括其在零知識證明領域的突破性研究,並展望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對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影響。 研討會吸引眾多與會者,促進學術界和業界積極合作與高效知識交流,成功展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性。理大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將繼續引領區塊鏈領域的前沿探索,推動技術突破和學術交流,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Photo mou 1

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促進醫學技術領域的科研發展及交叉學科建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北醫)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雙方在醫學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聯合研究及師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和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及教學資源,攜手促進醫學交叉學科的建設,推動醫學技術的發展。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嘉東教授代表雙方簽署,理大協理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劉文彪先生、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診斷科學及分子遺傳學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以及北醫教育處處長劉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王青教授、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醫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鴻賓教授等均參與見證。 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發展醫工交叉學科,校際合作對於雙方的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學、科研等方面,希望兩校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合作項目,互相學習、共同發展。他又期望此次簽署合作備忘錄能夠拓寬雙方的合作空間,設立科研種子基金,共同為醫學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王嘉東教授致辭時歡迎理大代表來訪,並對此前雙方在醫學技術學科建設、師生交流等領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勵。他強調了北醫和香港地區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建議雙方借此機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強學科建設、拓寬科研合作。 簽署儀式後,理大代表團與北醫學者就雙方在醫學教育、科研合作及學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潛力進行了深度討論,並介紹各自院系的教研發展及學科建設情況。代表團亦參觀了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教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及北醫三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等,深入了解北醫在醫學技術及臨床教育方面的設施和經驗。 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逾52,000名畢業生,具堅實基礎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大學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言語治療、護理學等課程,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透過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除了北醫,理大亦與多間內地大學和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二維鐵電體合成及結構研究取得突破 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技術發展

鐵電體具自發極化特性,可通過外加電場切換極化方向,一直廣泛應用於電晶體、記憶體和神經形態設備等。二維鐵電體更可實現納米級生產,用於製造超薄電子產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趙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就二維范德華(van der Waals)材料的結構及潛力進行了多項研究,成功研發出可大規模合成二維鐵電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的技術發展,從而促進高密度存儲設備、能量轉換系統、傳感技術及催化技術等各種應用的開發。 與傳統材料相比,二維鐵電體擁有多項優勢,包括能展現急速的載流子流動,令數據傳輸、存儲及運算速度更高;材料尺寸亦可顯著縮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極為纖薄,透明度與柔韌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適用於製作需兼具這兩種特性的電子設備。其中,二維硒化銦(In2Se3)的二維五重原子層中同時存在順電性、鐵電性、反鐵電性等多種物相,應用潛力極大。然而,二維硒化銦的各個物相穩定性不明確,具備所需物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亦欠缺大面積合成方法。 研究團隊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技術,直接在原子層面上觀測及分析材料的鐵電疇、疇壁及其他關鍵特徵,發現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製造出二維硒化銦薄膜時,適當地調節作為前體的硒化銦原料中硒和銦的比例,再把製出的薄膜轉移到柔軟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發物相轉變,就能在過程中分別製造出三種純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實現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確結構控制。研究成果已於《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時,團隊亦專注於二維范德華材料的開發及潛力探索。他們深入研究了金屬單硫屬化物(即金屬與硫、硒或碲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銦,並利用TEM技術識別出這種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變型模式,令二維金屬單硫屬化物材料能擁有超高的可塑性。此發現展現了生產高效能無機塑膠半導體的龐大潛力,並大大推動柔性電子材料、半導體先進積層製造及固態潤滑劑的發展。研究亦已於《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團隊最近更利用先進的四維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4D-STEM),揭示了一類存在於擁有扭曲雙層結構的二維材料中的極性渦旋。團隊發現不同的扭曲角度會產生不同的渦旋模式及極性結構,並有可能藉由外部電場或層間位移來調控渦旋模式及極性區域分佈,為研究扭曲二維雙層極性結構的複雜反應提供了寶貴觀點,有助往後在原子尺度上調整浮現的量子特性,製造出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載。 理大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UMF)轄下的原子透射電子顯微鏡實驗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項研究突破的關鍵,包括通過原子解析度觀測,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應用的重要機制。以上研究更獲得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團隊提供協助與支持。 趙炯教授表示:「這些科學發現將為微電子和集成電路帶來嶄新及具影響力的轉變,並推動開發靈活、耐磨、耐用及高效的電子設備,為各類應用開拓廣闊的發展前景,包括可增強新型記憶體內運算設備的運算能力和速度,並省卻當前晶片運算中所需的運算與記憶單元間的數據傳輸,令社會邁向更高速、更具能源效益且更靈活的科技新時代。」 憑藉多項突破性成果,趙教授的研究項目早前獲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時獲得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及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項資助。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及創新

理大參與第二屆亞洲大學科技創新論壇 探討AI對教育和研究的變革性影響

理大參與2月17日至18日在東京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大學科技創新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CAIEP)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聯合主辦。 論壇旨在促進亞洲大學之間的合作與知識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並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香港的主要支持院校代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參與了探討人工智能(AI)與教育數碼化變革的圓桌會議,並強調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和技術轉移領域的重要作用。 趙教授指出,AI不僅可用作教育工具,還能促進基礎研究的創新和突破,同時有助於降低技術轉移成本。活動第二天,趙副校長主持了一場與大學領導者的對話交流。 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大學領導者,當中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早稻田大學等。 討論,探索合作機會並建立夥伴關係,以創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惠及學術界和社會。 理大致力推動轉化研究、科技創新及人才培育,並將持續與全球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以推動科技創新,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2025年2月19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創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項目協議,共同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領域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憑藉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實力和學術專長,以及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提供的重點研發資源和實驗環境,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此外,雙方將建立長期人才交流與培訓機制,包括高等人才聯合培育計劃及博士研究生實習機會,培養高科技精英以滿足未來科技發展的需求。 簽約儀式於2月19日在理大舉行,合作備忘錄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浩先生、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以及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林二維博士見證下,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李青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院長沈衛中先生簽署。 隨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長、分布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孫琳先生簽署合作項目協議。 張曼莉女士對雙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認可,並指出是次合作不僅推動香港在人工智能、6G和Web3.0等領域的科研和產業發展,透過產學研結合為香港的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還將強化香港高校和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方面的聯動。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以應對世界變局,此次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雙方將聚焦戰略性的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範疇的技術革新和應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沈衛中先生強調,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前沿科技的發展,並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移動在技術應用、產業影響及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同時推動雙方在前沿技術研究、高端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理大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將就人工智能和Web3.0兩大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雙方將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強其任務規劃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創造獨特優勢。在Web3.0方面,雙方將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利用區塊鏈技術建設分散式算力基礎設施,滿足香港大模型研發需求,推動香港金融業的創新和改革,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術上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雙方將聯同中國移動香港公司,進一步開拓衛星融合精確定位和低空經濟研究,利用5G網絡資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進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及相關行業的創新應用和發展。 此次合作意義重大,不僅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融合,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產業鏈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2025年2月19日

研究合作

20250110 - Greenland ice sheet melt behaviour-02

理大與國際專家合作運用衛星定位數據 揭示格陵蘭冰蓋融化機制 助預測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蘭冰蓋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結合各種現代大地空間測量技術,包括首次運用衛星定位數據來分析格陵蘭冰蓋基岩的垂直位移情況,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儲量,以揭示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並提供新見解和可靠依據。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發表。 格陵蘭冰蓋面積僅次於南極洲,冰原厚度大約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將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學界對於冰川水的累積、儲存及流失過程仍存在許多疑問。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與來自香港、中國內地、美國、荷蘭及比利時的科學家合作,研究格陵蘭的水文過程,包括融水儲量演變,以了解冰蓋的融化機制及其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冰蓋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導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衛星重力測量技術無法對格陵蘭的水文過程進行區域性評估。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利用以眾多衛星導航系統(GNSS)站點組成的「格陵蘭GNSS觀測網絡」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轄下「重力回溯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提供的衛星重力數據解決此難題。 研究團隊分析了其中22個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點,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連續數據,以掌握格陵蘭不同區域的融水儲量、基岩彈性變形和垂直位移情況,從而了解冰蓋融水的時空演變過程。GNSS亦有助監察氣候系統中的大規模質量變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儲存量等。 研究發現,夏季融水期間,大部分融水會暫存於冰蓋內,並於七月達到高峰,其後逐漸減少。融水導致格陵蘭GNSS站點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經歷了極端水融,分別令基岩下沉多達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顯示,大多數GNSS站點融水在冰蓋的儲存時間約為八周,但因地區而異,東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約為九周,而南部和東南部則為4.5周。隨着酷熱夏季或成常態,有效地預測高溫年份的融水儲量,對評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關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融水徑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況,團隊建議在較溫暖的年份,將預測流量上調約20%,以作更精確評估。 陳劍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協作項目已籌備多年,除了整合各種現代空間測量技術,團隊更前往偏遠極地考察,有關成果突顯了國際合作為應對嚴峻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區域氣候模型在溫暖年份的預測表現,對於評估未來幾十年的冰蓋演變、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極暖化問題等具重大意義。」

2025年2月1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