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赵汝恒:企业隐藏碳排放 ESG报告需加强评估及披露

(In Chinese Only) 【明报文章】为了响应联合国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巴黎协议》及国家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碳中和纳入施政报告,并于去年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力争2050年前达至碳中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要切实执行减碳政策及评估成效,确实评估碳排放量至关重要。笔者通过研究不同领域的碳排放数字,发现目前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内,一直没有详细表述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这部分估计占香港整体碳排放达16%至30%,不容忽视。 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范围 香港上市的公司现时每年必须提交ESG报告,披露能源及水资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环境及社会表现绩效指标。当中,气体排放范围是按照世界资源研究院/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协会所发表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企业会计与报告标准》(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框架拟定,将温室气体排放分类为三大范围,包括—— 范围一:企业拥有或控制来源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二:企业内部消耗(购买或取得的)电力、热能、冷冻及蒸气所引致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三:企业以外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上游及下游的排放,以及来自广泛活动的排放(例如雇员商旅、交通燃料及使用公司产品等)。 企业披露碳排放 欠缺准则 目前ESG报告属于自愿性披露,数据及内容取决于企业,没有统一标准,与财务报告须按监管指引公布有所不同。笔者发现,企业计算「范围三」碳排放的方法各适其适,部分企业罗列多达15种不同的「范围三」排放,并分析是否与业务有关联;有些则涵盖公干、输电和配电损耗及上游运输和配送资料;有些企业只包括耗纸量、耗水量与污水排放量。更甚的是,部分企业的ESG报告根本缺乏计算方法或「范围三」排放的数据,造成灰色地带,亦缺乏官方统计,导致企业公布的碳排放总量,一直与环保署公布的官方数字存在差异。 《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没有具体列出「范围三」的碳减排目标,或许是港府缺乏「范围三」碳排放的实际数据作出评估所致。笔者建议政府,为企业ESG报告制订「范围三」碳排放的审计方法和指引,并纳入为必须披露的数据,以更好评估及落实碳中和目标。 在各种「范围三」碳排放,有一种被隐藏的碳排放是业界正努力减少但鲜被统计,就是建筑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制造建筑物料的资源提取和制造的碳排放、建筑材料从工厂到施工现场的运输碳排放,及在施工现场的碳排放。 经济学中,建筑物属于企业或政府的资本财(capital good),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因此应纳入「范围三」。有本港地产发展商指出,混凝土、钢筋和结构钢的隐含碳排放,占了整座商业大厦的隐含碳排放近99%,而香港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占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排放量的25%至38%,比重之高是绝对不能忽视。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早已设立绿建环评,作为中立的评估系统计算建筑物隐含碳排放,旨在提高建筑效率和减少碳排放。可是,新建和租赁的建筑物碳排放属于一次过,如果计算在ESG报告内,「范围三」的碳排放数据就会显得波动,不利公众清楚理解和分析企业减排表现。如何更好地报告企业的「范围三」碳排放,将是环保和商界必须探讨的问题。 金融界参与构建ESG认证框架 香港是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笔者认为,若能建立一个包含制订标准和提供认证的企业ESG认证框架,令企业披露的数据更有公信力,在申请绿色金融相关贷款时,利息成本或较低,此举除了促进经济金融稳健发展之余,亦为企业迈向更绿色的营运模式提供更大动力,达至可持续发展。 笔者预期,开初在香港建立的ESG认证框架将包括准则制订、审计和认证;具体的绩效衡量标准,则有待进一步讨论来确立。然而,这一步有助更准确评估企业以至跨行业的碳排放,完善ESG报告,帮助投资者作出更佳的决策外,亦协助政府制订适切的减碳策略。因此,ESG认证框架必须让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及制订一套国际认可的标准。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 (原文刊载于《明报》观点)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20220923-1

理大与OPPO共同成立创新实验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科研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共同成立设于理大校园内的 「香港理工大学—OPPO联合创新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AI)影像技术及其芯片化、计算视觉、沉浸式多媒体,以及扩增/虚拟实景(AR/VR)技术等进行合作研究。OPPO计划于未来四年拨款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支持理大开展创新研究项目及资助实验室的成立和运作。 理大及OPPO将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联合科学及工程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并培养高端人才,共同推进商界和学界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以及大湾区的创新技术发展。 联合实验室签约和成立仪式于昨日(22日)以视像会议举行,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OPPO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畅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理大电子计算学系计算器视觉及图像分析讲座教授张磊教授将代表理大出任联合实验室主任。 赵汝恒教授表示: 「理大积极与本地和国际企业合作,推动知识转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合创新实验室将结合理大的应用研究实力和OPPO的行业领先优势,以促进前沿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培养优秀人才,带来社会效益。」 刘畅先生表示:「OPPO秉承着科技为人、以善天下的理念,着力研发创新技术和优秀产品,为全球用户带来至美科技的体验。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我们非常乐于与学术界携手,将产业界的洞察和经验与高校的优秀人才基础和研究能力结合起来,探索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持续、多赢的产学合作关系。」

2022年9月23日

研究合作

AMSS-PolyU-JointLab-Math-1_web

为医学图像分析丶数字经济 及智慧城市开发优化工具 理大中科院联合实验室获裘槎基金资助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中国科学院(中科院)辖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最近获裘槎基金会的「中港联合实验室研究资助 」拨款300万港元支持。理大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另分别注资37.5万元,即合共75万港元支持研究项目。 获资助研究项目名为「非线性优化理论丶算法和应用」,由两位实验室主任 ——理大应用数学系陈小君讲座教授丶中科院袁亚湘院士带领。该项目旨在对「非线性优化理论」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为数据科学丶工程和经济学中的重要应用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结合两间机构的研究优势,该项目将开发先进丶前沿的深度学习软件,利用新颖优化理论和算法,解决现存软件面对的多项问题,包括速度丶精准度丶稳健性丶复杂性。该项目并将运用模拟人工神经网路的深度学习算法,为医学图像分析丶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开发高效的优化模型和工具。 虽然预测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於经济学及智慧城市领域,但缺乏快速回应市场风险丶灾害问题的网络设计,如特定响应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该项目将充分利用数据和图像的不同特徵,为应付有关紧急情境开发快速优化演算法。 中港联合实验室研究资助 由中科院与裘槎基金会合办,旨在支持香港院校与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工作。该计划自2004年开始,每两年遴选一次,申请项目经海内外专家评审。  

2022年9月16日

奖项及成就

WILL1562

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南方电网共设「绿色安全电网联合研究院」 促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和双碳目标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网)已签署协议,共同成立「绿色安全电网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该项合作由理大建设与环境学院和工程学院牵头,旨在通过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在电力装备、绿色安全管理、智慧城市、绿色安全供电领域上建立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团队,结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跨学科技术,合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满足不断增长的洁净用电需求,兼具高安全性、开放性、适应性,亦是国家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途径。南网拟在未来五年拨款3,000万人民币,资助理大开展一系列具基础性及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理大团队的跨学科研究人员来自环境与建筑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六个学系,涵盖智慧传感、边缘计算、大数据、数值仿真、先进材料等,将专注电力装备的数字孪生技术和配电网的数字化技术,以及安全稳定技术,透过密切合作,助力电网转型升级。同时,依托联合研究院,理大团队将联合南方电网团队,积极策划、申报和参与省级和国家级重大课题,突破技术瓶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于2022年9月8日,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和南网创新管理部总经理李锐先生作为代表,并在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徐凯教授、投资推广署创新及科技主管(粤港澳大湾区)彭文俊先生、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梁勤儒先生、南网总经理王宏志先生、以及南网副总经理张文峰先生见证下,完成合作协议的签署仪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说:「理大和南网已经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天双方共同成立联合研究院,定会将合作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今后的合作中,理大研究团队将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面向智慧城市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绿色新技术研发,助力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王宏志先生说:「南方电网公司携手香港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透过联合研究院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实现产学研深度交流,助力国家电力能源行业创新发展,同时也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典范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除了联合研究课题外,这项合作还将致力于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跨学科专家,打造一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力军。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凭借不同学科专长,积极响应全球各种挑战,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此次与南网的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支持学者们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培养研究人才,推动重大科研项目。」   联合研究院院长杜亚平教授表示,「绿色安全电网联合研究院立足于多学科深度交叉和多团队密切合作,重点探索绿色安全新技术在输配用电方面的应用,着力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面对的难点,极大地推动了香港创科发展。」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南方电网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并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电网相联,供电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54亿人,供电客户1.07亿户。南方电网掌握先进与核心技术,建成并运行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2022年9月8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907-HK-Scholars-Web-Banner

理大连续十二年在「2022香江学者计划」录取最多位博士後研究员

「2022香江学者计划」共挑选出五十名来自内地院校的杰出博士後研究人员,年龄全部在35周岁以下。理大录取了其中十九人,在参与该计划的本港大学当中,资助人数居首位。这也是自该计划於2011年推出首轮以来,理大连续第十二年配对人数最多。 「香江学者计划」由香港学者协会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作举办 ,旨在汇聚两地人才及研究资源,携手培育优秀的博士後研究员,尤其是在实验科学和工程学科范畴。入围的获资助人员需於2023 年 2 月 28日或之前赴港跟随导师开展科研工作。 理大将有19名学者作为导师,指导他们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期两年。研究项目涉及多个领域∶数学丶机械工程丶物理学丶材料科学丶电子科学与技术丶土木工程丶环境科学丶医学技术丶测绘科学与技术丶化学工程丶管理科学工程等等。   理大参与学者及研究项目名单: 导师 研究项目 乔中华教授 应用数学系 求解梯度流问题的高阶数值方法 戴吉岩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先进的薄膜储能材料 成利教授(讲座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 工程学院副院长 用於降震减噪以及结构健康检测应用的声与结构波的操纵与控制 蔡逸思博士(副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 使用薄而智能的材料控制飞机发动机噪音 唐辉博士(副系主任丶副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 流体力学的机器学习方法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基於新型钙钛矿材料的高性能光电器件研究 柯少荣教授 电机工程学系 先进功能及智能材料於新兴传感丶吸收丶催化和能源的应用研究 安亮博士(副教授) 电机工程学系 电化学能源系统 肖赋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建筑及环境学院副院长 面向碳中和的智慧建筑管理技术的研发 许昭教授 电机工程学系 双碳转型下未来电力系统的控制与分析 柴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理学院副院长 基於二维材料的纳米电子器件研究 杨洪兴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应用於零碳建筑具有蓄能功能的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研究 余涛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基於纤维复材的新型组合结构 刘志赵教授(副系主任) 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用北斗和GPS卫星观测技术理解台风期间水汽特征以支持气象预报 曾超华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厨馀增值回收为高价值产品 冷真博士(副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不同类型的旧改性沥青路面材料高性能再生关键技术 王韬教授(讲座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活性溴对冬季空气质素影响的野外观测和实验室研究 蔡璟教授 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 癌症放射治疗大数据多组学分析 叶恒青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 管理科学应用於健康服务

2022年9月7日

奖项及成就

Meeting_3

招商局集团参访香港理工大学 展开科技创新深入交流

        2022年9月6日下午,招商局集团(招商局)副总经理邓仁杰先生及其团队参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双方就校企科技创新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         赵汝恒教授于交流会上介绍了理大科研重点领域,包括绿色建筑、生物科技、计算机科技等。他表示:「理大的卓越科研备受肯定,在获取研究经费方面表现突出,2021/22年度取得外部研究经费比2019/20年度多出近一倍。理大致力追求具影响力的研究,透过与本地和国际企业合作,应对各种社会问题。」赵教授期望透过是次的交流,理大与招商局继续加强合作,共同为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作出贡献。         邓仁杰向理大表示感谢。他表示:「招商局积极参与香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传统产业与科技紧密结合,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未来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物流、绿色建筑、生命健康等新技术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域有较强的科技研发需求。理大是香港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具有研究资源丰富和连接世界科技资源的优势,希望通过双方交流合作,结合招商局的产业场景和科技需求与理大的研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香港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            招商局团队亦参观了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智能城市与空间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了解更多关于智慧铁路科技、现代钢结构工程和智能城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9月6日

活动

20220907-non-pair-Web-Banner

PolyU approves funding of over HK$50 million to support eight research centr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recently approved a total grant of HKD 50.75m to support eight Research Centres, including five new and three existing centres, to develop new research niche areas and further enhance some focused research areas. Each centre will have one-off funding support of HKD 7.5 million, including matching funds from their departments, schools or faculties for a period of 3 year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new research centres will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capacity as well as enhance our research visibilit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Chairman of the Research Committee, said, “Each of these funded centres has a solid and complementary base of expertise and is committed to conducting impactful research. The newly established centres specialising in different fields will generate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synthesise and addres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 PolyU will continue to spare no effort in suppor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xpanding our talent pool.” The five newly set up Research Centr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Colour, Imaging, and Metaverse Research Centre, led by Dr Minchen Tommy W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t aims to carry out high-impact fundamental research about human vision, colour and imaging science, develop algorithms and solutions for systems, and be a pioneer in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to use metaverse for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re for Blockchain Technology, led by Dr Xiapu Daniel LU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It is dedicated to tackling fundamental problems at different layers of blockchain systems and cross-layer research issues. It will explore strategic application areas, like blockchain-empowered smart cities, blockchain for finance, and blockchain-enabled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Centre for Carbon-Strategic Catalysis, led by Dr Bolong HU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It aims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to achieve more impactful outputs on the advanced catalyst design and synthesi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ith a long-term vision of 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Research Centre for Future (Caring) Mobility, led by Prof. Stephen Jia WANG, School of Design It represents a vision of cutting-edge “STEAM” (STEM + Art & Design) and an innovative design approach emphasising on living, caring, and wellbeing under various mobility scenarios. It is determined to tackle real-world challenges such as future caring in transportation, automobile cybersecurity, smart city fluidity, and more. Research Centre for Quantitative Finance, led by Prof. Min DAI, Chair Professor in Applied Statistics and Financial Mathematics,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t will focus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three topical areas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including pricing and hedging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technology, which ar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hub. The three existing Research Centr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Peking University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Social Work Research Centre, led by Dr Hok Bun Ben K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It focuses on social work,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Chinese context. Peking University has awarded it twice as one of the best research centres in social sciences. Four significant policy areas will be examined: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Urban Integration, Made in China 2025, and Belt and Road. Research Centre for Data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d by Prof. Qing LI, Chair Professor (Data Science) and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and Prof. Lei ZHANG, Chair Professor of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Analysis,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It aims to develop high-impact and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algorithms in fundamental data science and AI technologies, computer vis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data analytics. It will also create three specific strategies applications: event discovery, smar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etaverse. Research Centre for Gerontology and Family Studies, led by Dr Xue BA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betterment of the ageing society, it focuses on older adults’ social participation, lifelong learning, family functioning, health and quality of later life, etc., aiming to generate effective models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that can be shared with service providers and policymakers to enhance the relevant services and policies.  

2022年9月2日

奖项及成就

20220902-Smart-Traffic-Web-Banner

理大两项研究获智慧交通基金第五批资助

运输署公布,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员会已批出第五批共四个资助项目。当中,两项研究项目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合共获拨款约266万港元支持。 基於无线信道状态资讯学习的公共运输车辆载客量统计系统 由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何宏禧博士带领研究。此项目旨在透过无线信道状态资讯(CSI)深度学习,研发一套高效率及可靠的公共运输车辆载客量统计系统。 开发一套辅以扩充实境的平视显示器的驾驶策略推荐机制 由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郑湃博士带领研究。此项目旨在开发一套运用扩充实境技术的平视显示器机制,透过视觉推理技术,识别驾驶场景以推荐驾驶策略。 智慧交通基金自成立以来共批出二十一个项目,当中理大获资助项目数量占当中九项。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基於无线信道状态资讯学习的公共运输车辆载客量统计系统 何宏禧博士 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 开发一套辅以扩充实境的平视显示器的驾驶策略推荐机制 郑湃博士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 香港桥面效率和安全性的智能评估 Tarek ZAYED教授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 运用车联网技术及动态交通丶电网和能源资讯,研发零排放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 曹孙亮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在探测器故障时运用深度学习预测行车速度和交通流量 锺金鑫教授 电机工程学系 基於多源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空置泊车位预测理论研究及应用 马玮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基於三维地理空间模型的模拟驾驶道路安全评估方法 施能艺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全路网交通速度及车流估算器 林兴强教授丶工程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研究以驾驶者行为及心理状况变化为基础的实时数据驱动 智能自动化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伍淦鸿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2022年9月2日

奖项及成就

WILL8408

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学术研讨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2022年8月29-30日举办了「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学术研讨会」开幕典礼及线上线下会议,吸引超过100位学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永涛主任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刘懋洲二级巡视员线上出席主礼。张主任於致辞时表示,此次研讨会为两地专家围绕碳中和的智慧型健康都市的重要议题,提供科研交流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平台,持续推动和促进两地学者在该交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他亦指出NSFC高度重视内地与香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并介绍了2022年香港科研人员可直接获NSFC支持的途径,即继续通过香港高校的11家内地研究机构直接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也可通过香港大学等6家在港依托单位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港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刘巡视员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表示香港中联办教科部将继续大力支持内地与香港的创新科技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港澳台办等部门与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在内的香港高校继续举办更多学术交流活动,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实现长期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现场出席主礼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院士与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徐海山先生。滕校长指理大在2021年成立高等研究院,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积极回应全球包括气候变化丶人口老化丶粮食短缺等的各种挑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了配合国家实现「碳中和」,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必不可少,滕校长希望两日的研讨会上两地学者们的报告和分享,能够为「智慧零碳都市」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考。徐总裁认为,研讨会在今年持续举办,结合两地的学术智慧,是对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时重点讲话中的良性回应。香港特区成立二十五年以来作为国家对外窗口,拥有基础学术研究丶科技应用创新丶国际金融地位丶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优势。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使香港得以聚集大湾区和全球各地的创新资源,提升学术研究的竞争力。徐总裁并代表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再次感谢基金委和理大,期望日後三方有更密切合作。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两地16所大学共33位知名学者分享研究成果。研讨会共分五个分题,分别为「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丶「低碳土地与城市发展」丶「面向碳中和的高密度城市智慧和能源柔性建筑关键技术」丶「智慧城市:面向未来」和「碳中和建筑材料」。研讨会筹委会主席丶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於典礼上预告,第二天研讨会下午时段将设圆桌会议环节,届时会将讨论成果汇编成册。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资助香港院校与内地科研人员召开了41个学术研讨会和7次前沿学科发展论坛,极大地促进了香港与内地学者之间的交流。2022年度3场研讨会将於8月丶10月及11月分别由香港理工大学丶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主办。  

2022年8月30日

活动

20220805PolyUScientistDrRenJingzhengWinsthe2022APECSciencePrizeforInnovationResearchandEducationWebs

理大科学家任竞争博士荣获亚太经合组织的科学创新丶研究及教育奖2022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任竞争博士,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致力开拓前沿研究和提出创新方案,荣获2022年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科学创新丶研究及教育奖。该奖项肯定了任博士的杰出科研成就,并表扬他致力与其他APEC成员经济体的科学家合作。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十年内有两名年轻科学家获此殊荣。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任博士,并表示:「理大致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前沿研究。任博士身兼理大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RCRE)的成员,通过其极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推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巨大贡献。学校为我们的年轻学者感到骄傲,他们专注开拓和应用创新的解决方案,为社会丶亚太地区和世界带来进步。」 该奖今年主题是「创新实现经济丶环境丶社会目标」,任博士获得APEC科技创新政策夥伴关系机制(PPSTI)代表的充分认可,在13位出色的提名者之中脱颖而出。颁奖仪式於8月21日在泰国清迈举行。 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涵盖「转废为能」丶循环经济丶产业生态学丶过程系统工程等。首创同步考虑经济丶环境和社会目标的「可持续性导向的决策与优化」,任博士及其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兴趣,其研究成果可应用於复杂工业系统的可持续设计与优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节能减排,医疗废弃物和污水污泥的增值化利用,以及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或增值产品。 任博士表示∶「我很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我十分感谢同事丶学系及学校的支援。我倍受鼓舞,更感应该继续坚持我所做的——以系统思维来解决工业系统中的能源环境问题,及以创新的方式来同时实现经济丶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性。」 此外,其开发的决策支持工具能够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同时考虑经济丶环境丶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性目标,能够辅助APEC成员经济体顺利实现生物经济丶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转型。除了与APEC成员经济体的科学家广泛合作外,他亦计画将「复杂工业系统生态化的科学决策」这一理念与「转废为能」工艺推广到APEC成员经济体的高能耗产业和废弃物利用行业,以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任博士谈到未来目标,「我热衷於将『硬技术』与『软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突破传统工业思维的局限,致力於开发碳中和及零废导向的复杂工业系统跨尺度全域决策理论体系,推动实现工业系统零碳排放和废弃物的100%资源化利用。」 优秀的学术表现是提名要求之一。任博士已经发表了180多篇期刊论文丶1本专着;有11篇论文入选Top 1% ESI高被引论文。加入理大以来,任博士於2020和2021连续两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名单。 APEC的科学创新丶研究及教育奖,旨在嘉许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表扬他们卓越的研究成就丶学术论着优秀,以及致力与APEC成员经济体的科学家合作。

2022年8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