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20617

理大再多兩項研究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智慧交通基金近日公布批出第四批共三個項目,總資助金額約1370萬港元。當中,有兩項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獲撥款約1030萬港元。這兩個項目都致力於透過智能科技提升道路安全及交通便利,包括橋面安全評估及電動車輛充電管理系統。該基金自2020-21年度成立以來共批出十七個項目,當中理大獲資助項目數量排第一位,佔當中七項。 香港橋面效率和安全性的智能評估 由建築及房地產學系Tarek ZAYED教授帶領研究。此項目旨在開發一套多層檢查方法,探測混凝土橋面的表面及地下缺陷;並會開發一套使用無損評估技術建立的橋面智能效率評估模型,以提升道路安全。 運用車聯網技術及動態交通、電網和能源資訊,研發零排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智能充電系統 由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曹孫亮博士帶領研究。此項目旨在建立一個智能充電能源管理系統,用以推薦電動車輛充電的地點、時間、和充電模式,以減少尋找充電設施的車程。 運輸署轄下的智慧交通基金,為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受資助的創科項目須符合相關政府政策,包括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香港智慧出行路線圖》,以便在香港推廣智慧出行。

2022年6月21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614-YIRA News Banner_Main Banner Option 2

理大舉行首屆「青年創新研究者獎」表揚有傑出表現的六名年輕創新者

理大舉行首屆「青年創新研究者獎」表揚有傑出表現的六名年輕創新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追求及創造卓越研究,提出實際可行的創新科技及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並培育年輕人才。理大首次舉辦的「2022青年創新研究者獎」,旨在表揚理大35歲以下的年輕研究人員,肯定他們的創新研究為社會及經濟帶來正面影響,並著實推動科研進步,轉化技術為社會建設更美好將來。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擔任今次獎項評審委員之一,「很高興看到理大的年輕創新者,在追求創新及研究上一直如斯熱情及堅毅。通過這個獎項,不僅表彰具有高度潛力的年輕人才,更希望鼓勵和培養校內的創新精神,激勵更多新的科學發現,造福社會及世界。藉此祝賀獲獎者,並向所有參與者表示感謝。」   首屆「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共有六名得獎年輕學者,分別來自不同學科,研究領域及其應用層面廣泛。請參閱以下詳情︰ 得獎者 / 職位 學院/部門 研究領域 梁敬池 博士 助理教授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光響應兩親分子的超分子機器人系統 魏敏晨 博士 副教授 建設及環境學院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基於人眼視覺感知的照明與影像系統解決方案 陳子斌 博士 助理教授 工程學院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基於新一代存儲器應用的鐵電材料研發 Daniel Keith Elkin 先生 助理教授 設計學院 大澳行人交通監測項目、棚屋三維掃描項目、擬建大嶼山保育基金鄉村振興項目 勞子桓 博士 助理教授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基於能源和可持續應用的多核固體原子催化劑 陳思 博士 助理教授 人文學院 中文及雙語學系 自閉症兒童的機器人輔助訓練  

2022年6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BOWL0878 news

理大與盈科瑞(香港)合作研發以中醫藥爲本的新藥

理大擁有強大的中醫藥科研團隊。香港理工大學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與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宣佈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盈科瑞創新藥物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獲盈科瑞(香港)慷慨支持一千萬港幣,旨在未來五年開發以中醫藥爲本的創新藥物,防治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失智和眼部疾病。 雙方於2022年6月15日在理大舉行合作協儀簽署儀式,象徵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趙汝恒教授與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春暉博士在理大校園簽署合作協議。見證人包括:理大副常務及學務副校長 黃永德教授、副校長 (教學) 黃國賢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 陳清焰教授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 黃維揚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 周銘祥教授、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黃文秀教授、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 于風娟博士及線上見證的盈科瑞代表:北京盈科瑞創新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保獻教授、總裁 張宏武先生及盈科瑞(橫琴)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毅生教授、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扈靖博士。 希望通過與盈科瑞緊密合作,聯合實驗室能結合國家整體發展,把握戰略機遇,在醫療和醫藥行業需求激增的情況下,進一步推進藥物開發和研究。 關於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立於 2021 年 10 月,是香港理工大學的高等研究平台。中心匯集來自七個部門超過四十位科研人才,致力推動影響深遠的跨學科中醫藥研究,為闡明傳統中醫藥理論以及提供科學實證,促進學界、業界及公眾對傳統中醫藥的理解。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rcmi ,了解更多資訊。 關於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 盈科瑞集團是一家集研發設計、中試孵化、成果轉化於一體的新藥研發機構。公司總部位於北京昌平區中科雲穀園,是國內具有中藥特色優勢的新藥研發機構。盈科瑞集團致力於新藥研發二十年,目前已形成自主研發為主,同時開展對外項目承接、技術諮詢與服務的多業務運營和管理模式。公司在國內下設多家子公司,業務包括中藥版塊、化藥創新藥版塊、醫學版塊、中試生產和國際業務五大版塊;建立了涵蓋立項、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註冊申報及產業化等全鏈條研發體系;搭建了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新藥、經典名方、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四大研發中心,建設了多個新製劑技術平臺。 未來計劃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重點活動,天然藥物研討會(Botanical Symposium),將於2022年12月2日以混合模式舉行。屆時國際及國內知名學者,將聯同理大科研人才,分享科研結果、探索以創新手法進行中醫藥臨牀及臨牀前研究的趨勢和機遇。 活動詳情將於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公佈,敬請期待!

2022年6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20220614 - MTR MoU

港鐵公司、港鐵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三方合作 專注鐵路科技應用及智能維修方案研發

港鐵公司及港鐵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備忘錄」),建立夥伴關係,為期三年的合作計劃會專注研發先進創新的鐵路科技,以及推動智慧鐵路資產及車務管理和智能維修。 備忘錄為三方訂立了探討創新方案及科技應用的框架,憑藉港鐵公司及港鐵學院在鐵路方面的專長,以及理大在智慧鐵路科技的實力,進一步利用智能遙感技術提升鐵路營運及智能維修的表現。合作範圍包括探索監察鐵路資產及評估資產狀態的智慧方案、探索成立鐵路科技應用聯合實驗室,以及進行與改善車務營運環境相關的研究項目,例如車站人流管理等。 備忘錄在港鐵公司主席歐陽伯權博士及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見證下,由港鐵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博士、港鐵學院署任校長鄭惠貞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簽署。 港鐵公司主席歐陽伯權博士表示:「港鐵公司積極推動『變.造未來』的企業策略,在各服務和營運範疇積極應用科技。公司銳意在應用創新科技投放大量資源,並希望透過與大專院校合作,促進香港的智慧鐵路發展,讓香港繼續前行。」 港鐵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博士說:「港鐵一直致力在不同範疇持續提供優質服務。我們十分期待與理大這間在鐵路科技方面擁有卓越學術及研究成就的院校合作,共同研發智慧方案及應用為本的新科技,以進一步提升服務質素。我們亦期望是次合作可以為青年人才創造機會,鼓勵他們運用創意及創新能力。」 港鐵公司、港鐵學院與理大多年來一直在鐵路科技及發展鐵路工程專業知識等領域合作,包括開展在港鐵鐵路路軌範圍應用光纖傳感技術項目研發。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我們十分高興與港鐵公司進一步發展合作夥伴關係。理大一向十分重視科研,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並與業界緊密合作,在不同領域研究創新,回應社會的需要。」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指:「我深信理大在智慧鐵路和智慧城市的科研實力,透過今天與港鐵公司和港鐵學院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將可以獲得更多應用轉化的機會,推動智慧鐵路科技創新,為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福祉作出貢獻。」 港鐵公司已為未來幾年預留超過三億港元用作投資於初創企業,未來亦會繼續為同類型的項目撥款。

2022年6月14日

研究合作

IMG_2823

「眼視覺研究中心」正式開幕 引領香港眼睛健康研究

致力解決視力受損問題 以改善全球數以億計人士生活質素 香港,2022年6月9日 – 「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今日宣布正式開幕。為改善人類健康及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中心致力研發創新科技及獨特治療方案,協助大眾預防視力受損並維持視覺健康。CEVR是全球首個同時針對五大領域進行研究的眼科及視力研究中心,五大領域包括:近視及眼睛生長、眼科藥物研發和傳輸、視力改進、淚液膜和眼表層,以及先進眼視光技術。在香港特區政府旗艦創科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全力支持下,CEVR將利用香港在科研的專長及創業生態系統的優勢,吸納和培訓頂尖科研人才,以成為全球的眼視覺研究先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同為眼視覺科學及眼睛健康研究的翹楚,透過兩所大學的合作,促進跨學科交流之餘,亦同時提升CEVR的科研實力及創新應用,以應對眼睛及視覺健康方面的種種挑戰。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樂見「眼視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他表示︰「理大深明先進眼視光技術方面的研究,對預防視力缺失及維護視覺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很榮幸能與一眾視光學、眼視覺科學、生物技術科學,康復治療科學及神經科學專家合作,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支持下,攜手成立『眼視覺研究中心』。期待在不久將來,團隊能於眼視覺健康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研究成果。」 CEVR行政總裁暨科研總監Ben Thompson教授表示:「全球有逾20億人受到視力障礙的影響,但當中近半個案是可以預防或有待處理。CEVR的科研,旨在協助預防全球人口老化引致的視力受損問題、維護大眾的視覺健康。我們透過集合來自理大及滑鐵盧大學的頂尖研究人才,發揮協同效應,以推展相關研發工作,冀能在創新視覺健康治療方案方面取得初步進展。在特區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們有信心能進一步推動環球科研合作,為本地創科界帶來更多機遇,同時培育新一代人才,協助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樞紐。」 CEVR營運總裁暨副科研總監杜嗣河教授表示:「為了研發獨特的科技,以及制訂全面而具應用價值的治療方案,CEVR一直積極推動跨學科研究合作。我們所進行的眼睛健康研究與技術部署具有無限潛力,不但能更妥善應對視覺障礙人士的需求及挑戰,亦有助提升整體視覺健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利用理大及滑鐵盧大學合作帶來的協同效應,推動更多先進研究計劃及創新項目,為大眾解決視力問題,讓全球數以億計人士的生活質素得以改善。」 CEVR在其五大重點研究領域下,已經開展共25項別具潛力的研究項目,以解決維持眼睛及視覺健康所面臨的逼切需求及挑戰。 近視及眼睛生長 此項研究集中處理全球日益嚴重的近視問題,當中尤以亞洲地區為甚。隨着近視愈趨普遍,程度亦日益加深,患者視覺受損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儘管近年情況有所改善,但預防水平仍未如理想,而近視成因至今仍未明。相關研究旨在尋找有效方法以減慢、預防或逆轉近視加深,從而減少由近視引起的病變,維持眼睛健康。有關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及層面,包括屈光、眼部生物測量、眼部成像、像差測量、分子生物學、組織學及藥理學,以及視網膜電圖等。 眼部藥物研發和傳輸 此項研究主要回應在眼睛健康領域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涉及消除眼部藥物傳輸的障礙,讓藥物在治療過程中能順利輸送至眼球後方的玻璃體或視網膜。眼部藥物傳輸仍是藥物科研人員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儘管滴用眼藥水仍是最便利的眼部藥物傳輸配方,但一般只限於眼前節使用,而不適用於眼後節的藥物輸送。因此,項目旨在設計及制訂嶄新藥物傳輸配方,並研究其特性,讓有關配方既可針對青光眼等眼前節疾病,亦能治療如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後節疾病。 視力改進 此項視力改進研究針對如何保留及改善視力,對於解決一系列風險日增的長者視力問題至關重要。其中,老花正是視光師最常處理的視力障礙問題之一,大部份老花患者為55歲以上,他們會受到近距離物件對焦困難所影響。此項研究旨在研發嶄新科技,幫助長者以及因視力發展異常而導致弱視的人士保留和改善視力。 淚液膜和眼表層 此項研究致力解決全球患病率與日俱增的乾眼症 (Dry Eye Disease,DED),當中尤以亞洲患者為甚,他們的發病率較其他地區高出 2至3 倍,原因未明。乾眼症會引致患者眼部疼痛,為日常活動帶來不便,導致他們整體健康欠佳,生活質素下降甚至產生抑鬱。乾眼症是眼科醫生最常診治的病症之一,並需要長期治理。此項研究旨在分析亞洲人眼表層樣本的生物化學特徵,藉此識別可用於診斷、預防以至治療乾眼症的嶄新標誌性藥物。 先進眼視光技術 此項研究及相關技術旨在開發一個專用流程,從而深入了解驗光和視覺科學,並進行涵蓋整個視覺系統健康的專業實踐及領先研究。先進驗光技術研究對維持老化人口的視覺健康至關重要。此項研究以開發、驗證及商品化可用於評估長者眼睛和視覺健康的嶄新技術為目的。 關於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 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由香港理工大學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成立,坐落於香港沙田科學園,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研發實驗室之一。中心的五個重點研究範疇分別為:近視及眼睛生長、眼科藥物研發和傳輸、視力改進、淚液膜和眼表層,以及先進眼視光技術。中心的使命,是運用創新科技,協助長者預防視覺受損,並維持視力健康。 關於滑鐵盧大學 滑鐵盧大學作為領先的環球創新樞紐,致力推動加拿大以至全球經濟及社會繁榮。擁有逾41,000名學生的滑鐵盧大學,坐擁世界最龐大的合作教育人才管道,以顛覆性研究與科技,以及獨有創業文化見稱,並憑藉其各項優勢,建立多元夥伴合作關係及解決方案,以應付當前及未來的種種挑戰。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參閱uwaterloo.ca。

2022年6月9日

研究及創新

20220602-Seven-young-researchers-supported-by-RGC-Postdoctoral-Fellowship-Scheme

Seven young researchers supported by RGC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 to further research excellence at PolyU

Seven young research talents from PolyU’s nominations are awarded in the RGC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 (PDFS) 2022/23 funding exercise. The PDFS fosters doctoral graduates in pursuing career in research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University and its researchers riding on their domain expertise. Professor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congratulated all awardees and said, “We are pleased with this encouraging results and welcome these young researchers to further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well as build 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areers in Hong Kong. PolyU’s research seeks to expand human knowledge, address various societal challenges and we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I&T talents.” List of RGC Awardees: Dr GUO Yanpeng,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Project title: In-situ fundamental studies of Zn plating/stripping behavior towards high-capacity Zn batteries with high cycling stability Dr CHEN Gao,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Project title: Exsolving nanoalloys from perovskite matrix for plasmon-mediated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small molecules Dr ZHANG Qi,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On the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natural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 and multi-physics coupling in gas production Dr VUPPALADADIYAM Arun Krishna,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Construction of a Metabolite Driven Deep Solvent-Catalytic Biorefinery System for Lignin Valorization from Refuse-Derived Biomass Dr TARIQ Salman, 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Project tit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Modelling of Water Pipe Failure Risk Dr SHI Jingyu,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title: A hybrid nanoplatform for imaging-guided combinatorial phot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 Dr HEUNG Ho Lam,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Project title: Optimizing motor recovery of paretic upper limb with the innovative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triggered wearable robotic glove during the golden period for stroke recovery PDFS as a yearly exercise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50 awardees for 36 months of full-time appointment as postdoctoral fellows at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funded universities, and cover all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is divided into two broad academic streams: (i)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Business Studies; and (ii) Science,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2年6月2日

其他

3

理大成功研發模仿人類眼睛適應能力的先進視覺傳感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南韓延世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取得科研突破,他們研發的光傳感器能仿效甚至超越人類視網膜對不同亮度的適應力,有望為未來無人駕駛車輛和工業用攝影機配備媲美人類的視力。 帶領研究的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兼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助理院長柴揚博士說:「新傳感器能大大提升機器視覺系統,令各種影像分析和辨識任務有更佳表現。」 機器視覺系統通常由多部攝影機和計算單元組成,透過擷取和處理影像進行例如面部辨識等任務。此類系統需要運用精密的電路和複雜的演算法,才能在各種照明條件下「看得到」物件。然而,同類系統很少具備足夠效能來實時處理大量視覺資訊,難以與人腦相比。 柴博士團隊研發的全新仿生(bioinspired)傳感器或可為以上難題提供答案——以傳感器直接適應光暗,減少依賴後台運算。新傳感器仿效人類眼睛能適應不同亮度,就如肉眼可在極暗至極亮的照明條件下準確辨識各種物件。 柴博士解釋說:「人的瞳孔有助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量,而適應亮度則主要由視網膜細胞負責。」天然光強度的範圍廣達 280 分貝,而傳統矽基傳感器的適應範圍僅有 70 分貝。柴博士團隊研發的新傳感器有效範圍則高達 199 分貝,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相對之下,人類視網膜能適應強光至弱光亮度的環境,範圍約為 160 分貝。 為實現上述表現,研究團隊首先利用一種具有獨特電學和光學特性的半導體二硫化鉬,製成近乎原子厚度的雙層超薄膜,並以此研製出用來探測光線的光電晶體管;再在雙層薄膜中引入「電荷陷阱態」,控制偵測光線的能力。 每一個仿生視覺傳感器均由這種光電晶體管的陣列組成。它們能模仿人類肉眼內分別負責偵測暗光和強光的視桿和視錐細胞。因此,傳感器能在各種照明環境下偵測不同物件,也能因應不同亮度進行轉換與適應,範圍更勝人類眼睛。 應用在光電晶體管的「電荷陷阱態」其實是固體晶體結構中的雜質或缺陷,用來限制電荷移動。研究人員說: 「這些陷阱態令光資訊得以儲存,並在小至每一個像素,動態調節設備的光電特性。」陷阱態通過控制電子移動,能精確調整光電晶體管傳導的電量,從而控制設備的光敏性,即其偵測光線的能力。 柴博士表示:「新的傳感器可降低硬件複雜度,並且在不同光暗下大幅提高影像對比,從而提供高效影像辨識。」 此嶄新的仿生視覺傳感器將推動新一代人工視覺系統的應用,不但可於自動駕駛車輛和製造業應用方面發揮功效,也可在邊緣運算和物聯網中找到其他令人雀躍的新應用。 這項研究已刊載於 《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 學刊。

2022年5月31日

獎項及成就

20220527-Baidu-AI-Chinese-Young-Scholars_Website

理大兩名學者當選百度AI 華人青年學者榜(AI+X)世界五十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兩位青年學者,入選由互聯網公司百度發布的AI 華人青年學者榜(AI+X)。他們分別憑藉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表現,如智能製造、工程信息、自動駕駛、機器人等研究,在全球華人學者當中脫穎而出,與來自世界知名學府及機構的傑出青年學者當選五十強。 鄭湃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鄭湃博士獲黃鐵城智能機器人青年學者席,是數字化服務實驗室以及工業人工智能數字化服務團隊 (RAIDS) 負責人。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智能協作機器人、智能產品服務系統、智能製造系統等。他目前帶領的RAIDS研究團隊有三名博士後研究員、六名博士研究生、及四名研究助理,致力推動面向未來「人- 信息- 物理系统融合(HCPs)」的網絡化、數字化、服務化、智能化製造範式。另外,鄭博士在多份工業與製造工程領域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身兼副主編或編委,包括︰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孫宇翔博士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孫宇翔博士於2020年加入理大,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移動機器人、深度學習、自主系統等。他目前帶領的理大自主系統實驗室(PolyU-ASL)有一名博士後研究員、七名博士研究生、及兩名碩士研究生,致力於研究先進的機器人感知、規劃及控制系統,推動自動駕駛以及移動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另外,孫博士目前在國際頂尖的機器人期刊和會議擔任副編輯,包括︰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R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AI 華人青年學者榜單由百度人才智庫(TIC)、百度學術、天津大學複雜管理系統實驗室、中國科大國金院商業智能中心聯合發佈,旨在鼓勵人工智能及其交叉領域的青年學者做出更多有影響力的成果,挖掘兼具「厚度」和「高度」的中國青年技術領袖。 據百度今年發布AI 華人青年學者榜單,由 AI 華人青年學者榜(經典領域)和 AI 華人青年學者榜(AI+X)兩部分組成,基於186963篇論文和89324名學者資料,從學術水準、學術影響力、學術潛力指數三方面,在全球評選出150名貢獻出眾的華人青年。其中,AI 華人青年學者榜(AI+X)是針對自動駕駛、機器人、量子計算、隱私安全、生物計算、城市計算、智能管理等多個 AI 驅動的前沿交叉領域,遴選出50名高潛力青年學者,來自全球頂尖學府及機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Google、Facebook等。

2022年5月25日

獎項及成就

Final Picture Opening Ceremony

PolyHack 2022

Over 100 participants around the world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PolyHack 2022 organized by a group of ambitious PolyU students held on 21st May 2022 (Sat). The theme of this global hackathon is Life in 4.0 featuring 3 major domains namely Blockchain, FinTech and Smart City. In the 2-week event, participants will solve 11 problems and shape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that elevates human’s experience.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was delighted and impressed by this student-led I&T activity which provides young talents a platform to implement their creative ideas and also encourages the participants to equip themselves for the challenges in new era. The University is committed to nurturing tomorrow’s leaders through a holistic education by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opportunities and supports to them. PolyHack is a global virtual hackathon organised by the Google Developer Student Club of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t brings young talents' imaginations into reality and help they grow.  For more about PolyHack 2022, please visit polyhack.net

2022年5月21日

活動

DSC07309

理大與華為深化人工智能科研合作 携手培育創科人才

理大與華為深化人工智能科研合作 携手培育創科人才 創新及科技研究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業界與學術機構的攜手合作更是創科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與華為香港今天於華為「亞太數字創新峰會」上簽訂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學術合作交流及人才培育,共同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   會上,華為亞太企業業務部副總裁何維治先生與理大副校長 (研究及創新) 趙汝恒教授進行合作備忘錄簽訂儀式。理大將發揮其學術優勢,結合華為的資訊技術專長,一起建設人工智能研究平台,展示共同創造的科研成果並拓展應用層面,攜手打造人工智能生態體系。而年輕科研人才培育亦是雙方的共同目標,透過於理大設立華為ICT學院,雙方將共同制定就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範疇的人才培育計劃,並提供相關技術培訓課程,為本港求才若渴的創科界做好人才培訓準備。   華為亞太企業業務部副總裁何維治先生表示:「過去多年,華為與理大於學術研究上合作無間,包括應用物理系採用華為的HPC解決方案並用於能源材料研究中;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採用華為昇騰AI計算平台,以AI協助醫學的輔助診斷等。憑藉雙方的努力,已在多個研究領域上取得顯著成果。我們很高興並期望透過是次深化合作,進一步實現產教融合,並計劃在理大開設華為ICT學院,為年輕學子提供實踐機會,當中包括安排競賽等活動,讓他們對創科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創科人才培養作出貢獻,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理大副校長 (研究及創新) 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見證理大與華為展開又一深層次合作,攜手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將企校合作推向新里程。雙方除了在理大開設華為ICT學院,提供教學、認證和就業支援外,亦會與本校應用物理學系建立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用於科學研究和行業創新。這份合作備忘錄將結合理大在應用研究方面的創新和華為的行業領先優勢,推進具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促進行業應用和技術突破,造福社會。」   未來,理大與華為香港將繼續緊密合作,發揮雙方所長,推動香港創科研究及人才培育,促進本地科技生態系統建設。

2022年5月20日

研究合作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