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21104-Efficient and Scalable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ors Made From Ionic Hydrogel_Web Banner-01

理大研發全天候適用離子凝膠濕氣發電機 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及促進社會綠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和開發簡單高效的綠色能源轉換技術具有重大意義,亦可滿足與日俱增的電能需求。濕氣發電機(MEG)是能源研究的新焦點,它利用大氣環境濕氣中的能量直接產生電能,不會衍生污染物及排放有害氣體。 實用綠色能源 然而,現時大多數的濕氣發電機(MEGs)輸出間歇性的電信號和低電流阻礙了實際應用,在實現大規模集成和應用上仍處於研究的瓶頸。為打破這些侷限,理大研究團隊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陶肖明教授帶領,開發了一種高效、靈活及全天候適用的離子凝膠濕氣發電機 (ionic hydrogel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or, IHMEG)。 IHMEG能夠高效收集空氣中的水汽直接轉換成電能,表現出色並且適用於廣泛的氣候環境(相對濕度10%-85%和溫度-24-60°C的範圍)。而香港全年濕度處於40%-90%中,IHMEG提供了一個具前景的綠色能源。 高適用性能源 離子凝膠作為發電材料,利用其吸濕能力和快速離子傳輸的特性,實現了高效的電流密度和能量產出。 IHMEG設備不僅可以穩定輸出直流電壓0.8 V超過1000小時,還能產出高電流密度 (0.24 mA cm−2) 和突出的輸出功率密度(35 µW cm−2)。 更重要的是,IHMEG設備能大規模地集成獲得210V的電能輸出,並成功為許多微電子設備供電,包括計數機、能量錶帶、電子墨水屏、LED燈陣列。為促成進一步實際應用,IHMEG成功用於毫米級電鍍金屬鎳 (Ni) 結構裝置,此進展證明了具足夠能量IHMEG的可擴展實際應用。 此外,IHMEG在直流 (DC) 電源設備的應用上,可根據操作要求,設計和製造輕易地將多個 IHMEG單元串聯、並聯或組合起來。在水汽發電研究的進展上,這種凝膠型的濕氣發電機製備工藝簡單,價格便宜,可實現柔性集成,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和自供電的可穿戴電子系統等領域具普及的應用前景。 有關研究以“Ionic Hydrogel for Efficient and Scalable Moisture-Electric Generation”為題,已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畢業生楊素。

2022年10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014-Health-and-Medical-Research-Fund_Web-Banner

PolyU awarded with 19 Projects by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in 2020 Exercis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received the funding support o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in 2020 Exercise for 19 projects, with total amount of HK$19.26 million granted by the Health Bureau.  PolyU’s 19 awarded projects by the HMRH have demonstrated our strength in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healthcare in the society. These awarded projects cover a wide spectrum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nursing care and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s.  In times of COVID 19, some researches addres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car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better health supports. The research projects look into not only medical technology like development of e-therapy, or online therapy, in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but also public healthcare like telecare consultation support for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Professor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said, “PolyU takes pride in our researchers to creat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medical research and healthcare promotion. Our research projects aim to promote good health and enhance medical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population health and fostering medical advancement.” About HMR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ealth Bureau in 2011. It aims to build research capacity and to encourag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to inform health policies, improve population health, strengthen the health system, enhance healthcare practices, advance standard and quality of care, and promote clinical excellence,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health and medicine. Also, the HMRF provides support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s in addition to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List of 19 supported projects 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xtil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rof WONG Man Sau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y exposure in early life on bone development and gut microbiota Dr POON Chui-Wa Christina Study of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r Zhi Wan for management of osteosarcopenia Dr WONG Wing-leung An innovative strategy for multimodal photodynamic therapy targeting hypoxic-tumors with nuclear membrane permeable near infrared photosensitizer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r CHEUNG James Chung-wai Machine learning-based dysphagia screening in elderly hostels: A pilot study   Faculty of Health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Prof CAI Jing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acute radiation esophagiti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through domain adaptation in a hybrid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Dr CHENG King Yip, Kenneth Hepatocyte-specific inactivation of APPL2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Dr SIU Gilman Kit-hang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workflow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rom infected body fluids – Metagenomic vs targeted amplicon sequencing approach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Prof CHEING Gladys Lai-ying An e-Therapist: An Interactive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r CHAN Wayne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Dr XU Hua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to measure mental eHealth literacy School of Nursing Dr CHUNG Joyce Oi-kwan Needs assessment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 paediatric survivorship programme in Hong Kong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fter cancer treatment Dr HO Ka-yan An integrated smoking cessation and alcohol interven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young people: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r KOR Patrick Pui-kin Supporti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adaptiv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depressive symptoms: a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 Dr WONG Arkers Kwan-ching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by adopting telecare consultations in a nurse-led clinic during COVID-19 and beyond: A hybrid type 2 implementation-effectiveness randomized trial Dr YEUNG Wing-fai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chool of Optometry Dr CHUN Ka Man Long-term choroidal response to optical defocus in myopic young adults Dr LIAN Jinxiao How well does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Risk Algorith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work after first-pass effect and in comparison to the current practice ? Dr SHAN Sze Wan Epigenetic regulation and glaucoma – the effect of DNA methylation inhibition of thrombospondin 1 on aqueous humor dynamics   Faculty of Humaniti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Dr KWONG Elaine Yee-lan The temporal profiles of swallowing events in healthy adults: a pilot study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2022年10月17日

獎項及成就

06

理大舉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座談會 專家與年青學者匯聚交流

國家早前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成功舉辦「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座談會」,座談會反應熱烈,匯聚了多名年青學者。 座談會邀請到理大兩位專家︰ 容啟亮教授、工程師,BBS(深空探測中心主任、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 吳波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 容教授和吳教授在會上詳盡分享他們對航天和航空技術發展的見解和經驗,並和現場多名與會者交流互動,氣氛積極和正面。 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國家及國際太空探測任務經驗的高等院校,理大一直積極推動和開展航天航空技術的科研發展,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去年,理大成立了 「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繼續在航天航空領域追求科研卓越、引領創新。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將會全力配合國家的選拔工作,鼓勵有志為國家載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者參與,並且舉薦有力人選。同時間,我們將會繼續加強不同領域的科研,積極參與國家的航天任務,為國家航天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2022年10月14日

活動

IMG-0301

理大學生團隊於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喜獲創新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團隊,成功在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憑藉優秀發明,從三百多隊參加者中突圍而出,同時榮獲「2022⾹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創新⼤獎」及「2022⾹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創新(⼤專或以上)⾦獎」。 勝出團隊三位學生分別是曾展樂 、李成熙和郭軒慈,獲獎項目名為「基於人機互認知的機械人協作製造系統」。他們開發了一套增強現實(AR)引導的人機協作製造系統,集成了虛擬現實的任務規劃、及視覺數據的動態引導,並增強了協作式機械人的人工智慧和AR信息共享,以⽤⼾友好的⽅式提供⼈為監督的控制⽅法。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湃博士擔任指導老師。他寄語,「希望學生繼續追求創新,在未來的創業中取得巨大成功。」 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旨在表揚及推廣優秀的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發明和應用。自2006年首辦以來,獎項一直是本地業界的年度旗艦盛事。「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獎」為其中一個類別的獎項,目的推動本地資訊科技的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接觸和學習新技術的機會,拓寬他們的視野和創造力。   

2022年10月13日

獎項及成就

20221010-NSFC-Web-Banner

理大39項研究獲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數量為香港院校之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39 項由青年研究員推動的研究項目獲 2022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是獲資助項目最多的香港院校。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首次開放予香港院校及學者申請,每項研究將獲 30 萬元人民幣資助,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資助期三年。 理大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涵蓋環境保護、綠色科技、氣候變化應對、建築技術、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科技等,體現理大的青年研究員致力推動尖端研究,以在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中,藉由創新科技為人類建構更美好的生活。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表示︰「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香港研究人員的支持,促進科研項目發展。理大擁有一流的學者和專家,致力在跨學科領域拓展有影響力的研究,理大會繼續積極為香港和國家的科技、社會及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基金資助範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他們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激勵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培養基礎研究的後繼人才。 理大於 2022 年度除了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表現領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其他項目上也取得卓越成績。 39 位獲資助理大學者及研究項目名單

2022年10月10日

獎項及成就

4U9A2053

理工大學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合作 為長者及其照顧者引入社交機械人

(10月6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宣布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NECHK)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將推出專為長者及其護理人員而設的智能互動社交機械人。一系列研究項目將逐步展開,從而探究長者使用社交機械人的效果,當中可怎樣幫助長者提升自理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達致維持身心健康的生活。   理大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研究)梁綺雯教授帶領團隊與NECHK合作,引入五部社交機械人,為長者提供生活陪伴和日常家居生活的支援。此外, 該團隊將通過機械人開展一系列名為「長者及其照顧者使用社交機械人」的研究課題。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很榮幸能夠與NECHK成為合作夥伴。NECHK作為整合IT 和網絡技術的領導者,促進個人和社區的安全並提高生活質量,這與理大一直致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應用研究,以回應社會需求的目標不謀而合。我期望NECHK 與理大護理學院的合作,將會為人口老齡化和居家養老的這一個新趨勢,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第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是「社區居住華人長者居家使用人型機械人的表現」,主要調查長者是否接受並喜歡在家中與機械人互動溝通,以及機械人對長者的孤獨感、認知、藥物依從性以及心理和社交生活的初步影響效果。這些人工智能機械人能使用粵語與長者互動溝通。人機智能的交互體驗是關鍵—— 長者通過口頭指令機械人打開電視新聞頻道、播放音樂,以及打電話給家人和朋友聊天,並能在預設的時間,對一些特定的常規活動,預設溫馨提醒例如服藥、吃飯等。   NECHK董事總經理黃玉娟女士表示:「NEC 社交機械人專為長者護理服務而開發,特別為認知障礙症老人而設的「陪伴機器人」,以改善長者的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並為他們的照顧者提供支援,從而減少照顧者的工作量。 機械人能夠以廣東話及擬人表達方式進行互動式溝通,亦能為長者提供個人化設定,配合其個人喜好的功能和使用習慣, 以達致人性化的智能養老服務。」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表示:「香港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並正迅速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父母退休或子女相續遷出後,年長人士的社交活動或人際互動亦隨著減少,長遠而言或會損害他們的身心靈。有見及此,理大護理學院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研究項目,探討社交機械人能否有效地填補部分人際互動的空隙,以及增強長者的社交和自理能力。」   居家養老已經被視為人口老齡化的一個趨勢和解決方案。梁綺雯教授相信透過使用社交機械人,能提升獨居長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之餘,更能幫助他們與外界接觸和促進人際交流。在創新技術的支持下,長者能夠健康地生活並融入社區。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NECHK董事總經理黃玉娟女士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護理學院 護理學院擁有不同專長的學者及臨床專家,以「創新護理、惠澤全人」為目標,發展有實用價值的醫護新知。護理學院致力促進和運用循證護理實踐,回應市民需要,貢獻社會,並在國家及國際層面推動護理學術發展。護理學院的研究成果及創新產品多樣化,廣泛涵蓋醫療及護理議題,包括:耆年健康、家庭與社區健康、精神健康、過渡期照顧,支援及紓緩護理等。   日本電氣香港(NECHK) 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於一九八四年,業務迅速擴展,以迎合香港,澳門及中國客戶的需求。 作為整合IT 和網絡技術的領導者,NEC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社會創造安全、保障、平等和效率的社會價值,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並創造個人發揮潛能的機會,以建立更繁榮的生活。 ***完***

2022年10月7日

研究及創新

20221006-Web Banner-TC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載荷專家選拔

國家日前宣佈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香港市民有機會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 理大積極培育航天推進技術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及高技術人才,作為香港唯一擁有國際太空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及推動航天及航空工程領域的研究。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積極響應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將透過校內選拔,推薦合適人才,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作出貢獻。」 更多: https://www.itib.gov.hk/en/psrecruitment/index.html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WILL6769

Young Innovative Researcher Lecture Series - First Lecture

To encourage and nurture an innovative spirit within PolyU f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RIO) of PolyU organised the debut lecture of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 Lecture Series” on 5 Oct 2022, supported by Prof. Qingyan CHEN, Director of PolyU Academy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IR) and Chair Professor of Building Thermal Science and Dr. Daniel Xiapu LU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This hybrid lecture had the pleasure to invite Prof. Chang Wen CHEN, Chair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puting to speak for the event and gathered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s including Prof. Qiang TANG and Prof. Chao ZHANG, awardees of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 China, along with Dr. Tommy Minchen WEI who was recognised by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The participants exchanged insights and ideas about bring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poken at the lecture,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giving staunch support to our young talented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excellence. He cited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YIRA)” which was launched for the first time last year as an example. “The award aims to honour young PolyU researchers under the age of 35 who have demonstrated innovative thinking, contributed to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urned innovative ideas into solutions for social problems, bringing positive changes to the world,” Prof. CHAO said.

2022年10月5日

活動

0929_1

理大與無錫市政府共建科技創新研究院促進長三角官產學研合作 為國家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江蘇省無錫市政府達成合作協議,在無錫當地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藉以設立高端創新科研平台、開辦工程學博士學位課程,以及建立產業培育基地,全面發揮「官、產、學、研」的協同效應,為國家未來發展貫注動力。此舉亦標誌著理大開創本地先河,成為首家在無錫設立科研中心、參與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創科發展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 簽約儀式今天(29日)以視像會議形式進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先生,以及無錫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趙建軍先生等理大和無錫市委、市政府高層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無錫市新吳區區長章金偉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2022年9月29日

研究及創新

20220927---Prof-Hao-NSFC

理大郝建華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近公佈資助結果。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器件講座教授郝建華帶領的研究項目「面向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的超薄鐵電多功能集成材料與器件」,成功獲得重點項目資助。該項目聯合南開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致力於解決資訊技術發展中與材料和器件相關的瓶頸問題。 人工智能正帶動通訊、大資料、雲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中類腦計算即神經形態計算主要基於類似於神經系統的器件,且具備智能學習和決定功能,是對目前計算體系的顛覆性創新,而作為人工智能一個子學科的人工視覺系統,近年來在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領域備受關注。 人工智能晶片是開發眾多智能系統與類腦機器人的關鍵,相關的新材料與器件的探索是目前國際科技聚焦的熱點和前沿。雖然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系統類比的相關材料和器件取得了進展,展示了區別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優勢,但是在神經形態架構、即時資訊處理能力和能效等方面還遠比不上生物神經系統。鐵電體是典型的智能材料,鐵電材料在類腦器件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在本重點項目中,郝建華教授團隊聯合聯合南開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針對在神經形態器件中實現多模式的關鍵科學問題,基於超薄鐵電薄膜,構建面向神經形態計算和人工視覺的多功能集成材料與器件;通過研究稀土摻雜對於超薄鐵電薄膜影響的物理規律,設計和製備相關的新概念器件,開展在邏輯運算、資料處理和構建人工視覺神經網路應用場景的研究,為突破目前有限模式的神經形態計算極限提供新型材料、器件構型和解決方案。 郝教授是國際上鐵電發光研究的開拓者,早在2011年,首次將鐵電調控概念引入到稀土發光領域並實驗證實,目前已被至少25個國家的100多個研究組驗證並擴展應用到9種稀土離子摻雜到40種鐵電材料體系。近年來還在壓電和磁場誘導發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由此提出的「智能發光」學術術語已錄入國際《發光手冊》,獲得2021年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若干重要領域或科學前沿取得突破。

2022年9月27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