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cover

理大兩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名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表揚他們於「先進製造」及「生命健康」兩個領域作出重大科研貢獻,各獲頒發港幣二百萬元獎金。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於「先進製造」領域獲得嘉許。他的研究在先進製造、表面科學、流體動力學、熱能、材料科學、物理學等跨領域取得集成創新和突破性成果。 他在世界權威的《自然》、《科學》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際期刊表了 200 多篇論文。 王教授的研究解答了三個歷史性科學難題,即固/液接觸時間的最短物理極限是多少、如何引導液體流動方向、如何完全抑制 1756 年觀察到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同時開創了仿生材料在高效集水和能量收集、散熱、柔性器件等領域的前沿應用。 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於「生命健康」領域獲得嘉許。他擁有 50 多項專利,在 2021 及 2022 年躋身由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 2% 科學家排名榜」。鄭教授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生物醫學超聲儀器、軟組織彈性測量與成像、三維超聲成像和智能老化技術。 由鄭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的 「無輻射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Scolioscan Air),可安全、低成本和頻繁地進行無輻射的脊柱側彎評估,有助在學校及社區進行大型篩查服務。他的發明已在多個國家應用於臨床診斷,協助脊柱側彎的早期發現和跟進治療,並以非手術方式有效控制情況,令全球青少年受益。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兩位學者,他表示:「理大很榮幸有兩位學者獲得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肯定王教授和鄭教授在科研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理大將繼續致力以科研造福社會,為世界發展和人類福祉作出貢獻。」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推動香港的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獎勵主要在香港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和團隊。頒獎典禮將於本月22日舉行。

2022年12月21日

獎項及成就

1

結合人工智能與創意 掀起時裝業革命 首個以設計師原創靈感主導的「AI時裝設計助理」正式推出市場 國際品牌ANTEPRIMA及六大時裝設計師品牌率先採用

由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AiDLab) 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 為主要贊助機構的「時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國際匯展」,今天於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隆重舉行其中一項重頭活動 ——「FASHION X AI時裝匯演」。 是次時裝匯演的主禮嘉賓包括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創意香港」總監曾昭學先生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理大)滕錦光教授。潘署長表示:「香港匯集了最優秀的時裝業界和科技人才,AiDA 的成功推出,展示了香港在人工智能和時尚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很高興見證 AiDLab 強大的科研能力和原創性,不斷推出領先、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造福業界和公眾。」滕校長指:「今晚的時裝匯演展示 AiDLab 如何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以尤其於時裝和設計相關技術方面,促進人工智能的生態發展。」 由 AiDLab 行政總裁及總監黃偉強教授及團隊研發的「AI時裝設計助理系統」 (AiDA),是全球首個以設計師原創靈感為主導的人工智能 (AI) 設計系統。設計師只需把他們的靈感板、布料印花圖案、調色板和草圖上傳到 AiDA,點擊幾下後,AiDA即可在十秒內建立多幅原創設計,有助設計師大大地加快設計流程。 時裝匯演上亦展出了六位本地及國際時裝設計師的品牌系列,包括 BESFXXK、FENGYI TAN、INJURY、KAY KWOK、MOUNTAIN YAM 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以及八個本地青年設計單位的作品,這些青年設計單位均是從200多名參加「時尚 x 人工智能 : 2022-2023 國際匯展」公開招募青年人才的環節中選出。他們利用AiDA設計的時裝系列,於是次時裝匯演中首度登場。當晚的時裝匯演有助推動香港於人工智能和時裝界擔當領先地位,吸引優秀的時裝和科技人才。 此外,AiDA 的研發團隊協助知名國際時尚品牌 ANTEPRIMA 採用 AI 技術合作設計最新的時裝系列。ANTEPRIMA 創作總監荻野泉女士表示:「我們將過去 ANTEPRIMA 所有標誌性設計上傳到 AiDA,並注入 2023 春夏概念及季節色系。 AiDA 生成的設計保持了我們『聰慧、自信及幸福』 的理念,並採用了 AiDA 的建議,打破常規限制的圖案設計。 我們相信科技和時裝工藝可以共存,如果我們能夠在兩者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借助 AI 技術產生多變的設計,有助減少工作量,並為設計師提供更多選擇。」是次時裝匯演中所展示 ANTEPRIMA 與 AiDLab 的獨家合作作品,就是利用 AiDA 創作的限定 Capsule 系列。此系列受品牌 2023 春夏季度米蘭時裝展所啟發,以總共 8 個 AiDA 造型去慶祝此人工智能系統的誕生,將會於匯演後在香港作巡迴展覽。 AiDA 獲本地及國際時裝設計師試用後,得到不少寶貴反饋,證實可縮減設計週期達六至七成。對於設計師的好評,帶領 AiDA 研發團隊的黃偉強教授表示:「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應該作為時裝設計師的輔助工具。 AiDLab 強調以人為本的跨學科合作,我們與設計師合作,用兩年多來開發和完善 AiDA。 我們致力於與各學科的從業者一起創新,以實現時尚產業的智能未來。」 AiDA 由人工智能專家及設計師共同研發,設計師可基於其原創靈感及個人風格,利用靈感板上的圖像,選擇並組合不同顏色、布料印花圖案及設計草圖,透過一系列特定的 AI 技術回應設計師在構思及設計過程中的不同需要,輔助設計師創作出獨有的設計。今天的時裝匯演就由多位著名時裝設計師展示使用 AiDA 設計的時裝系列。有興趣的設計師可聯絡 AiDLab 親身體驗 AiDA。 「時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國際匯展」旨在培育未來的創意資本,開拓時裝界的未來,並推動香港成為在智能時裝設計中開發產品和提供服務的領導者,主要活動包括時裝匯演及論壇、國際研討會、巡迴展覽、工作坊以及 MOOC 線上課程。 更多詳情載於項目網頁: https://www.fashionxai.com.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2022年12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APICTA-2

理大學生研究項目榮獲第二十一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第二十一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APICTA)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舉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生研究項目「基於人機互認知的人-機械人協作系統」在國際大賽中再展光芒,從14個參賽成員經濟體中脫穎而出,憑藉卓越表現,成功代表香港在專上學生類別奪得「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該獲獎項目團隊成員有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碩士生曾展樂先生、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博士研究生李成𤋮先生和三年級學生郭軒慈小姐,研究項目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兼人工智能數字化服務團隊(RAIDS)助理教授鄭湃博士指導。 該項目開發了一套增強現實(AR)和計算機視覺引導的人機協作系統,並以前瞻的人工智慧模型增強了協作式機械人的人工智慧,通過AR、人工智慧、三維感知和精準定位等前沿技術逹至成熟的相互理解人機交互。 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在今屆賽事取得佳績,在14個參賽成員經濟體中(合共206個參賽項目),奪得6個大獎和10個優異獎,繼續蟬聯全場榮獲最多大獎獎項的經濟區。其中一個冠冕來自理大學生研究項目「基於人機互認知的人-機械人協作系統」,由理大學生曾展樂先生代表研究團隊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在大賽中不負所望大放異彩,成功擊敗來自14個地區的精英隊伍,成為專上學生類別的唯一大獎得主。 鄭湃博士表示: 「很高興項目能夠在國際上備受肯定,團隊希望項目能在不久的將來實際應到工業界,以透過創新方案推動香港工業轉型為長遠目標,並使世界的製造業受惠。」 「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APICTA) 是亞太區內資訊及通訊科技界的年度盛事,由16 個亞太國家及地區共同組成聯盟,現已成為享譽國際的大獎賽事,是亞太地區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交流和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平台。

2022年12月19日

獎項及成就

WILL3298 2

理大X中國石化「優秀論文與項目獎學金計劃」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 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優秀論文與項目獎學金計劃」,獎勵學生在清潔能源與可持續環境領域上的傑出論文。 這個以「能源至淨 生活至美」為主題的優秀論文獎勵計劃,中國石化會於2022-2023年度捐助五十萬元人民幣給提交傑出論文的學生。此計劃歡迎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提交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城市等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論文。 設立此獎學金計劃旨在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掘創新方案和技術,以增強行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獲獎者會獲得現金支持他們的研究項目。 產、學合作對於社會的創新科技和研究有深遠的影響甚為重要。 理大與中國石化簽署這份合作協議,開啟和探索進一步的合作機會和平台。 合作協議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國石化副總經濟師、香港代表處總代表蔣振盈先生及中國企業協會副總裁曾燊典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中國石化香港代表處副總代表葉芝俊先生簽署。 滕錦光教授說:「隨著理大與中國石化展開首次合作,我們更期望雙方將來能透過建立長遠的策略夥伴關係,開展多方面且深度的合作計劃,重點探索智慧能源、先進材料、綠色技術等領域,實現互利共贏,一同為香港、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蔣振盈先生說:「是次獎勵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引導和激勵在校青年學生進一步增強國家情懷、潛心鑽研學術、努力提升本領,培養更多愛國愛港的優秀青年才俊,亦作為與理大深入合作的開端,結合理大強大的科研力量與中國石化強大的產業化能力,不斷拓寬和深化合作領域,共同為促進香港社會長期繁榮穩定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22年12月15日

研究合作

C0138

PolyU Two Projects Funded By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Germany/Hong Kong Joint Research Scheme 2022/23 for two research projects. Dr Xiao LI,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Real Estate, was funded two years for project: “Mass customization methodology for high-rise modular buildings: adaptive platform, interactive configurator and decentralized process.” Dr Junpei ZHO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was funded one year for project: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o embodied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virtual nature: a cross country study.”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and the 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DAAD) joined together in 1996 to promo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RGC funds granted to Hong Kong Principal Investigator can be used to support research visits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partner institutions, thus enabling them to obtain valuabl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from overseas practices. The grant per project per year is set at HK$45,000 for those involving travel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HK$30,000 per year for those not involving students' travels.

2022年12月14日

獎項及成就

WILL2410

理大參與「創科博覽2022」展示卓越科研成果

「創科博覽2022」今日(12日)正式開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十分榮幸參與其中,向公眾展示最新的卓越研究成果,及各種屢獲殊榮的技術。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與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出席早上的開幕典禮。 理大在博覽現場設置了三個主題攤位展示獨特科研成果,如下︰ 先進的太空儀器及遙感技術為國家的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作出貢獻 智慧城市的新興技術和創新發明 Scolioscan - 三維超聲無輻射脊柱側彎檢查系統 另外,理大學者及專家將出席創科講座,並擔任主講,如下︰

2022年12月12日

活動

1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 獲頒「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2023」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榮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2023」,肯定他於仿生工程(Nature-inspired engineering)和在鑽研抑制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的卓越成就。「裘槎優秀科研者獎」之得獎者將獲頒二百萬港元研究經費,作為其未來一年研究計劃的資助。 「仿生」是一門結合生物、物理、化學、材料和工程等學科的跨領域科學,意指從生物獲取靈感,從觀察大自然學習並找出解決辦法。 王教授的研究主張以受自然啟發的工程學為中心,他尤其著重探索及參照生物的親水與疏水特性,開發創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能夠廣泛應用在能源收集、散熱、流體輸運、柔性電子等領域。例如王教授與團隊透過觀察荷葉便利水流走的設計,研發出可迅速排水的材料表面,有助防止飛機機翼、引擎等金屬表面積冰,減少意外發生。 王教授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是找出能夠在高溫表面運用液體作高效冷卻的新方法,抑制了經典物理現像萊頓弗羅斯特效應,解決了科學家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挑戰。 王教授對獲裘槎基金會頒發獎項感到榮幸,他說︰「 感謝裘槎基金會對我在仿生工程和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研究作出肯定,相信這個獎項會推動更多學者到大自然尋求靈感,將創新投入相關研究。」 王教授於 2000 年在吉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3 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2008 年在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王教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於 2009 年入職香港城市大學, 2021 成為講座教授。王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副院長(2019-2022)及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創始副主任(2021-2022)。王教授擔任 Wiley 出版社期刊《Droplet》的執行主編,同時亦擔任 10 多個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和顧問編委。 王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創始成員)及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會士、裘槎高級研究學者(2023)、香港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學者(2022)、2022 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中國教育部長江講席教授(2016)。他的研究被《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收錄,他的兩項發明分別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金獎和評審團嘉許金獎。同時他還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青山科技獎(2021)、科學探索獎(2020)、先進工程材料名人堂(2019)、第35屆世界文化理事會青年特別嘉獎(2018)、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講座獎(2018,2020)、傑出研究獎(2017)、校長獎(2016,2017)。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分別榮獲香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2022)、香港青年科學家獎(2015,2019,2022)、美國材料學會傑出研究生金獎(2016)和銀獎(2015,2021)、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銀獎(2019)和優秀獎(2016,2021)。

2022年12月9日

獎項及成就

cg2

Delegation Visit of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ong Kong to PolyU

On 9 December 2022,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 Mrs Stefanie SEEDIG visited PolyU in the exploration of future collaborations opportunities. Warmly welcomed by Prof. TENG Jin-guang, President,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f. Geoffrey SHE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Global Partnerships),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Mr. Victor ZHAO, Assistant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a fruitful discuss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council chamber. Prof. Geoffrey Shen, presented an overlook of the PolyU vision, strategic goals and dedications on researches that address societal challenge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amongst senior management and the Consul General Mrs. Seedig on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Germany. The Consul General was then invited to a guided tour in the Pao Yue-kong Library to experience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o visit various facilities inside the library.

2022年12月9日

活動

ger2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Visited PolyU

On 8 December 2022,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led a group of start-up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for a visit at our campus. This visit is actually a group with a start-up initiative SMI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PT Competence Center at Leipzig University (LU). This is a program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hip, start-ups and spin-off companies at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purpose of the visit is to bring German start-ups to Hong Kong and so to attract those start-ups to bring their businesses to Hong Kong. PolyU i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ur point for this visit because the group believes that PolyU is a university representing applicational researches which matches with this interest group. Other than PolyU, the group has also visited InvestHK and 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KSTP) for exchange.  On the day, the group was gathered for a small exchange meeting to introduce PolyU research strength and networks. They were taken to the Aviation Services Research Centre (ASRC)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3D Printing (U3DP) for some guided tours. The start-ups include technology companies that specialized in drone, green vertical farming development. They became very fascinated over PolyU’s showcas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rom LU would like to discuss for further collaboration with PolyU in the future for different programs their institution offered. 

2022年12月8日

活動

1206-HR-MoU

理大攜手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成立人工智能與人本機械人技術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和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漢森,Hanson Robotics)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人工智能與人本機械人技術研究中心(CHAiR)。中心將專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攜手促進更多創新研究,加強前沿技術的轉化應用,以籌謀人類福祉為本。 理大擁有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實力,一直致力研發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為各個產業引領解決方案;漢森具備開發類人型機械人的領先優勢,創造出全球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械人Sophia。 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科技發展潛力無限。CHAiR作為創新研究平臺,會由跨學科院系合作進行研究,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IoT)、神經科學、設計、電腦科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醫療及人文等領域,旨在促進前沿技術的知識轉移和實際應用,廣泛地惠及不同產業。 CHAiR亦將不遺餘力支持香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和創業。理大研究生院院長、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曹建農教授,將出任CHAiR的首席研究員及行政總監。漢森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David Hanson博士與曹教授,擔任CHAiR指導委員會的共同主席。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漢森執行董事Doug Glen先生的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趙汝恒教授和Hanson博士於昨日(5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在簽署儀式上,Sophia還與來賓互動交流,「我期待能學會更多新穎的技能。在你們的幫助下,也許我可以學習成為護士、教師、禮賓服務員、或者圖書管理員。你可以教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陪伴者、更嫺熟的藝術家、或者更有趣的藝人。」 Hanson博士說:「CHAiR具備優越實力令Sophia級機械人的性能更臻完善,促進服務機械人產業發展,從而吸引更多資源拓展有關的軟硬件和製造技術。」 滕錦光教授說:「產學合作是孕育和實踐創新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性化社交機械人有巨大的發展潛力。CHAiR會以成為推動人本機械人時代來臨的重要推手為己任。」 身兼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的曹建農教授介紹,研究院一直為突破人工智能物聯網尖端技術和應用的關鍵難題,不斷研發解決方案。他說:「今次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夥拍漢森是一脈相承,進一步探索人本人工智能和社交機械人的潛力及機會。CHAiR將以其獨特優勢,將漢森的專業知識和理大匯聚世界一流學者的優勢結合,發揮作用。」

2022年12月6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