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30728-3

媒体专访:新型可光交联纳米复合植骨材料

理大利民生物医学工程青年学者,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赵昕博士,接受《星岛日报》访问,介绍了她荣获2023 TechConnect 全球创新奖的科研项目,并分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就业前景,勉励有志投身科研的学生要勇于尝试。 详情请按此。

2023年7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news1

Cultivating a holistic view of research impacts

Researchers need to take a holistic mindset on bringing the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to society. Computer scientists must remain constantly prepared for a wide spectrum of rapidly evolving paradigms and environments within computing network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ies. Prof. Song GUO of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has fostered proactive teamwork to develop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impactfu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dynamic computing. As Director of the Edge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t PolyU, Prof. GUO has inspired a team of active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diversely, fro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o wearable devices and systems over ubiquitous mobiles, algorithms, deep learning, and edge computing. Prof. GUO always believes that talent developments and team efforts are crucial for research and constantly promoting a promising environment with divers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chievements. “My consistent recognition as a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underscores our team’s influential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said Prof. GUO, whose research in Edge-cloud AI is highly cited. Individually, the paradigms of edge computing, cloud and AI are all rapidly evolving technologies that garner significant interest from academia and industry. If the cloud server centre functions as the brain, then edge computing is the nervous system connecting to various intelligent terminals throughout the body. The number of edge devices is proliferating, with the generation of excessive amounts of data crucial for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In an era of the smart cit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edge learning research is essential as a paradigm that complements cloud-based methods for big data analytics in the cloud-edge environment.   Edge-cloud AI “Edge-cloud AI has emerged as a widely cited research field involving the collaboration of edge-side clients, networking facilities, and cloud-side servers. Our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perform systematic research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efficient systems for Edge-cloud AI applications,” said Prof. GUO.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life-cycle optimisation is a key challenge to addressing various aspects of computing systems, such as edge AI risks, dynamic environments, on-device constraints and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se requirements were abstracted into a bottom-up hierarchy and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designing the system from deployment to training, adaption,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The primary focus of research embraces four major aspects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Edge-cloud AI systems: Designing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framework over heterogeneous edge environments Offering a lightweight deployment engine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edge devices Proposing fast adaptation mechanisms for evolutionary edge environments Designing trustworthy governance technologies to mitigate various Edge AI risks. Highly Cited Deep learning is critical to applications of IoT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eployment and management of IoT, enhancing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and enabling various smart usage. Respectively, federated learning is a decentralised approach to train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without exposing their private data. Prof. GUO’s highly cited research, titled “Layer-Wised Model Aggregation for Personalised Federal Learning”, showed higher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hile protecting data privacy. The study proposed a novel personalised federated learning training framework to optimise the personalised model aggregation of clients with heterogeneous data. IoT generates large amounts of data at the network edg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are often built on these data to enable the dete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uture events. However, it is often impossible to send all the IoT data to the central server for centralised model training due to network bandwidth, storage, and privacy concern. Prof. GUO’s research, titled “A Learning-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Federated Learning”, was published in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n 2020. It studie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federated learning to motivate edge nodes to contribute model training. Notably, 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ricing strategy for the parameter server and optimal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edge nodes. For edge computing, Prof. GUO’s research designed a decentralised algorithm for computation offloading to enable users to independently choose their offloading decisions. The highly cited research, titled “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Offloading Game in Edge Computing”, was published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in 2020.   Practical applications Leveraging the Edge-cloud AI research platform, Prof. GUO's team h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he findings to real-world applications. For instance, the smart health project, which deploys lightweight medical models on edge devices, precisely enables body posture analysis with 90%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This “Dr Body Scan” posture analysis system has become the first automated, all-in-one machine fo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human posture. It won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Awards 2021 for providing impactful solutions for social and business needs.  Another smart transportation project uses neural video enhancement techniques to address vulnerabilities in autonomous vehicles by taking hardware, softwar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real-time demands into account. It effectively leads to up to 20 times reduced traffic. Overall, these real-time video inference algorithms and neural video enhancement models provide solid foundations for Edge AI applications.  “We take pride in balancing academic publica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longside our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 have published two books and secured over eight patents related to Edge AI,” said Prof. GUO. These accomplishments vividly build the value of research o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hospitals, government, and charity organisations is essential for researchers with a proactive vision of real-world impacts. Also,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n global conferences participation and top-notch institutes visits are motivational activities to explor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and gain in-depth knowledge.   Research Interests: Edge AI, Edge Computing, 6G, Big Data, Machine Learning, Distributed Systems, Mobile Computing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20-2022 (Clarivate Analytics) Selected Highly Cited Publications: S. Guo, Y. Zhan Y., P. Li, J. Zhang, 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Offloading Game in Edg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vol. 69, issue 6, June 2020. S. Guo, Y. Zhan, P. Li, Z. Qu, D. Zeng, A Learning-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Federated Learning,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vol. 7, issue 7, July 2020.  S. Guo, X. Ma, J. Zhang, W. Xu, Layer-Wised Model Aggregation for Personalized Federated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p. 10092-10101, 2022.   Download Version

2023年7月26日

研究及创新

top

理大两名杰出学者获颁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及研究学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名学者分别于 2023/24 年度研究资助局(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SRFS)及研究学者计划(RFS)获奖,以表扬他们在不同学科上的卓越研究。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及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倪萌教授获 SRFS 资助并颁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他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促进可持续洁净能源发电。 倪教授的研究涉及能源工程与环境的交叉学科领域,范畴主要为燃料电池、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电化学水分解以及低品位废热利用的电化学系统。此外,他还担任 80 多份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包括 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 和 Advanced Materials 等顶级刊物。 理大应用数学系教授李步扬教授获 RFS 资助并颁授「研资局研究学者」名衔,他的研究领域为解决前端性数学问题以开创崭新见解。 李教授在应用数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各种数学问题探究解决方案。他曾获得 2022 年香港数学学会青年学者奖,以表彰他对数学领域的贡献和在学术界的卓越表现。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获奖学者并表示:「获奖学者的佳绩彰显了理大团队在推动和开展不同范畴跨学科研究的卓越能力和竞争力,他们的成就激励着其他研究人员,鼓励他们坚持追求具影响力的研究,以造福社会。」 两位获奖研究学者的成就展现了理大在跨学科领域卓越的学术和研究能力,以及大学致力透过科研应对全球社会的需求。 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旨在为卓越非凡的学者提供教学及行政职务方面的持续支援。两项计划均涵盖所有学科,每年各颁发 10 个获奖名额,其所属大学会获发放分别港币约 $780 万元经费(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 $520 万元经费(研究学者计划),为期 60 个月。 获奖研究项目详情: 高级研究学者计划 项目统筹者 倪萌教授 - 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 -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用于清洁发电技术:从新的阴极材料到新电堆设计 摘要 基于高效、低排放等特点,质子陶瓷燃料电池具有替代传统火力发电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阴极较高的损失和传统电堆中反应物分布不均匀,导致该燃料电池的实际性能较差。 本研究将同时采用传统试错方法和机械学习辅助设计方法,大大加快新的阴极材料开发。同时,也将基于多物理场模拟和优化策略,发展非传统电堆设计,包括多种受自然启发的电堆组成方法,以提高燃料电池性能。研究将结合工程科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解决以质子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的难题。 研究学者计划 项目统筹者 李步扬教授 - 应用数学系教授 项目名称 曲率驱动的曲面演化及其相关问题中的挑战、数值分析和新的计算方法 摘要 项目旨在解决一系列关于参数有限元算法求解曲面演化问题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的长期数学问题,这些算法用于近似几何流下的曲面演变和两相 Navier-Stokes 流下的界面演变(例如液体中的气泡)。 研究预计将产生对曲率驱动曲面演变的基础算法的新理解,以及可以提高逼近曲面演变的精确性、稳定性和网格质量的崭新计算方法。

2023年7月25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工大学携手研发以 3D 打印创造新型高强度钛合金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科学家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雪梨大学合作,成功利用 3D 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研制出高强度、高塑性的新型钛合金,同时为钛合金工业生产长期面对的品质性能和废料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钛合金是先进的轻质材料,常用于各种关键应用。研究团队的创新发现开拓了 3D 打印制造钛合金及其他金属物料的潜在应用,有望降低成本、提高物料性能,同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氧和铁是两种储量富丰、价钱合理的元素,而且可以分别使 α 和 β 两相钛合金稳定和变强。研究团队利用 3D 打印技术,成功生产了一种结合了氧和铁的新型钛合金「α–β Ti-O-Fe 合金」,其特点是强度与塑性俱高,而且应用潜力优厚,能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消费电子和生物医疗设备等领域发挥作用,有助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与自 1954 年发明以来广泛使用的基准材料「Ti-6AI-4V 钛合金」相比,研究团队最新研发的新型钛合金的机械性能更胜一筹,除了良好的延展性,强度也更高。 虽然这种新型钛合金可以利用铸造法等传统工艺生产,但效果逊色,不适合实际工程应用。 3D 打印技术能有效克服传统工艺缺点,制作出高性能钛合金。 钛合金传统上以能源密集的 Kroll 工艺生产,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产出约10%劣质「海绵钛」(sponge titanium),由于劣质废料本身仍含有很多氧和铁,所以会造成大量浪费、推高生产成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方案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方法,可回收劣质废料,并有效转化为原材料粉末再投入生产。此外,这种新的合金设计以低合金化和素化为基础思维,可把合金元素减至最少。现时占据主流的 Ti-6Al-4V 中含有 10% 的合金元素,而且其中的钒毒性较大,所以研究团队的低合金化与素化理念能带来改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裨益。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子斌博士是研究报告的其中一位主要作者,他亦是理大首届「青年创新研究者奖」的得奖者。陈子斌博士表示:「本研究令金属合金制造业所产生的逾 10% 废弃物得以回收,能大幅降低工业材料和能源成本,并有助于减少碳足迹,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该研究结合合金设计、计算模拟和实验表征等方法,探索新型「Ti-O-Fe」钛合金的 3D 打印制造流程、微结构和性能。 现代的 3D 打印技术能一步到位地制成复杂的功能性金属零件,有助节省产品开发的时间和成本。该技术还突破了传统方法的限制,能够制造出结构和成分特殊的金属零件。在质量方面,3D 打印制造法能调整金属合金的微结构,不但使其强度更高、塑性更好、耐腐蚀性更优秀,还能够制造出价廉、坚固,而且内部复杂结构的金属零件。这项研究突破,为 3D 打印制造法提供了全面和可持续的材料设计策略,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制造工程)陈镜昌教授是本研究的合著者,他表 示︰「本研究可以作为其他金属合金制造法的模型或基准,利用 3D 打印技术来提高性能,创造更多可能性。3D 打印金属是新兴领域,相信未来将在材料制造领域中愈来愈盛行。」

2023年7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Prof Weixiong Zhang 2000x1050

理大医疗科技项目获研资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 应对迫切精神健康服务需求

精神健康备受关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最近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3/24年度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拨款支持一项医疗科技项目,设计综合方案建立崭新的治疗范式转变,应对社会迫切的精神健康医疗需求。 香港的重性精神疾病(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例如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患病率高达13.3%。然而,少于40%的病人能够通过初期治疗有效控制症状。目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主观认知和行为指标。 理大获支持的项目提出创新的综合医疗策略,整合地利用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及生物医学技术来支持诊断、治疗计划和了解对疾病机制的理解。该项目提出人工智能及数据驱动的诊断和个人化治疗,属「利用人工智能应对逼切的医疗挑战」策略专题的研究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在研资局此项全新的资助计划中,在众多院校中所获拨款最高,以支持理大学者聚焦于与香港策略需要相关领域,进行跨学科及协作研究。理大一直与各界合作,就社会的重要议题提供解决方案。研资局这项重大拨款,肯定了理大在精神健康科研的优势和转化学术研究的实力。」 由理大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章伟雄教授带领的研究项目,名为「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新技术在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病因解析中的应用」,获得研资局3千7百多万港元拨款支持。章教授在跨学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和研究背景,他是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和电子计算学系的教授,也是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教授。 这个项目旨在从基于症状的诊疗方式转向基于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诊断、疾病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改变 MPD复杂疾病的诊疗策略。建立在章教授在启发式搜索、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广泛研究,以及他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将这些技术与章教授长期研究的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项目将开发用于MPD诊断、病因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的医学可解释人工智能(XAI)解决方案。 章教授表示:「是次跨学科研究项目旨在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满足香港及其他地区急切的精神健康医疗需求。 研究团队结合计算器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研究复杂疾病的根本挑战。」 来自香港、内地及美国共八个机构的20名研究人员和合作伙伴将参与此研究。 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旨在资助有利于香港把握发展机遇及应对迫切挑战的指定题目下的跨学科及协作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期最长为五年,研资局资助金额上限为四千万元(不包括间接费用)。 获资助项目详情: 项目统筹者 章伟雄教授 -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及电子计算学系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讲座教授 -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教授 项目名称 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新技术在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病因解析中的应用 摘要 项目提出将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模式从基于症状的方式转向基于人工智能(AI)及数据驱动的方式,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范式转变。通过研发整合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团队将开发一个可解释的AI辅助治疗规划系统,以提供精准的诊断和个体化的神经调控物理治疗。   研究项目涵盖三个关键领域: 第一: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和脑功能影像特征,并利用它们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重新分型。 第二:研究外部环境刺激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以及遗传性的影响。 第三:结合第一、二的结果,应用新的多基因标志物和脑功能影像特征,以及新获得的疾病机制知识,来建立更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指导个体化治疗,从而提升精神疾病治疗的效果。   *研资局提供资助金额的90%,其余10%将由协调大学提供。

2023年7月20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学宣布成立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 培育食品专家并推动创新及可持续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宣布成立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简称FSN),成为香港首个由教资会资助、有关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业的学术部门。为庆祝学系成立,理大于上星期(7月13至14日)举办了「食物与人类健康」国际会议和开幕典礼。 超过300位嘉宾,包括政府官员、社会贤达、业界伙伴和理大教职员出席开幕典礼。 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常任秘书长(食物)刘利群女士、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署理校长黄永德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学院院长黄维扬教授及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共同主持启动仪式。 自21世纪开始,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复杂且专业的工业过程,品质管理更是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理大于2008年推出食品科技与食物安全的自资理学士学位课程,以应对当时因多次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爆发而引致的食品安全忧虑。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以食品安全、食品科技、人类营养和中医药为主要支柱,致力以专业设计课程培育食品专家,并通力合作解决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开展具影响力的研究,以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和人类。 刘利群女士表示:「随着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成立,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汇聚并共同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贡献社会。我们也为能够培育年轻的食品专业人才感到高兴。」 林大辉博士表示:「新成立的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将致力成为一个卓越平台,协助食品和人类健康领域上的研究、教育和推广。我有信心学系将为食品和健康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推动知识进步,造福整个社会。」 在开幕典礼上,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展示两个出色的食物科研成果,分别是由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常金辉博士研发的获奖项目: 添加了抗肥胖配方的AkkMore™低卡路里雪糕 ; 和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副系主任郭颖轩博士的研究项目: 现代化和可持续的海产养殖,并以其养殖的蓝瓜子斑作为晚宴其中一道菜。 黄维扬教授表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与营养相关的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我们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通过追求卓越而全面的教育、具影响力的研究和知识应用,我们致力在食品科学和营养领域上提出创新想法,造福社会。」 陈声教授表示:「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应对。因此,学系集结了科学家、营养学家、工程师和社会科学家,让不同领域的专家互相补足,共同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将与未来食品研究所(RiFood)和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RCMI)携手合作,透过跨学科的研究和知识转移,为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带来正面影响。

2023年7月20日

活动

20230628 - Prof TONG YANG _Web Banner

理大数学学者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数学科学家荣获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表扬杰出科研贡献。 理大应用数学系数学科学讲座教授杨彤的一项联合研究项目,名为「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组及相关问题的数学理论」,荣获自然科学类别一等奖。此项目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朱长江教授及温焕尧教授一同进行研究。 奖项由国家教育部设立,以表彰和肯定研究人员为推动科研技术发展的杰出贡献。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组是描述可压缩流体运动的基本数学模型之一,其数学理论研究一直是国际数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杨教授在守恒定律、玻尔兹曼方程、边界层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次获奖项目为杨教授的核心研究领域,合作机构包括华南理工大学。  

2023年7月19日

奖项及成就

WhatsApp Image 20230718 at 120042

理大与传音控股携手推进萤幕显示色彩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传音控股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提升智能手机的显示品质以及用户体验。 随着智能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使用者对影像系统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的颜色校准和色彩管理。 理大颜色影像与元宇宙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的研究团队针对OLED萤幕存在的串扰问题,提出了新的特征化模型。 通过在萤幕上测量64组RGB信号对应的三刺激值,对萤幕颜色进行特征化建模,并以此将萤幕准确校准至sRGB或者P3标准。该高标准的校准方案大幅提升了萤幕颜色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将色差ΔE00从3.96下降至0.72,达到业界领先水准。 该技术已应用于智能电话生产线上,实现了全自动快速颜色校准,确保用户在各种视觉场景下畅享自然真实的萤幕显示效果。

2023年7月18日

研究合作

cover

理大两项研究获 2023/24 年度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拨款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个研究项目,在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3/24 主题研究计划中,共获得接近一亿港元拨款支持,为香港长远策略发展贡献。 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倪一清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INTACT : 沿海城市智能式热带风暴减灾系统」,获 4,829 万港元拨款支持。 为应对复杂城市环境面对极端风暴带来的风险,倪教授的研究旨在针对沿海城市高层建筑的抗台风问题,开发实时城市台风风险预警和管理系统,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目标,这也是主题研究计划的重点之一。 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高性能协同边缘计算框架、方法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获 5,082 万港元拨款支持。 曹教授的研究旨在推动智慧生活,并聚焦开发协作边缘计算框架,以满足新兴的先进智慧城市应用需求,包括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元宇宙等。该项目获选为主题研究计划中的「促进对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兴研究及创新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致力于透过跨学科合作,将卓越研究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及实用性的创新技术。在此次主题研究计划的成绩肯定了理大在推动香港长远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大学将继续致力为我们的学者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支持,协助他们应对全球挑战。」 研资局的主题研究计划目的是集中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对香港长远发展具策略重要性的主题进行研究。每个项目的年期最长为五年。 理大将在以下两个项目中贡献所长: 项目统筹者 倪一清教授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严、麦、郭、钟智能结构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慧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 项目名称 INTACT: 沿海城市智能式热带风暴减灾系统 摘要 随着沿海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台风灾害风险。如香港于2018经历超强台风山竹,居民生活及城市安全受严重影响。 为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针对城市环境的智能热带风暴韧性系统,将设计一个框架,能够通过稀疏测量有效及准确地评估湍流,并量化复杂城市空气动力学引起的风险。 项目将建立实时城市台风风险预警和管理系统,预计将开放予公众,可用作有效的应急指导,例如疏散安排和临时加固玻璃幕墙等。另外,项目会为高层建筑的抗台风设计提供新的方法论和设计指导准则,可直接对建筑行业、发展商、公众,以至城市管理带来深远的中长期效益。 以香港复杂城市环境作为测试平台基础,项目所开发的技术将可轻易转移应用,惠及其他沿海城市,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并为全球城市提供参考案例。 资助金额* 4,829 万港元   项目统筹者 曹建农教授 理大研究生院院长 潘乐陶慈善基金数据科学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 项目名称 高性能协同边缘计算框架、方法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摘要 现有的边缘计算研究主要集中在云、边、端设备之间的纵向协作,而忽视了边缘结点之间的横向协作,存在服务覆盖受限、整体资源未优化、性能参差不齐等问题。这项目旨在建立一个由协作边缘计算技术赋能的新的智慧城市计算基础设施,它具有边缘/云协作、城市规模的边缘网络部署和内置人工智能服务等特点。 项目提出的协作边缘计算框架(CECF),通过建立边缘节点网络,统一管理和共享系统资源,并提供新的功能以协作执行计算任务和提供友好的 AI 服务来构建未来的智慧城市计算基础设施。这项核心使能技术,将促进云、人工智能和边缘的融合,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高效智能计算平台。 这项研究将解决很多关键挑战,包括大规模资源管理、性能保证的任务调度、资源感知边缘人工智能、 和安全的数据共享。从而推动香港新兴先进智慧城市应用的蓬勃发展,奠定香港在新型计算基础设施方面的先发优势。 资助金额* 5,082 万港元   *研资局提供资助金额的90%,其余10%将由协调大学提供。

2023年7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cover

理大颁发 2023 年「青年创新研究者奖」 嘉许六位年青研究人员

人才是创科生态圈的重要资产,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向来致力支持和鼓励年青研究人员,今年再度颁发 2023 年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以表彰校内 35 岁以下、其研究有助应对全球挑战的科研人才。 今年获奖的六位研究人员科研项目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可再生绿色能源、可穿戴医疗康复设备、纳米技术、辅助视力障碍者的软材料、人机协作制造系统和信息网络。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祝贺获奖者,并表示:「我很高兴连续第二年担任奖项评审委员会主席,见证理大年轻研究人员从事原创和革新性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展现突破性,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推动以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并展望未来。我借此机会衷心祝贺几位杰出的年轻学者,并为他们作为理大一份子感到自豪。」 六位理大得奖青年研究人员为︰  得奖研究人员  研究项目及详情 蔡嵩骅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项目: 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失效机制研究与改进策略探索 详情: 透过揭示工作环境导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衰退的微观机制,从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研究成果有望为业界提供可取经验,促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 https://www.polyu.edu.hk/ap/people/academic-staff/dr-cai-songhua/ 香皓林博士 建设及房地产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 项目: 智能穿戴机器外骨骼复健系统 详情: 旨在研发轻巧易用的医用级机器外骨骼复健系统。系统透过侦测使用者的自主活动意识,提供切合实际所需的辅助力量,以增强关节运动能力。在康复训练中定期使用,能帮助中风患者重塑大脑运动神经网络,改善受损程度。 https://www.polyu.edu.hk/bre/people/academic-staff/dr-heung-holam-kelvin/ 冷凯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项目: 大尺寸二维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 详情: 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单层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纳米技术和方法,包括材料制备、转移、原子结构表征和微纳器件制造。目前专注于大尺寸可控生长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及集成器件应用,以进一步实现其大规模应用。 https://www.polyu.edu.hk/ap/people/academic-staff/dr-leng-kai/ 马源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项目: 为视障人士开发的柔性表面触觉反馈技术 详情: 旨在为视障人士开发一种新型触觉反馈技术,能产生不同触摸感觉的柔性系统,以便利他们体验数码设备及参与互联网互动。研究将结合先进触觉技术、人工智能演算法等,为使用者带来更高效及更佳的体验。 https://www.polyu.edu.hk/me/people/academic-teaching-staff/ma-yuan-dr/ 张硕闻博士 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项目: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智慧可重构的 6G 无线网络 详情: 为支持不断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和众多新兴的应用(如虚拟现实),研究聚焦智能反射面(IRS),即被认为是第六代无线通信网络(6G)的核心使能技术。研究旨在显著提高 IRS 辅助下 6G 数据传输速率,并设计有效的IRS相移优化算法,在实际中逼近这些理论极限。 https://www.polyu.edu.hk/eee/people/academic-staff-and-teaching-staff/dr-zhang-shuowen/ 郑湃博士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项目: 面向未来的人机共生制造系统

2023年7月12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