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

理大成立辅助科技研究中心支持残疾人士和长者 促进本地和国际伙伴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立辅助技术研究中心(RCATech),致力于在辅助设备设计、相关科技研发,以及康复研究各个领域,支持残疾人士和长者的需要,以促进建立共融及无障碍社会。此外,研究中心亦与国际研究中心和本地业界建立伙伴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履行其社会使命。 作为香港高等教育机构中首个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理大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与多间本地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造福社会各界。 目前,辅助技术研究中心已与香港五个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包括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香港房屋协会长者安居资源中心、香港伤健协会、香港耀能协会和工程及医疗义务工作协会,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GE-WELL卓越中心网络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新加坡复健研究所合作,还邀请了香港辅助技术发展的先驱、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教授担任荣誉顾问,共同为推动香港辅助科技发展贡献。研究中心将持续与康复治疗/医疗人员、工程师和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合作,优化研究应用,推动具影响力的成果。 辅助技术研究中心于 11 月 20 日在理大校园举行开幕仪式,并分别与国际教育机构和业界伙伴签署合作协议,以加强中心的研究平台和技术开发。 辅助技术研究中心与南洋理工大学的新加坡复健研究所签署了研究合作协议与计划协定。 两所机构已经开展了研究合作促进康复发展的项目,展现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商业应用价值。 其中一个受注意的项目,是为运动障碍患者与及其亚洲族裔的健康对象,建立一个规运动能力数据库的可行性研究。 签约仪式在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理大医疗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新加坡复健研究所高级项目经理伍丽芳女士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和新加坡复健研究所行政总监洪维德教授代表双方签署研究合作。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理大辅助技术研究中心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均渴望在康复领域上开展合作研发项目。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术界、产业和行内专业人士为建立共融和无障碍社会共同努力的里程碑。」 新加坡复健研究所行政总监洪维德教授表示: 「新加坡复健研究所与理大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例如建立运动能力数据库等项目,表明我们致力利用最新技术和病人数据,改善有需要帮助人士的生活。随着我们共同开创这一旅程,相信辅助技术研究中心,其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将继续成为辅助技术的灯塔,促进建立包容和无障碍社会。」 此外,理大医疗与社会科学院和香港电讯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香港电讯的 5G 网络覆盖和服务,在理大医疗与社会科学院校园内,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展开惠及医疗产业的协作研究活动。 医疗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表示: 「理大是香港首间开创专门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的先驱大学。这是源于理大独特的多元学科组合,包括康复、医疗科学、设计、环境研究和工程,以及工业中心的资源。我们会共同努力开发尖端的设备、系统和研究项目,这些科研成果将不仅引领香港和亚太地区在辅助科技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理大辅助技术研究中心荣誉顾问陈帆教授表示:「辅助技术现今被视为改变生活的重要工具。 随着辅助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理大将成为追求卓越康复科学和辅助科技的代表。我诚挚祝贺每位推动这一切成真并带来正面影响的人,并感谢各方荟萃共同努力。 」 关于辅助技术研究中心 辅助技术研究中心 (RCATech) 利用理大在康复、医疗科学、设计、环境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卓越和学术遗产,开发基本技术和智能应用。 该中心由医疗与社会科学院、设计学院、工程学院、建筑及环境学院、工业中心和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的研究人员组成。  

2023年11月27日

研究合作

Selected_MH news

理大学者获颁荣誉勋章表扬工程领域贡献

理大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钟国辉教授,于11月25日在香港礼宾府接受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颁授的「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为香港工程界作出重大贡献。 钟教授成功完成了高强度S690钢材钢构的工程研究和技术转移,高强度S690钢构可应用在大跨度的行人桥和屋顶结构、公路隔音罩、建筑物桩柱,及大型结构的支柱等。这些建筑科技可大大节省建筑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和时间,并减少人力需求和碳足迹,同时提升香港建造业的生产力。 钟教授在工程领域作重大贡献,曾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及「香港工程师学会大奖2023创新应用大奖」。  

2023年11月25日

奖项及成就

web1

Innovation to Stimulate Cutting-Edge Science

Unwavering perseverance drives scientists to achiev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spiring further advancement in frontier research. Prof. LI Gang, Chair Professor of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y and Sir Sze-Yuen Chung Endowed Professor in Renewable Energy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contributed to research in polymer solar cells.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ve brought sustainable influence on printable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with global recognition. Prof. LI said, “Being recognised on a global level is a great honour that I deeply value. This always encourages me to continuously pursue excellenc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Silicon-based solar cells have become ubiquitous, but their high production cost and lack of flexibility present limitations. “Plastic” photovoltaics based on organic polymers — or organic photovoltaics (OPV) — ar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with potential for cheap fabrication as thin flexible films.   Pioneering breakthroughs In the early 2000s when interest in organic photovoltaics was starting to pick up, the field was essentially 50 years behind silicon. “Silicon is of course a great success,” said Prof. LI, who previously studie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before the research on OPVs. “But OPVs were always interesting because of their versatility — they can be transparent, flexible and portable, and so could be used in many different applications, such as on windows and in buildings.” When Prof. LI started research on OPVs, silicon-based cells had already reached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of 20% or more, while researchers in the OPV field were still grappling with basic polymer morphology and fabrication challenges at efficiencies of just a few percent. “It was then that we made the first major breakthrough, developing a replicabl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efficiency, hitting a record 4.4% at the time,” said Prof. LI. His landmark 2005 paper published in Nature Materials1 enshrined OPVs as a standalone field of research and became the go-to reference and benchmark for others to follow, remaining in the journal’s top-10 cited paper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Prof. LI said, “Since 2005, my pioneering and ongoing research contributions in organic solar cell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dynamic frontier science field, inspiring younger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globally.” Building on that research, Prof. LI led a startup aiming to scale-up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these “first-generation” OPVs. “There is a very tight interplay betwee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fabrication side is very important from a scalability perspective,” said Prof. LI. “However, we remained puzzled as to why the energy-conversion efficiency was so low. We could make a sub-micrometre-thin OPV film using inexpensive solution-based processing methods, but without higher efficiency, the technology was never going to be competitive.”   Far-Reaching Impacts Prof. LI then began work o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PVs, exploring mixtures of different organic polymers as “co-polymer” systems, which require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molecular design and fabrication approach. “With this approach we were eventually able to start breaking efficiency records for OPVs on a regular basis,” he said. “The next major step change ca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fullerene acceptor” technology, which has finally lifted the performance of OPVs to levels competitive with silicon.” Fullerenes, soccer-ball-shaped molecules built of carbon atoms, had been part of the OPV landscape since the beginning, being the only viable “acceptor” molecules that could collect the light-excited electrons to create an electrical current. However, fullerenes only work over a very limited range of electron energies, which imposed tight restrictions on the efficiency of OPV cells. The discovery of non-fullerene molecular systems that can be tuned over a wide range of energies has now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world of material options and has brought renewed acceleration in efficiency increases. “Our review paper in Nature Photonics4 on OPVs using non-fullerene acceptors has become the second highest cited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ince 2018, and we have just recently reported a new efficiency record for a binary system of 19.3% in Nature Communication6,” said Prof. LI. “By further evolving the materials and reducing losses via device engineering, we believe we are well on the way to 25%, which will put the efficiency on par with silicon, and really support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OPVs.”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journey, with ups and downs, and happy and hard times,” said Prof. LI. “But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can lead to amazing success, and to the reward of seeing your research being linked to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is excerpted from the feature published by Nature Portfolio. Refer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3-00143-3 Research Interests: Organic Semiconductor, Perovskite based Optoelectronic and Energy Devices, Solar Cells, LEDs, Photodetecto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4 - 2023 (Clarivate Analytics) Selected Highly Cited Publications: G. Li, V. Shrotriya, J. Huang, Y. Yao, et. al., High-efficiency solution processable polymer photovoltaic cells by self-organization of polymer blends, Nature Materials, 4, 864-868, 2005. G. Li, Y. Liang, Z. Xu, J. Xia, et. al., For the Bright Future—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7.4%, Advanced Materials, vol 22, issue 20, 2010. G. Li, H. Chen, J. Hou, S. Zhang, et. al.,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enhanced open-circuit voltage and efficiency, Nature Photonics, 3, 649-653, 2009. G. Li, P. Cheng, X. Zhan, Y. Yang, et. al., Next-generation organic photovoltaics based on non-fullerene acceptors, Nature Photonics, 12, 131-142, 2018.  G. Li, X. Liu, Z. Zhong, R. Zhu, et. al., Aperiodic band-pass electrode enables record-performance transparent organic photovoltaics, Joule, 6, 1918-1930, 2022. G. Li, J. Fu, WK Fong, H. Liu, et. al., 19.31%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 and low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enabled by non-monotonic intermediate state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1760, 2023. Download Version

2023年11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resize_20231122

PolyU scholar shares research partnerships’ role in achieving SDGs at the Going Global 2023 conference

Since 2004, the British Council’s Going Global conference has provided a strategic forum for leader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connect, share knowledge and build a global network of senior leaders and policy influencers, shaping the future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This year, the conference was held in Edinburgh, UK, from 20 - 23 November 2023.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artnerships play a huge role in addressing the global challenges and in achieving the UN’s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was invited to share her views during the session discussion on “Can we build new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SDGs”. The discussion provided detailed insights on Hong Kong’s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artnerships in support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DGs and highlighted main challenges in delivering these goals by 2030. Prof. Wong also shared the important of SDGs to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with the audience consisting of senior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from governments, ministr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cover

理大十五位学者获选为「2023 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 入选学者数目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十五位学者(包括两位前理大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2023 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3),入选学者数目名列全港第三。此项殊荣代表他们的学术着作在其研究范畴极具影响力,获国际学者广泛征引。 本年共有 6,849 名来自 67 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获此殊荣。科睿唯安是根据科学家过去 11 年所发表,并在 Web of Science 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次数高踞同学科、同发表年份前 1% 的论文数量,而遴选出全球具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顶尖科学家名单。 十五位理大学者于本年获选上榜,肯定了大学追求科研卓越的努力,并在不同领域为社会不带来正面的影响。 获评为「2023 年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的理大学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范畴 姓名 所属学系及职銜 跨领域 刘树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李刚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罗健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马睿杰博士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沈岐平教授 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及建筑及房地产学系讲座教授 王钻开教授 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吴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余嘉明博士 前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张曉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工程学 严晋跃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讲座教授 张磊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讲座教授 化学 黄勃龙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 郭嵩教授 前电子计算学系教授 社会科学 罗振雄教授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名誉教授

2023年11月22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研发新型纳米硒 助改善女性更年期后骨质疏松

随着全球人口老化的增长,骨质疏鬆症等代谢性疾病日渐普遍,为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为应对此挑战,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院长兼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教授黄家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虫草菌丝体 Cs4 多糖蛋白功能化纳米硒」(Cs4-SeNPs),可用于管理更年期后骨质疏鬆症,最新的研究成果最近已发表于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这项纳米技术已获得专利并贏得多个国际奖项,当中包括国家教育部颁授 2020 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硒是人类健康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在许多生理功能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显示,缺硒会损害骨骼微结构,而且与骨质疏鬆症相关,揭示出硒在骨代谢中的重要角色。由于纳米硒与食品中常见的硒化合物相比,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和生物活性显着,纳米硒近年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有关于纳米硒对骨骼健康作用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 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 是一种药用真菌,作为滋补及治疗药物悠来已久。利用虫草菌丝体(Cs4)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PSP)及先前获得的专利纳米技术,黄教授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制备出结构均匀、稳定性高的新型纳米硒(「Cs4-SeNPs」)。 在使用小鼠前成骨 MC3T3-E1 细胞的实验中,研究团队证明了 Cs4-SeNPs 能被细胞迅速而有效地吸收。此外,Cs4-SeNPs(10µM)可增加 MC3T3-E1 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为成骨细胞。研究人员还观察到 MC3T3-E1 细胞的骨矿化增强,显示 Cs4-SeNPs 对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Cs4-SeNPs 能诱导生理水平的活性氧产生,从而触发成骨细胞分化。有趣的是,与常见硒化合物的效应比较发现,只有 Cs4-SeNPs 表现出显着的成骨活性,但对细胞的毒性较小。 更重要的是,团队利用去卵巢小鼠(更年期骨质疏鬆症的动物模型)验证了口服 Cs4-SeNPs(25-500 µg/kg BW/day)六周后,能通过促进骨形成,减低骨流失和改善骨微结构,展现出显着的体内骨保护作用。 团队目前已开展与本地企业合作,将研发的相关保健品推出市场。黄教授表示:「Cs4-SeNPs 具有广泛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应用,不仅是适用于骨质疏鬆症的管理。除了开发高品质、安全及有实证的新型保骨素,为骨质疏鬆症患者提升其生活质素外,团队目前正在研究 Cs4-SeNPs 对治疗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效果。我们希望透过跨学科合作,挖掘其潜在的生物医学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023年11月16日

研究及创新

cover

理大研究促使沿海基建适应气候变化 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最迫切问题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项崭新项目,旨在加强沿岸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适应气候变化带来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问题,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法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为香港院校获批的三个项目之一。 全球暖化导致极端天气更为频繁。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董优博士带领,项目「沿海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智能与鲁棒决策」,获法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资助约 245 万港元,为期 48 个月。该项目与法国拉罗谢尔大学 Edgar Emilio Bastidas Arteaga 教授合作进行。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詠恩教授表示︰「理大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不同学科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在国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和研究合作关係。为解决全球面对的复杂问题和科学挑战,我们将继续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我们的科研优势,开展更多不同范畴的前沿研究以推动创新,并实现长远的国际影响力。」 获资助项目聚焦香港和法国的高风险沿海基建因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及混合灾害情况,如全球暖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潮以及暴雨等,面对这些灾害的强度和频率将增加。研究将提出一种「资料驱动与知识引导方法」来预测未来洪水灾害的出现和强度,并开发「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以探讨沿海建筑物面对洪水威脅时的潜在损坏情况和机理。 此外,项目亦将利用物理引导的深度学习来开发多变量易损性和韧性模型,集中调查区域的不同建筑原型,并从社区层面检视易损性和损失评估框架。预计研究成果衍生的技术和知识,将为提升香港和全球的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带来贡献。 法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地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上的合作,计划欢迎所有学术价值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案。评审准则包括技术及科学质素、项目管理及研究方法的质素、对全球影响、研究团队的质素及双方合作的协同效应等。

2023年11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与浙江省杭州及温州携手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促进两地技术创新及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浙江省杭州市和温州市在产学研领域达成重要合作,联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推进浙港两地的科技创新与文化旅游发展,以深化杭港及瓯港之间的合作。 理大与温州市人民政府于 11 月 9 日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标誌着双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正式落地温州。研究院将透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研发服务,在温州打造汇聚科技企业和人才的创新科技中心。 理大分别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及温州湾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先生、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先生、温州市政协主席陈作荣先生共同见证下,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与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先生,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周一富先生,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市、区两级的合作协议,并为研究院进行揭牌仪式。 理大是香港首间在温州市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的高校,参与推动东南沿海地区创科发展,以响应国家、浙江省和温州市的产业发展需求。研究院将与当地重点产业深度合作,聚焦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柔性电子及超精密制造技术等领域,促进相关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的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的高品质发展。 林大辉博士致辞时表示,理大重视科研创新,积极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际顶尖创新人才,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良好基础。温州民营经济活跃,产业基础紮实,温州人勤奋拼搏、勇于创新,双方合作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令人倍感期待。理大将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研和国际化优势,聚焦温州产业集群开展、集成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服务,与温州一同探寻科研新方法、新观念、新视野,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带动产业高效升级。理大将以平台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引育、创新生态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加强与温州各方合作,努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振丰先生表示,创新是温州与生具来的基因。近年来,始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囑託,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持续提升「五个一」创新格局能级,联动布局「一港五谷」战略科创平台,大力引进「校地共建」科研合作载体。此次与理大签约合作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希望研究院成为温州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力引擎、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新生力量、连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助力温州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引进更多国际创新人才。温州将竭尽全力提供高效服务、一流保障,为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访温期间,理大代表团亦有参观考察温州高校,并就研究院的建设发展规划举行宣讲会,及安排科研团队以海报形式向温州企业展示他们最新的科研技术。双方除了加强在技术上的合作,也将深化瓯港的学术与文化交流,珠联璧合,互利双贏。 此前,理大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于 11 月 7 日在杭州市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正式启动「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将与杭州市开展深度合作,聚焦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美等重要领域,助力杭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建设。研究院将下设三个科研中心,分别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智慧中心」及「数智医美研究中心」。这些科研中心将结合杭州的资讯科技、互联网、文化旅游、智慧城市、生物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杭港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为当地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服务,以及为理大前沿技术发展提供应用场景。 作为国家规划的重要省会,浙江省一直致力推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理大这两所研究院将成为杭港和温港合作的枢纽,汇聚创新人才和资源,深化两地产学研合作,助力当地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带动浙江省成为具活力、以创新驱动的核心地带,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2023年11月14日

研究合作

20231106-1

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 深化产学研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城市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于 11 月 7 日在杭州市举行签约及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共建的「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将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发挥杭港两地优势,在科研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合作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促进杭州市的创科发展。 研究院将聚焦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医美等主要领域,并于初期开设三个科研中心,分别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智慧中心」及「数智医美研究中心」。这些科研中心将与杭州的信息科技、互联网、文化旅游、智慧城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致力将杭州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型数字城市、全球最佳旅游城市和科技创新城市。 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倪一清教授、香港贸发局驻浙江代表周宏先生、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及市政府党组成员方毅先生、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李志龙先生、浙江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鲁文革先生、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先生、杭州市拱墅区委常委及常务副区长黄飞先生共同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杭州市拱墅区副区长沈建立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 林大辉博士致辞时表示,杭州是一个融合古今,传承创新的城市。理大作为拥有 86 年历史的全球百强学府,将充分运用科研、教育和人才的优势,结合杭州市产业的发展需求,聚焦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美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拱墅区、杭州市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志龙先生致辞时表示,目前杭州着力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城市能级再度跃升,大力推进全球创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拱墅区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环境优势,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此次与理大的签约将为杭港两地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待拱墅区与理大政校合力、强强联合,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当先行谱新篇。 杭州在互联网科技、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和健全的创新创业环境。未来,理大将继续利用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优势,通过研究院的创科平台,助力杭州的可持续发展和两地的科创人才交流。

2023年11月9日

研究合作

1a

理大科研项目荣获「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 2023」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2023 年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中荣获两个奖项,表扬其在「先进制造」和「金融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自该奖于去年设立以来,理大连续两届在奖项数目上位居全港之冠,累计获得四个奖项。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祝贺三位获奖者,并表示︰「理大很荣幸有三位学者获得本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这项殊荣肯定了我们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他们致力原创性研究并于开发尖端技术,为世界带来长远影响,造福社群。理大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研究人员专注科研,贡献香港、国家以至全球。」 理大获奖的三位学者包括︰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超精密加工与计量学讲座教授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主任张志辉教授于「先进制造」领域获得嘉许。张教授首创的超精密纳米多环加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研发高效能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眼镜镜片,可造福全球的近视学童。他开创性研发的新型磁场辅助批量超精抛光技术和装备,可用于外科手术刀的大规模超精抛光,大大减少手术刀在生物医学应用中产生的伤口创伤。 张教授的创新研究下一代原位精密三维表面测量技术不仅支持高精度产品的精密制造,而且可以应用于工业 4.0 背景下的不同制造或测量场景,实现智慧精密制造。张教授在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和智能精密制造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创性研究贡献良多。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区文浩教授于「金融科技」领域获得嘉许。区教授的研究专注于设计和分析提升隐私和抗量子密码算法,以应对区块链中的安全、隐私及扩展性需求。他的研究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通过创新方法和变革性解决方案引领 Web3 革新,为下一代去中心化协议和应用的安全、互通和扩展应用铺平了道路。许多他的发明受到了领先的资讯科技公司和区块链平台的认可和采用。 区教授最近在零知识证明(ZKP)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ZKP 公认为是一项重大突破技术,可实现数据隐私保护、效率改进和透明系统如区块链的扩展性。他开发了创新解决方案,降低了 ZKP 的计算成本。他的团队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图形处理器加速优化了 ZKP,贏得了 Web3 社区举办的 ZPRIZE 竞赛,获得了 55 万美元的奖金。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罗夏朴教授亦于「金融科技」领域获得嘉许。罗教授的研究为网路安全发展带来莫大裨益,帮助发现和修复对关键基础设施(如区块链系统、智能合约、移动和物联网设备、网联汽车等)构成重大风险的安全漏洞,以及抵御网络攻击。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罗教授致力于加强区块链技术的稳健性,推进移动和物联网设备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并强化网路安全措施。他的研究获得了10项最佳/杰出论文奖以及多项业界的奖项。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是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奖项,旨在推动香港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奖励主要在香港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每个领域设奖金港币200万元。 理大去年在「先进制造」和「生命健康」领域获奖,获奖者为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及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智龄研究院院长鄭永平教授。

2023年11月8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