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90617_IMG_02

理大兩項傑出科研同獲「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項科研成果在美國舉行的「2019 TechConnect 世界創新會議暨博覽會」(TechConnect)上分別獲頒全球創新獎,再度為港爭光。TechConnect是全球最大型的跨界別交流合作平台,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及商業轉化。這是理大連續第三年於此國際盛會上取得佳績。 理大在TechConnect 2019中獲奬的兩個項目負責人為: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馬聰博士(中)和紡織及服裝學系Nuruzzaman NOOR 博士(右二)。 理大獲「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的兩個項目為: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馬聰博士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硏究助理教授楊小博士共同發明的「全新抗生素候選藥物」 該跨學科研究團隊利用電腦輔助方法進行藥物研發,發現一些細小的分子可適用於研發抵禦超級細菌的新型抗菌藥物。這些化合物的應用目標、化學結構和機制均與現有的抗生素截然不同,對於抑制細菌生長有極大作用,且對人體細胞全無毒性。此項發明現正接近臨床前的開發階段。新的耐藥性問題正蔓延全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這些新的候選藥物有望補充目前用於治療傳染病的抗生素成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馬聰博士(右)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硏究助理教授楊小博士共同研發「全新抗生素候選藥物」。   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研究)Nuruzzaman NOOR 博士的「超聲波化學晶種塗層」 現時在織物上加添無機金屬氧化物質塗層的技術一般需於高溫、低壓和特殊的氣體環境下進行;而製成品的化學成份也會因為經過漂洗或過濾而流失,降低原有效能(例如對抗紫外線的防曬功能)。這項創新超聲波化學晶種沉積法是利用細小的晶種層,令無機金屬氧化物塗層變得更持久;製造過程可在室溫環境下進行,令製造成本減低﹑過程更快和更有效率。這項研究成果可應用於功能性及上釉服裝等不同領域。 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助理教授(研究)Nuruzzaman NOOR 博士於TechConnect 世界創新會議暨博覽會上獲頒全球創新獎。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工程師表示:「這些獎項不但肯定了理大科研人員在進行具影響力科研項目方面的努力,亦同時印證了理大致力開發科技,並轉化成具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以貢獻社會、裨益世界。」 TechConnect 主辦機構每年都收到來自全球頂尖院校及科研機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桑迪亞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及瑞士EPFL-LPAC實驗室等提交的項目,數目超過六百份,當中最優秀的15% 將獲頒授創新獎。今年大會頒發了30項全球創新獎予非美國資助的項目,以及59項國家創新獎予美國國家資金資助的項目。 理大代表團於6月17日至19日出席了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TechConnect,展示理大共21項科研成果,並與來自全球各地的業界代表、跨國集團、高等學府進行交流,探討產品發展和合作機會,以期進一步推動創新科技的應用,為社會和世界帶來更大裨益。 多年來,TechConnect成功聯繫不同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初創企業家,促進優秀應用科技及研發項目。 ***** 有關 TechConnect 2019詳情,請閱覽大會網頁 按此觀看活動照片

2019年6月17日

獎項及成就

20190605_IMG_01

理大與南中國頂尖的紡織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共同推動環保健康纺織材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宣布與五邑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兩所大學將攜手研究開發環保綠色健康纺織材料,為期三年。此項合作標誌著香港與江門這兩個大灣區的大城市進行聯合研發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和消費地區之一,內地對「綠色和健康」紡織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為生產防黴抗菌布料營造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此項合作旨在促進兩所大學的專家研發創新的紡織品染色和整理技術,以解決人造纖維及其化學過程所引致的健康和環境問題。此外,由於紡織品在適當的水分﹑養分和溫度條件下,容易成為細菌和微生物迅速滋長及繁殖的溫床,故此兩所大學還會研究如何透過研發創新的抗菌織物加工添加劑及加工方法,提升紡織品中抗菌﹑抗微生物和抗真菌的效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發展)衞炳江教授工程師(左)和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代表雙方交換已簽署的合作協議文本。 理大副校長(研究發展)衞炳江教授工程師在簽署儀式上致辭:「理大致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應用技術和解決方案;而且在這方面素有績效,為社會及人類帶來裨益。憑藉我們在智能材料﹑可穿戴紡織品電子產品和生物醫學用紡織品等紡織技術方面的研究優勢,相信此項合作將成功開發出下一代『綠色和健康』的紡織品。我們很高興能與大灣區內的大學,如:五邑大學合作;這些合作平台將加速區內的科研發展﹑開發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 合作協議由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講座教授兼李氏時裝及紡織授席忻浩忠教授(前左)及五邑大學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于暉博士(前右)簽署。 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對理大啟動紡織研究合作表示感謝,他冀望這是雙方合作的起點,將來兩所大學的科研協作更可擴展至其他學科和領域。 出席簽約儀式的包括:理大副校長(研究發展)衞炳江教授﹑理大協理副校長(科研支援)黃國賢教授﹑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講座教授兼李氏時裝及紡織授席忻浩忠教授﹑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教授﹑五邑大學第三屆校董會主席吳榮治先生;以及五邑大學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于暉博士。 按此觀看活動照片。

2019年6月5日

研究及創新

20190603_IMG_01

2019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Study Mission

2019 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BIO 2019) – June 3-6, Philadelphia, PA & Side Mission – 30 May – 3 June, Los Angeles and Philadelphia BIO is the largest, most influential biotech meeting in the world with an average of over 1800 exhibitors and 15,500+ top tier biotech executives from 69 countries. Why BIO We were able to showcase, in our previous participations, PolyU’s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establish valuable connections with leading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partners, such as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ovartis, Johnson & Johnson, Merck, Illumina, Wyss Institute,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Gladstone Institute, etc.   Financial Support – Limited, First-come-first-served ITDO is able to offer financial support to interested PolyU faculty members e.g. flight ticket and accommodation within event period, biotech mission participation fee. ITDO Support to Your Participation ITDO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ou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t BIO 2019, through   1.      Preparing your technology leaflet - Please fill out the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Exploration Form and return to us by April 12, 2019. 2.      Exhibiting and promoting your research at the Hong Kong Pavilion. 3.      Coordina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biotech mission to introduce our research capabilities (please click here for tentative program), and 4.      Scheduling one-on-one partnering meetings with potential collaborators. More Information and Contac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please contact Ms. Nelly Lam, Senior Manager, ITDO (Email: nelly.lam@polyu.edu.hk, Tel: +852 3400 2819) preferably by April 10 so that we could work with you on how to best prepare for the even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IO 2019 - check out https://convention.bio.org/2019/ and the BIO 2018 Event Summary. To learn more about ITDO’s Life Science & Bio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please click here.

2019年6月3日

其他

PolyU ranked eighth in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of AI research

According to a study on the citation impact of research papers in the are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PolyU is ranked number eight, the highest ranking among Hong Kong universities by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e global universities under this study. And the top three a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In terms of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by region, Hong Kong was on the top three, with a citation impact score of 2.00 although it produced fewer than 2,500 publications on AI over the time frame. This study is held b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and supported by Elsevier’s Scopus database. AI is one of the emerging areas for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olyU which has established variou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and has been carrying out many projects in this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instance, PolyU - Alibaba Clou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aboration particularly in smart cities and smart healthcare, PolyU - Royal College of Art to set up AI powered Design Laboratory, PolyU's funded projects in Alibaba Innovative Research Program, AI-powered system in textile industry, etc. Institution  Country  Publications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1,011  3.57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311  2.53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197  2.51  University of Granada  Spain  587  2.46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627  2.35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656  2.27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588  2.26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602 2.20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807  2.14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530  2.09 Source: Elsevier/Scopus Source of articl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May 2017

2019年5月8日

研究及創新

20190403_thumbnail_highlight

香港理工大學召開全港首次「海洋機械人國際論壇」• 探索劃時代的海洋機械人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舉辦了香港第一個「海洋機械人國際論壇」,邀請國際及本地專家討論在香港以及大灣區推動海洋機械人技術發展及應用。這是理大與頂尖大學和研究所建立戰略研發聯盟﹑進一步加強更緊密合作關係以探索創新技術而發起的重要活動之一。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致歡迎辭時說:「我們很高興與各地機械人技術的專家合作,研究﹑發展和應用海洋機械人技術,以致我們能研發出突破性的應用,以嶄新科技支援深海探測。」 論壇的講者包括不同機構的頂尖研究專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帝國)主力於仿生物機械人技術研究及專責國際科技合作總監和擔任生物機電學研究高級講師Ravi VAIDYANATHAN 博士;法國蒙彼利埃大學計算機科學、機械人和微電子實驗室Ahmed CHEMORI博士;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瀋陽實驗室)李碩教授;和英國愛丁堡大學機械人研究中心總監David M LANE教授。 他們分享的主題涉及生物機電感應電機控制﹑自主水底航行器,用於深海探測和操作的海洋機械人。這些專家亦就海洋機械人技術交換了寶貴的意見和經驗。 專門研究生物動力學﹑控制和機械人技術的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景興建博士說:「海洋機械人技術研究屬下有兩個重要領域,就是深海海底探測和操作技術,以及新一代被生物啟發的海洋機械人。這些技術對促進海洋勘探和開發十分重要,並能大力推動海洋和環境污染的研究﹑重要水底基礎設施的檢查﹑自然资源勘探,以及傳感和測繪海洋項目。」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致力進行具影響力的研究和推廣知識轉移。我們位處香港這個沿海城巿,擁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進行海洋探索。理大會善用與世界頂尖研究學者建立的緊密關係,致力領導海洋機械人科學技術的研究,以達致對全球有所貢獻的成果。」 理大於上月與帝國和瀋陽實驗室分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加強理大與研究機構翹楚的伙伴關係,並同意合作進行聯合研究,特別是針對海洋勘探﹑海洋開發的科學及民事應用方面的創新機械人技術領域。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 計劃及發展香港成為國際科研合作中心的目標,理大已向港府的AIR@InnoHK創新平台項目提交建議,申請建立一個頂尖研究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海洋機械人研究所。理大亦計劃在這個新興研究領域推出一系列活動,以探索和於各行各業中推廣應用具影響力的海洋機械人,為社會帶來極大裨益。 按此觀看活動照片。

2019年4月3日

其他

5th Biotechnology Get Together 2018 – A View to the Future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高峰研討會」假唯港薈舉行,多位領導者及政府官員參與,就香港及大灣區的生物科技發展、挑戰及未來的協同機遇分享意見。 與會者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劉志明先生、廣東省科技服務業研究院曾路院長、理大大學司庫李國祥醫生, 香港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先生, 香港科學園董事局成員潘家銘先生,以及其他香港及大灣區製藥公司的領導者。 按此瀏覽活動的照片。

2018年12月10日

其他

"2018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reater Bay Area” Summit

A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reater Bay Area” Summit was held at Hotel IC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lead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give their insights on the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challenges and the synergized opportunities ahead. Participants include Mr. Liu Zhiming, Deputy Inspect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SAR; Dr. Zeng Lu, Director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Dr. Lawrence Li, University Treasurer of PolyU; Mr. Antony Leung Kam-chung, GBS, JP, Group Chairman & CEO of Nan Fung Group; Mr. Gavin Poon, Board Member of Hong Kong Science & Technology Park and many other leader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Hong Kong and Greater Bay Area. To view the snapshots, please click here.

2018年12月10日

其他

20181114_IMG_01

理大與華潤擬建兩個聯合研究中心 研發微電子及精準醫學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華潤微電子)及華潤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華潤生命科學)分別達成戰略性協作研究框架協議,探討共建兩個聯合研究中心,以發展微電子新型器件及精準醫學技術,深化長遠戰略性合作,以及轉化有關技術和成果。 理大研究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生命科學及醫療保健技術領域均表現卓越,華潤微電子和華潤生命科學將為理大研究人員提供資源和支持,與理大建立一個互利平台,共同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成果產業化。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今天與華潤微電子總經理張沈文先生、華潤生命科學董事長顏建國先生在理大校園簽署合作協議,見證人包括: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劉志明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陳子政先生及華潤集團首席戰略官陳鷹先生。   理大校董會主席陳子政先生表示,理大一直致力進行具影響力和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我們除了基礎研究,也非常重視應用研究。在本港的大學之間,理大在知識轉移方面的成績突出,連續四年領先。這有賴於我們多年來與業界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是業界很好的合作伙伴。這次,理大與華潤透過協作研究,定能推動產、學、研合作,轉化成果,提升大眾的生活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繁榮。   華潤集團首席戰略官陳鷹先生認為,華潤集團作為國家企業,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將成為集團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將科技創新作為集團一項長期性、持續性戰略。華潤集團立足長遠培育創新的環境和基因,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完善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保障。華潤集團與理工大學的合作,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計劃、和集團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合作與投入,推動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華潤集團將不斷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理大將與華潤微電子共同研發採用納米材料的智能可噴塗型傳感器配合網絡技術,用於自動實時監測大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結構性損傷的健康監測及管理,冀將之應用於華潤旗下能源公司的風力發電機組上。另外雙方也將合作研發具低成本、重量輕和高靈敏度等特點的有機電化學晶體管,以作體檢診斷之用。 華潤微電子將通過不同資源支持理大的研究團隊共同研發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和模塊化器件、傳感器應用、人工智能和先進製造、物聯網和智慧城市領域等合作項目,提供研發經費支持和資源,共同申報香港及國家科研項目,也利用相關渠道,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把相關技術與成果轉化為產業。 理大亦會與華潤生命科學共同研發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及產品和臨床技術,共建聯合研究平台,進行精準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優勢,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罕見病等領域,理大以專家進行科研,而華潤生命科學則會提供研發經費支持,以及構建渠道協助推進相關技術的應用。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約有28,000名學生。透過不同學院,理大致力將教育及科研與現實社會聯繫起來,發揚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的精神。理大的嶄新教育模式,將專業知識、服務學習和現實社會體驗結合起來。我們致力培育貢獻社會的傑出人才,更挑戰極限,為開拓知識,讓開天闢地的構思意念孕育成長,造福世界。我們的努力正好反映大學承擔重任,矢志「啟迪思維‧成就未來」。 有關理大詳情: https://www.polyu.edu.hk   關於華潤 ( 集團 ) 有限公司 華潤的前身「聯和行」於1938年在香港註冊成立。今天,華潤集團已發展成為香港和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多元化企業之一,主營業務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大消費、大健康、城市建設與運營、能源服務、科技與金融5大領域。華潤集團下設7大戰略業務單元、17家一級利潤中心,在香港擁有7家上市公司,在職員工逾40萬人。2017年,華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410億元港幣,2018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86位。 網址:https://en.crc.com.cn/   關於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 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是華潤集團旗下負責微電子業務投資、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高科技企業,亦是中國本土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微電子企業之一,為國內唯一擁有集成電路設計、掩模製造、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產業鏈最完整的半導體企業,擁有先進的6吋和8吋晶圓生產線,先進的封裝測試生產線,是國內模擬IC、功率器件和MEMS等產品領域最大的生產製造企業,擁有強大的產品研發、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支援能力。 網址:http://www.crmicro.com   關於華潤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華潤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定位是華潤集團大健康板塊的「創新引擎」,戰略聚焦精準醫學、生物技術、數字醫療三大領域。目前,華潤生命科學正在北京建設華潤生命科學園,積極吸引蛋白質、小核酸iRNA、溶瘤病毒、CAR-T、單抗、中醫藥、醫療器械、航天微生物、基因檢測等領域的技術成果落地轉化,打造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綜合平台。同時籌建生命科學研究院,一體化推進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範和成果轉換,組織開展行業尖端課題研究和自主創新人才培養,助力自主創新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按此瀏覽新聞稿。 按此瀏覽活動的照片。  

2018年11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20181113_IMG_01

香港理工大學 - 阿里雲人工智能研究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理大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雲端運算平台阿里雲於11月13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合作,特別是推動智慧城巿和智慧醫療的發展,期望通過將研究成果首先應用在香港,然後再推廣至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城市。   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在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與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先生代表簽署。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處長郝銀星博士、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以及一眾業界領袖代表也出席見證。唐校長在典禮上表示對於理大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非常高興,深信這次戰略合作,有助雙方在智慧城市和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前沿技術。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左)與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先生(右) 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合作。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教授致辭說: 「理大與阿里巴巴集團一直保持緊密的合作,參與了多個阿里巴巴的研究計劃、人工智能相關的合作和活動。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權重引用影響系數的數據分析,理大在全球十大人工智能研究大學中獲得全球第8位的佳績。理大與阿里雲結合雙方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科研優勢,定能進一步加強雙方的合作關係,在科研技術上取得實效成果。」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阿里雲早於2017年已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業優化、輔助醫療、環境治理、航空調度等全域能力為一體的ET大腦系列,其中城市大腦及醫療大腦亦在其領域取得巨大成功。我們深信憑藉阿里雲強大的雲計算基礎設施、雲計算及人工智能技術,加上理大的科研能力,我們定必可以驅動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普惠的技術改善人類生活。」   雙方並會探討成立聯合研究中心,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將研究成果商品化,共同造福社會發展。   在智慧城市的範疇上,雙方會致力將大數據及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等技術應用於公共交通管理及城巿規劃等方面。   至於智慧醫療方面,理大和阿里雲希望能以人工智能開發一系列先進而高效的應用科技,以減低相關醫療費用及失誤事故,並能協助診斷程序自動化,以及更精準地為病人提供個人化的醫藥配送。   自2016年以來,理大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緊密,展開了多個跨領域研究。理大和阿里雲將透過彼此的強大網絡,推動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應用於不同領域,以促進香港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造福社會。   按此瀏覽新聞稿。 按此瀏覽活動的照片。

2018年11月13日

研究及創新

20181025_IMG_01

理大與深大牽頭 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聯同深圳大學(深大)牽頭與十間院校和企業組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並於10月12日在深圳進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協同創新中心旨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協調發展,各方希望透過共同合作,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達致聯合共贏。 協同創新中心將致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軌道交通行業的創新技術發展,藉共建的平臺,促成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協同創新中心將因應大灣區內軌道交通建設與安全運維的重大需求,借力於創新科技,如智能感應及軌道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等,以提升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在安全運營與預警機制、性能維護、災害應急搶修與快速恢復等領域的績效。同時,參與方亦希望藉此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領域上的人才培養,以及促進區內與區外軌道交通科技發展的突破與成果轉化。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表示:「憑藉『一國兩制』及國際化優勢,香港具備有利條件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高等院校在科技發展、國際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平臺搭建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科研項目,成績斐然。多年前,理大已參與國家登月計劃和高鐵建設的技術合作項目,近來更與大灣區內院校緊密合作,構建了區內首個國際化生物科技和轉化醫學合作研究平臺、成立了免疫治療合作研究中心及參與組成粵港澳超算聯盟。我們期待這次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能夠進一步發揮各合作院校的優勢,將創新技術應用到更多層面」。 深大校長李清泉教授表示,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成員單位包括了灣區內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預示著一個多元化的合作的基礎,相信未來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成果。深大杜彥良院士表示協同創新中心會結合大灣區軌道交通的發展需求,通過自主創新技術,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現代交通體系網。 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及深大校長李清泉教授代表兩間牽頭院校,與其餘十間院校和企業代表包括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澳門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廣深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簽署。簽署儀式邀請了廣東省教育廳邢鋒副廳長、國家教育部科技司明炬副司長致辭,以及各單位領導和行業代表出席。 按此瀏覽新聞稿。

2018年10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