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研發3D微打印傳感器 推動以生物芯片傳感技術檢測早期疾病

早期疾病診斷依賴高靈敏的生物標誌物檢測。光學回音壁模式(WGM)微腔傳感器作為一種精準、毋須標記的生物檢測技術,展現巨大潛力。然而,要快速製造大規模WGM 微腔傳感器陣列,並集成於可作生物醫學應用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仍面對不少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3D微打印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適用於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功能。這項創新研究促進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的發展,實現直接、超靈敏與量化的生物標志物測量,推動早期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張阿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結合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與WGM微激光器的光學優勢,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傳感器——3D微打印蝸線形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簡化了光耦合過程,亦展現卓越的生物傳感效能,為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張阿平教授表示:「未來可將這些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與微流控芯片集成,研製成新一代的芯片實驗室器件,為多種生物標誌物進行超靈敏的量化檢測。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早期診斷,亦可用於應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衛生危機。」 新研發的微激光傳感器設計克服了多種障礙,讓傳感器能夠更順利地集成到可用於即時醫療診斷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上。研究進一步顯示,這款微激光器傳感器具備優異的諧振特性及極窄的激光線寬,能夠檢測極低濃度的人體免疫球蛋白G(IgG),一種常見於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抗體。 實驗結果顯示,該款微激光器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約70阿克/毫升的人體IgG,突顯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實現超低濃度生物標誌物檢測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以「面向無標記生物檢測的3D微打印聚合物蝸線形回音壁模式微激光器傳感器」為題,已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上發表,並獲國際光學專業學會OPTICA發布新聞稿進行更廣泛的報道。 理大的先進科研設施是支持研究人員實現創新突破的關鍵。張教授表示:「這款新型微激光器傳感器的研發,受惠於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3D微打印技術,能快速製造特殊設計的3D WGM微腔,並對微腔懸掛微盤進行高精細加工定制。」 在芯片上集成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對高性能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光學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通過微小微腔讓光波進行諧振循環傳播。當目標分子在微腔表面結合時,就會引起激光頻率的微細變化,從而實現對生物分子的高靈敏檢測。 然而,實際應用這些傳感器的一大挑戰,是需要將光波耦合進出3D WGM微腔傳感器。通常這需要用上直徑小於兩微米的拉錐光纖。如此纖幼的光纖不僅難以對準耦合,亦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干擾影響。此技術瓶頸限制了WGM微腔傳感器與芯片實驗室的技術融合,因而影響其在高靈敏生物分子即時檢測的應用潛力。 利用微激光器傳感器直接發射出的光波,為取代拉錐光纖進行光耦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傳統WGM微激光器所採用的圓形微腔,在遠場光波收集效能上表現有限,導致傳感器微弱訊號難以準確解讀。 為了克服這項挑戰,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採用蝸線形懸掛微盤的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該創新設計使微激光器傳感器,兼具低激光閾值與定向光發射特性,有效提升光耦合效率,實現實用芯片上集成。 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及高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可以快速製備3D WGM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陣列。實驗結果顯示,該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具有極低的激光閾值,僅為3.87μJ/mm²,而激光線寬度約為30pm。值得注意的是,該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阿克/毫升的IgG,充展現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超靈敏檢測生物標誌物的應用潛力。 展望未來,張教授計劃將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集成到微流芯片中,以開發光流控生物芯片,用於多種疾病生物標誌物的快速同時量化檢測。   *註:芯片實驗室器件(Lab-on-a-chip device)是一種將化學或生物分析的多種功能集成到一個微小尺寸的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技術。

2025年9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923 - EDUtech Asia 2025-02

理大學者憑教育智能創新 入圍EDUtech Asia 2025兩項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在教與學中善用先進科技,培育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理大教學發展中心總監、英文及傳意學系副教授(兼任)陳小華博士,在EDUtech Asia 2025大獎中入圍「高等教育傑出教育者」,另與理大電子及電機工程學系高級講師賴寶欣博士合作的項目,入圍「高等教育最佳人工智能創新獎」。 從全球近400位參加者中脫穎而出,陳博士憑藉其前瞻性的領導能力和對教育創新的堅持獲得認可。她在推動教與學中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改革課程評核,以及率先將學習分析應用於語言教育各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獲獎項目旨在支援非英語母語的大學生,團隊運用混合智能(人類與人工智能)開發了兩個AI平台:AIReAS及NinjOrAItor,為學生的寫作及口語表達提供個性化反饋,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陳博士的教學經驗豐富,致力支援具多元專業背景的學習對象,包括帶領多項校內及跨院校的「跨學科英語課程」項目發展,以及引領在全港八所大學的教學與學習中應用GenAI。 她並曾開發及教授專為博士與碩士生設計的跨學科研究論文寫作課程,現時於理大人文學院的專業博士學位課程教授課程發展與管理。她近期研究項目之一,是探討現代科技對語言學習的潛在效益,並與史丹福大學合作開發具備自動錯誤修正功能的線上學習平台。 陳博士現擔任香港高等教育卓越教學聯盟(HKTEA)主席,該聯盟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2019年成立,旨在提升教資會教學獎的影響力,並推動全港高等教育界實踐高品質教學。 憑藉卓越教育貢獻,陳博士獲頒多項殊榮,包括榮獲2022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協作團隊組別)、2022年度Quacquarelli Symonds(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國際類別獎:創新教育科技組別銀獎」、入圍「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教學策略獎」終選名單等。她於2021年獲 Association for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WAC)授予傑出院士的終身榮銜。

2025年9月25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將於10月9日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 匯聚政產學研專家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

為支持行政長官在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積極推動創科發展,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包括舉辦低空經濟旗艦活動,致力打造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並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10月9日(星期四)假校園蔣震劇院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高峰會),歡迎公眾及業界人士報名參加。 高峰會由理大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活動匯聚逾40位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政商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蒞臨分享,聚焦低空空域管理、產業發展模式、技術研發及城市應用案例等議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同場亦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將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高峰會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香港立法會議員、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擔任主禮嘉賓,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當日並設兩場爐邊談話環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蔡傑銘先生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將分別聯同各地的政府及民航部門代表、商界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包括領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及低空經濟系統開發商,就低空經濟政策方向,以及產業、科學與學術界的協同創新進行深入交流,分享真知灼見。 此外,高峰會下午將設四場分論壇,分別探討低空經濟於香港及內地不同省市發展的政策框架;交流現行「監管沙盒」項目的進展、研析大灣區無人機交通管理和無人航空載具的技術發展,以及展示無人機在硬體、軟體及系統層面的創新成果。 理大一直積極支持低空經濟相關的技術發展,去年成立的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已開展多個跨學科研究,涵蓋基礎設施部署與低空空域營運,以及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的開發;今年9月亦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全面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更多「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請瀏覽:https://events.polyu.edu.hk/ilaesummit2025_chi/home

2025年9月22日

活動

20250919 -  Health and Medical Fund_V1-02

理大25個研究項目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推動醫療創新及跨學科成果轉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醫療創新及跨學科研究,尤其在醫學、健康及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技術創新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理大在最新一輪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中,有25個研究項目獲得支持,總資助金額達2,291萬港元。項目涵蓋人工智能賦能醫學、基層醫療、精準醫療和預防醫學等,充分展現理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實力。 理大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涉及先進診斷技術、復康訓練和管理、創新心理健康治療方案,以及照顧者支援和以社區為本的護理模式等不同範疇,涵蓋生物醫學工程、醫療科技及資訊、護理學、眼科視光學、康復治療科學、語言科學及技術及食品科學及營養等學科。 理大學者致力將先進科技應用於醫療創新,包括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單細胞監測,以早期偵測感染相關的血栓;引入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認知刺激治療;以及開發流動健康平台,以支援產後抑鬱及兒科病症管理等。 理大多個研究項目亦聚焦於轉化醫學應用,包括用於評估肝癌放射治療的磁力共振指紋技術(Time-resolved MRF);針對源自塵蟎且在人類微生物群中發現的新型巴通體細菌(Bartonella bacterium)進行多組學分析;以及針對急性泌尿系統毒性反應的個人化預測等。此外,多個獲資助項目亦專注慢性疾病管理與復健治療,例如為中風後疲勞、膝關節炎及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等提供介入方案。 除了推動臨床研究,理大學者亦關注社區福祉,包括紓緩長者孤獨感的介入措施;以創意藝術治療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為糖尿病患者開發人工智能互動平台等。有關理大25個獲資助研究項目的詳情,請參閱附件。 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由醫務衞生局管理,旨在建立科研能力,鼓勵、促進和支援醫療衞生研究,透過建構並應用從本地醫療衞生研究所得、以實證為本的科學知識,協助制訂醫療政策、改善市民健康、強化醫療系統、改進醫療實務、提升醫療護理水平及質素,以及推動在臨床醫療服務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2025年9月22日

獎項及成就

香港理工大學與華為成立數學優化創新實驗室 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於2025年9月17日在理大校園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學—華為數學優化創新實驗室」(MOI)。MOI是華為在香港設立的首個研發基於異構算力先進優化求解器的聯合實驗室,標誌著雙方自2007年建立長期合作以來的重要里程碑,並進一步鞏固在通訊、大數據、算法及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MOI將專注於推動數學優化理論研究、前沿優化算法開發,以及異構算力加速求解器在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中的應用。理大在數學、統計與運籌學領域具備顯著優勢——於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統計與運籌學位列全球第31位;在U.S. News全球數學專業排名中名列第36位,為香港之首。此次合作將結合理大在應用數學和人工智能的學術優勢與華為的產業經驗,攜手推動前沿技術研究與創新應用。 合作協議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羅夏樸教授、華為公司技術合作部部長付潔女士及華為公司理論研究部主任白鉑先生見證下,由理大應用數學系系主任孫德鋒教授及華為香港研究所所長耿彥輝先生代表簽署。隨後,雙方代表共同為MOI揭牌,標誌實驗室正式啟動。 趙汝恒教授感謝華為對理大的持續支持,並強調雙方合作將共同培育創新人才、促進知識轉移及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理大與華為將攜手推動數學優化與技術創新,創造更大的社會及經濟價值。  

2025年9月17日

研究合作

20250902  PolyU researchers pioneer smarter sustainable personal cooling solutions amid global heat

理大學者開創智慧可持續個人降溫新方案 應對全球極端高溫天氣

全球暖化日益威脅人類健康和工作效率。目前,全球約36億人居住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每年逾48萬人死於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極端高溫增加壓力荷爾蒙、影響睡眠質素、削弱注意力、降低生產力,以及加劇情緒惡化。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熱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突破傳統服裝設計限制,研發新一代可持續的個人降溫解決方案。 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壽大華教授最近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提出利用先進紡織與智慧可穿戴技術,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新方法。 智能科技,尤其是智慧可穿戴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成為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關鍵推動力。壽大華教授表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5至2029年間出現史上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80%。在此背景下,個人降溫科技對人類福祉、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正在研發一系列智慧型『超級英雄式』服裝,該服裝具備自我調溫與實時健康監測功能,能有效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挑戰。」 該篇論文提出的觀點極具前瞻性,系統地聚焦有效整合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四種降溫機理,提出在動態現實場景中,實現人體熱濕平衡自我調節的具體策略。論文同時提出並構建了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閉環框架,連接感知、預測及執行,實現個性化及節能的降溫效果,並強調設計具備可規模化和可回收性,以促進公共健康、工作場所安全及效率。 可持續的個人降溫由被動型織物,逐步邁向智能系統。具有光譜選擇性的紡織品能高效釋放人體紅外熱量,同時阻隔外部太陽和地表熱量的侵入。透過在纖維和紗線中複合不同導熱填料,來實現可調熱阻。濕度響應纖維則有助強化對流和蒸發散熱效果。輕量化可穿戴設備,例如︰可變輻射率器件、電致冷與熱電模組,當結合柔性光伏及隨身儲能,可實現主動可控的降溫。這些新技術採用「模式選擇性」降溫策略,並融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兼顧舒適、耐用、可水洗及輕巧特點,有效延展熱舒適範圍,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儘管個人降溫技術發展迅速,仍面對許多挑戰。人體出汗有助散熱,但目前汗液管理效能有限,常導致織物重量和黏膩感增加,降低透濕性及輻射降溫效率,尤其在劇烈出汗時更為明顯。此外,能夠隨動態環境和個體生理變化實現即時自我調節熱平衡,同時確保舒適和安全,仍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 壽大華教授表示︰「未來我們還需要加強紡織、傳熱學、柔性電子與人工智能等跨學科融合,建立具規模和可回收的製造體系,平衡可持續、可穿戴、時尚與熱管理功能。同時,也需要制定標準化、使用者為本的評價指標,例如:單位功率降溫能力、生理熱感和用戶接受度等,以促進公平比較與使用。」 壽大華教授及其團隊致力研究多項創新技術以應對極端高溫的挑戰。其中iActive™智能運動服引入低電壓驅動人工汗腺及汗區映射的根狀液體輸運網路,以液滴形式快速排出汗液,大幅減輕重量與黏膩感,保持皮膚乾爽透氣,其排汗速度可高達人體出汗峰值的三倍。 Omni‑Cool‑Dry™是一款兼具透氣、類膚質的全新織物,有效導流汗液,又能提供光譜選擇性降溫效果。透過反射太陽和地表輻射,同時發射人體紅外熱量,能讓皮膚溫度相比普通織物降低約5 °C,即使在陽光下使用者也能保持清涼乾爽。 針對高溫作業環境,在熱適應軟體機器人服裝中,內嵌溫度回應軟致動器,可主動或自發地調節織物厚度及其內部靜止空氣層,從而克服傳統隔熱服單一隔熱等級的局限。其熱阻可在0.23至0.48 K·m²/W範圍內調節,即處於120°C的高溫環境下,其內表面溫度也能比傳統隔熱服低約10°C。 SweatMD是一款全紡織、非侵入式可穿戴系統,利用仿生微流體網路定向引導汗液,通過親膚傳感紗線監測葡萄糖、鉀離子等生物標誌物,可即時生成分子層級的健康指標(如疲勞與脫水風險),並將數據傳送至手機。 總體而言,上述創新技術構建了一個智能生態系統,通過感測器監測生理狀態,利用模型預測降溫需求,由智能服裝提供定向回應。透過整合紡織感測器、基於纖維的冷卻器與隨身能量採集器,有望實現可持續的自主降溫。 這些研究成果涵蓋日常服飾、運動與防護裝備,充分體現將基礎研究轉化普及,以應對全球挑戰。透過理大研究中心及設於內地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如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更可借助內地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並與當地龍頭產業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並推動可規模化部署。 壽大華教授的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際知名創新獎項嘉許,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2025)及金獎(2024),以及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等。此外,壽教授亦榮獲美國纖維學會「傑出成就獎」,該獎項每年僅授予一位全球學者。

2025年9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WhatsApp Image 20250915 at 112602157b5931

媒體專訪:理大融合創新科技與歷史保育 揭示香港失落的二戰遺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最近接受《南方日報》專訪,詳述團隊推動的「揭示和發現遺失的古代文化遺產:推廣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項目。該計劃旨在推廣藝術與科技融合,助力宣傳歷史解讀、文物保護、STEAM教育,並配合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展覽,吸引公眾參與。 賴教授受訪時強調,跨學界與歷史學者合作至為關鍵,憑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戰士日記,團隊精準鎖定碉堡和戰壕位置,從而運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包括空間對位及測繪技術、航空及地面雷射掃描,以及地貌分析科技,於理大工業中心的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還原蘊藏的遺跡。 賴教授希望這些戰爭遺跡消失前,透過科技將它們記錄下來,讓年輕人得以親眼見證過去。此項研究不僅為科學探索,更肩負傳承歷史的重任,激發年輕世代好奇與探究心,進一步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  

2025年9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別具意義。 陳武教授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95)

理大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於9月12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深空探測、光學儀器及智能裝備等領域開展合作。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致辭時強調理大秉承「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使命,致力將前沿科研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動力,並讚賞長春光機所在光學與精密機械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期待雙方的進一步合作。 此次合作聚焦深空探測光學儀器、航太智能化光學成像與遙感、超精密加工及人工智能應用。雙方將共建「航太智能化光學成像與遙感」聯合實驗室,推動人員交流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儀式後,長春光機所團參觀了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及賽馬會量子技術實驗室,深入探討未來合作,矢志推動航太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助力國家航太事業及全球科技進步,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合作

News1

媒體報導:理大博士生3D打印蠔礁助復育 榮獲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區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博士生陳德強先生憑藉其創新研究以3D打印模組蠔礁,榮獲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區大獎。研究旨在應對本地蠔礁衰退問題,同時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該發明將晉身James Dyson Award的國際賽事,有機會贏得3萬英鎊獎金。 獲獎項目名為Reef of Hope「希望之礁」,採用創新的拓撲結構設計,並使用加入蠔殼碳酸鈣的打印基材,以助修復蠔礁。過去數十年,由於污染、過度捕撈及城市發展的影響,全球已有超過85%的蠔礁消失。 「希望之礁」的突破性設計和技術,支持海洋生態的持續發展。其創新拓撲結構,採用彎曲且多孔的幾何形狀,不僅提升了水流中的穩定性,也提高物料使用效率,並優化水流動態。 該計畫已於香港水域進行實地測試,展現顯著的環境效益。蠔類附著率比傳統方法高出三倍。僅一個月內,這人工礁體已明顯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吸引蝦、小蟹、幼魚及海藻類等多種生物聚居。 更多資訊 : Reef of Hope – AR for Oyster Reef Restoration                  MediaOutReach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