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研發可持續生物礦化技術 保護海洋基建免受微生物腐蝕

微生物诱导腐蚀(MIC)是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基础设施出现裂纹等结构性损坏。海洋基建若持续受侵蚀,会缩短建筑结构的寿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海洋混凝土结构物的腐蚀问题,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人员开发的可持续生物矿化技术方案,能有效保护海洋混凝土免受微生物诱导腐蚀的影响。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丶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及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李向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生物矿化技术,为海洋混凝土设施提供有效的屏障,免受微生物诱导腐蚀的影响,实现海岸结构物的可持续应用。 混凝土上的微生物诱导腐蚀,通常於存在腐蚀性微生物的环境中出现,例如污水结构物丶污水处理厂和海洋结构物。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生物矿化膜,通常被视为主要的防腐机制,能够提供有效的屏障抑制腐蚀。 李向东教授表示∶「生物矿化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的混凝土防腐蚀涂层方法,对整体海洋生物膜群落的影响极小。此外,该技术利用二氧化碳产生矿物沉淀物,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用度,而整个过程不仅减少了海洋基础设施在整个建筑寿命的碳足迹和能源消耗,还有助推动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显示,生物矿化处理通过减少硫酸盐还原菌的总量和相对丰度,有效地防止微生物诱导腐蚀。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可产生具腐蚀性的硫化氢,会导致物料损耗。生物矿化膜作为保护层,可以控制硫酸盐的扩散,阻隔混凝土与具腐蚀性的硫酸盐还原菌社群。这种保护机制显着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寿命,对於原生海洋微生物群落又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李向东教授补充道:「如果生物矿化膜保持完整,则毋需在混凝土结构物上再次涂漆。单次涂层处理免去繁复程序,进一步降低了建筑成本和碳足迹。」 这种生物矿化技术在腐蚀环境中的应用潜力无穷,适用於如海洋环境丶污水环境和水冷却设施,而这些地方的混凝土腐蚀都是由腐蚀性微生物引起。 李向东教授这项题为「生物矿化可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混凝土腐蚀,以实现可持续的海洋基础设施」的研究,已在着名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刊登。研究针对混凝土,综合使用化学和力学性能测量,以及对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评估了生物矿化技术在抑制海洋混凝土腐蚀方面的成效,这些评估旨在增进对微生物诱导腐蚀发展的理解。研究成果有助於开发创新技术以抑制腐蚀,实现可持续的海洋混凝土结构。 考虑到被细菌渗入的物质表面类型也会影响生物矿化处理的效果,项目将进一步研究生物矿化技术在不同混凝土类型中的效果,以拓展其应用潜力。此外,相关功能预测亦可用於日後的研究,从而在机理上了解微生物作用对混凝土腐蚀的潜藏代谢能力。这些研究结果有助未来进一步探索硫酸盐还原菌和海洋混凝土结构建筑寿命之间的奥秘。

2024年4月8日

研究及创新

20240405  PolyU driv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 Environm

理大科研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 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十项研究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资助金额合共539.6万港元。理大学者在创新及应用研究方面表现卓越,为香港的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此十项获资助研究内容涉及多个范畴,包括废物回收管理丶空气和水质监测丶气候变化丶节能和减碳等,展示了理大在环境保护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涵盖建筑丶工程和应用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研究项目旨在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例如利用移动传感器和电脑视觉技术监测街道空气质量丶基於机器人与无人机协同的自主沙滩垃圾清理系统丶开发光催化系统转化有用的二碳化学品以减少碳足迹。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环保效能,有项目将为香港下一代数据中心研发多功能冷却膜,以及研究气候变化下轮胎磨损的环境效应等。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於1994年成立,旨在为环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教育丶研究及其他项目及活动提供经费。   理大十项研究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 主要研究员 项目名称 资助金额 建设及环境学院 侯慧莹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利用移动感测器和电脑视觉技术对高密度城区街道级别的空气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 HK$499,600 宋丁豹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研究) 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结合二氧化碳封存的创新方法将焚烧淤泥底灰转化为工程填料 HK$500,000 申培亮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研究) 利用混凝土废浆制备吸碳涂料提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 HK$500,000 王蒙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轮胎磨损的环境效应研究 HK$900,000 工程学院 陈洁盈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研究) 用於香港下一代数据中心高效被动冷却的多功能冷却膜的研发 HK$498,600 许钢焱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基於机器人与无人机协同的自主沙滩垃圾清理系统 HK$498,000 任竞争博士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 副教授 碳中和目标下将香港的污泥转化成绿色氢气及电子燃料:新型工艺设计丶优化丶经济可行性及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HK$500,000 理学院 劳子桓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 开发光催化系统以减少香港的碳足迹: 将CO2排放物转化为有用的二碳化学品 HK$500,000 吴建勇教授 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 研究教授 基於纳米相变乳液的太阳能全光谱利用光伏/热系统 HK$500,000 时装及纺织学院 康占肖博士 时装及纺织学院 助理教授 (研究) 开发基於织物的冷凝水蒸发风栅提升空调效率 HK$500,000

2024年4月5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与江苏省江阴高新区签署技术创新合作协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领校内不同学系的教授於三月底来到江苏江阴进行产学研交流活动,并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推动下,理大与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区)签署了技术创新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将进一步拓展苏港丶锡港之间的合作领域,支援理大科技创新项目落户江阴高新区;精准对接技术创新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共同组织举办创新项目对接交流活动;以及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研发载体等等。这项合作将促进双方在科技创新丶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探索,为苏港丶锡港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交流团对江阴高新区的高新企业进行调研,分别参观了中信泰富特钢展厅丶长电科技丶江阴市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与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此外,在产学研交流会上,理大的科研人员分别向江阴高新区的企业代表介绍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内容涵概超精密加工丶电动车丶微电子丶生物医疗丶新材料等。企业代表对这些最新的科技非常感兴趣,纷纷期待和教授们开展合作。 过去几年,理大一直不遗馀力地推进苏港科技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是次交流活动是自上一年在「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理大和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签订合作协定之後的延续,该协议提出共建技术创新转移中心,支持双方开展校企技术对接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丶访问交流等等活动。 接下来4月16日,理大将举行一场与江苏企业的技术对接活动,希望加强大学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有助於双方推进技术转移,亦为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敬请期待。  

2024年4月3日

研究合作

1

正泰集团到访理大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先生率领代表团于4月2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就加强双方科技创新合作进行交流。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大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等代表的大学管理层及专家教授们热烈欢迎访问团的莅临,并在理大旗下教学研究酒店唯港荟举行午餐会与与来宾进行了交流。会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介绍了理大的发展,包含大学排名,领先的研究领域以及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他表示,理大致力于推动创新科技及其社会应用,结合产业发展造福社会。 会后,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带领访问团参观了理大校园及相关实验室。理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曹建农教授向访问团介绍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的最新发展。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电力系统工程讲座教授钟志勇教授与理大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向访问团展示了先进材料与电子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超精密加工与计量学讲座教授张志辉教授的带领下,访问团参观了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了理大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  

2024年4月2日

活动

1

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共同发展离岸海上风电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学—阳江实验室海上风电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 联合研究中心由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共同营运及管理,此举标志着双方加强在离岸海上风力发电工程领域的科研合作。双方今后将开放及共享科研设备资源,推动合作研究项目,并开发各种崭新技术和材料,将科研成果转化普及,致力促进离岸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发展,为业界提供可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 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典礼同日于理大举行,并邀得广东省阳江市代表团亲临校园,与理大成员一同见证。出席嘉宾包括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阳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德伟先生、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丁晓利教授、阳江市科技局副局长莫家强先生、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林滔先生,以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主任朱嵘华教授等。 赵汝恒教授于典礼上致欢迎辞表示:「风力发电已成为多国实现碳中和的策略之一,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的合作除了能惠及离岸风电发展外,也能深化两地在科研、人才培养、文化知识交流等多方面的联系。联合研究中心亦将进一步结合理大及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经验,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支撑打造世界级的风电产业基地和清洁能源研发创新基地。」 据香港机电工程署估算,若香港的潜在离岸风能达到107亿千瓦时,便能满足本地约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离岸风电建设往往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性难题,是次理大与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的合作亦将促进双方开展交叉研究,提出实际工程方案,助力香港、国家,以至全球的离岸风电建设。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汇聚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内地大学的顶尖专家,围绕离岸风电领域进行基础科学、应用及核心技术研究。 理大土地及空间研究院于2021年成立,为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18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之一,汇聚逾50名来自不同学科的理大学者,聚焦「填海」、「土地和空间发展创新方案」、「环境处理和影响」、「土地经济和规划」及「土地分析和管理」五大方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及知识转移,推动离岸海上风电发展更是研究院积极发展的领域之一。去年11月,研究院代表团到访阳江市,参观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等多所科研机构,并与实验室领导共商科研合作机会。

2024年4月2日

活动

1

理大与江西赣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深化两地科研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及兴国县人民政府就共同推动两地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赣港两地优势互补达成合作意向。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团参加3月19日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举办的「中国.赣州首届石墨烯暨纺织服装新材料产业论坛」。会上,赵教授代表理大分别与赣州市委常委兼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窦良坦先生和兴国县委副书记兼兴国县人民政府县长刘章宏先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推进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兴国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开展深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将为赣州及其各县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理大在纺织服装领域的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 赵汝恒教授致辞时表示﹕「理大将在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专业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赣州市及兴国县纺织服装产业和市场同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等方式,积极促进投资及合作机会。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创纺织服装产业的新篇章。」 理大在纺织服装领域拥有丰富的教育和科研实力,高度契合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理大期望通过是次与赣州市和兴国县的合作,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平台等优势,依托即将共建的研究院,支持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为产业问诊把脉。 是次论坛以「新烯望新织造」为主题,以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全国首家石墨烯科技馆落户兴国县为契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墨烯和纺织服装领域的院校专家、企业机构、行业协会代表聚首一堂,探讨「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纺织服装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理大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寿大华博士亦在论坛上介绍其团队在纺织服装新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4年3月27日

活动

1

理大研究显示网课导师效应对在线学习提供显著帮助

自新冠疫情严重影响面授教学活动后,网上学习变得越趋普及,成为教育界的「新常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考察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发现不论是真人亦或动画,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更能触发学生进行认知及社会情感加工,从而导致更高效的学习。此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过去研究提出,导师的面部表情或手势会提供社会情感线索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研究团队在理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李平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大脑活动和眼动等多模态数据及其相互的关联,研究学生如何在不同网上学习情境下进行学习。 此项研究共有 81 名理大学生参与,当中一部分学生观看真人导师及投影片同时出现的网上课堂影片,另一部分观看同样课堂影片但导师是动画导师,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观看只有投影片的网上课堂影片。所有学生会在课堂后完成学习测验,用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研究发现,参与有导师现身的网上课堂的学生,在课后评估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导师实际的呈现方式(真人或动画),则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得分。这个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显示虚拟情境中的导师影像有助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解导师影像对学习的影响,研究人员结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眼动追踪技术,在学生上课时同时纪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及眼球运动。虽然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好,眼动追踪结果却反映真人导师事实上可能会分散学生在投影片上的注意力;相对而言,在没有导师或动画导师出现的情况下,学生会分配较多时间和注意力在投影片上。 更深入地分析眼动追踪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在于眼球运动的同步性,即学生转移视线的一致程度。两组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视线同步性上,均高于没导师现身的组别,而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眼球运动亦比表现较差的学生更同步。上述结果显示,尽管可能会令学生分心,导师现身同时亦更有可能引导学生集中在较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当网上课堂有导师现身时,学生更倾向关注同样的地方,而没有导师时,学生的视线会更随机。 同时,fMRI 结果和眼动追踪数据一致,显示课堂上有导师现身的学生,在学习时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也会更加同步,例如涉及工作记忆、社会认知的大脑脑区。两类数据的一致性可以归因于导师影像提供了社会情感线索,激发了更高水平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加工,从而令学生更紧密地跟随学习内容、更具动机地分配注意力且最终达致更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上述数据,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除了带来社会情感感知方面的益处,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研究人员由此进一步提出一种「权衡假设」,即学习成果需视乎社会情感带来的益处能否超过注意力分散引起的问题。由于这种权衡利弊的过程也取决于学生处理社会情感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在同样的网上学习情境下,不同学生或会出现不同学习情况并达到不同的结果。 李平教授表示:「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影片进行的网上学习仍持续地改变教育模式。我们的研究提出,导师在网上课堂现身,即使只是以动画形式,也可以在某程度上弥补网上学习的不足,提供显著社会情感线索并保持学生投入度。这个发现有助于设计出以实证为本的网上教学框架,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效果。」

2024年3月25日

研究及创新

1

泉州市代表团到访理大

由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毅恭先生,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小华先生,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先生等组成的代表团于3月23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就加强闽港两地科创合作进行交流。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向代表团的到访致以热烈欢迎。 去年9月初落户晋江的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为内地第一所技术创新研究院,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研究院得以迅速发展。  林大辉博士致欢迎辞表示,理大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应用型大学,一直秉承「开物成务,勤学励民」的校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和全球视野的人才,贡献社会。 滕锦光校长向访问团介绍了理大的最新发展,以及内地开拓战略。滕校长强调大学一直注重应用研究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为科技强国贡献港理大的力量。 张毅恭先生发表讲话表示,福建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对研究院的建设高度重视,围绕着研究院的四个学科方向(纺织服饰、创新食品、微电子及科创服务与政策),提供必要保障,促进研究院的高质量发展。期待研究院“驻在晋江,立足泉州,辐射福建”,打造闽港校地合作新典范,带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张文贤书记表示,理大与晋江政府共建的研究院建设速度快,发展势头良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技术方向最为贴近地方实际需求,成为泉州南翼地区有代表性的科创机构。 理大期望与泉州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致力加强与政府及企业技术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寻求研究成果的突破,为两地的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助力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23日

活动

Prof Allen Au and Prof Daniel Luo

理大支持金管局推出新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项目 Ensemble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宣布展开全新的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wCBDC)项目 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子计算学系两位教授自加入金管局央行数码货币(CBDC)专家小组,连同其他专家组成员,一直与金管局紧密合作,研究 CBDC 和相关数码货币互通性、安全性和隱私等各种问题。 新项目 Ensemble 旨在开拓创新的金融市场基建,透过 wCBDC 畅顺地进行代币化货币的銀行同业结算。项目最初会聚焦代币化存款,亦即由商业銀行发行及提供的数码形式商业銀行存款。 Ensemble 的重点是金管局今年将推出的 wCBDC「沙盒」,「沙盒」将进一步研究及测试代币化用例,包括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交收(例如绿色債券、自愿减排量、飞机、电动汽车充电站、电子提单及财资管理),更有可能发展成新的金融市场基建,作为交易中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与代币化货币之间的桥樑。 为推动制定业内标准及与时并进的策略,金管局将成立由本地及跨国銀行、数码资产行业主要参与者、科技公司及 CBDC 专家小组组成的 wCBDC 架构工作小组。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及 CBDC 专家小组的创始成员区文浩教授及罗夏朴教授一直与金管局合作,以推进香港 CBDC 的发展。他们的目标是整合先进的隱私设计,保护消费者的个人识别讯息,同时在隱私和可追溯性之间保持平衡。他们将与金管局和其他专家小组成员保持紧密的合作,旨在促进代币化市场并吸引人才来港。 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支持金管局推出 Ensemble 项目,他说:「我们与金管局的合作印證双方致力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推动香港的数码金融格局。大学将运用自身专长来支持这个项目,期待藉 wCBDC 沙盒带动数码资产市场的潜在突破。」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主任李青教授表示:「探索 wCBDC 和资产代币化是面向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我们学系非常高兴能够为这个先导性项目提供专业知识。」 区文浩教授及罗夏朴教授表示:「wCBDC 和数码资产是迈向未来金融和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步,而货币和资产的代币化是不能忽视的全球趋势。透过这个项目,我们很高兴能为促进香港数码资产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作出贡献。」

2024年3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1711350463182

媒体专访:理大学者谈香港发展新能源汽车

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兼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见解,探讨香港如何发挥城市优势建立国际创科中心。    陈教授指出:「能源革命有三大挑战:可持续性、可负担性及可靠性;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为低碳化、智能化、电气化及氢能。」   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陈教授的带领下于2024年2月正式成立。研究中心将为电动车研发建立先进的研发平台,以应对现代电动车的能源及技术挑战。   访问全文: https://bit.ly/43v04NF https://bit.ly/43B9ZBh 更多: https://polyu.hk/HXlLB

2024年3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