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01-AW4765_0062

關愛擁抱:癌症兒童無懼放射治療之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為兒童癌病患者提供治療前準備,由她最喜歡的卡通角色陪伴進行模擬放射治療工作坊。為孩子設計的個人化沉浸式環境,再加上心愛卡通角色的陪伴,透過鮮豔的色彩、愛和關懷,讓兒童患者克服恐懼。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理伴童行」團隊聯同工業中心的 HEROCARE 計劃,由利希慎基金贊助,通過「觸感體驗」與「虛擬沉浸」應用於臨床服務和醫療培訓,為即將接受放射治療的兒童患者提供沉浸式模擬體驗。配合理大創新「混合沉浸虛擬實景 (HiVE)」技術,不僅減低了兒童患者和照顧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的不安,還讓逾 88% 的患者無需麻醉下完成治療。

2024年8月2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_edit_r1

理大與中山市攜手共建技術創新研究院 推動兩地生物醫藥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政府)於7月30日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香港理工大學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此合作標誌著雙方在推動兩地生物醫藥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團參加中山市舉辦的「2024中山全球招商大會」,會上同時舉行研究院的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先生、中山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肖展欣先生、理大化學系講座教授黃嘉良教授、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助理總監趙培先生見證下,由中山市委常委兼副市長葉紅光先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與中山市政府攜手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不僅是我們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們與中山市共同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一個新起點。研究院的成立除了為中山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更是響應習近平主席號召用好深中通道,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合作水準,推進區内產學研轉移轉化和新質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一體化。」 研究院將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領域,聚焦自主研發的醫藥類產品,並致力改善社區的醫療條件。研究院亦將與中山市當地醫院等緊密聯繫,透過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造福廣大市民。深中通道的開通將加強中山與香港之間的交通便利性,以及人員、資金和技術流動,使中山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研究院將發展成為創新科技高地,為中山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撐。 是次合作不但加強了理大與中山市政府的連繫,更推動雙方攜手並進,共同迎接和把握創新科技帶來的巨大機遇。

2024年7月31日

活動

1

理大學者發現調節眼壓的關鍵機制 有望啟發青光眼治療方案

青光眼是導致視力受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醫院管理局統計,香港每100位40歲以上人士,便有3人患上青光眼。青光眼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病徵,因此往往被人忽視,待患者察覺視力有異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沈詩韻博士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發現調節眼壓的關鍵因子和機制,為開發青光眼治療方案提供新思路,可望協助患者及早預防視力衰退。 青光眼患者的眼球內的液體(稱為「房水」)不斷流動,眼壓普遍較高,需要長期用藥控制。不過,目前的藥物治療存在局限,僅能延緩病情,不能遏止病情惡化,而且藥物耐受性不理想,療效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 科學界已知microRNA (miR)-17-92群對細胞信號傳導具重要作用,但其在眼部的具體功能尚未清楚。沈博士及研究團隊深入探討miR-17-92因子對眼壓的影響機制,發現血小板反應蛋白-1(TSP-1)是一種會減少房水外流並增加眼壓的蛋白質。其後,團隊在負責把房水引流到眼內的小梁網(hTM)細胞中,模擬miR-17-92群的三個因子,成功抑制TSP-1的表現,使小鼠眼睛排出的房水增加約73%。 沈博士及研究團隊最近獲得美國青光眼研究基金會2024年Shaffer研究資助基金撥款支持,進一步探討miR-17-92因子在眼壓調節中的作用。團隊將通過阻斷hTM細胞中TSP-1的上述三種miRNA潛在靶點,調查特定微小核醣核(miRNAs)與TSP-1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亦將於小鼠眼球內注射TSP-1靶點特異性阻斷劑或miRNA模擬體,研究調節它們對眼睛房水排出系统和活體眼壓的功能性影響。 沈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發現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方法的關鍵作用,將有助揭示青光眼等疾病隱含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尤其在青光眼治療方面,有助於確定潛在的生物標記、治療目標和個別治療方案,影響深遠。獲得Shaffer研究資助基金支持,亦證明了理大的科研實力能與全球頂尖眼科研究中心並駕齊驅,鼓勵我和團隊在青光眼研究領域繼續探索,精益求精,為青光眼患者的福祉貢獻。」 沈博士於分子研究領域擁有十多年經驗,成果享譽國際,熟練運用基因組和蛋白組方法。研究興趣包括房水形成和外流機制、眼壓調節、miRNAs對房水排出系统的影響、DNA甲基化對排流能力和眼壓調控的潛在候選基因等。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沈博士目前有兩個項目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分別研究治療青光眼的基因編輯方法,以及表觀遺傳調控在青光眼中的作用。此外,她還在多個研究項目擔任聯合研究員,並獲得研資局優配研究金等不同科研基金支持。 ***完***

2024年7月26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9)

理大與築領科技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建「工業化建築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南京築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築領科技)於7月25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建立「工業化建築聯合實驗室」。 合作框架協議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築領科技首席執行官戴安剛先生簽署。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趙之恒博士與築領科技首席運營官劉恒志博士將擔任聯合實驗室主任,並依托理大先進製造研究院開展第一期合作項目—「工業元宇宙中的建築機器人數字化系統的開發」。 聯合實驗室將聚焦開展工業元宇宙中的建築數字化、建築機器人的數字孿生、工業化建築的虛擬現實以及建築製造、物流等相關研究項目。雙方將結合各自在研究資源、測試環境和應用場景等各面優勢,提升建築過程的安全性與效率,並在建築數字轉型領域致力突破性研究成果。 此合作也是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黃國全講座教授「工業4.0模塊化建築智能裝修工場 」研究項目的成果應用,必將推動建築行業的創新智能發展,為產業注入新動能。

2024年7月25日

研究合作

20240718 - maternal positive mental health_V1-01

理大學者研究證實懷孕母親正向心理健康影響兒童大腦發展

母親懷孕期間身心都會經歷各種變化,尤其母親的心理健康對孩子成長和長期發展至關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仇安琪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驗證母親懷孕期間的正面情緒,會顯著影響兒童大腦發展和功能。 根據研究,懷孕期間心理健康狀況較好母親所生的女孩子,她們雙側海馬體顯得更大。而海馬體的體積增大, 可直接改進記憶表現。 更顯著的是,母親懷孕時保持較高的正向心理健康水平,她們的孩子在多個神經網絡中表現出功能連接的變化,包括:默認模式、顯著性、執行控制、杏仁核和丘腦-海馬網絡。而這些網絡與廣泛的認知、情感、記憶相關的腦部發展和功能有相連關係。 懷孕母親的正向心理健康,對後代的大腦發展具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對一些腦部結構尤為顯著,例如:海馬體和杏仁核等,以及視覺、預設模式和前額葉等功能網絡,它們對調節和平衡情緒至關重要。 仇教授表示:「這項對懷孕母親心理健康的研究,超越單純的孕婦精神病理學,表明懷孕期間促進母親正面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成為增強兒童大腦發展的一個關鍵保護性因素。」 研究結果提供了新證據,顯示母親懷孕期間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可促進日後孩子們海馬體的發展。因此,母親的正面情緒將直接影響分娩後的育兒關係,包括提高物質敏感度、溫暖性和對孩子需求的反應能力,從而增強孩子們日後的社會經濟發展能力。 這項研究使用縱向數據集來調查母親在懷孕期間的正面情緒如何影響 7.5 歲兒童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由381名亞洲參與者,在新加坡使用了結構性磁振造影 (MRI) 和功能性磁振造影 (MRI) 作研究。研究題為「母親懷孕期間的正向心理健康影響兒童的海馬體和大腦功能網絡發展」已發表於《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 研究團隊對26-28 週期間發放的問卷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建立了一套衡量母親懷孕期間正面情緒和精神健康的指標。研究強調超越疾病範疇以外,探討更廣泛的心理健康重要性,並倡導母親們保持積極正面情緒。 仇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確認懷孕期間保持正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也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決定因素。」此外,仇教授的研究聚焦大腦發展,以及利用人工智能預測和分析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2024年7月22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6)

理大與國星宇航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星宇航)於7月17日在理大舉行簽約儀式,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這標誌著雙方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合作框架協議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王磊博士分別代表理大和國星宇航簽署,雙方將會探討共建「香港理大與國星宇航遙感衛星技術聯合實驗室」。是次合作促進兩方在衛星科技與太空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發合作,共同推動以科研力量貢獻國家發展。 出席簽約儀式的還有理大工程學院﹑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理大電子計算學系以及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國星宇航是一家全球領先的AI衛星互聯網科技公司,由衛星互聯網領域的原高校科研院所﹑互聯網領軍人才創辦。自成立以來,國星宇航已順利完成13次太空任務,在衛星技術和太空計算領域擁有深厚實力。

2024年7月18日

研究合作

20240711- photo 1

香港理工大學與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於7月11日在理大舉行簽約儀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誌雙方在科技創新與顛覆性技術研發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自由電子鐳射工程經理部副總經理胡水明教授分別代表理大和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由光明區委書記蔡穎女士、光明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楊莉女士、光明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姚高科先生、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共同見證協議簽署。 座談會上,滕錦光教授表示,希望依託光明科學城的先進光源設施構建技術創新平臺,推動深港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理大建設世界級研究創新型大學,及支援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高標準建設大科學裝置注入新動能。 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胡水明教授指出,雙方共建實驗站將在資訊材料、納米/量子材料、複雜生物大分子等領域開展超快超精細的時空分辨研究。他表示,研究院目前正全力推進深圳自由電子鐳射裝置專案建設,希望吸引更多用戶參與設施建設,更好地服務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 理大與深圳光明區有廣泛的合作基礎,雙方於2023年8月簽訂了共建研究院的框架協議。共同合作不僅帶來科技創新的新動力,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和設施,實現互補互利,更推動大灣區在全球科技舞臺上持續發展。 理大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郝建華教授、理大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志輝教授等人陪同出席活動。代表團還先後參觀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理大創意作品展。

2024年7月17日

研究合作

image-2000x1050 (8)

理大與慧康國際攜手合作成立「生物創新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 與慧康國際於7月16日舉行簽約儀式,正式成立「生物創新研究聯合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將充分結合理大在生物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專業優勢,以及慧康國際在多肽技術和藥物開發方面的強項。透過發揮雙方優勢,推動多肽藥物發現和高通量篩選技術的提升,促進多肽創新藥物的產業發展與融合,並積極推動「人溶菌酶滴眼液」項目成果轉化,實現在創新藥物方面的合作共贏、共創共用。   通過開展合作項目,聯合實驗室將致力探索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推動生物科技領域發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在的健康福祉。

2024年7月16日

研究合作

20240715 - 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 Funding for sustainable impacts_V1-02

理大兩項目獲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支持 為香港長遠發展策略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個科研項目在2024/25年度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中,合共獲批超過1億港元資助,開展促進對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興研究及創新項目。理大連年獲得顯著資助支持,展開具有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以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創新專長,為香港長遠發展策略作出貢獻。 理大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總監陶肖明教授帶領的「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機理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獲資助6,237萬港元。 理大設計學院兼電子計算學系Johan Hoorn教授帶領的「香港社區壓力緩解:大型語言模型賦能社交機器人的戰略性研究」項目,獲資助4,089萬港元。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的兩項獲資助項目,具備廣泛應用潛力,並貼切地為社會帶來裨益,充分展示了理大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實力。理大在主題研究計劃屢獲佳績,支持我們致力於為香港長遠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將繼續透過拓展嶄新及尖端的科研項目,為世界創造福祉,引領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陶教授的項目將引領全球帶來重大的科技影響,首創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可傳遞類混合氣味和觸覺,提供更身臨其境的體驗。該項目發揮了理大團隊的多學科專長和跨領域科研的卓越優勢,包括在柔性材料、物聯網(IoT)、可穿戴系統和生物醫學應用、電子織物、人工智能、聲學和信號處理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這項研究產生的影響遠不止於開發新型裝置,還將廣泛為社會、產業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帶動創新,包括醫療、物聯網、智慧城市、藝術技術、機器人、教育、體育、時裝與紡織以及個人防護等。 Hoorn 教授的項目旨在緩解社區壓力, 香港61%人口經歷壓力、焦慮、抑鬱和負面情緒,該研究將利用大型語言模型訓練社交機器人,並結合本地化、文化和個人數據,提供可能被忽視的個人心理護理,從而填補醫療保健系統的不足。 項目除了會開發社交機器人、連接至手機應用程式的虛擬化身,亦會研發新的分布式計算、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軟件架構。項目帶來的創新成果,將可惠及香港的在職人口,令多個行業受益,包括護理專業人員、社會工作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人員等。項目擬建立一個線上平台,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人員延伸應用,除了護理領域,亦可滿足教育、酒店和娛樂等其他應用需求。   理大在2024/25年度主題研究計劃獲資助項目︰ 項目統籌者 陶肖明教授 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總監 項目名稱 多感仿真可穿戴裝置機理和關鍵技術的研究 摘要 本項目通過研究多感官模擬可穿戴裝置,揭示人類混合氣味嗅覺和多感觸覺模擬的運行機制,開發相關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項目將首創纖維集合體結構的仿生機制及其驅動裝置,用於複製混合氣和觸覺。透過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和控制模擬設備的演算法,將感測器獲得的測量訊號聯繫起來,提供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該設備研發目標包括︰ 通過人工智能控制的感知和模擬混合氣味的嗅覺模擬設備; 通過改變其硬度、尺寸、表面形態和熱性質、可感知和調節作用力和溫度的織物觸覺模擬器; 可穿戴的基於織物的聲學聽診器,連續檢測人體內臟器官產生的聲音的位置和強度。   這不僅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元宇宙技術發展,還為醫療保健、物聯網、藝術科技、機器人、體育、時尚、紡織業等多個行業領域帶來變更。 批准預算* 6,237.8萬港元   項目統籌者 Johan Hoorn教授 設計學院兼電子計算學系教授 項目名稱 香港社區壓力緩解:大型語言模型賦能社交機器人的戰略性研究 摘要 本項目將開發人性化居家社交機器人,內置大型語言模型(LLM),以本地化、文化和個人數據為基礎,為香港精神健康服務不足的人群提供定制的心理健康支援。另外,會配置適用於移動應用程式的螢幕虛擬助理(Avatar)。   研發的新軟件架構將實現分散式計算、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還將制定協定測試、邏輯符號人工智能和設計指南,探索創新方法和功能。並將經由本地社區進行實地評估,以助建立溝通模型,能夠預測和識別壓力或情緒低落的跡象,其後通過富情理的對話、求助信息或轉介專業護理等方式進行干預。 長遠而言,本項目有望減輕香港公共心理健康系統的負擔,同時通過人工智能驅動方式,便利市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香港勞動人口,尤其是護理專業人員和社工都將從中受益。透過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發者建立及開放線上平台,可惠及更多領域,如教育、酒店、娛樂等延伸應用。 批准預算* 4,089.9萬港元 *研資局提供資助金額的 90%,其餘 10% 將由協調大學提供。

2024年7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20240712 - Prof Wong SDG12-03

理大學者倡導循環經濟實踐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獲授銜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

為達致全球生產和消費可持續目標,需先透過嚴謹的研究基礎來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榮獲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嘉許,頒發近港幣 800 萬元資助,支持展開相關研究,為社會帶來裨益。 黃教授獲冠予「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名銜。她的研究項目旨在加強循環經濟的治理,促進建立制度及檢視績效影響。循環經濟代表一種生產和消費模式,產品和材料可循環再用直至其使用壽命結束,從而減少全球的材料消耗。然而,根據 2023 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循環差距報告》,全球市場上全年僅有 7.2% 的資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 儘管各地政府制定了循環經濟的行動計劃和政策,但要提升監管廢物回收和重用資源效率,集體的行業推動是重要一環。綜觀循環經濟的治理及對其效益的認知落差,這項研究旨在通過展示不同商業環境如何影響循環經濟的治理表現和效益,從而促進商界企業建立治理規範。 黃教授表示︰「獲得這次資助對我來說十分鼓舞,我將繼續致力於透過負責任消費與生產的研究實現可持續目標。理大的卓越學術能力、研究專長、專業設施以及跨學科資源,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支持,推動以創新科研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旨在為卓越非凡的教授級學者提供持續研究支援,所屬大學會獲發放約港幣 800 萬元經費,資助為期 60 個月。 研究項目詳情: 項目統籌者 黃詠恩教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 項目名稱 施加政策以外: 循環經濟的治理,使其制度化及成效影響 摘要 本項目旨在加深對循環經濟治理及準則的認知,推動價值鏈合作伙伴採用並生產可回收的商品。通過展示不同商業環境條件如何影響循環經濟的治理表現,及衍生的商業成果,本項目將提供管理者和制定政策見解,推廣企業遵循產品設計、生產和報廢的治理規則,最終實踐環境責任,減少浪費和避免使用原始材料,長遠而言合力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2(SDG 12)。  

2024年7月12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