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研发超高强S960钢材应用的焊接技术 获香港首个公共工程项目采用

S960钢材比一般S355钢材轻巧坚固,是建设桥梁的首选建材,然而焊接过程会降低其机械性能,影响强度,令应用受限制。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团队开发了高效应用S960钢材的焊接技术,透过精准控制焊接的热输入量,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技术最近获采纳,用於建设香港首个采用S960钢材的公共工程项目──粉岭北新发展区行人天桥,有望推动高强度钢材在桥梁建造的创新应用。 S960钢材具高强度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结构钢,能满足各种材料规范和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获广泛应用於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建筑(例如体育及展览场馆)。然而,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机械性能会发生显着变化,令强度和延展性降低20%至30%。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丶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带领的团队,透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成功破解S960钢材在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量对焊接截面强度的影响,并开发创新的焊接技术,保持钢材的机械性能。团队更与本地钢材加工厂合作进行测试,最终获得不同厚度S960钢材的最佳热输入能量范围和焊接接头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至消除焊接对钢材强度的影响。 有关技术更获得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采用,率先用於粉岭北新发展区第一阶段──粉岭绕道东段(石湖新村北至龙跃头)的两段行人天桥建设,并於今年九月完成预制组件的现场组装。天桥为空心箱形状梁(箱梁)组成的桥梁,其S960钢材由采用新焊接技术的厂房加工预制。使用新焊接技术,令项目可采用较薄及较少的钢材来获得相同强度和承载力,从而减轻行人天桥的桥体重量和地基桩柱数量,有利降低碳排放,提升工程的可持续性。 锺国辉教授表示:「我和团队致力在科学理解丶工程原理和设计指导方面,帮助工程师於兴建项目中采用高强度S690及S960钢材,推动现代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粉岭北行人天桥项目是应用高强度S960钢材於建设的最佳示范,此成功案例将为未来制定相关技术指引和规范提供具价值的参考。」 由锺教授及团队开发,高效应用S690钢材的技术亦获香港多个基建项目采用,包括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双拱钢桥丶九龙仔游泳池的大跨度屋顶结构,以及兴建中的元朗大球场东西面看台上盖结构。

2024年10月24日

研究及创新

Prof Zhao Yanxiang

媒体专访: AI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

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科学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化合物完成筛选,最终才能找到有效的先导药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能够在庞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分析DNA序列以识别致病基因和风险因素方面,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能力尤为关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赵燕湘教授在最近媒体专访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并强调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突破。 赵教授在访问中说: 「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更像是一个『超级鹦鹉学舌』,它可以模仿、复制,但是从0到1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尽管人工智能加速筛选过程并提高效率,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在药物研发领域,由于全球药物多样性和样本量的限制,使人工智能的表现还是有限,目前仍主要作为辅助工具。赵教授认为未来应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标注,以充分发挥AI的潜力,继而促进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此外,现今癌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大众对新疗法的需求愈加迫切。在癌症及脑部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精神类疾病)领域,需要投入更多科研,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赵教授对未来的药物研发持乐观态度,重点集中于新的治疗模式上,如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有望为重大疾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在新药研发方面,赵教授对核酸类药物和细胞疗法充满信心。透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mRNA药物已经成为可能,有些药物甚至能够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细胞疗法在脑部疾病治疗中也将展现出更多可能性,例如将新生的神经元直接送入大脑,以取代因老化而死亡的神经元。

2024年10月23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年度论坛 - Better Web3 Forum 2024:区块链技术前沿

2024年Better Web3 Forum 论坛由香港理工大学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RCBT)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主办,并由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及创新事务处以及理大—Cybaverse 法律与Web3 联合实验室共同协办,于2024年10月19日圆满结束。 今年的主题「区块链技术前沿」聚焦于Web3和区块链技术的尖端创新、最新进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现了这些技术如何在多个行业中带来突破性变革。此次活动吸引了行业领袖、知名学者及新一代人才参与,大家积极交流观点并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论坛已成功举办至第二年,继续扩大作为学术与行业创新之间的重要桥梁,促进对Web3和区块链领域最新发展的深入探索。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与发展副主任区文浩教授表示:「全球社会目前正处于建立Web3生态系统技术的关键阶段,这些技术将对各行各业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Web3环境中,学术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推动研究人员与行业领袖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创新。理大致力于成为这项发展的前沿。」 理大电子计算学系教授及RCBT中心主任罗夏朴教授表示:「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在Web3领域培养创新解决方案和应用。此次论坛为行业领袖、公众及新兴人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合作与思想交流平台,旨在催化香港Web3的发展。」 论坛包括来自苏黎世大学资讯学系区块链与分散式账本技术教授Prof. Claudio J. Tessone教授的主题演讲,他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深入剖析设计选择与用户行为如何在Web3环境中塑造去中心化、公平性及套利动态;以及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BlockSec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亚金教授,他分享了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安全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最新发展。 在这些引人深思的主题演讲之后,接着进行了一场由陈汉伟教授主持的精彩小组讨论,讨论嘉宾包括行业专家:李凯翔先生、李汉恩先生、 侍海先生、李子图先生和Mr. David Alexander Scheer。他们分享了对多个主题的见解,从稳定币的演变到Web3技术的社会影响,并对Web3在塑造未来经济和产业中的角色提供了前瞻性的看法。 论坛吸引了来自各界的参与者,充分反映出对Web3转型潜力日益增长的兴趣。与会者积极参与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分享如何有效利用Web3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实际应用的想法。 今年的活动再次标志著成功的一章,理大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期待进一步扩大在推动Web3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角色。  

2024年10月21日

活动

Photo01

「理大创科 × 校友日2024」 展示丰硕创科创业成果 校友共证母校卓越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于校园举行「理大创科×校友日2024」,展示理大在交叉学科研究、知识转移、创业培育方面的卓越成果,如何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创科日展示理大的创科创业成果,为师生及校友、创科企业家、业界伙伴、研究人员及学生等提供宝贵机会,探索合作机遇;同日下午举行的校友日则为理大校友安排连串精彩节目,包括校园导赏、亲子活动、运动竞技及才艺表演等,让校友相聚理大校园,见证母校的飞跃发展。是次活动成功吸引逾7,800人参与。 开幕典礼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女士、香港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兼理大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邱达根先生、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钟志平博士、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以及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为活动揭开序幕。 邱达根先生表示﹕「理大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创新上追求突破,备受尊崇。理大已有87 年的历史,一直是培育顶尖人才的沃土,也是研发高新技术的摇篮,更是推动变革性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天的活动展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技术成果和创业方案。我衷心希望理大的研究人员与行业翘楚之间能藉今次机会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我亦鼓励业界就理大的科研成果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提出宝贵见解,并一起探讨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机会。」 滕锦光教授表示:「香港经济发展从以往制造业作为支柱,到后来服务业主导,理大一直紧贴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今年庆祝正名大学30周年,理大一如以往响应社会需要,积极加强科研实力推动创新。过去五年间,理大科研团队人数翻倍,加上早前成立的理大高等研究院,以及于内地多个城市建立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充分印证这一点。此外,理大拥有全港院校中规模最大的校友社群,人数多达50万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全力支持校友们的事业发展,缔造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为香港、国家以至全球的发展作出贡献。」 李国祥医生表示﹕「秉承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配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有关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倡议,大学会继续透过其独有的PolyImpact理念和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将卓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案,应对全球挑战,并为有抱负的企业家和初创提供全面支持,推动香港、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创科发展。」 典礼上,理大亦与八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策略伙伴联盟,未来将发挥各自在科研及产业上的优势,携手培育创科创业领导人才,并进一步发挥理大PolyVentures的影响力,协助初创企业孵化和加速成长,为矢志创业的理大学生、校友和学术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签署协议的企业及机构包括北京双创街控股有限公司、杭港科创、香港九龙医院集团、盘美迪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华集团及锡洲国际有限公司。 另外,理大向六位2024年「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得主颁发奖项,以表扬具备卓越研究实力的理大年轻科研人才。三名学者及一支团队获颁2023年「校长特设杰出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及学术活动、知识转移方面的优秀表现和贡献。 作为理大创科创业旗舰活动,创科日透过一系列展览、研讨会、论坛和创业展示,展现理大社群的非凡创造力。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示范城市无人机包裹递送,相信对推动香港低空经济发展具启发作用;由电动车研究中心研发,运用新型无线充电技术的机械人示范,则有助推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理大年轻及杰出学者、PAIR辖下17个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8间理大培育初创企业亦合力展示多项创新发明、产学研及创业成果。其中包括显示月球南极地形和景观创新 3D 模型、水管检测机械人,以及视力训练头盔等。部分展览设即场体验,包括便携式无创肝纤维化评估系统,以及能够在楼梯、草地或沙滩上行走的智能电动轮椅等。 此外,理大校友、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近4亿2,000万美元的水滴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鹏博士亲身分享成功创业经历,细说如何将初创公司打造成为全国领先保险科技和医疗健康平台,扩阔年轻企业家的视野。内地孵化及投资平台代表亦亲身向有志创业人士讲解内地招商引资的挑战与机遇。 至于年度校友盛事「校友日」,获得逾百名热心校友鼎力协助,主持多项精彩活动。当中包括校园定向、主题导赏团,以及由「杰出理大校友」带队的慢跑之旅;让校友展现才华的「理大超星团」舞台表演,带来中西乐、舞蹈、跆拳道、魔术及合唱演出;还有五人足球友谊赛、乒乓球表演赛、亲子乒乓球训练、童趣天地等。不同学院、学系及校友会主理的特色摊位亦与校友社群共享多项创意成果和活动,包括心理弹跳站(ReST Hub)、为脊柱侧弯患者而设的功能衣,以及言语治疗游戏等。 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介绍显示月球南极地形和景观的创新 3D 模型。 理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展示可实时检测管道缺陷的机械人。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针对近视、弱视和斜视问题,提供视力矫正训练的设备「Vcare」。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便携式无创肝纤维化评估系统「Liverscan®」。 理大培育初创展示能够在楼梯、草地或沙滩上自由行走的智能爬楼机器人。

2024年10月19日

活动

1

理大与 XORI 签署合作备忘录 推动环境工程跨领域创新科研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 XORI Holding S.r.l(XORI)于 10 月 16 日签署合作备忘录,为研究、人才培育和知识转移方面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理大和 XORI 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深双方合作,探索在智慧城市、环境工程、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等领域创新研究合作的机会。 合作备忘录由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和XORI 主席 Luca Rollino 先生代表双方签署。透过是次产学研合作,共同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方案,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建造更宜居及可持续发展的小区。 此外,由 XORI 带领下,理大代表团访问了在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都灵工业大学及国家汽车博物馆,探讨各方研究在艺术、设计、文化和技术各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发展。 XORI是一间国际企业涵盖了工程、建筑、能源和咨询等一系列专业相关的工作,致力于绿色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创建永续城市做出贡献。

2024年10月18日

研究合作

Screenshot 2024-10-21 142820

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科研精神推动创新成就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汇聚了具有多元文化和学术背景的科研学者,融合他们的专业知识,积极推动研究与创新技术。 为此我们共同推动全球多元文化意识月,互敬共融,促进社会创新永续发展。 理大跨学科的科研学者,从应用科学、电脑、商业、设计、工程、到语言学、康复治疗和旅游等领域秉持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分享他们的研究历程。理大一直提供了多元研究机会,促进学术思想交流,引领创新科技成就。

2024年10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于米兰国际宇航大会2024展示最新太空研究成果

第 75 届国际宇航大会(IAC 2024)于 10 月 14 日至 18 日在米兰举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作为香港首间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资格的教育机构,以铜牌赞助商及参展商身份参加该盛会。 凭借深厚的航天研究基础以及国家航天任务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理大展示了7个与航天相关的研究项目。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展示,促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研究人员、专家和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和技术交流。 IAC 2024吸引了分别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6,000名与会者,为展示空间科技领域前沿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  

2024年10月16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与中山大学携手培养医工交叉型医科人才 支持医疗体系长远发展 助力香港拓展医疗健康产业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山大学昨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展开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共同培育医学专业人才、发展新型医学科技课程、建设联合实验室、进行学术及专业交流,并提升共同研究成果。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推动医工交叉新型医学的发展,有助于缓解香港医疗体系面临的压力,并提升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助力香港及大湾区发展成为医疗创新枢纽。 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敎授见证下,由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匡铭教授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间院校将重点探讨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包括推动理大优势学科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双方拟合办「4 + 4」双学士医科学位课程,探索「医学 + 工程」专业博士双学位课程,培養兼具医疗及工程专业知识的医科生,并推动毕业生在香港及内地同时取得跨境医生執业资格。 黄永德教授表示:「是次合作是理大积极筹办医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全球百强大学之一,理大在医疗科学和工程学科教研实力雄厚,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均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相信双方强强联手,定能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在前沿研究及临床医学上产生协同效应,促进医科和健康学科一体化发展,培養更多临床医学人才,并满足香港及大湾区对高質量医疗健康服务的殷切需求。」 匡铭教授表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一直与香港理工大学保持紧密联系。多年来,中山医学院为培養一流医学人才提供优質的教学平台,并为医疗服务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理大在医疗科技教研方面歷史悠久,培養了大量专职医疗人员,熟悉医疗体系运作,具备条件将医疗培训扩展至医科生。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两地对『医工结合』的医科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我们相信,这次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医科教育制度及课程创新,长远应对大湾区及香港的医疗人才需求。」 现时大湾区人口达8,600万,去年新增常住人口逾44万;预计北部都会区成立后人口将达 250 万,是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见香港及大湾区对高質量医疗服务有迫切需求,故此尽早培養新型医疗、工程技术知识兼备的医科生是当务之急。此外,特区政府希望充分发挥香港的医疗优势,全力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临床医学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 理大在医疗科技的教研方面擁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并配备一流的教研设施。早前,理大向政府提交建议书倡议在北部都会区建立新校区,并设立医学院,以确保未来医疗服务的質量和可持续性。在过去40多年中,理大培育了超过五万名专职医疗专业人员,涵盖医疗化验、医疗影像、放射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护理、眼科视光、义肢矫形、言語治疗等范畴,支撑并促进香港医疗体系的长远发展。大学亦一直与医院管理局辖下的医院、私营医院及医疗机构保持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习机会。此外,理大的多个学科,包括工程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护理学等,均位居全球领先位置。 理大与中山大学的合作,必将发挥双方在临床医学和工程学科的雄厚实力,进一步深化两地的临床医疗协作,实现医工交叉融合,为香港及大湾区培育更多「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024年10月15日

活动

20241014---Nature

PolyU UBSN’s Multidisciplinary Neuroscience Research Platform Featured in Nature

The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Behavioral and Systems Neuroscience (UBSN)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fers a state-of-art technological platform to fost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PolyU researchers from diverse fields,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and neurolinguistic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latest Nature Index Neuroscience, illustrating how UBSN aids in their progressive research and impactful discoveries.  Prof. Marco Pang, Shun Hing Education and Charity Fund Professor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Chair Professor of Neurorehabilitation,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and Director of UBSN, discussed how his research team harnesses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y to track changes in the brain following physiotherapy for better stroke rehabilitation.  Dr Georg Kranz, Presidential Young Schola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elaborated on his application of brain stimulation technology at UBSN for research in depression treatments.  Dr CaiCai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shared her research team’s application of neur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the study of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See mo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4-00315-9  

2024年10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20241009 - Prof DUH_V1-02

理大学者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承粤瓷艺术文化遗产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传统艺术文化创作面临新挑战,对艺术的原创价值感到担忧,亦忧心作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透过创新应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传统艺术不仅得以保存和传承,也为保育艺术文化开辟新路径。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工具拓展艺术和文化发展视野,开发了一个名为「粤瓷之美」的创意绘画平台,旨在保育和传授广彩(粤瓷)艺术。广彩以其精湛工艺和丰富图案闻名,展现了中国岭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匠心精神。 此研究项目由理大设计学院副院长(环球与企业事务)、香港理工大学英伟达联合研究中心总监和香港理工大学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总监杜本麟教授领导,其研究团队收集并精心处理了数千张广彩图片,建构了一个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绘画平台,使这一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及赏析更易被大众认识。 杜教授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艺术创新,提高艺术创作的可及性,进一步启发多元人类文化,在保育传统艺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教学模式,也提升一系列辅助工具,吸引更多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与传承。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守良好的道德标准、透明度和人为监督,确保文化价值和艺术完整性得以维护。」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是这创新艺术平台的主要技术,指引创作和生成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广彩绘画技巧。这些模型能根据文字描述精确地创建图像,保持内容与传统风格一致。平台还展示了多项技术特点,包括参数微调、分层和符号生成。 此外,研究团队将二维和三维的绘画概念融入于艺术平台,创建一个专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友好界面。这平台通过直观的设计,帮助使用者快速学习广彩绘画技巧。使用者在创作过程中可利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实时评估作品,系统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使用者逐步提高技能。 系统结合了符号绘画语言和先进的局部可控生成,让使用者自由表达艺术想法,同时精确控制细节,确保最后作品与广彩的传统风格紧密契合。通过创新的现代科技应用,可促使广彩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保存和推广。 这项技术更可以进一步扩充其数据集,增加训练数据的种类和数量,得以纳入更多文化产物和风格,使这模型能够生成更多元化的传统内容。同时,通过个人化的用户接口,艺术家可以更自然地与平台互动,而科技专业人士则可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以丰富文化和艺术遗产。 杜教授展望︰「透过与博物馆和文化保育组织合作,可以更广泛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改进和拓展创新方法的应用范畴。透过回馈系统进一步提升多模态大规模模型,深入洞察生成内容,进一步调整额外训练和更精炼的模型。」

2024年10月14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