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Photo 1

「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共同揭幕 深化產學研聯動 構建深港科技樞紐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前海管理局)支持下,成立「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及「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協力構建深港科技樞紐,深度融合兩地產業發展。兩中心今天於深圳前海舉行揭幕儀式,並與業界簽署多項合作備忘錄,促進產學研聯動。此外,「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前海賽區」亦正式啟動,匯聚頂尖創科創業人才,加速科研項目落地。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及寶安區委書記王守睿先生、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委員及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文娉女士、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以及一眾嘉賓共同見證下,分別為兩所中心進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兩所中心正式落地前海。 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致力科研創新,以知識轉移和創新生態培育為基石,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至今已培育逾600家初創企業。兩所中心落戶前海是理大與前海管理局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里程碑,透過整合港深兩地和大灣區的資源與優勢,推動前沿交叉學科技術發展,促進產學研深度協作,為大灣區科技企業和創新團隊搭建橋樑和平台,培養高層次科技政策人才,助力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 文娉女士致辭時表示︰「理大作為世界頂尖學府,在人工智能、可持續建築、醫療科技等領域享有盛譽。前海與理大合作正當其時、恰逢其勢,此次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雙中心落戶,是深港攜手推進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前海將聚焦中央要求、灣區所向、香港所需、前海所能,與理大進一步加強合作,在深港跨境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方面持續發力,助力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 憑藉理大的雄厚科研實力,「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將聚焦人工智能傳感器與製造、智慧醫療與健康、創新設計等高新科技領域;透過促進產學研合作,匯聚頂尖科技資源;其轄下的「港理大前海創業中心」將積極孵化創科企業,以前沿科技帶動地區產業升級。至於「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前海)」則致力推動跨學科和具影響力的研究,專注構建高端科技政策智庫平台,聚集深港專家和學者,為大灣區的創科發展提供策略性建議。兩所中心將發揮協同效應,拓展前沿科技,培育創科人才,加速項目投入深港產業發展。 為攜手構建前海創科生態圈,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分別與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和三家創投機構,包括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弘毅投資及漢能創投簽署合作備忘錄。此外,理大亦與深圳改革開放幹部學院、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同場啟動的「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前海賽區」獲策略夥伴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支持舉辦,旨在為創科人才及初創企業團隊打造全方位發展平台。參賽者將就人工智能結合智能建築、元宇宙、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智能穿戴及大健康等不同領域的應用,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市場挑戰。中建科工集團黨委副書記兼總經理楊書華先生致辭時表示,比賽通過設立專項賽道,提供場景和產業等資源,結合建築場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創新應用,為建築行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期待以賽事為紐帶,加強與理大在科研專案攻關、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長效機制,共同探索產學研聯動的創新生態。 主題演講環節中,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星島新聞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晋博士,以及理大內地發展總監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核心成員陸海天教授,分別就聯合人才培育與科研成果轉化如何助力兩地創新邁向新台階,以及理大科技創新在前海的應用和實踐分享真知灼見。 趙汝恒教授致謝辭時表示﹕「雙中心的落成是政、產、學、研、投各界領袖的多維度合作結晶,構建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週期轉化生態。其中,今天參觀的『智法數科有限公司』正是由理大孵化並成功落戶前海的科創企業,驗證了雙中心為理大科創團隊在前海從研發、商品化到拓展和融資提供全面的支持。」 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與中建科工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滕錦光教授(後排左二)、趙汝恒教授(後排左一)、楊書華先生(後排右二)及中建科工集團副總經理蔣禮先生(後排右一)見證下,由魏敏晨教授(前排左)及中建科工創新研究開發院院長李任戈先生代表簽署(前排右)。 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與三家創投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由魏敏晨教授(左一)與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一部總經理劉翔先生(左二)、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楊昕宇先生(右二),以及漢能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張巍先生(右一)代表簽署。 理大與深圳改革開放幹部學院及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趙汝恒教授(中)、深圳改革開放幹部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陳民先生(左),以及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全國政協委員王明凡先生(右)代表簽署。 滕錦光教授(右六)及趙汝恒教授(左六)聯同一眾理大代表為「理大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左圖)及「港理大前海創業中心」(右圖)舉行實地揭牌儀式。 蔡晋博士分享聯合人才培育與科研成果轉化如何助力兩地創新邁向新台階。 陸海天教授分享理大科技創新在前海的應用和實踐。

2025年5月26日

活動

1

理大舉辦「美國纖維學會2025春季會議」聚焦未來纖維科技

全球纖維科技領域的盛會——美國纖維學會2025年春季會議(The Fiber Society 2025 Spring Conference)於5月21日至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成功舉行。本次大會以「未來纖維助力健康、智慧與永續發展」(Future Fibers for Wellbeing, Intelligence, and Sustainability)為主題,吸引來自約2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學者、專家和業界代表參與,呈現了200場高品質學術報告。 參會代表涵蓋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康奈爾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頂尖大學的學者,以及眾多在纖維材料和紡織服裝領域享有盛譽的國際知名企業代表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纖維科技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本次會議得到了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纖維創新與可持續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以及東華大學進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和《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的大力支持,展現了各方對纖維科技發展的共同關注和積極推動。 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壽大華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與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美國纖維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東華大學教授朱美芳教授主持開幕禮,並致辭表達對纖維科技未來發展的期待與展望。 會議期間,6名世界級專家在纖維材料、智慧科技、能源及防護應用等前沿領域發表了精彩的大會報告。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講座教授王訓該教授、理大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及纖維科學與服裝工程講座教授范金土教授,以及壽大華教授分別擔任大會報告的主持人。 會議設置了11個專題分會場,涵蓋新型先進纖維材料、智能可穿戴技術、健康醫療與生物醫學應用、能源與環境用纖維、可持續纖維與紡織品、纖維複合材料與工業紡織品、基於纖維的感測器、驅動器與電池、纖維建模、力學與測試,以及Fiber+:人工智慧、機器人、元宇宙與新興技術等熱點議題。 在大會晚宴上,美國纖維學會副主席及北卡州立大學教授張向武教授宣佈海報比賽獲獎名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教授為獲獎者頒獎,並與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一起與大會報告者、主題報告者及分會主席合影留念。期間,范金土教授發表特別報告,回顧香港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展示行業的變遷與創新。 大會主席壽大華教授專注於先進纖維材料與可穿戴技術的研發,在個人熱濕管理、智慧可穿戴設備和軟體機器人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並推動了這些技術的實際轉化應用。壽大華教授因其在纖維科學方面的傑出貢獻,榮獲美國纖維學會頒發2023年「傑出成就獎」,獲得國際認可;同時,他還獲得2024年理大傑出研究生校友獎。  

2025年5月23日

活動

20250521 -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01

理大科學家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 開發新一代太空導航相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擁有豐富的航天技術研發經驗,研究團隊曾參與多項國家及國際太空探索項目。理大正推行一項研發計劃,致力於開發及拓展關鍵太空技術能力並應用到地形相機,獲得創新及科技基金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支持。 由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以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啓亮教授,帶領的項目「關鍵太空技術能力研發可應用於地形相機」,獲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資助金額為港元3200萬。 該項目延續理大在嫦娥三、四、五、六號和天問一號任務的成功經驗,推動理大對國家未來航天任務持續作出貢獻。研究以未來深空探測任務為契機,旨在研發新一代太空導航相機及其相關技術。 容教授及團隊將攻克多項技術挑戰,包括開發高強度/重量比率、高熱導率、可控的吸收率、反射率、發射率和折射率的新材料與新工藝。研究重點還包括空間氣候特性應對如輻射特性、空間環境中的化學相容性,以及無孔三維(3D)列印等重要製造技術。 此外,該研究還將探索與影像擷取和處理相關的關鍵技術,包括用於不受極端溫度波動的中性光學性能的熱模型、用於月球表面上與不同日光角度進行導航的地形識別人工智能演算法。 容教授對這項資助表示感謝,並說:「這項支持鼓勵我們繼續突破航天技術邊界,促進宇航科學發展。這些關鍵技術預期將可用於新形相機設計,以支持國家將來的航天任務。」 創新及科技基金由創新科技署管理,旨在提升經濟活動的附加價值、生產力和競爭力。創新及科技支援計畫(ITSP)的設立,旨在鼓勵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與全球領先研究機構合作,推動重點科技領域的主題式跨學科及轉化型研發工作。

2025年5月22日

獎項及成就

2025F6

理大研究突破太陽能技術發展瓶頸 提升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率至33.89%新高

雙端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遠超單結太陽能電池,為光伏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然而,未能有效優化器件界面,最大化電荷提取效率並降低能量損耗,令其廣泛應用潛力仍然受到限制。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提出創新的雙層界面鈍化策略,成功將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升至33.89%的紀錄新高,推動太陽能技術發展邁向新的里程碑。 長久以來,鈣鈦礦與電子傳輸層界面處所發生的載流子複合問題,都令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升受到嚴重限制。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殷駿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結合先進材料設計和器件優化策略,研製出高效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為界面工程帶來重大突破。此項研究與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蘇州大學合作完成,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 團隊創新性地結合納米級超薄氟化鋰層(LiF)和乙二胺碘(EDAI)分子沉積,同時實現場鈍化和化學鈍化,達至雙層交織鈍化,有助維持高效的電子提取,並抑制非輻射複合現象。團隊再將應用了此策略的鈣鈦礦材料,與具有前表面紋理平緩、後表面高度紋理化的獨特設計的雙紋理矽異質結電池組合,成功構建高效能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器件,能在增強光電流捕獲能力的同時,維持電池後側的鈍化效果,實現光吸收及電荷傳輸的協同優化。 運用此雙層界面鈍化策略製成的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通過獨立機構認證,展現出高達33.89%的能量轉換效率,首次突破Shockley-Queisser極限提出單結太陽能電池的最大能量轉換率(即33.7%)。此外,電池亦表現出其他卓越的光伏性能,包括填充因子高達83%、開路電壓接近1.97 V,長期穩定性也有顯著提升。 這項突破性研究克服了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瓶頸,不僅進一步開拓了鈣鈦礦技術在光伏領域的應用前景,更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全新思路,有望加速高效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為實現綠色低碳未來提供強大支撐。 殷教授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突破太陽能電池的傳統效率局限,並整合鈣鈦礦等先進材料和成熟的矽基技術,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優勢,從根本上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光電性能。這項跨學科研究項目不僅展現了光伏技術的無限潛力,也為可再生能源及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憑藉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殷駿教授榮獲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他的研究團隊未來將繼續探索先進鈣鈦礦材料的光電特性,以及其在新一代光伏器件中的應用潛力。

2025年5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Prof Qiu_ image

理大學者推進心理健康與腦科學研究 當選亞洲50大女性科技領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以其多元且充滿活力的研究團隊為傲,卓越的創新研究成果對推動本地和全球社會的進步帶來深遠影響。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仇安琪教授,獲評為2025年「亞洲50大女性科技領袖」之一。 該獎項肯定了仇教授在神經影像學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多方面的卓越貢獻,推動了心理健康與腦發展研究。 仇教授領導並開展多項結合先進神經影像和計算技術的開創性項目,顯著推進了大腦早期發展研究。她的創新方法揭示了母親懷孕期間情緒會顯著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提供了重要見解,並促成了產前心理健康篩查的革新。此外,她還開創了一種非侵入性影像方法,提高了兒科磁力共振掃描的安全性,為該領域樹立了新標準。 另外,仇教授亦開展了一項創新研究,深入探討肥胖相關之神經機制,以及其對成人認知健康的影響。該研究強調通過多元方法對肥胖進行長期監測和管理的臨床重要性。研究揭示了一套明確、漸進且與肥胖相關的大腦退化模式,指出持續肥胖可能加速大腦退化的進程。 除了專業成就外,這一獎項也表彰了仇教授的卓越領導能力。她是一位敬業的導師,以自身的影響力激勵STEM領域的女性,並致力於培養下一代女性科技領袖。 亞洲女性科技領袖獎(AWTLA)近日在新加坡舉行,其頒發的「亞洲50大女性科技領袖」旨在表彰推動科技創新、帶領研究、以專業知識和卓越營運管理複雜科技專案的女性。 更多關於仇教授的科研成果︰ 理大研究發現持續肥胖加速大腦退化 理大學者研究證實懷孕母親正向心理健康影響兒童大腦發展

2025年5月19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應用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 推動海事航運業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海事航運業需要更高效和精準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以提升行業管理的效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團隊應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開發出多項創新工具,包括以創新技術估算本港船舶避風泊位供求,提升船舶監察和緊急管理效率;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實時評估港口擠塞指數等海事統計數據,構建航運大數據分析平台;以及應用航跡分析技術,有效識別非法捕魚的漁船。有關研究不但為政府及業界提供創新管理方案,更有助推動海事航運業的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 自動識別船隻 估算避風泊位供求 作為頻繁受颱風影響的沿海城市,香港必須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保障船舶的安全。理大物流及航運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兼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總監楊冬教授帶領的團隊,與香港海事處合作開發的創新技術,利用無人機航拍本地船隻影像,結合基於深度學習的電腦圖像視覺演算法,自動識別及分類船隻,識別成功率高達98.6%。這新技術已被用於預測2022至2035年間本地船舶避風泊位的供求情況,以優化港口泊位管理設計方案。該方法顯著提升政府對本地船隻及避風泊位的監察與緊急管理效率,同時大幅減少人力和時間成本。 研究成果已獲香港海事處採納,作為本地避風塘規劃的技術參考,協助政府制定避風塘設施規劃,為沿海船舶的數碼化管理建立基準,更可應用於港口國監督檢查及港口擠塞管理,應用前景廣泛。未來,團隊將進一步開發基於視頻和圖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的技術,並結合深度學習演算法,構建智能化的船舶及航運水域監管系統。目前,團隊已收集逾50,000張本地船舶的圖像資料,為日後研究與分析奠下堅實基礎。 結合智能演算法  計算港口擠塞指數 要準確、及時地獲取港口擁堵、航線連通性等海事統計數據是業界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然而,傳統人工統計數據容易出錯,由行政機構或港口部門發布的宏觀資訊,常常出現延誤且不夠全面。 為此,楊冬教授及其團隊與清華大學團隊聯手,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並應用大數據分析算法,構建覆蓋全球的多層次航運及貿易網絡數據庫,開發出可實時計算港口擠塞指數、連通性指數及裝卸效率等關鍵指標的航運監管平台。該研究大幅拓展了海事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從微觀到宏觀層面反映航運現況,精確捕捉行業動態,為海事營運分析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分析航跡 識別非法捕魚漁船 以往打擊非法捕魚行為主要依賴巡邏艇在海面隨機搜尋,然而這種方式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為提高香港水域漁船的管理效率,楊冬教授及其團隊應用嶄新的軌跡特徵工程方法,結合半監督式機器學習結構,開發出基於船舶軌跡的漁船行為模式識別模型,可有效識別漁船的異常行為,識别準確率高達90%。 該技術融合航運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可精確區分船舶在不同航行狀態下的航跡特徵,省卻大量耗時和繁瑣的數據收集與標記工作,並可靈活調整以拓展應用至船舶航跡預測、船舶排放監測等任務。團隊曾與香港旅遊事務署和海事處合作,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事雷達、閉路電視等多源海事數據,評估大型郵輪通行香港中央航道的風險。最近,團隊利用圖神經網絡,準確地預測香港繁忙水道中多艘船舶的未來航跡,進一步提升航行安全的預報能力。 楊冬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科技正為海事航運業帶來革命性變革。這些創新評估及監測工具結合了航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科技,不但大幅提升了數據收集的速度、質量和準確性,更解決業界面對的各種挑戰,並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重大貢獻,有助推動海事智能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2025年5月1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410 - Prof Chen JL Science Hydrological_V1-01

理大研究揭示陸地土壤濕度急劇下降 陸地水流向海洋令海平面上升

隨着十年一遇農業及生態乾旱發生次數日趨頻繁,突顯了全球水文變化研究的迫切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結合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和全球水文變化數據,以創新分析方法估算過去四十年陸地水儲量變化,成功揭示土壤濕度急劇下降,大量陸地水流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研究為了解陸地水儲量劇減和海平面上升的背後驅動因素提供新見解,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科學》發表。 地極運動反映了地球系統內的質量分布,因此整合大氣圈、水圈與岩石圈的模型及觀測結果尤為重要。然而,以往技術難以測量陸地水儲量,特別是地下水和根部區域的土壤濕度。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及國際團隊採用創新的方法,利用衛星測高和衛星重力,即「重力恢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及其接續計劃「GRACE Follow-On」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監測全球的陸地水儲量變化,並結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及地極運動數據,了解全球陸地水儲量的流失模式。研究更引入嶄新的全球土壤濕度估算方法,提升大陸與全球土壤濕度模型的估算準確度,更有效地掌握氣候變化下的土壤濕度變化。 格陵蘭融冰是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每年令海平面上升約0.8毫米。是次研究發現,2000年至2002年間,全球陸地水儲量明顯下降,共有16,140億噸水流入海洋,是格陵蘭融冰量的兩倍,相當於使海平面上升4.5毫米;此後,陸地水儲量持續緩慢減少,且未有任何恢復跡象。 此外,相比1979至1999年間的全球陸地平均土壤濕度,2003至2021年間的土壤濕度明顯下降。地極在2003年至2011年間更向東經93°方向偏移58厘米,此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土壤濕度持續下降,令陸地水儲量減少。團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降雨模式改變及海洋溫度升高導致的降水不足和蒸散量穩定,可能是引致陸地水儲量驟減的關鍵因素。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5-Land土壤濕度資料,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的陸地水儲量流失顯著;亞洲和歐洲的陸地水儲量在2000至2002年間急劇減少,受影響地區由東北亞及東歐擴展至東亞、中亞及中歐等地。 隨着中國東北和美國西部等地區農業灌溉規模擴大,以及全球綠化趨勢持續推進,在農業密集和綠化程度高的半乾旱地區,土壤濕度可能進一步降低。團隊建議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以改善陸面模型的評估能力,更有效了解陸地水儲量的長期變化。 陳劍利教授表示:「海平面變化和地球自轉,是反映地球系統質量變化的指標,精確測量有關數據將更有效監測全球水循環中的大尺度質量變化。透過整合不同現代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數據,能全面地分析陸地水儲量變化與海平面上升的驅動因素,並為氣候及地球系統科學界探討乾旱問題提供可靠依據,有利各地制定合適的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緩解策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2025年5月14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0

理大《Nexus》交叉學科期刊舉辦智慧可持續發展論壇 推動跨學科研究及創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細胞出版社合辦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舉行,取得圓滿成功。論壇以「協同創新, 賦能智慧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跨學科研究和創新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智慧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為期三天的論壇設專題講座、研討會、成果匯報會及編輯工作坊,吸引逾170位來自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香港及內地的學術專家及作者、駐港領事館及業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參與活動。 開幕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以及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兼Nexus主編嚴晉躍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嘉賓。 滕錦光教授表示:「《Nexus》創刊一周年以來,致力於探索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及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是次論壇及《Nexus》的創立,彰顯理大始終致力於推動開創性研究和學術發展,以造福社會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透過轄下多個策略性平台推動變革性研究,包括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針對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前沿領域,開展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透過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強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借助我們在內地多個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回應當地產業和社會的需求。」 是次論壇共設三場專題講座,圍繞三大核心主題,包括可持續城市的創新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與跨學科解決方案,以及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共同探討相關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行業發展,如何以協同創新和研究,共創可持續未來。 主講嘉賓包括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院院長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及塗善東教授、瑞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Louise Bergholm女士、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以及來自清華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嶺南大學、中華電力、香港電燈、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騰訊戰略發展部等學者及業界代表。 首兩場講座演講主題涵蓋瑞典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經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構建可持續建築環境的創新科技,以及電動汽車電池儲能技術發展等。由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合辦的「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講座則聚焦碳與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等前沿多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蓋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組裝合成」建築法應用、人工智能如何令電力及碳市場產生協同效應等主題。 在「電力行業去碳化的技術創新」為題的研討會上,來自理大、本地、內地及海外院校的學者,以及兩所本地電力公司代表等介紹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並進行主題報告和交流。 另外,論壇設多場成果匯報會議,讓與會者就不同主題分享見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進知識交流和傳遞。與理大研究生院合辦的編輯工作坊則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由《Nexus》及 《Nature Energy》等七個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為年輕研究者介紹撰寫科研論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論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將先進技術融入研究。 《Nexus》為細胞出版社在交叉學科領域的首個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與大學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2025年5月13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研祥集團攜手共建「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研祥集團於5月13日在深圳研祥科技大廈簽署合作協議,並隆重舉行「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出席儀式嘉賓包括:深圳市科技創新局鄒健處長、南山區科技創新局林洋局長、研祥集團常務副總裁林詩美女士、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智能製造講座教授兼先進製造研究院院長黃國全教授、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以及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李映萱女士。 林詩美女士指出深圳和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此次合作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充分發揮理大的科研實力和研祥集團在工業人工智能的豐富經驗,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李力恒教授表示,此合作以大灣區為起點,結合了理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研祥集團的工程實踐優勢,深化深港合作關係,共同攻克工業人工智能終端領域的技術難題,打造產學研協同的標杆,助力「數字中國」和「科技強國」戰略,貢獻全球工業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各位嘉賓的見證下,理大與研祥集團正式簽署合作協議,並舉行「工業人工智慧終端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標誌著雙方合作邁入新階段,也為工業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隨後,雙方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創新技術成果,並就工業人工智能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與會嘉賓還參觀了研祥科技大廈的科技體驗中心,深入瞭解研祥集團在工業控制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進展。

2025年5月13日

研究合作

20250508 - PolyU research unveils hidden microbial threats to ecosystem caused by plastic waste-02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倡全球合作監測有害微生物流動軌跡

塑膠污染是當今最迫切的環境挑戰之一,亟需透徹分析和先進技術驅動解決方案。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與研究團隊揭示了與塑膠廢料相關但常被忽視的塑膠微生物群,研究備受國際關注,為制定更全面的全球策略帶來啟示。 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 70 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約80%已在環境中積聚。隨著更多塑膠廢棄物產生,然而其降解速度緩慢,引致「塑膠際」(Plastisphere)正在迅速擴大。「塑膠際」是指塑料廢棄物在水陸環境中附著的微生物群落。 新興的微生物棲息地——塑膠際 由金教授帶領的研究對「塑膠際」作出了全面概述,揭示了其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與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顯著不同。通過對全球淡水、海水和陸地環境樣本的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群落由在自然界中罕見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具有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能力,從而可能加速碳循環。 研究還指出「塑膠際」是病菌溫床,在氮循環中的擾動,特別是淡水系統中,釋放有害物質如亞硝酸鹽(nitrite)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的細菌大量繁殖;此外,當中有害微生物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包括對動物、植物和人類構成威脅的病原體。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The Innovation》期刊上,題為《全球塑膠際作為新擴展的微生物棲息地的生態與風險》,並被評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歡迎論文。 金教授表示:「以往塑膠污染主要通過其物理和化學影響來評估,例如海洋動物被較大碎片纏繞、魚及海鳥攝入碎片等。然而,現在必須考慮『塑膠際』所伴隨的微生物威脅。病毒在塑膠際中能夠存活更長時間,並且具有更強的傳染性,顯著影響陸地和水生環境中的生物地質化學循環。」 他與團隊最近應邀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評論文章,題為《世界70億噸塑膠廢物中的有害微生物是什麼?》,為緊迫的環境問題提供見解。他們指出,「塑膠際」大小從微米到幾米不等,意味著它可以攜帶其所寄居的微生物群,以多種方式及途徑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最近的研究估計,每平方厘米的海洋塑料碎片上可容納超過8萬個矽藻。值得注意的是,每克海洋塑膠中所含的微生物生物量,比一立方米海水中微生物量還可高一個數量級。塑膠不僅由各種化合物組成,還為微生物提供養分。例如,有害藻類如擬菱形藻已被證實能在「塑膠際」中滋生,這種藻類能夠產生強神經毒素多莫酸,可引致食用貝類積聚該毒素,從而導致食品安全風險。 地理差異和人類活動 「塑膠際」的嚴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異,並與區域性人類活動、發展和環境管理密切相關。此外,海洋洋流可以將塑膠集中在某些地區,例如太平洋垃圾帶,進一步加劇「塑膠際」的活動。 研究團隊提出新的風險評估須涵蓋四個優先事項,包括識別與人類和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熱點,例如水產養殖場;保護脆弱地點,如野生珊瑚礁和濕地,這些地點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調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對污染和微生物入侵極為敏感;關注累積塑膠的運輸區域,如河口、污水處理廠和長途運輸船隻。最後,食物鏈是關鍵因素,因為微塑膠可以從葉菜到海鮮的所有食物中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有效減輕塑膠污染對環境影響,有賴全球合作以及因地制宜。例如,在香港等亞洲城市,由於獨特的城市和沿海動態,要建立一個評估塑膠微生物情況的框架,需要採取多種量身定制的策略,如優先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和物聯網(IoT)連接的納米傳感器等先進技術,來監測沿海和城市水道及土地的情況。 繪製塑膠碎片的軌跡 繪製塑膠碎片攜帶微生物群在生態系統、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流動軌跡、運輸動態和歸屬,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金教授指出:「這需要廣泛的國際和跨學科合作,並結合先進技術。這個項目的關鍵在於標準化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建立全球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一致且可操作的見解。」 金教授的團隊正積極與全球夥伴合作,收集塑膠樣本,建立一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膠微生物群目錄,並繪製相關風險的流向圖。此外,鑑於對環境中塑膠廢物遷移、命運和累積的研究和模型已非常廣泛,他們正基於現有的塑膠存在數據和未來的排放情況,開發一個模型以評估和量化塑膠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該模型將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這項舉措有望為減輕塑膠污染的研究和努力帶來深遠影響。增強繪圖與追蹤技術,將加深對塑膠上微生物遷移過程的理解,從而在關鍵領域進行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些資料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公共衛生策略,特別是在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憑藉在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金靈教授當選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歲以下卓越人才」。 更多: 理大學者具影響力跨學科環境研究 獲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表揚

2025年5月8日

研究及創新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