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image-2000x1050 (29)

媒體專訪:理大開發人工智能平台保育及傳承廣彩藝術

隨著學習廣彩(粵瓷)藝術的人數日益減少,為保育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杜本麟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名為「粵瓷之美」的創意繪畫平台,將傳統廣彩藝術的精髓與生成式人工智能互相結合,為廣彩藝術的發展和傳承開闢新道路,促進對下一代的傳播和延續。 「粵瓷之美」能夠精確控制創作細節,有效縮短廣彩的設計和製作時間,突破傳統技藝耗時費力的瓶頸。 杜教授在媒體訪問中,分享該平台利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實時評估使用者的作品,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這種互動性的即時反饋,提高了藝術創作的可及性,讓使用者輕鬆掌握技巧,自由揮灑創意,進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和創新發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革新傳統的藝術教學模式,還提升文化傳承的效率,為藝術創作帶來無限的可能性。杜教授表示,通過與博物館和文化保育組織的合作,平台更能廣泛地推廣廣彩藝術,並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範疇。  

2025年4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423  Prof Lee LH ISE Green360 project01

理大研發創新語言模型人格評估系統 推動人工智能於製造業、商業及教育的多元應用

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會話互動等領域,然而,如何有效評估特定LLM的人格特徵仍是一大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名為「語言模型人格評估(LMLPA)」的人工智能驅動系統,系統能透過語言分析對LLM人格特徵進行量化評估。 這項整合人工智能與計算語言學的創新跨學科研究,轉化成完善的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工具,用來評估細微的人格特徵與行為。LMLPA 系統在加深對LLM的理解,以及推動其更貼近人類價值觀與需求扮演了關鍵的一步。研究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領導,成果已發表在期刊《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上。 LMLPA系統專為評估LLM的人格特徵而設計,透過分析其輸出內容中的語言模式、風格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特徵進行深入闡釋。系統主要由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及人工智能評分器兩個組件構成,首先利用基於語言型人格評估理論而設計的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對LLM進行測試,隨後由人工智能評分器分析其回答內容,將文字答案轉換為可量化的人格特徵數值指標。 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為人工智能對性格評估開展了實務框架,推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及計算語言學發展,更能拓展應用至教育、製造業、企業合規例如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報告、支持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提升法律服務等多個領域。 李教授表示:「為了解決LLM在理解人類個性的認知和情感層面的局限,我們團隊成功研發出這項創新評估系統工具,能夠從語言學角度全面分析LLM的人格特徵,並能對準其功能特性及操作範式。」 這項研究開創了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及與其互動的全新可能性。透過量化LLM的人格特徵,可根據特定應用需求調整其溝通風格,進一步促進人機之間更個人化的互動體驗。 李教授將其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為人工智能驅動的企業合規應用平台。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平台可以分析和詮釋大量文本數據及審計報告,包括由LLM生成的內容。透過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資料收集、分析並給予見解,大幅簡化企業合規的報告流程。LMLPA的整合技術突顯了人工智能對評估語言人格特徵的精確性,展現出此技術對於商業和人類數據資料定性分析的應用潛力。

2025年4月24日

01

理大新設先進療法製品實驗室 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希望 助力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推進醫學與健康領域的教研發展,以頂尖設施及跨學科優勢,推動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將以先進療法製品(ATPs)建立精準和個人化醫療,促進醫學創新及跨學科合作,推動本地ATPs生態圈,提升香港在全球生物醫學的競爭力。大學現時計劃生產針對脊髓損傷的細胞治療製品,以先進療法結合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專業知識,提供從精準醫療到康復的一站式復康方案,為全身或半身癱瘓患者帶來新希望。 理大擁有符合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良好生產規範(PIC/S GMP)的ATP實驗室,專注於免疫療法、細胞治療、基因療法及再生醫學臨床研究。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周銘祥教授領導的團隊計劃與業界合作,待實驗室取得由衞生署發出的製造商牌照及臨床證驗及藥物測試證明書後,正式啟動臨床研究。 脊髓損傷的醫療需求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一旦因意外或疾病受損,可導致受傷部位及以下的神經功能喪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目前有超過1,500萬人患有脊髓損傷,常見症狀包括四肢或下肢癱瘓、感覺喪失、膀胱及腸道功能障礙、慢性疼痛及運動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 目前,脊髓神經損傷尚無有效治癒方法,近年醫學界積極探索精準醫療技術,包括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及電刺激治療等,致力修復受損脊髓。然而,研究顯示單靠先進療法不足以讓患者完全恢復行動能力,必須結合物理治療等專職醫療,進行跨專業復康訓練,才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理大ATP實驗室:精準醫療先驅 理大ATP實驗室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大學撥款籌建,設生產區、品質管制實驗室及培訓實驗室,待衞生署批准後,將成為本地先進療法製品研發及臨床應用的重要平台,並與科研企業、生物製藥業界及學術機構合作,首階段聚焦為慢性脊髓損傷患者提供臨床測試服務。團隊將利用經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配對的臍帶血,生產臍帶血單核細胞,進行品質測試及包裝,根據PIC/S GMP規範放行成品並轉交至醫院治療團隊作臨床使用,為患者進行手術移植。這將帶動大學針對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研究合作,發揮理大的跨學科優勢,包括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工程及康復治療等學科的合作。 跨學科整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 理大是本港唯一能夠提供從治療到復康一站式解決方案的大學,其培訓的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專職醫療人員,能與醫護團隊合作,透過復康、輔助診斷及科技應用,提供延續護理。理大ATP實驗室專注於細胞治療等精準醫療技術,康復治療科學系則提供物理治療等專職醫療訓練,兩者結合確保患者獲得全面護理。例如,在脊髓損傷治療中,幹細胞移植可修復受損組織,隨後由物理治療師設計個人化復康計劃,幫助患者重新訓練肌肉、增強力量並恢復行動能力。 周銘祥教授表示:「現時香港在生產先進療法製品方面仍然具發展空間,理大ATP實驗室符合國際的良好生產規範,為香港培育更多生物製藥專業人才。我們希望在與業界合作下,能夠於細胞治療和免疫治療上尋求突破,協助轉化大學研究成果並進行臨床測試及前沿臨床醫學研究,提升香港整體醫療科技研究水平。」 理大早前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建議書,有信心憑藉在醫療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雄厚科研實力,以及累積半世紀培養專職醫療人員的豐富經驗,培養跨學科醫療領袖,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2025年4月23日

研究及創新

1

紹興市柯橋區代表團到訪理大 推進紹興研究院技術產業發展

紹興市柯橋區政府代表團攜區內重點企業代表於4月22日蒞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雙方就深化戰略合作、推進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紹興研究院)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推動深度合作促進高品質發展。 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 細胞工程與免疫醫學講座教授董澄教授歡迎柯橋區代表團,介紹理大及出席的學者們。紹興研究院去年9月於柯橋區揭牌,標誌著紹港協同發展邁入新階段,感謝柯橋區政府在政策和資源對接等各方面的支持。 柯橋區委書記袁建先生率團介紹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升級規劃。柯橋作為長三角重要製造業基地,致力構建"科技+產業"雙輪驅動發展,期待與理大在高端人才培育、關鍵技術及創新生態構建等領域開展更深層次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理大紡織化學講座教授忻浩忠教授介紹了紹興研究院的建設進展。作為紹興市首家境外高校合作平台,紹興研究院將聚焦多個前沿和高端技術,包括紡織科技、碳複合材料及應用和現代建築等領域。 多位柯橋區重點企業負責人亦介紹公司發展及技術需求,涉及新材料、智慧紡織、建築數位化等前沿領域。多位理大時裝及紡織、機械工程、建築及環境學院的教授也介紹了各學院的科研進展及其產業應用。雙方均表示,希望未來能以紹興研究院平台為基礎,拓展更多合作領域,圍繞人才培養、產業創新需求、技術成果轉化等各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2025年4月22日

活動

1

理大舉辦「2025中國·紹興第十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及科技人才發展

「2025中國·紹興第十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創新成果轉化大賽香港分站賽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4月22日舉行。活動聚焦於新材料、泛半導體等前沿科技領域,吸引來自香港、澳門等地共15個創新專案參賽,展現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的潛力。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出席活動並致辭,表示是次賽事不僅促進了區域間的創新交流與協作,更進一步鞏固理大在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及成果轉化方面的領導角色。去年,理大研究院於柯橋區正式揭牌,標誌著紹港協同發展邁入新階段。此次賽事首站選址理大,深化紹興柯橋與香港在人才、科技與產業等方面的合作,共享發展機遇的雙向優勢。 活動現場,多位資深評審對專案進行全方位評價,「高野創造智慧UTV專案」、「AI-TOF處理器晶片設計AI動作識別系統產業化」等高層次人才項目進行路演並展開分享。其間更有主題演講,圍繞內地發展機遇與創新創業環境、投資趨勢、紹興海創大賽配套政策、柯橋專案重點引進方向等內容。 其後進行的「活力金柯橋 融匯大灣區」柯橋高層次人才校園招聘會,雲集多間企業,涵蓋新材料、泛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為應屆畢業生及年輕科研人才提供豐富職業選擇與交流機會。。 最後雙方舉行會議交流,理大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 細胞工程與免疫醫學講座教授董澄教授歡迎代表團,並介紹了香港理工大學紹興技術創新研究院(紹興研究院)的最新發展進展情況。雙方均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就產業需求與潛在合作展開深入交流。  

2025年4月22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攜手成立縱向深度組學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早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史丹福大學縱向深度組學聯合研究中心」。透過結合理大在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驅動的健康分析和精準醫學領域的優勢,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在遺傳學和多組學方面的學術專長,是次合作旨在建立標準化的多組學衰老隊列,以研究健康老齡化與病理性衰老的生物機制,識別個人化的生物標記,及早預測與衰老相關的疾病,並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周銘祥教授;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及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紀家樹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診斷科學及分子遺傳學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眼科視光學院教授周磊教授及副教授林全教授,以及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基礎生命科學研究員周鑫博士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史丹福大學Stanford W. Ascherman遺傳學教授Michael SNYDER教授簽署合作備忘錄。 滕錦光教授表示:「在促進全民健康方面,理大一直不遺餘力推動醫療創新和培育人才,早前更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特區政府提交全面且創新的建議書。憑藉理大在醫療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堅實基礎,我們希望培養出更多在未來人工智能驅動醫學及健康領域中脫穎而出的新一代醫療人才和未來領袖,而研究中心的成立將有助拓展及鞏固理大在醫學、健康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獨特優勢。」 Michael Snyder教授亦分享了史丹福大學在推動老齡化研究的成果,如何提升大眾的生活質素,促進健康老齡化。 老齡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主要成因。然而,每個人的老化情況不一,衍生出不同類型的老齡化模式和軌跡,稱為「衰老類型」。由於現有的老齡化研究只聚焦於部分生物標記及衰老類型,因此未能全面地揭示老齡化對健康的影響。 透過是次合作,理大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將共同開展,針對亞洲群體的深度多組學及相關領域研究,並聚焦老齡化機制及個體差異的綜合分析。研究中心將結合視網膜成像和電子健康紀錄,對現有衰老隊列進行縱向多組學分析,包括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物組學和脂類組學分析。雙方亦會聯手開發實時健康監測平台和預測衰老相關疾病的演算法,並為兩校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提供交流機會。 在過去半個世紀,理大培養了逾五萬名專職醫療人才,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治療師等,在推動香港醫療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理大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和超過90間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藉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及健康領域的科技發展。除了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合作外,理大亦與全球及中國內地多間大學及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積極爭取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以滿足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求。

2025年4月22日

研究合作

20250407  MoE   01

理大學者研究香港霓虹燈文化 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文傳承及保育研究。來自理大設計學院的學者走訪香港各區,拍攝和記錄霓虹燈招牌,為保存及探討城市視覺文化作出重要貢獻。項目最近獲國家教育部頒發「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普及讀物獎,成果備受各界肯定。 由理大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恆教授帶領的研究項目「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詳細探討了香港霓虹燈的視覺文化,更將研究成果輯錄成書,以文字和圖片記錄霓虹燈招牌的獨特視覺魅力。團隊透過攝影保存了霓虹燈招牌的視覺美學和工藝,亦訪問了多位資深霓虹燈師傅,以及實地參觀製作工廠。透過整理及分析霓虹燈招牌的資料,團隊深入探討了霓虹燈招牌的發展和變遷,以及其背後的文化與歷史意義,特別是與香港街景及消費文化演變的關係。 團隊蒐集的資料橫跨六十年歷史,呈現霓虹燈招牌這獨特藝術文化的原創性、規模和完整性,更有助剖析霓虹燈招牌在香港設計與藝術歷史,以及在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擔當的角色,極具參考價值。 郭斯恆教授表示:「我很榮幸能夠獲得這項榮譽,這肯定了我們的研究對保存『霓虹光管製作及造型技藝』此一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亦讓大眾更深入了解城市視覺文化為整體社會帶來的啟發。」 郭教授的研究專注於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和視覺文化,涵蓋健康傳播設計、中國字體設計、空間導向設計、香港的空間表現以及圍繞霓虹燈的視覺文化等多元領域,在設計界廣受認可。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由國家教育部於1995年設立,是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最具公信力的獎項之一,每三年面向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一次評選,旨在表彰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

2025年4月16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舉行蘇港技術創新對接會 促進科創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及江蘇省生産力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蘇港技術創新合作對接會—香港理工大學專場」,已於4月15日在理大校園圓滿舉行。此次對接會以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大健康及新材料四大前沿領域為焦點,吸引近百位理大科研專家和江蘇政企代表參與,現場交流氣氛熱烈。 活動期間,多名理大傑出學者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並設立專區展示理大在重點領域的創新突破。同時,來自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生産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多家企業的40多名代表,也現場發佈了各自的産業合作需求,促進兩地建立産學研合作平台。 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理大於2022至2023年間,先後與無錫、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協議,共建創新研究院。此外,理大與江蘇省生産力促進中心共同設立的「江蘇省生産力促進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服務驛站」近期正式揭牌,標誌著雙方合作邁向新里程碑,為未來更緊密的産學研合作奠定基礎。 這些進展不僅是理大與江蘇長期合作的典範,更是在科技創新、産業協同和人才交流等領域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一步,為蘇港兩地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2025年4月15日

活動

2025F4L

理大沉浸式技術研究榮獲IEEE VR 2025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研發沉浸式創新技術,以應對現實世界各項挑戰,共創高效互聯未來。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和博士生(二年級)蕭震然先生,於IEEE虛擬現實與三維用戶界面會議(IEEE VR 2025)上,憑藉其卓越研究,獲頒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ion Award)。 獲獎論文《照亮場景:虛擬環境與學習模式如何塑造虛擬實境中的電影燈光掌握》,探討虛擬學習環境與教學模式上,如何影響學習者對電影燈光技術的理解與應用,為沉浸式教育及影視創作人才的培養開拓全新方向。 研究團隊比較了三種虛擬學習環境: 基線環境、動態海灘場景,以及模擬現實空間的辦公室場境。研究結果顯示,海灘場景雖能顯著提升學習者的參與感,卻同時增加個人學習者的挫敗感。相較之下,辦公室場景中的團隊學習不僅有效降低挫敗感,更促進了協作與互動。整體而言,團隊在基線環境中的表現最為出色,而個人學習者則在更具挑戰性的動態場景中展現更佳的學習成效。此研究結果為優化虛擬實境教學設計,以及提升個人和團隊學習表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李教授表示:「我們團隊能獲此殊榮深感榮幸。這不僅肯定了理大研究人員的努力,也彰顯了我們與其他大學合作夥伴,在探索沉浸式學習環境研究付出的努力與熱誠,意義非凡。本研究展示了虛擬實境在教育應用的轉化潛力,特別對於透過定制環境支援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方面。我期望持續推動沉浸式學習技術的未來發展,為教育注入更多創新動力。」   IEEE虛擬現實與三維用戶界面會議(IEEE VR)是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混合實境(VR/AR/MR)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論壇之一。自 1993 年創辦以來,大會展示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並引領沉浸式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2025年4月15日

獎項及成就

20250411 - HKIE Young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 2025_V1-01

理大學者開創性智能機器人研究 獲頒2025年度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匯聚了一群致力透過研究和創新造福社會的年輕研究人員。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兼黃鐵城智能機器人學青年學者鄭湃教授,榮獲香港工程師學會頒發2025年度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鄭教授的開創性研究利用認知人工智能(AI)和增強現實(AR)推動製造業革新,促進人機之間的無縫協作。 鄭教授在理大創立的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和工業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服務團隊(RAIDS),立足於認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交叉領域的前沿,旨在解決製造環境中人機協作的挑戰,提升生產力和安全。 鄭教授開發的互認認知人機協作製造系統,貫徹機器人的準確和可靠特性,並兼具適應力和靈活性的人性化優點,是一種專為高端製造任務設計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具備靈活的自動化能力。這系統可以惠及各類工業企業,並已被CasiCloud、COMAC和萊茵科斯特等工業合作夥伴採用。 另一項突破成果是結合增強現實輔助和數字孿生支持的互認認知人機協作製造原型系統,已應用到油鑽平台設備操作,以及在老化電動車電池拆解場景中成功展示。 除了對行業的貢獻外,鄭教授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兩項最佳會議論文獎和其他多項榮譽,例如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傑出青年製造工程師獎」,以及當選百度AI 華人青年學者榜(AI+X)世界五十強。他還擔任多個工業和製造工程頂尖期刊的編輯或審稿人。 鄭教授還致力於培養未來人才,重視營造一個能激勵學生探索和追求創新的環境,鼓勵他們創造解決方案。在他的帶領下,其學生團隊曾揚威多項大型比賽。(更多信息:理大學者分享研究競賽策略) 鄭教授對獲獎表示感謝:「這份認可激勵我繼續突破研究的界限,為本地和全球工業及學術界作出具影響力的貢獻。」 香港工程師學會設立的傑出青年工程師獎,旨在表彰在工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並對香港持續發展做出寶貴貢獻的傑出青年工程師。

2025年4月14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