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51117 - PolyU breakthrough in underground navigation unlocks hidden cultural heritage-02

理大科研团队创新地下导航技术 推动历史文物探索

可持续的城市管理不仅需要关注繁忙的地面城市系统,也须兼顾地下的基础建设和公用设施,以及隐藏的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故事。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地理空间与近地表地球物理科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积极推动土地测量相关研究,促进文化保育及可持续城市环境的发展。   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教学)和教授赖纬乐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运用多项先进技术,在城市地下勘探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从探测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例如空洞及管道泄漏,以至发掘隐藏的历史遗产,赖教授的研究成果均推动了多项具深远影响的技术应用。  赖教授表示:「医生昔日为了诊断病情,往往需要在病人身上开刀进行检查。如今,随着磁力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非侵入式影像技术的出现,医学诊断方式已彻底改变。同样地,在建筑领域,我们也从传统的钻孔检测,发展到使用非侵入式技术进行地下勘察。随着技术进步,探地雷达(GPR)的应用早已超越基本的定位、成像、检查及监测建筑工程,涵盖地下管线、道路路面、隧道衬砌等多个层面。 」 以地理空间科技推动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 赖教授的一项研究重点,充分发挥了理大的跨学科研究优势,创新地结合地理空间与近地表地球物理的技术,应用于考古勘探领域。他的研究团队与来自不同机构的历史及考古学专家携手合作,为历史背景的解读和小区教育带来积极贡献。 研究团队建构并应用一套四阶段的地理空间技术方法,应用于遗迹及考古地点的测绘与分析,探索香港战时及薄扶林历史建筑。他们的研究于2023年至2026年间获创新科技署的「创新及科技基金」两项目资助。 为了实施这套四阶段方法,研究团队首先分析旧地图、历史文献、及各国的航空照片,以识别隐藏于历史遗迹中的潜在特征,例如二战时期已消失的遗迹。然后,团队利用来自政府的机载光达数据,或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的无人机分析地面光达的点云数据,建立三维数码地形模型,并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进行地理配准。随后,他们透过红色地形影像图(RRIM)分析地形开放度,揭示隐藏在林中深处的结构细节。 团队以卫星导航抵达目的地,并运用地面三维雷射激光扫描进行实地验证与成像,重建历史样貌填补空白。目前,团队亦正研发深度学习驱动的特征描述技术,以应用于大范围的考古调查。最后,实地考察工作包括对遗址进行混合空地三维建模的调查和验证,然后利用这些建模结果,在室内环境中产生3D扩增实境模型。 赖教授的研究团队运用了这套创新方案,不仅透过地理空间技术揭示了战争遗迹与墓葬等隐藏特征,亦结合探地雷达、无人机红外线热成像、磁力仪与金属探测器,有效识别出地下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机载和地面雷射扫描技术揭示二战遗产」为题,已发表于《遗产》(Heritage)期刊。 此外,团队亦成功协助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家庭,成功寻获其海员曾祖父Pickthrone先生在香港坟场的疑似安葬地,这发现为家属带来深切慰藉。这项研究成果与其科学方法,以「利用了探地雷达与地理空间技术的墓葬考古调查」为题,刊登于《考古科学》(Archaeological Science)杂志。  赖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科学家的角色界限。我们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校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创新地运用三层次地理空间技术方案,去揭示并理解那些隐藏于森林或植被下的珍贵历史遗迹。在过去两年半,我们这支跨学科团队共举办了逾40场STEAM讲座、工作坊、实地考察及艺术科技展览,直接吸引了逾4,800名学生和公众参与。这项跨学科的实践,证明了科学与艺术能够彼此补足,而真诚的合作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2025年11月19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於2026年美国消费电子展夺得三项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其初创研发的三项创新科研成果获2026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创新奖」殊荣,其中「智能消防机械人」项目於「共创人类安全」产品组别以最高分荣膺「最佳创新大奖」,创大学参展以来最佳成绩。理大一直透过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企业,是次佳绩印证大学致力於世界领先的研究及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造福社会。 「智能消防机械人」由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副教授丶理大初创「连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鑫炎教授及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博士生丶理大初创「连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蒙先生领导研发。机械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主救火行动,不但可穿越烟雾环境丶辨识燃烧物材质,亦能挑选和发射最合适的灭火剂。机械人亦可向指挥中心传输即时数据,有助提升救火效率,以保障消防员和公众安全。 另外,理大亦凭「动力康复滑板车」及「FattaLab®肝脏脂肪测量仪」,分别於「无障碍及长寿」及「数码健康」组别获奖,彰显大学在研发健康科技的雄厚实力。 「动力康复滑板车」是一款便携式手臂康复训练装置,旨在支援中风患者的居家及社区康复训练需要。该装置由理大研究生院副院长丶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方乃权教授领导研发,可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尤其适合中风康复者。与传统康复设备相比,此装置不仅体积轻巧且价格相宜,用户可按需要调整训练模式,并能实时追踪训练进度,适合於家中或社区中心进行训练。 另一个获奖项目「FattaLab®肝脏脂肪测量仪」是全球首款轻巧型脂肪肝智能检测系统,由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丶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丶意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郑永平教授领导研发。该掌上型便携设备仅重120克,可配合手机应用程式使用,在30秒内完成脂肪肝评估,检测精确度达医疗级标准。 理大高级副校长(科研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对理大科研人员及初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就感到振奋。理大已连续三年於CES参展,今年在获奖项目数量及多元化方面更创高峰,显示理大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及成果转化的实力正日益扩展。」 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主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技术展览,聚焦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现代化生活。CES 2026将於明年1月6日至9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届时理大及其初创公司将展示获奖科研成果及一系列创新研究项目。

2025年11月18日

奖项及成就

20251112  Prof Sun Defeng AM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02

理大学者荣获美国数学学会颁授会士衔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持续透过卓越科研成果,推动科学与科技发展。理大应用数学系系主任、应用优化与运筹学讲座教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孙德锋教授,获选为2026年度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会士。 该会士衔旨在表彰对数学领域的创建、阐释、推进、传播及应用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今届共有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学者一同获此殊荣,彰显孙教授在全球数学界的重要地位。 此项荣誉肯定了孙教授在最优化、非光滑分析以及优化求解器开发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研究推动了矩阵优化、高维统计优化、二阶变分分析及计算金融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发展,对学术界与业界均产生广泛影响。 孙教授在推动现代优化理论与决策分析的基础理论与演算法创新方面享誉国际。他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多个稳健的软件系统与实用方法的诞生,广泛应用于工程、数据科学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

2025年11月14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20位学者获选为「2025年度全球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20位*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选为「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5),其中一位学者同时入选两个范畴,印证大学的科研实力及学术成就备受国际认可,彰显其在多个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带来正面影响。 科睿唯安「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名单旨在表扬於各研究领域具深远影响力的顶尖学者。今年共有6,868名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获选,他们在过去11年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其学术范畴和出版年份的被引用次数排名均高踞全球首1% 。在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中,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比例占千分之一。 作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理大致力推动世界领先的科研及创新,为香港丶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大学今年有共428名学者入选由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学术生涯引文影响力排行榜」或「年度引文影响力排行榜」,入选学者人数在香港院校中排名第二,充分体现理大学者雄厚的的科研实力。 获评为「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理大学者如下(按英文姓氏排列): 范畴 姓名 所属学院/学系及职衔 计算机科学 程然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副教授丶校长青年学者 陈家进教授 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系主任及计算智能讲座教授 跨领域 柴扬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研究)丶应用物理学系半导体物理学讲座教授 刘树平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纳米材料讲座教授 李刚教授 锺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丶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 倪萌教授 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丶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能源科学与技术讲座教授 秦璟教授 护理学院教授 沈岐平教授 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丶环球事务总监丶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建设管理讲座教授 王鹏教授 前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吴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前沿材料讲座教授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有机电子学讲座教授 杨光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张晓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郑子剑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 工程学 严晋跃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能源与建筑讲座教授 张磊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分析讲座教授 郑湃教授 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丶黄铁城智能机器人青年学者 材料科学 王连洲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能源材料讲座教授 王钻开教授 协理副校长(研究)丶研究生院院长丶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丶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 张晓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数学 周知教授 应用数学系副教授 有关「2025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的完整名单,请浏览:https://clarivate.com/highly-cited-researchers/   *包括一位同时入选两个范畴的理大学者及一位前理大学者

2025年11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Quantum Network_Release-01

理大研发量子通讯芯片 成功完成香港第一个量子网络测试

作为21世纪具颠覆性的创新突破之一,量子科技正重塑全球科技版图。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日前在量子通讯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以量子晶片为平台的全球最长光纤量子通讯网络安全测试,为量子通讯商业化应用,揭开了新的篇章,亦切合国家「十五五」规划未来产业佈局中,将量子科技排在首位的战略佈局。 量子科技已在量子计算机、量子卫星与精密测量等领域释放巨大价值,并即将引领计算与数据加密技术的革命性升级。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足以瞬间破解现时加密技术,或对金融交易验证、数据跨境私隱保护,物联网设备通讯等多方面构成安全威脅。全球各地积极发展量子加密技术以应对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 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量子工程与科学讲座教授、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刘爱群教授团队研发了量子通讯晶片,成功搭建香港第一个量子通讯网络。刘教授指出﹕「量子通讯加密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量子不可复制,理论上几乎无法破解。小小量子晶片,实为『国之重器』。它守护着香港未来数字金融的安全,更捍卫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勇于担当,以全球领先的量子技术为此保驾护航。」 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在刘爱群教授的领导下,以半导体技术自主研发出一枚仅12毫米× 4毫米的量子晶片,并透过运用香港HKCOLO.NET数据中心捐贈的光纤网络,完成了光纤网络量子加密传输测试。 这个光纤网络长约55公里,连接港九新界四个节点,包括理大、另一所大学及两所位于将军澳和柴湾的大型数据中心,期间量子晶片编码并发射光子组成量子讯号,在点对点之间加密及传送讯息。 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完成约 55 公里光纤网络测试,连贯港九新界四个节点。 量子晶片以1.25 GHz(千兆赫)时脉高速运行,产生和传输量子编码讯号,达到45.73 kbps(千位元每秒)的稳定密鑰生成速率,支持实现百公里以上的加密光纤通讯。此外,系统根据温度变化和振动等环境因素调整,以保持连接稳定,充分证实了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理大高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量子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全球各金融中心都积极部署,以应对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应提前佈局为量子运算时代作好准备。今次科研成果除了回应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亦配合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展先进制造及微电子的核心目标,为本港创新产业带来重大机遇。理大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实际应用,助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刘爱群教授强调:「有别于以光学器件组装的量子加密系统,理大研发了新一代量子晶片,具备『高速率、高稳定性、低成本、可大批量生产』四大优势。相关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易安装,尤其适合大规模部署。更重要的是,量子晶片系统兼容性强,可适用于现行网络通讯系统数据中心与计算中心,有助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等快速进行系统升级,以应对算力升级带来的网络攻撃挑战。」 刘爱群教授(中)以及其研究团队在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 他补充说,理大量子技术研究院将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展多点传送的规模化部署测试,推动技术在更广领域的不同商业场景应用。为香港跨入下一代智能量子网络(Smart Quantum Network)提供全方位的环境安全保障和支撑。

2025年11月13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20251118T170438790

理大湘港携手共创生命健康产业新未来

香港投资推广署、湖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及香港特区政府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湖南联络处于11月12日在长沙联合主办的「把握香港投资新机遇、开拓湘商海外新商机」生命健康产业圆桌会成功举行。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作为香港科创界的核心代表之一,荣幸参与并分享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见解与优势。 本次圆桌会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探讨政策支援与国际市场开拓路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会各方共同探索「科创在湾区、产业在湖南、市场通全球」的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了超过70名来自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媒体的代表参与。 理大一直致力于推动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创新,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副总监赵培先生就高校产学研投赋能,拓展生物医药新产业及推动大湾区生命健康科技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并分享了产学研投的经验及在生命科技、生物医学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以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期待将理大在生物科技、医疗工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卓越科研,与湖南的生命健康产业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湘企通过香港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湘港两地,强强联合将为生命健康产业带来无限新机遇。理大期待携手推动湘港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共创健康产业新篇章。

2025年11月12日

活动

Photo 1 for web

理大研究推动太阳能电池技术商业化 展望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四成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进展显着,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工程学科研团队在「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提升效率丶增强稳定性与规模化制造等瓶颈,作出全面分析和建议,展望把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由现时最高约34%提升至约40%。团队期望透过「产学研」协力,加速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商业化,同时配合国家「碳达峰丶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可再生能源推动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发展。 研究团队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丶锺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和助理教授杨光教授等学者组成,深入分析了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的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该研究题为《迈向高效丶具规模化与高稳定性的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已发表於国际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 科研团队攻克稳定性与制造瓶颈 李刚教授解释:「目前透过实验室规模的设备,虽能显着提升钙钛矿/晶矽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但科学界仍需进一步努力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减少从小面积器件到大面积组件的效率损失,亦需确保电池材料和制程符合产业标准。」 为此,杨光教授和团队提出数项需要克服的关键技术挑战。首先,钙钛矿材料在面对水分丶氧气丶紫外线和热波动等环境压力时,其固有的不稳定性仍有待解决。此外,将实验室规模的叠层器件转化为商业化组件,需要克服与均匀性丶缺陷控制和大规模制造相关的技术困难。虽然过往有研究为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进行初步户外测试,但仍然缺乏针对其长期可靠性的认证数据。为更准确地评估电池实际寿命以至其商业潜力,研究建议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化测试程序,进行严谨的加速稳定性测试。 另一方面,虽然钙钛矿原材料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制造这类电池仍需使用稀有材料及重金属铅,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研究建议探索可持续的替代材料,以及推行高效的回收或铅封存策略,才能实现这种新技术的商业应用。 倡产学研合作加速落地  推动降本增效 理大团队提倡产学研携手合作,采用跨学科方法,整合材料科学丶器件工程和经济模型等理论,推动这项有潜力的光伏技术。杨光教授表示:「研发高效可靠的钙钛矿/晶矽叠层电池,必先解决种种技术挑战,才能有效降低平准化电力成本。团队希望藉此研究促进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商业生产,并紧密配合国家『碳达峰丶碳中和』目标,透过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产业提供绿色丶可靠的电力支撑,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2025年11月11日

研究及创新

20252S

理大學者獲授予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榮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推进前沿知识,并促进各学科的学术卓越。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研资局研究学者乔中华教授,获授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会士荣誉。 该会士荣衔作为CSIAM所授予的最高级别且具终身性质的学术荣誉,旨在表彰在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学者。此荣誉不仅是对乔中华教授在微分方程数值算法设计与分析方面重大贡献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他在多相复杂系统数值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乔教授在多相复杂系统半隐式、无条件能量稳定数值方法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能量稳定算法与保最大模上界原理的数值方法,并引入高效的自适应时间步长策略,在计算效率与精度之间实现了优化平衡,显着提升了相场模型模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此外,他对指数时间差分(ETD)数值方法的 L-infinity稳定性进行了严谨的理论分析,为含高阶扩散项相场模型的理论发展与计算实践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CSIAM成立于1990年,旨在促进工业与应用数学研究的创新,并推进数学在工业、科学和社会中的应用。今年的第23届年会在湖南省长沙举行,吸引了超过1,8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参加。

2025年11月11日

奖项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20251106T144759082

媒体专访:理大学者剖析数字化与产业转型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兼黄铁城智能机器人学青年学者郑湃教授近日受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并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随后,他接受媒体专访,畅谈科技如何重塑产业格局,推动未来发展。 在访谈中,他指出创新与数字化正驱动结构性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与竞争优势。他强调,将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是构建韧性的商业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关键。 郑教授亦分析了全球趋势,认为企业必须迅速适应,以应对日益互联及科技驱动的市场环境。他的观点突显科研与合作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惠及产业与社会。  

2025年11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20251111T114523444

PolyU strengthens international ties with the German delegation focused on food innovatio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elcomed a distinguished delegation from the German Federal State of Saxony-Anhalt on 10 November for a collaborative exchange on the future of food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The delegation, comprising senior officials from the Stat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of Saxony-Anhalt, leaders from the German food industry, and academics from 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embarked on a curated programme to explore PolyU’s cutting-edge research facilities. They toured the Hybrid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ga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rban Green Agriculture, where Prof. Wong Ka-hing,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uture Food at PolyU, showcased pioneering work in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D printing materials made from food waste. The delegation also visited the Food and Wine Academy at the School of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gaining insight into PolyU’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food ecosystem. This fruitful visit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in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olyU looks forward to potential partnerships that advance global food sustainability.  

2025年11月10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