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学者致力探索创新策略,以应对难治且具抗药性的癌症挑战。最新一期《自然》指数刊登了由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的李建华教授和赵燕湘教授,两位皆为该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分别领导突破性癌症研究成果。
肝脏具备天然解毒功能,这特性会削弱治疗效果,成为肝癌治疗的一大挑战。药物应用後,癌细胞往往会启动其他讯息传递路径,以对抗疗效。为突破这一难关,李教授致力於从多个层面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克服抗药性问题。
为了解部分肝癌细胞为何会对治疗晚期肝癌的标靶药物 Lenvatinib产生抗药性,李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CDK6的蛋白质,在癌干细胞的存活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使癌症更难治疗。为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在体外实验和对lenvatinib具抗药性的肝癌小鼠模型中,测试了可抑制或分解CDK6的药物,以期逆转抗药性。
自噬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细胞机制,细胞透过此过程分解并回收自身成分,尤其在面应对压力或营养不足时。然而,自噬在癌症中的角色非常复杂,无论是自噬不足和过度,都可能对癌细胞产生致命影响都。为深入探讨此现象,赵教授提出了专门针对自噬机制的治疗策略。
赵教授的团队专注於研究自噬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制,为开发创新癌症疗法提供新方向。相关策略包括抑制特定肿瘤类型(例如某些肝癌)的抗药性,因为自噬机制在这些肿瘤中通常呈现低活性。
理大卓越的跨学科能力,积极推动癌症药物开发的前沿进展。两位教授目前正在探索通过自噬诱导和肠道微生物干预来克服对免疫疗法的抵抗策略。透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的精准反应,展现出高度治疗潜力。同时,个人化治疗也非常重要,因为每位患者的肿瘤在生物学上皆具有独特性。
更多: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5-003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