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ISSUE 15  September 2025 2000 x 1050 pxTC

PAIR通訊.第15期.2025年9月號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推出最新一期的《PAIR通訊》! 在第15期出版之際,我們全新推出的高等教育課程也正式開課。本院課程採用混合模式,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而設,旨在探討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社會挑戰以及相關解決方案。請密切留意最新課程資訊,與我們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 今期收錄多篇精彩文章和重要學院動態。「封面故事」專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頂尖學者,分享他們對精神健康研究、光子學發展和清潔空氣行動的看法。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仇安琪教授講述了如何利用工程和數據驅動方法促進精神疾病的診斷和干預。本院高級院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姚建平教授介紹了光子學產業的現況和挑戰。同為本院高級院士的裴有康教授則詳述了他和團隊設計的巨型空氣淨化塔如何助力中國和印度實現潔淨空氣。 「科研成果」部分深入探討了本院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為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和人類健康帶來獨特見解。「消息與活動」部分回顧了本院及轄下研究單位近期舉辦的知識交流活動,包括國際會議、講座和研討會等。「知識轉移」部分重點介紹了本院研究人員開發的技術,它們透過整合醫學工程和人工智能,為推動健康老齡出一分力。「人物」部分報導了本院學者的近期成就,他們在各自領域獲評為科技翹楚及頂尖科學家。 請即閱讀,獲知更多有關高等研究院的最新發展!   PAIR 通訊 · 第 15期:https://www.polyu.edu.hk/pair/publications/issue-15/

2025年8月29日

20250827Prof CAO Jiannong visits China Mobile IoT and appointedTC

曹建農教授到訪中移物聯 獲委任首席特聘專家

理大署理副校長(教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分佈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曹建農教授於2025年8月24日到訪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中移物聯網)。 雙方就AI大模型產業應用、無源物聯網關鍵技術、校企聯合攻關機制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並一致同意在國家戰略科研項目、高端人才培養、國際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展開實質性合作,攜手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及全球市場拓展。 曹教授獲公司委任「首席特聘專家」,聘任儀式於同日舉行。中移物聯網高度讚揚曹教授於分布式系統、無線感知與網絡、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國際聲譽,並表示其研究方向與中移物聯網於AI大模型、無源物聯網等領域的戰略佈局高度契合。 此次交流不僅深化了雙方的互信與了解,亦加強了在創新科研及高端人才領域的合作,為日後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課題合作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網上報導: 中國青年網 - https://polyu.me/41pPN5y 今日頭條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4307159029373394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025年8月27日

20250822RiFood Mushroom Coffee startup launchedv1 TC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成立初創 研發功能飲品「蘑菇咖啡」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兼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鄭慧賢博士,聯合創辦的理大初創企業Mushroom Innovation Tech Limited,致力研發嶄新飲品「蘑菇咖啡」。這款咖啡結合多種蘑菇菌的精華萃取物,既能帶來咖啡的天然提神效果,同時減少咖啡因常見的副作用。 在 PolyVentures 的全面支援下,理大初創企業得以發展創新理念和開拓性解決方案。這項科研成果已成功轉化為商品,目前在香港已有數間實體店作為分銷商,以及獲唯港薈的兩間酒吧採用。這正是尖端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真實例證。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news.mingpao.com/

2025年8月22日

20250820_Two PolyU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s awarded under  Theme-based Exercise_TC

理大兩項教育研究獲「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主題研究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運用卓越的研究能力,為社會教育發展作出深遠貢獻。理大兩項研究獲特首政策組2025/26年度「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下特別推出的「主題研究計劃」支持。該計劃以教育相關的政策範疇為主題,共有八個項目獲得資助。理大在本輪申請中的獲資助項目數目及金額,位列全港院校之首。 兩項研究由應用社會科學系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學者帶領,切合香港未來的策略定位及發展需要,合共獲資助約港幣160萬元。 理大兩個項目分別是(按項目編號)︰ 首席研究員 于璐教授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共同研究員 谷明月教授(教大研究生院院長) 胡嘉如博士(理大學生事務處身心健康及輔導部主管) 和經緯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學部副教授) Ronnel Bornasal KING教授(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 林立教授(嶺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潘佳雁教授(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葉盛泉教授(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 曾敏教授(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項目名稱 提升非本地大學生在香港的適應、融合與職業發展 總資助金額 HK$905,993.00 推行期 12 個月   首席研究員 陳曉華教授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及文化心理學講座教授 共同研究員 吳子傑教授(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歐潔儀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陸依晴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研究員) 胡嘉如博士(理大學生事務處身心健康及輔導部主管) 項目名稱 加強香港非本地學生的文化融合:應用多元文化習得的政策發展 總資助金額 HK$694,257.55 推行期 12 個月 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旨在鼓勵本地的智庫專家和學者(包括專上院校及民間的智庫團體)發揮其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專長,對重點的公共政策議題進行以實證為本的研究,促進成果轉化以供政府參考,並作為政府吸納社會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渠道。

2025年8月20日

20250816_RiFood members featured on HOY TVs programme on novel fungus-based_TC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於有線新聞節目中 談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及新食品法規監管

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邱家琪教授,以及同系助理教授(研究)兼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常金輝博士,最近於有線新聞節目《智創未來》中介紹由其團隊研發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AkkMore™。 常博士解釋:「菇類本身脂肪含量很低,一般只有0.5%至3%。我們主要針對高脂食品,目前正試驗將AkkMore™用於餅乾食品中。這款脂肪替代品可將餅乾的脂肪含量減半,而在忌廉蛋糕或忌廉製品中,脂肪含量可減少25%。它的用法比較簡單,基本上適合任何一間廠房或家庭廚房使用,只需在製作食品過程中加入粉末即可。」 邱教授補充:「AkkMore™有助減少卡路里攝取。其次,它能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團隊在老鼠實驗中發現,肥胖老鼠原本有焦慮症狀,但服用此配方後,焦慮情況明顯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亦有顯著提升,並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 兩位學者指出,現時市面上的部分脂肪替代品,由於成分或味道等因素,消費者未必容易接受。他們將繼續研究這種從菇菌提煉的脂肪替代品,期望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創新的健康食品。 因應新型食品將會成為未來飲食巿場的大趨勢,同為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郭穎軒教授於訪問中表示,新型食品是否需要新的法規監管,需視乎食物的原材料成份及生產方法而定。   網上報導: 有線新聞 - 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380837/%E6%99%BA%E5%89%B5%E6%9C%AA%E4%BE%86-%E6%96%B0%E9%A3%9F%E6%9D%90-%E6%96%B0%E5%81%A5%E5%BA%B7 (14:58-17:13 及 20:48-22:55)

2025年8月16日

20250815 Dr LI Ming featured in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on real-world_TC

李鳴博士獲《香港商報》專訪 談現實世界資產發展

理大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副研究員兼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執行會長李鳴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深入分析現實世界資產(RWA)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標準化建設。他指出,RWA代幣化發展迅速,穩定幣相關立法亦在加快推進,RWA已從探索階段進入實際應用,眾多項目極需規範化模式及技術支撐,以促進融資及生態擴展。李鳴強調,穩定幣與RWA是目前行業的兩大熱點,但兩者本質相異:RWA偏向項目級金融服務,需要完整業務模型支撐;穩定幣則屬支付工具,並非投資性資產。他提醒公眾勿誤解穩定幣的用途,其核心價值在於支付場景,行業應加強科普,糾正公眾誤解。 針對穩定幣的發展,李鳴提出三大路徑:一是機構間清算與結算,二是跨境供應鏈,三是面向消費者的轉賬與支付。他認為,穩定幣應用需全新技術基礎設施,傳統金融難以滿足需求,相關業務系統需要升級,兼顧監管合規與創新。未來有望出現大型技術集成服務公司,整合律所、券商等資源,提供確權、評估、發行、流通等一站式服務。 在監管方面,RWA帶來新機遇,監管機構正逐步設立透明監管原則及沙盒試驗機制,為行業創新提供合規路徑。各國普遍採用透明監管,透過設立發牌制度及建立監管沙盒,為創新應用提供可控測試環境。香港的沙盒機制是推動標準的重要措施。李鳴透露,技術與業務標準的制定已在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啟動,現有十多個產業方案參與討論,標準文件預計明年發布,將先由產業自律形成共識,再與特區政府溝通推進。 對於有意投身RWA領域的企業,李鳴建議應明確商業模式,穩定幣產業鏈需進一步簡化,服務集成機構的出現將惠及行業。Web3.0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升商業模式循環效率,助力融資與規模擴張,構建清晰、可信、透明的對接平台至關重要。李鳴最後表示,穩定幣立法、發牌、技術落地及業務創新均需長期努力,行業健康發展離不開標準化建設與理性認知的支撐。   網上報導: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fIzEy2

2025年8月15日

20250815_Prof YANG Guang and Prof LI Gang publish review article_TC

楊光教授與李剛教授發表關於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綜述文章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楊光與講座教授李剛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Towards efficient, scalable and sta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近日於《Nature Photonics》期刊發表。 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新興光伏能量收集技術,其效率已突破傳統單接面太陽能電池。儘管近期的功率轉換效率已接近35%,這與理論最大值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此外,要技術實現廣泛商業化應用,必先解決在長期運作穩定性及大規模製造等方面的挑戰。 該篇文章全面概述了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特別聚焦效率、穩定性與可擴展性三大關鍵議題。作者亦深入剖析了現階段所面臨的挑戰,並探討了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 楊教授現為光子技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及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李教授則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光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以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和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閱讀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732-y

2025年8月15日

20250814_Prof CAI Jing pioneer safer AI-powered MRI imaging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_TC

蔡璟教授開創更安全、人工智能驅動的鼻咽癌磁力共振成像技術

理大研究團隊在鼻咽癌磁力共振成像(MRI)領域取得突破。傳統上,鼻咽癌的MRI檢查需使用釓類顯影劑(GBCAs)來增強腫瘤的造影,但此舉可造成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大腦積聚釓等健康風險 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以人工智能驅動、無需顯影劑的MRI成像技術,為診斷提供更安全的選擇。他們的創新成果「多模態引導協同神經網絡」(MMgSN-Net)能利用T1及T2加權影像,生成合成虛擬對比增強圖像,過程無需使用GBCAs。團隊基於此項成果,開發一種「用於虛擬對比增強技術的基於生成對抗網絡像素級梯度模型」(PGMGVCE),進一步提升影像紋理與細節。 比較研究顯示,PGMGVCE的準確度與MMgSN-Net相若,在紋理映射方表現更佳,這對於鼻咽癌腫瘤的精確劃界至關重要。研究結果突顯了多種成像模式及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提升診斷質量方面的重要性。 這些前沿技術為鼻咽癌患者帶來更安全的MRI檢查,特別是對顯影劑有不良反應的患者,並為癌症診斷及治療規劃開闢新路。未來研究將著重擴展數據採集及納入更多MRI模式,以進一步提升診斷能力。 網上報導: 優睿科 - https://polyu.me/45hPQ5R Bioengineer - https://polyu.me/413mNAp Technology Network - https://polyu.me/4mH2bWU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3UsjhvF

2025年8月14日

20250812Prof WENG Qihao publishes comment article on urban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TC

翁齊浩教授發表文章談城市視覺空間智能發展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訊息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香港全球傑出創科學人翁齊浩教授及其團隊,近日於《npj Urban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Urban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linking human and sensor perception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的文章。 文章指出,城市視覺空間智能(UVSI)將人類感知與先進感測技術相結合,突破了傳統僅以科技為核心的智慧城市模式。透過整合衛星影像、物聯網感測器、移動裝置及社交媒體等多元數據來源,UVSI能夠即時且多維度地掌握城市環境的狀況。 UVSI的一大核心特色是其協作框架,確保居民、科技與城市空間之間的持續互動反饋。這種自適應的方法有助於動態城市管理,呼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第 11項目標,即「可持續城市與社區」。UVSI可為政策制定、基礎設施規劃、災害監測及氣候行動等提供重要資訊,同時重視隱私保護與公眾信任。 然而,相關挑戰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不同地理環境下整合多元數據及處理偏誤方面。研究團隊認為,未來的研究將著重於開源模型、數字孿生技術,以及兼顧道德倫理、人工智能驅動的城市規劃。 隨著城市持續擴展,UVSI的全面方法有望進一步連結科技與人類經驗,回應各社區的多元需求,打造更具韌性、包容性與宜居性的城市環境。 閱讀完整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949-025-00256-2

2025年8月12日

20250811_PolyU research achieves record efficiency in semi-transparent solar cells_TC

理大研究突破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 推動建築光伏一體化發展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能源轉換技術講座教授、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剛教授聯同研究員俞江升博士,成功開發一項創新評估參數,可用以量度不同光活性材料在半透明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潛力,篩選出最佳材料組合,推動研發高效半透明太陽能電池,並為其用於智能窗戶及可持續建築奠定基礎。 ST-OPV擁有選擇性吸收陽光、生產成本低及環保等特性,在建築光伏一體化領域中展現出巨大發展空間。為了徹底釋發ST-OPV的應用潛力,科學界正嘗試結合不同光活性材料及利用先進器件工程技術,不斷提升ST-OPV的能量轉換率及穩定性等,同時讓電池的顏色更加自然,不會對建築物的外觀構成影響。 團隊利用他們建立的FoMLUE參數篩選了一系列經典光活性材料,通過分析材料的歸一化吸光度,評估其平均可見光透射率、帶隙和電流密度等關鍵參數。研究人員發現以FoMLUE值最優異的三元材料組合製成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較同類型產品具備更佳的隔熱性能及運行穩定性,光能利用效率更高達6.05%,刷新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紀錄。 此外,研究亦揭示了地理因素對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性能表現的影響。為了探究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窗戶的發電和節能效益,研究團隊建構了一個瞬態模型,模擬電池的功率輸出,從而分析其對建築空間冷暖負荷的影響。該模型應用於中國371個城市,結果顯示逾九成的城市實現了年度負荷的正向減排。地理分析更指出,夏季炎熱、冬季溫暖的地區最適合安裝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玻璃窗戶,其在該些地區達到的年總節能量可高達1.43 GJ m⁻²。 他們題為「Semitransparent organic photovoltaics with wide geographical adaptability as sustainable smart windows」(半透明有機光伏電池實現具廣泛地理適應性的可持續智能窗戶)的研究成果已於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內發表。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會致力就提升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提出創新方案,並推動其向大面積太陽能組件發展,實現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應用。 李教授現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光子技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以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和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新聞稿:https://polyu.me/48J2H3c 研究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546-8 ( 只有英文) 網上報導: Tech Xplore - https://polyu.me/3IXUcH1(只有英文) Mirage - https://polyu.me/3WiQSsY((只有英文)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L46BJY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3WNvlZA Eurek Alert - https://polyu.me/4oy1Tm9(只有英文) 紫荊雜誌社 - https://polyu.me/47Cz16B Unwire.hk - https://polyu.me/3WksS8Y 科學網 - https://polyu.me/4o6YyLa  

2025年8月11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