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001Prof HE Mingguang discusses noninvasive angiographyTC

何明光教授於電視節目談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

理大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兼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於2025年10月1 日亮相HOY TV《健康關注組》節目,分享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在眼科診斷中的應用。 何教授指出,傳統的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需要在病人靜脈注射造影劑,過程不僅費時且昂貴,更可能對病人構成致命風險。為此,何教授及其團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把普通眼底照片在數秒內轉化為高精度的血管造影圖像和動態視頻,有效識別早期糖尿視網膜病變、中心性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等眼疾。   網上報導: 開電視 - https://polyu.me/4pOGCWH(07:17 - 11:13)

2025年10月1日

20251001_Prof Nathanael JIN Lings study reveals public health risks of drug-resistant_TC

金靈教授揭示抗藥性念珠菌構成城市公共衛生風險

未來食品研究院、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近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發表了開創性研究,揭示了念珠菌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裡通過空氣傳播,構成公共衛生風險。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城市空氣中存有抗藥性念珠菌:研究在城市空氣樣本中檢測到具有活性及抗藥性的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熱帶念珠菌菌株,而這些菌株在沿海環境中並未發現。  • 與臨床菌株的基因相似性:從空氣中提取的菌株與臨床菌株具有高度基因相似性,顯示社區傳染可能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所引起。  • 多重抗藥性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在近平滑念珠菌中發現了多重抗藥性,這惹來推測城市污染和氣候變化在促進抗菌素耐藥性形成的作用。 念珠菌嚴重危害健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真菌病原體。金教授的研究提出,列明城市空氣是傳播抗菌素耐藥性菌株的重要媒介已經刻不容缓。展望未來,他的研究團隊計劃擴大研究規模,進行更大型的多地研究,以更全面了解真菌傳播途徑,研究城市裡的抗藥性真菌宿主,並加強以「健康一體化」概念,應對真菌抗藥性所帶來的全球威脅。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5c00795 (只有英文)

2025年10月1日

20250930Prof NI Meng coauthors paper on enhancing the durability of hightemperatureTC

倪萌教授在《自然通訊》共同發表提升高溫陶瓷燃料電池耐久性的論文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主任及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倪萌教授,最近與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及澳洲科廷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Interfacial oxide wedging for mechanical-robust electrode in high-temperature ceramic cells」(界面氧化物楔入提升高溫陶瓷電池機械強韌電極)。 高溫電化學陶瓷電池中,空氣電極的分層與破裂是導致性能退化的兩大主要力學因素。雖然引入負熱膨脹材料(NTE)可藉著降低空氣電極的熱膨脹系數(TEC)來緩解分層問題,但負熱膨脹材料粒子與正熱膨脹鈣鈦礦之間的顯著熱應力,卻可能加劇破裂問題。為此,研究團隊透過「界面氧化物楔合」新策略,巧妙地在負熱膨脹材料顆粒與正熱膨脹鈣鈦礦(PTE)的界面中引入「界面氧化物」,並透過近熔點溫度下的反應性煅燒,使氧化物楔入界面,有效抵抗空氣電極本體內部的裂紋擴展。 研究表明,「氧化物楔合」策略透過負熱膨脹材料的熱膨脹以增強多相複合物料的界面結合,為高溫電化學電池的電極力學強化設計提供了有效策略。優化後的新型電極彈性模量提升102%、硬度提升138%、熱膨脹系數降低35%,其耐久性顯著提升,在600°C至300°C之間的巨大温差下電池的循環壽命達40次,甚至在暴露於室溫空氣兩年後仍未出現性能退化。 倪萌教授現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閱讀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719-1(只有英文)

2025年9月30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George MALLIARAS 2000 x 1050 pxTC

解鎖大腦訊號:George Malliaras 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探索電生理學前沿

腦皮質與皮膚電測量的最新進展,大大提升了我們解讀神經信號的能力。2025 年 9 月 30 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George Malliaras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中,以「關於皮質和皮膚的電生理學,我們知多少?」為題,分享了探索皮質與皮膚電生理學界限的近期研究。是次講座吸引近百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3,4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Malliaras教授在演講伊始,簡要回顧了生物電子醫學的現代應用發展,從 1960 年代用於心律不整的心臟起搏器,到 2010 年代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神經電刺激器,並指出了這些技術的侷限。他隨後介紹了其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潛在應用,包括腦機介面、脊髓神經袖套、神經刺激器、皮質測量與刺激技術、周邊神經袖套、體表電位圖譜及電子紡織品等。 總結來說,Malliaras教授強調在電生理學中,侵入性與解析度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取捨。薄膜電極能夠對脊髓進行環繞式測量及電刺激,為新型脊髓搭橋技術鋪路,並可預測運動動力學。周邊神經袖套有助進行神經分支層級的測量及電刺激,為器官功能恢復帶來新契機。體表電位圖譜則提供了豐富資訊,並已在患有瓣膜性心臟病的犬隻研究中得以驗證。透過結合這些技術,我們能夠分析各種訊息,從而為神經義肢技術和健康監測領域的各種應用提供技術支撐。材料和界面工程學科的持續創新,可助從大腦和體內獲取的神經資訊的「量」和「質」有所提升。 隨後的問答環節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兼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嚴鋒教授主持。現場及線上觀眾與兩位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9月30日

20250929_PolyU research delegation visits Jiangxi_TC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訪問江西

2025年9月26日至29日,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率領17人代表團於訪問江西,旨在拓展理大與當地的科技合作。代表團由來自多個高等研究院轄下單位的學者組成,其中包括先進製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體育科技研究院、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 訪問期間,代表團分別參觀了多家企業,包括九江琥珀新材料、九江恒通自動控制器、江西漢可泛半導體技術、江西聯創光電科技、江西丹巴赫機器人、江西省金控科技產業集團、江西省數字產業集團、九江德安華遠針織、九江德安億陽紡織、江西南方尼龍黏扣。他們亦到訪南昌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中國移動VR創新中心、南昌虛擬實境研究院、江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江西服裝學院等機構進行交流考察。 代表團此行深入考察多家高科技企業及科研院校,積極推動贛港科技合作與交流,為兩地未來的產學研協作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三界深度融合。

2025年9月29日

20250926_PolyU and Hebei Gucheng Incense Group enter agreement_TC

理大與河北古城香業簽署合作協議 共譜中式芳香保健新篇章

2025年9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熱烈歡迎保定市中醫藥代表團蒞臨校園。校方同日與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書,攜手推動中國傳統香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促進熏香產業的高質量及科學化發展。 在理學院院長黃維揚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保定市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兼副主任尹剛亮,以及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蘭英的共同見證下,協議書由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文秀教授及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雪明代表簽署。 協議為雙方未來兩年的合作奠定基礎,目標是通過經典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叉研究,開發具有明確康養功能的新型薰香產品,建立科學客觀的功效評價體系,並主導制定行業技術標準,攜手引領全球薰香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2025年9月26日

20250925_Prof XIA Yong receive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erson_TC

夏勇教授榮獲2025年度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

熱烈恭賀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夏勇教授,獲《結構健康監測》期刊編輯委員會評選為「2025年度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得主。 該獎項旨在表彰全球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具傑出成就及社會貢獻的人士。獎項涵蓋理論、分析、應用、教育或其他範疇的卓越成就,特別著重近年來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理工大學是本港唯一獲此殊榮的大學,而夏教授亦是自獎項設立二十年來第三位獲此殊榮的理大學者。 夏教授專注於大型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結構損傷識別及大型基建子結構方法等領域。作為該領域的專家,他的創新技術已應用於多個重要工程項目,包括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及上海中心大廈等,為結構健康監測的科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25年9月25日

20250925_Ten PAIR members win PolyU Patents Achievement Award 2024_TC

理大高等研究院10位成員榮獲2024年度理大專利成就獎

「理大專利成就獎」於2023年設立,旨在表彰在知識產權、科研成果商業化及知識轉移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的學術部門及發明人。今年,共有11位學者獲頒個人獎項,其中10位為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按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專利申請卓越獎 」及「最活躍專利申請獎」 張志輝教授、工程師 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 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   黄鑫炎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專利申請卓越獎 」 倪一清教授、工程師 嚴、麥、郭、鍾智能結構教授 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史文中教授 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講座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城市信息學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專利申請卓越獎 」及「商業化卓越獎 」 杜嗣河教授 科研眼科視光學訪問講座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商業化卓越獎 」 陶肖明教授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 紡織科技講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謝欣然教授 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黃家興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楊洪興教授、工程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鄭永平教授、工程師 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 智齡研究院院長

2025年9月25日

20250922_PolyU and AFCD forge partnership to adv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_TC

理大與漁護署攜手推動漁農業科技創新

理大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於2025年9月22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探索在本地漁農業發展及應用創新科技的合作機會,為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漁護署署長黎堅明先生及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見證下,合作備忘錄由漁護署副署長黎存志先生及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黃家興教授代表簽署。 合作備忘錄為雙方未來五年的合作建立框架,目標是共同推動漁農業的創新發展,提升本地農業及漁業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價值。此次合作將加強發展具本地特色的農漁加工產品及精準農業方案,從而提升整體行業效率及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網上報導: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3I8KrFy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4pG0xYa

2025年9月22日

20250922_Twenty-five PolyU projects receive support from Health_TC

理大25項研究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理大在最新一輪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2023年度)中,共有25項研究獲支持,合共獲資助港幣2,291萬元。這些項目旨在應對迫切的健康挑戰及促進病人福祉,體現了理大致力於持續推動跨學科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回應患者、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多元需求,從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全面提升長遠健康成效。 當中12個項目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領導: 首席研究員 研究項目(只有英文) 資助金額(港元) 李天昕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齡研究院成員 Exploring Spine Flexibility and Spinal Deformiti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urve Progression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Study $724,600 朱玉燕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Investigating the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of parthenolide for ameliora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n obese adults $1,499,999 蕭傑恒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授、利民醫療化驗科學青年學者、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員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Capture Sequencing for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 Simultaneous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Detection and Strain Typing in a Single Reaction $1,499,950 黎田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Investigation of Time-resolved Magnetic Resonance Fingerprinting (TR-MRF) for Liver Canc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Response Assessment in a Pilot Clinical Trial $1,459,000 黃千凌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Integrated AI-driven single-cell monitoring system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athway discovery in infection-associated thrombosis: advanc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ong COVID $1,499,000 黃頴思博士 語言科學及技術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齡研究院成員 Utilization of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in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IVR-CST) for Elderly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499,996 林晶霞教授 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Enhancing Clinical Care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MotherCare” Mobile App $499,920 Jed MONTAYRE教授 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策略)及副教授、智齡研究院成員 Dyadic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older people with co-occurr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iabetes as a supplementary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s Self-Management Program: A hybrid effectiveness-implementation study $1,345,318 楊頴輝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An implementation Science Approach to Evaluate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Older-Aged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1,499,989 楊琳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及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A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Patient Empower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PIPE-AI) Enhanced by DiabetesGPT in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Patients in Primary Healthcare Settings $500,000 謝瑤潔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Migraine features and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in predicting stroke risk progression: A cohort study with neuroimaging analysis in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1,499,907 梁子榮教授 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agnocellular-Dorsal System in Reading Chinese: A Pilot Study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499,550  

2025年9月22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