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110_2025 VOCs Conference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共同承辦2025 VOCs國際聯合會議

2025年11月6日至8日,由香港理工大學(PolyU)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CEE)、土地及空間研究院(RILS)、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等機構共同承辦的「第十二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學術年會」、「第五屆可持續能源與環境中的催化科學與技術國際研討會(5th EECAT)」暨「2025揮發性有機物國際專家研討會」(合稱2025 VOCs國際聯合會議)於廣州成功舉行。本次會議匯聚來自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600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及研究生。 本國際專家研討會源起2023年11月底,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郭海教授於理大發起並成功主辦首屆會議,獲得廣泛迴響。作為第二屆會議,本次特別與兩大國內VOCs會議聯合舉辦,旨在拓展國際影響力之餘,同步深化國內學術交流。 會議安排10場全體大會報告,邀集全球頂尖VOCs學者發表研究成果。作為五位組委會聯合主席之一,郭海講座教授特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Donald R. Blake教授及英國約克大學Mathew Evans教授分別發表開幕與閉幕主旨報告。郭教授更於開幕式向Blake教授頒授終身成就獎,並親自主持閉幕典禮。 大會另設12個分會場,呈現350場高水平學術報告及50份學術海報。郭教授應邀於兩場分會發表主題演講,聚焦室內VOCs特徵及灣區VOCs環境影響研究。會議期間特設優秀研究生報告及海報評選,郭教授課題組新晉博士熊恩煜榮獲優秀報告獎。

2025年11月10日

20251107_ADoRILS Smart Traffic Fund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翁齊浩教授研發人工智能驅動、地理信息系統相容車輛類型識別技術 獲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研究創新交通技術,開創智慧出行的嶄新未來。理大研發一項由人工智能驅動、兼容地理信息系統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旨為本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確的車輛數據分析支持,該項目獲得智慧交通基金資助。 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全球傑出創科學人、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理大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總監及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總監翁齊浩教授帶領的項目,名為「融合衞星、閉路電視及地理空間數據的人工智能驅動、地理信息系統相容車輛類型識別系統」,獲智慧交通基金資助約323萬港元,項目為期24個月。加上配對資金,本項目的總預算將超過403萬港元。 該項目旨在研發一套基於衞星和閉路電視影像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針對並解決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包括有限的泛化能力和複雜背景干擾問題。透過研發人工智能影像解析技術及建立與地理信息系統相容的車輛類型識別系統,為香港交通管理提供精確的車輛數據分析支持。 智慧交通基金資助本地機構或企業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駕駛安全。

2025年11月7日

20251030_JHMUA_Group Photo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共同承辦第四屆蘇港澳高校遙感與環境專業聯盟學術論壇

2025年10月29至30日,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JHMUA)聯合主辦的「第四屆蘇港澳高校遙感與環境專業聯盟學術論壇」於香港理工大學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LSGI)與遙感實驗室(RSL)承辦,並獲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FCE)、內地發展處(MDO)、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RISUD)、土地及空間研究院(RILS)及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空間信息學院鼎力支持。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管委會成員黃文聲教授主持聯盟年會,引導蘇港澳三地成員高校代表(線上線下同步參與),共商聯盟戰略方向與未來協作計劃。 黃文聲教授在開幕典禮致辭時,深情回顧聯盟自2022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強調該平台對深化三地科研紐帶與教育合作的關鍵作用:「聯盟已成為推動區域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的核心樞紐。」 論壇聚焦遙感與環境科學尖端領域,特邀九位國際權威學者發表專題報告,涵蓋五大核心議題: 史國強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朱孝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學) 黃波教授(香港大學) 蘇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高蒙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江飛教授(南京大學) 陳輝林教授(南京大學) 路中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高亮教授(澳門大學) 論壇成功搭建高層次學術對話平台,與會學者就氣候韌性城市建設、碳中和遙感監測技術等前沿方向達成多項合作意向,進一步鞏固蘇港澳三地在遙感與環境領域的科研領導地位。

2025年10月30日

20251026_RILS Public Lecture

芝加哥大學Olga ROSTAPSHOVA 博士於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公開講座 倡導數據驅動環境監管新範式

2025年10月14日,芝加哥大學能源與環境實驗室執行主任Olga ROSTAPSHOVA博士應土地及空間研究院之邀,主講「以數據驅動方法提升環境法規執行效能」線上公開講座。本次活動吸引全球逾300位參與者註冊,反響熱烈。   Olga ROSTAPSHOVA博士深入剖析傳統環境監管手段的局限性,闡釋如何整合遙感技術、先進運算能力及分析方法,革新環境執法模式。講座強調跨學科融合之重要性,透過公共政策、經濟學與應用數據科學的協同效應,為政策制定提供實證基礎,推動監管效能、資源保育及污染防控的實質性提升。   講座後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建築資訊學講座教授李恆教授主持問答環節,與會者就數據驅動監管的實踐應用與講者展開深度交流。

2025年10月26日

20251020_RILS at GBA Water Convers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參展於大灣區水資源博覽會 (只有英文版本)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d and Space (RILS) recently participated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Water Conserv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and Expo, held at the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in Guangzhou. The event provided a valuable platform for RILS to engage with government, utilities, industry and academia on promoting resilient and low-carbon water infrastructure across the GBA. At the RILS booth, we showcased the latest research on applying optical fibre sensing for real-time water mains leakage detec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led by Prof. DING Xiaoli, Director of RILS. Demonstrations highlighted the capabilities of distributed fiber sensing, which combines acoustic, temperature and strain measurements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long pipeline corridors, detect hidden leaks and flag early-stage anomalies. This approach, integrat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digital twins and edge analytics, supports data-driven asset management, reduces non-revenue water, minimises unnecessary excavation and enhances service reliability. The event was attended by notable guests, including Mr WONG Yan Lok, Roger, JP, Director of Water Supplies, Water Supplies Department, HKSAR, and Ir Dr CHAN Hon Fai, Founding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Water and Sanitation Safety. They visited our booth to discuss potential collaborations,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Expo facilitated productive discussions on joint research,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s with utilities and solution providers from across the region. Building on the momentum from Guangzhou, RILS will continue to advance optical fiber sensing and complementary smart-water technologies that safeguard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GBA'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2025年10月20日

20251009_Geospatial Lab Visit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代表團成功到訪地理空間實驗室

2025年10月9日,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偕同陳少彬客座教授率領代表團到訪地理空間實驗室(Geospatial Lab),該實驗室作為推動公眾運用空間數據開發智慧應用的關鍵平台,正積極配合香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支持智慧城市發展。 訪問期間代表團考察實驗室設施及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實例,雙方就空間數據賦能土地監測、智慧城市創新框架及學界與公營機構協作機制三大議題深入交流,特此感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空間數據辦事處總監陳宇俊先生及其團隊支持,此次交流為開啟土地空間研究奠定創新基礎。

2025年10月13日

20251001_PolyU researchers develop underground utilities inspection technologies_EN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有助及早發現城市基礎設施異常情況,包括空洞及管道滲漏,從而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這些應用於多通道及基於道路的地面穿透雷達的先進算法,非常適合香港複雜的地下管道網絡,能夠準確偵測和評估地下管道的滲漏情況。在土地及空間研究院 院長兼測繪及地理資訊講座教授丁曉利教授的指導下,團隊將光纖技術應用於管道內部,該系統可根據收集所得的地下管道造影進行客觀分析,識別水管滲漏及其嚴重程度和滲漏點的大概位置,有助後續的修復工作。研究團隊亦開發了一種基於聲學的漏點辨識及定位方法,透過分析噪聲特徵,區分不同類型及嚴重程度的滲漏。傳統工具如地面麥克風常受環境雜音干擾,故團隊正研究利用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以提升檢測準確度。 團隊多年來與政府部門及業界密切合作,成立相關培訓中心及聯合實驗室,並建立探地雷達影像及滲漏噪音的專用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團隊目標是實現大規模、高效的檢測,並支援以數據驅動的管理策略,以減少水管滲漏及預防道路下陷。 新聞稿:https://polyu.me/4nvg77q   網上報導: Mirage - https://polyu.me/42mKkgq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88TXmD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VIW896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o0IOsB

2025年10月1日

20250912 - MoU Signing Ceremony_Group photo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參與此次項目的高等研究院轄下研究單位將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智慧香港發展。兩所轄下研究院的院長強調了其專業領域在本次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丁曉利教授表示:「此次合作將促進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和地政總署的人員互助合作,共同就香港可持續發展中關鍵的土地議題出謀獻策。」史文中教授補充:「土地測量對於未來智慧城市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至關重要。」 翁齊浩教授表示:「本次合作標誌著運用地理空間人工智能及尖端地理空間技術,推動香港智慧城市願景與城市基礎設施評估監測的重要里程碑。透過整合理大科研優勢與地政總署專業經驗,我們致力研發創新方案,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優化市民生活質素,並強化城市氣候韌性。」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新聞稿: https://polyu.me/4mYiQWp   網上報導: Mirage - https://polyu.me/3K1qtwO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3VMJvtn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pm4WPu 經濟通 - https://polyu.me/46zLXtw 新浪(香港)- https://polyu.me/3VhwHLt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2uOtia 觀點 - https://polyu.me/4giAh1w   東方財富 - https://polyu.me/4ns7A4D 網易 - https://polyu.me/48eiRkA 今日頭條 - https://polyu.me/463A5zU 華禹網 - https://polyu.me/46ltJL0

2025年9月12日

20250901Prof DING Xiaoli pens article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於《經濟日報》撰文 探討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兼測繪及地理資訊學講座教授丁曉利教授,聯同研究院項目員郭健博士,於2025年9月1日於《經濟日報》發表文章,深入探討北部都會區的人口密度問題。 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有助釋放大量土地,於毗鄰深圳的新界北部打造可容納250萬人口的宜居宜業新區,打破香港長期「南重北輕」的空間格局,促進香港北部與深圳南部的融合,並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支援,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對區域及國家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從人口密度角度分析,兩位學者認為北部都會區具備提升發展力度。香港陸地面積約1,090平方公里(扣除陸地水面面積),2024年人口約752萬,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現時北部都會區人口約100萬,密度僅每平方公里3,488人,即使未來增至250萬人,密度亦僅每平方公里8,333人,遠低於其他一些區域。扣除郊野公園後,北部都會區人口密度在全港十八區中仍屬偏低。 他們指出,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最後一幅可大規模開發的土地,應加以珍惜並適度提升人口密度,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為未來發展提供資源。例如,若每平方公里多容納2,000人,可新增約50萬居住容量,等同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可節省約5,800億港元建設成本。當然,筆者並不反對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填海項目。長遠而言,香港仍需土地以支持可持續發展。   網上報導: 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3I0tnRM

2025年9月3日

20250902Prof Chen Jianli and Dr Nie Yufeng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嶄新衛星雷射測距技術 揭示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三十年間累計上升約90毫米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是反映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開拓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應用,首次成功對全球海洋質量在過去三十年(1993至2022年)的變化進行直接觀測,進一步驗證全球海洋質量是導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次研究指出,其間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3.3毫米,上升速度持續加快,顯示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研究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主要由兩大因素導致:其一,海洋吸收地球氣候系統中約90%的多餘熱量,引發海水熱膨脹效應,致使海水體積增加;其二,陸地冰川及冰蓋融化產生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造成海洋質量的增加。因此,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又稱「重靜態海平面變化」)進行長期監測,有助了解主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因素。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空間大地測量及地球科學講座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聯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聶宇鋒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衛星雷射測距技術獲得時變重力場數據,在1993年至2022年間,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進行直接觀測。 過往,科學家透過衛星測高對全球海洋質量的長期觀測來估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直至2002年「重力恢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發射後,才實現基於衛星重力測量的相關觀測。衛星雷射測距是一項傳統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通過雷射精確地測量衛星與地面觀測站之間的距離,然而此技術受制於衛星與地面站站點數量有限、衛星軌道較高,僅能捕捉長波重力信號,且空間分辨率低,因此難以直接應用於監測全球海洋質量變化。 為提高衛星雷射測距技術在估算全球海洋質量變化的精準度,研究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正向建模技術,透過整合海洋與陸地邊界資訊,成功解決空間分辨率限制帶來的訊號洩漏問題,實現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的監測。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93年至2022年間持續加快,累計上升約90毫米,其中約60%由海洋質量劇增造成。自2005年左右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為全球海洋質量增加,主要源於格陵蘭等地的極地冰蓋及陸地冰川加速融化,佔全球海洋質量總增量逾80%。 陳劍利教授表示:「近數十年來,氣候暖化導致陸地冰川及冰蓋加速融化,成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次研究透過精確量化全球海洋質量的增加,全面評估其對海平面變化的長期影響,並為驗證耦合氣候模型提供關鍵數據,以便有效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 聶宇鋒博士認為:「在扣除海水熱膨脹效應後,經由衛星雷射測距分析所得的海洋質量變化,與傳統衛星測高技術所得的總體海平面變化高度吻合,證明了衛星雷射測距技術未來有望成為研究氣候變化的嶄新和重要工具。」

2025年9月2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