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RecapThe 1st Human Brain Mapping Symposium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2000 x 1050 px

推進腦神經科學發展 : 首屆大灣區腦圖譜會議圓滿結束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精神健康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生命科學成像中心於2025年11月7日共同主辦了第一屆大灣區腦圖譜會議。是次活動於理大校園進行,吸引逾200位現場參與者,以及超過21,949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本次會議匯聚來自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和學者,共同探討人類大腦奧妙。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在開幕致詞中強調,腦神經科學極具變革潛力,理大致力透過交叉學科研究推動該領域發展。他指出,腦圖譜繪製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科學挑戰,更是引領人工智慧、神經技術、精神健康以及人機協作等領域創新的道路。 多名專家於會議上發表前沿報告和主題演講,講者包括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Kavli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Michael I. MILLER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全球傑出創科學人仇安琪教授,以及 中國科學院自化研究所腦部網路組與腦機接口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蔣田仔教授等。議題涵蓋千兆級神經影像模型、精準精神健康、人工智慧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腦網路分析、抑鬱症的神經心理學基礎。與會者進行了熱烈交流,探討了腦圖譜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其在促進智慧系統建構和大眾精神健康的潛力。 此次會議為該領域相關持分者提供了專業交流平台,標誌著大灣區在打造腦圖譜、神經資訊學和智慧健康科技國際中心方面邁出了重大一步。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衷心感謝所有演講嘉賓、參與者和合作夥伴鼎力支持此本次會議。中心將繼續發揮橋樑功能,凝聚各界力量,促進腦神經科學研究及技術創新,培養下一代人才,以科研造福社會。  

2025年11月18日

學者動向

Single Session of Exercise Rapidly Alleviates Depressive Mood 2000 x 1050 px

單次運動可迅速緩解抑鬱情緒: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揭示神經機制及預防潛力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邱淑瑜教授,揭示了單次運動快速產生抗抑鬱效果背後的神經機制。 她的研究團隊發現,僅需一次30分鐘的跑步機運動,就能迅速改善大學生受試者的情緒。動物模型研究解開了當中的神經機制,發現這效果是源於脂肪細胞分泌的荷爾蒙「脂聯素」,刺激負責情緒調節的重要腦區「前扣帶皮層」中的谷氨酸能神經元,並觸發適配蛋白APPL1進行核轉位所致的。該分子引發連串反應,通過調控表觀遺傳基因,促進了突觸蛋白的表達和樹突棘的形成,從而帶來即時緩解抑鬱症狀的效果。研究結果突顯了運動作為一種實用且簡單易行的干預策略,在年輕人情緒障礙管理方面尤其有用。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及時進行體能運動有助減緩年輕人的抑鬱情緒惡化,能有效預防抑鬱症的發生,並促進心理健康。 此項研究為單次運動的快速抗抑鬱效果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及時干預抑鬱情緒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317-1 網上報導: 微信 - https://mp.weixin.qq.com/s/068XuRmVen-sQW4Uvb6_ZQ  

2025年11月4日

研究

Prof Hector TsangDonationLux Academy 2000 x 1050 px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獲路克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捐贈 為內地精神病院設計職業治療服務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講座教授兼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曾永康教授,獲路克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慷慨捐贈,開展「為內地精神病院設計實證職業治療服務的轉化研究」項目,為期四年。 長期復健和社區支援在協助精神病患者重拾生活技能、自主能力和自信,以及促進他們復原及融入社會方面尤其重要。現時內地精神醫療體系主要以藥物治療和住院治療為主,惟這策略未能長遠有效減少患者復發,同時依靠照顧者支援,對家庭及社區造成負擔。 鑑於內地對嶄新精神治療模式的需求,理大研究團隊將為精神病患者設計以實證為本的職業治療服務方案,並與內地精神病院合作,推行嶄新服務。計劃將有助扭轉現時內地精神醫療體系的焦點,從「住院治療」轉向「社區支援」,從「根治」轉向「復原」。  

2025年10月15日

資助與捐贈

20251001_Prof Nathanael JIN Lings study reveals public health risks of drug-resistant_EN

金靈教授揭示抗藥性念珠菌構成城市公共衛生風險

未來食品研究院、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近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發表了開創性研究,揭示了念珠菌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裡通過空氣傳播,構成公共衛生風險。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城市空氣中存有抗藥性念珠菌:研究在城市空氣樣本中檢測到具有活性及抗藥性的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熱帶念珠菌菌株,而這些菌株在沿海環境中並未發現。  • 與臨床菌株的基因相似性:從空氣中提取的菌株與臨床菌株具有高度基因相似性,顯示社區傳染可能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所引起。  • 多重抗藥性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在近平滑念珠菌中發現了多重抗藥性,這惹來推測城市污染和氣候變化在促進抗菌素耐藥性形成的作用。 念珠菌嚴重危害健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真菌病原體。金教授的研究提出,列明城市空氣是傳播抗菌素耐藥性菌株的重要媒介已經刻不容缓。展望未來,他的研究團隊計劃擴大研究規模,進行更大型的多地研究,以更全面了解真菌傳播途徑,研究城市裡的抗藥性真菌宿主,並加強以「健康一體化」概念,應對真菌抗藥性所帶來的全球威脅。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5c00795(只有英文)

2025年10月1日

研究

MHRCWorkshop on Youth Mental Health 2050 x 1050 px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舉辦青少年精神健康研討會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於2025年9月9日在唯港薈舉辦「青少年精神健康研討會」,匯聚多位學者、醫療專業人士及社區持份者,共同探討青少年精神領域的最新挑戰與機遇。 研討會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楊曾永儀曾永馨腦神經心理學教授、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兼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仇安琪教授致辭,為活動揭開序幕。 多位專家於會上發表主題演講。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的臨床教授葉柏強教授闡述了幼兒發展及社區夥伴關係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研究副院長、放射學系及心理與腦科學學系教授 Deanna BARCH教授分享了由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心理健康發展軌跡。多位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學者包括崔永康教授、何穎嘉教授、何永樂教授、金靈教授及邱淑瑜教授,探討了多個心理健康風險和保護因素,闡釋了提升院舍兒童及青少年抗逆力的早期干預策略、使用電子螢幕產品的影響、化學品暴露與腦健康的關聯,以及運動抗抑鬱作用背後的神經機制。 學者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及交流想法,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對新興的青少年精神健康風險。研討會最後由仇教授作結語,她強調保持交叉學科合作對推動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及實踐的重要性。 在當日的交流午宴期間,香港情緒健康學會的創辦人及會長林美玲醫生發表題為「青少年精神健康:銜接差距、機遇與挑戰」的專題演講,進一步啟發學者的討論。 是次研討會促進了交叉學科的創新與合作精神,學者均表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合作機會,共同推動香港及區內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發展。  

2025年9月9日

學者動向

Neuroscience Summer Camp Recap 2000 x 1050 px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神經科學夏令營

理大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本地非牟利機構Invent Your Own Future (IYOF)、美國史丹佛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杭州狄邦文理學校於8月4日至8日期間合辦「神經科學夏令營」。活動吸引24名來自香港及9名北京及杭州的中、小學生參與,探索神經科學研究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 夏令營設有一系列專家講座。多位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學者,包括仇安琪教授、何穎嘉教授及余其殷教授,分別就神經科學研究、壓力應對策略及創新研究項目開發等主題分享。來自海外大學的頂尖專家亦就神經科學及再生醫學領域的關鍵發展進行分享。美國史丹佛大學Irene Llorente教授和Vanessa Kan博士講解了神經科學研究方法,及探討了幹細胞與組織工程在醫學變革中的潛力。北京師範大學左西年教授則深入探討了人腦連結體,闡釋了人類大腦的功能涉及的神經通路。 參與者亦到訪了理大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在場理大人員向學生示範了腦影像技術的操作。學生也參與了抗逆力訓練工作坊,學習如何透過有效策略,舒緩學業和個人壓力。他們亦合作進行小組專題報告及彙報,運用活動期間所學的研究知識。 IYOF創辦人陳昊言表示:「我們的教學團隊為籌備這次富趣味和教育意義的活動花了很大努力。我們很高興能夠透過是次活動啟發未來神經科學家和人工智能研究員。」 本次活動培養了年輕學生互相合作、創新和探索精神,鼓勵他們將來投身神經科學和研究。   

2025年9月1日

學者動向

2025082

理大兩項教育研究獲「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主題研究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運用卓越的研究能力,為社會教育發展作出深遠貢獻。理大兩項研究獲特首政策組2025/26年度「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下特別推出的「主題研究計劃」支持。該計劃以教育相關的政策範疇為主題,共有八個項目獲得資助。理大在本輪申請中的獲資助項目數目及金額,位列全港院校之首。 兩項研究由應用社會科學系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學者帶領,切合香港未來的策略定位及發展需要,合共獲資助約港幣160萬元。 理大兩個項目分別是(按項目編號)︰ 首席研究員 于璐教授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共同研究員 谷明月教授(教大研究生院院長) 胡嘉如博士(理大學生事務處身心健康及輔導部主管) 和經緯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學部副教授) Ronnel Bornasal KING教授(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 林立教授(嶺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潘佳雁教授(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葉盛泉教授(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 曾敏教授(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項目名稱 提升非本地大學生在香港的適應、融合與職業發展 總資助金額 HK$905,993.00 推行期 12個月   首席研究員 陳曉華教授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及文化心理學講座教授 共同研究員 吳子傑教授(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歐潔儀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陸依晴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研究員) 胡嘉如博士(理大學生事務處身心健康及輔導部主管) 項目名稱 加強香港非本地學生的文化融合:應用多元文化習得的政策發展 總資助金額 HK$694,257.55 推行期 12個月 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旨在鼓勵本地的智庫專家和學者(包括專上院校及民間的智庫團體)發揮其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專長,對重點的公共政策議題進行以實證為本的研究,促進成果轉化以供政府參考,並作為政府吸納社會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渠道。    

2025年8月20日

資助與捐贈

20250804PolyU research reveals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testosterone 2000 x 1050 pxEN

理大研究揭示睾酮影響男性大腦神經認知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及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精神健康研究院成員吳寅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展開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探討在年輕男性身上,睾酮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以及其對社會行為帶來的影響,為睾酮療法在改善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治療及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啟示。 首項研究聚焦於社會經濟行為,團隊結合藥物介入和功能性磁力共振(fMRI),研究睾酮如何影響慷慨行為,以及當中的潛在神經機制。研究發現,接受外用睾酮的男性,特別在面對關係愈疏遠的對象時,慷慨程度明顯比正常男性下降更多。fMRI結果則指出,當睾酮處於較高水平時,顳頂交界處的神經活動會減少。顳頂交界處位於大腦上部區域,涉及社會認知功能;團隊分析指出,睾酮可能會從神經層面上抑制顳頂交界處的活動,降低對他人福祉的關注,這顯示睾酮水平上升或與經濟決策中的自私傾向及同理心降低有關。 團隊的另一項研究圍繞狀態自尊,即個體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即時感知,與睾酮水平的密切關聯。研究結果顯示,提升睾酮水平能夠幫助促進狀態自尊的更新,有效緩解與焦慮、憂鬱、飲食失調、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等相關的異常行為問題。研究指出,單次劑量的睾酮對狀態自尊有正面影響,尤其當患者置身積極的社會環境中,其效果會更為顯著。因此,團隊提出未來可以考慮結合單劑量睾酮,以及透過正面社會回饋提升狀態自尊的介入策略,作為治療相關異常行為和臨床症狀的潛在臨床前治療。 兩項研究已分別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及《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吳教授亦憑其卓越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新聞稿:https://polyu.hk/jPMAD   網上報導: 無綫電視 – https://polyu.me/4m2LXYa(00:49 - 01:22) 商業電台 – https://polyu.me/4lcj8Y7(2025-08-05 第三節;16:44 - 19:09;需訂閱)

2025年8月4日

研究

Prof Sylvia Chen received the JESSICA Most Successful Women Award 2000 x 1050 px

陳曉華教授榮獲《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仁愛堂歐雪明兒童發展中心總監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陳曉華教授榮獲《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2025」。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於2001年設立,旨在表彰在香港、大中華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對其行業、社區及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女性領袖。 陳教授是香港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獲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人文學院院士、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會士、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會士、英國高等教育學院(現為Advance HE)高級會士。她曾任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現擔任《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文化與心理學系列主編,並榮獲多項學術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會傑出國際心理學家獎、香港研究資助局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獎。 了解更多陳教授的跨文化學術之旅:https://www.jessicahk.com/people/most-successful-women/prof-sylvia-xiaohua-chen  

2025年7月7日

榮譽及成就

PROFQI4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當選國際人腦圖譜學會主席並在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傑出創科學人仇安琪教授,獲選為國際人腦圖譜學會(Organisation for Human Brain Mapping, OHBM)主席。該組織致力於運用神經影像學促進對人類大腦結構及功能的理解。 國際人腦圖譜學會年會是國際腦科學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的學術會議之⼀,每年吸引數千名來⾃全球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腦圖譜及相關交叉領域專家學者齊聚⼀堂,包括⼼理學、⽣物學、認知神經科學界的學者和優秀學⽣代表,共同探討交流⼈類腦功能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仇教授於此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吸引逾2200名與會者參與。 在她的演講《胎兒對母親精神壓力的編程:對早期大腦發展和精神健康的影響》中,仇教授探討了母親於懷孕期間的壓力如何影響胎兒大腦發展,並增加胎兒未來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 仇教授重點介紹了其縱向研究中對母親精神健康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她還介紹了其團隊在利用人工智慧開發早期識別心理健康風險模型方面的進展,並討論了增強兒童心理韌性的干預策略。

2025年7月4日

榮譽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