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開辦香港首個「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 今年11月舉行首場本地考試 ,推動翻譯人才考取全國性認可資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與中國外文局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ATTI)項目管理中心(CATTI 中心)簽訂合作協議,首度在本港開辦 CATTI 考試,促進本港中英文專業翻譯的水平。首場中英文筆譯及口譯考試將於 11 月 5 至 6 日舉行,並於即日起至 10 月 10 日接受考生報名。 CATTI 是唯一納入中國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語言類考試,考試分筆譯及口譯兩部分,合格者可獲國家認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在全國就業市場備受廣泛認可,去年全年累計報考人數更逾 35 萬。 自 CATTI 於 2003 年推出以來,理大便與 CATTI 中心開展緊密合作。近 20 年來,理大作為考試的指定培訓中心,提供中英文的筆譯及口譯訓練,為培訓考生、促進和提高考試在港澳地區的影響力作出不懈努力。但是以往香港考生須前往廣東省或其他內地城市應考,以獲取相關專業資格。 理大及 CATTI 中心今天以視像會議舉行合作框架簽署儀式,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外文局 CATTI 考試辦公室主任及全國翻譯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閔藝女士的見證下,由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及CATTI 中心副總經理馮婧一女士代表簽訂合作協議。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向來十分重視教研與產業對接,一直為學生提供語言課程,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以應對不同專業及社會的需求,使畢業生能在多語並行的社會盡展所長。CATTI 考試由理大在香港開辦,可進一步提升本地翻譯人才的水平,推動他們考取全國性認可資格,在翻譯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閔藝女士指:「香港理工大學孕育了大量的語言和翻譯人才。雙方本次合作是強強聯合,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切實舉措,有利於培養愛國愛港、具備國際視野的新一代翻譯人才,進一步加強香港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對加強內地和港澳地區人文領域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理大除致力推動中文翻譯專業發展,亦積極提升理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包括新近推出資助計劃,鼓勵本科生報考相關的水平測試。理大全日制學生除可以優惠價報考相關考試外,更可按考取成績的等級獲得額外資助。 此外,理大的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亦將於 11 月 19 日假校園蔣震劇院,聯同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舉辦 85 周年校慶紀念演出暨普通話朗誦及表演工作坊成果展演,讓理大學生展現普通話能力。 如欲了解更多 CATTI 考試詳情,請瀏覽: 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翻譯研究中心 https://www.polyu.edu.hk/cbs/cts/hk/catti/ 中國翻譯資格考試網 http://www.catticenter.com

2022年9月7日

北京中心

1

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為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AAE) 牽頭,旨在通過長期並深入的戰略合作關係,建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領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研力量和技術合作團隊,務求進一步為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先進空天推進技術是一個面向未來且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領域。理大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採用優勢互補的常設合作形式,共建「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這個為期五年的合作計劃涉及多個共同研發項目,瞄準全球航空與航天推進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專注研發關鍵技術,提升該領域的工程研製能力。 雙方於 7 月 4 日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以及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李斌副院長代表簽訂合約,並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王萬軍院長見證簽署儀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指:「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是中國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研發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動力之鄉』。理大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緊密合作,支持國家的深空探測及研究。這項新的合作有利於中國民用航空航天、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理大很榮幸能繼續為國家的航天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王萬軍院長說:「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擁有領先國際的航天及航空推進技術研究基礎和設計經驗,專業配套齊備,人材資源充沛。『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知識交流平台,對促進該領域的研究和技術發展大有裨益。」 除多項聯合研究項目外,是次合作也致力培養一批面向未來應用的高水準跨學科專家,藉此構建航天領域的專家庫。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這次合作提供了更多學術交流和 資源分享的機會,讓學者可更便利地參與各樣學術研討活動。計劃將以定點培養博士研究生及訪問學者等方式培育航天推進技術領域的高技術人才,研究團隊亦能參與範圍廣泛的聯合研究計劃,共同研發重大項目。」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李斌副院長稱:「新的聯合研究中心將把理大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合作推向新高,有助雙方締結更長遠和全面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支持國家於該領域的重大需求和科研計劃的實施。」 香港理工大學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 (AAE) 於理大致力滙聚各學院和業界的專家,帶領航天及航空工程領域的發展,於相關的學術研究和業界合作方面都擁有卓越的往績 和扎實的基礎。學系在高超聲速發動機技術、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燃燒等先進技術方面的研究享譽全球。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創建於 1965 年,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是國家核心航天科研單位之一。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現有 11 個成員單位,擁有先進的科研、生產和試驗設備。作為我國唯一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的專業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為我國的深空探測和航天建設的發展及現代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撐。

2022年7月7日

西安基地

1

理大成立香港及大灣區 最大規模交叉學科研究平台 推動建設國際創科樞紐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新近成立本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最大規模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 (PAIR)」,進一步推動交叉學科研究、與世界頂尖學者合作,以及知識轉移。 理大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範疇專注於人工智能、碳中和、深空探測、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等前沿領域,將為香港以至大灣區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PAIR 由 16 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組成,擁有逾 400 位來自世界各地卓越的理大高級研究人員,是大灣區規模最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憑藉優秀研究團隊的豐富研究和專業經驗,他們將推動各個尖端交叉學科研究項目。 當今世界正面臨氣候變化、食品安全、人口老化、疾病、能源短缺、可持續發展與增長等前所未有的挑戰,而 PAIR 正是要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此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技術,諸如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物聯網和機械人技術等,將改寫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 PAIR 亦會專注於掌握這些技術所帶來的機遇。 理大設有國際頂尖的實驗室和最先進的設施,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為 PAIR 不同的研究活動作出支援。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以促進交叉學科創新,以及為全球面對的挑戰探索有用方案為己任。滕校長並且說:「PAIR 將致力促進與工商業界和社區的緊密合作,確保所從事的科研具現實應用意義並對社會有用。研究院亦將擔綱一個重要角色,負責開展和支援與內地和全球同儕的研究合作。理大會發揮本身的科研優勢,結合大灣區強大的產業鏈,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貢獻。」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指出,交叉學科研究在過去十年間的迅速發展,已對科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一貫做法帶來重大改變。趙教授補充:「現今科學家所進行的交叉學科研究涉獵甚廣,有可能發展出新的學科。他們的研究亦有可能帶來廣泛裨益,擴展知識領域之餘更有助改善人類的生活。」 PAIR 由「傑出創科學人」、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出任院長。陳教授曾於著名學府美國普渡大學任教廿載,並為該校的機械工程榮休教授。他亦自 2008 年起出任重要學術期刊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的主編。 陳教授表示:「交叉學科研究是人類探索解決社會各種深層難題最具成效和啟發創意的方法之一。PAIR 的研究人員藉從事基礎和應用的交叉學科研究,拓展知識和解決富挑戰性的問題。這些研究不僅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還加入了商業、設計、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及管理學的元素。」 PAIR 將於 2022 年 7 月 16 日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行成立儀式。這亦將為當日的「理大創科開放日」其中一項重點活動。

2022年7月5日

深圳研究院

1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成立 共同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攜手推動三地創新科技發展

由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澳門大學三校共同創立的「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下稱「聯盟」)今日正式成立,並於南京及香港同步舉行成立儀式。聯盟成立的目的乃希望發揮江蘇省、香港及澳門三地大學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在人才培育及創新科技研究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聯盟得到三地政府的全力支持,現已有 33 所高校加入聯盟,包括江蘇省 21 所、香港 9 所,以及澳門 3 所。聯盟由南京大學擔任首屆理事長,理大、澳門大學及南京師範大學擔任首屆副理事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出席了聯盟的成立儀式,她於致辭時說:「兩年前,我到南京出席第二屆蘇港融合發展峰會,與吳政隆書記及其他江蘇省的領導探討進一步開拓兩地在各個範疇的合作,也見證了香港理工大學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備忘錄,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我又到了南京大學,與大學的領導和學生交流。那次訪問為加強兩地在不同的領域,包括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做好了對接。因此,我對『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今天正式成立感到特別高興,也表示熱烈的祝賀。」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對於能夠參與創立聯盟感到十分榮幸,他表示:「一直以來,香港高校與江蘇省高校,以及澳門高校合作無間,無論是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學生培育方面均已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希望三地院校今後多作交流,攜手推動蘇港澳的教育和科研發展。」 過去多年,理大與江蘇省 30 多家院校和機構合作,開展了超過 100 個教學及科研項目。滕教授說:「江蘇省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在全國各省中備受稱譽,加上江蘇省近年大力發展多個戰略性新興産業,例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技術等,將為蘇港澳的高校和人才,帶來巨大的科創、研究以至創業的機會。」 聯盟在三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信能匯聚三地大學的力量,加强優勢互補,提升科研合作及人才培育成果,以達致共建、共榮的成效。 聯盟成立儀式之後,隨即舉行高等教育峰會,30 多所高校的領導層,共同就「區域融合、科技創新與大學發展新使命」進行探討,期望為聯盟高校的發展方向帶來一些啟發。 2019 年 11 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訪問江蘇省,並提倡成立「蘇港大學聯盟」。2020 年初,江蘇省教育廳建議將澳門的高校也一併納入聯盟,進一步整合優勢和資源,提升蘇港澳高校合作交流的成效。 已加入「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之高校(共33所) 江蘇省 (共21所)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河海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揚州大學 江蘇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警官學院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 南京傳媒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鹽城師範學院 香港 (共9所)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 澳門 (共3所) 澳門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城市大學

2021年12月16日

上海中心

1

理大與希瑪眼科合作於粵港澳大灣區培育香港年輕視光專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與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簽署為期五年的合作備忘錄,攜手推動香港和內地的眼科視光學發展,促進兩地民眾眼睛及視力健康。 理大每年將安排約 60 名眼科視光學學生到希瑪眼科在香港和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醫院、診所和視光中心,接受為時達三星期的臨床培訓。理大和希瑪眼科並會就同為兩地所面對的主要眼睛健康問題——近視防控及眼睛老化,共同開展科研項目。 雙方在理大校園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以及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林順潮醫生代表簽署。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視光學講座教授兼學院主任杜嗣河教授,以及希瑪眼科一眾高層見證簽署儀式。 黃永德教授說:「希瑪眼科擁有龐大的專業眼科醫生和眼科視光師團隊,於粵港澳大灣區、北京、上海等地已設立多所眼科醫療機構,規模完善。理大很高興能夠與希瑪於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訓上推進策略性的合作,共同建設大灣區眼科視光的發展。」 林順潮醫生說:「很高興可以透過希瑪眼科在大灣區的醫院和診所網絡,除了提供培訓給予理大的眼科視光學學生,還讓他們了解大灣區的情況,為未來有興趣來大灣區發展的同學建立基礎和人際網絡。」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一直積極與本地眼科醫生以及世界各地的眼科視光學院聯繫,幫助學生獲取臨床經驗,為日後投身業界做好預備。 杜嗣河教授說:「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得到希瑪眼科支持教學,有助本港眼科視光專業達致國際級水平。」他提到早前雙方已在希瑪眼科位於香港的診所展開臨床培訓合作,自八月開始至今已有 38 位眼科視光學院五年級學生,接受由希瑪眼科醫生主導的臨床培訓。 至於新的臨床培訓合作,將由希瑪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診所和醫院提供,學生將有機會觀察眼科醫生在眼病的診斷和處理,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讓受訓學員獲得更大裨益。 今次合作亦結合理大和希瑪眼科的互補優勢。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具備世界領先的科研能力,其影響力獲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 期刊評為亞洲第一;而希瑪眼科作為唯一在內地擁有具規模的實體醫院網絡的港資醫療機構,目前就擁有共二十餘所眼科診所和醫院,其龐大網絡遍佈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滬。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簡介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是全港唯一提供眼科視光學教育的大學。作為眼睛護理的把關人,眼科視光師一直透過診斷眼疾及提供合適治療,積極提倡眼睛護理的重要性。發展至今,學院的眼科視光學課程被譽為世界最佳的眼科視光學課程之一。學院具頂尖及卓越科研成就,致力開展最高水準之科研為本教學,為促進本港以至全球人口的視力和眼睛健康作出貢獻。 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簡介 希瑪眼科是中國最大的港資眼科醫療集團,同時也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眼科醫療集團和唯一在中國內地擁有實體醫院網絡的港資醫療集團。除眼科外,希瑪正進入其他的專科領域,包括口腔科和其他專科,目標推動香港專科醫療服務的整合,及利用希瑪現有和不斷擴大的中國醫院網絡,爲大灣區以至全國居民提供優質、便利和價格合理的港式醫療服務,成爲一個優質港式醫療服務平台。

2021年12月13日

深圳研究院

國家隊奧運健兒到訪理大與師生交流 理大致力以運動科研和運動員學業支援推動體育發展

六位訪港的東京2020奧運會內地奧運健兒,包括乒乓球奧運五金得主馬龍、划艇冠軍崔曉桐、舉重金牌得主呂小軍、國家游泳隊教練王愛民、重劍冠軍孫一文,以及首位晉身男子一百米短跑奧運決賽中國選手兼亞洲紀錄保持者蘇炳添,今日蒞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出席與香港市民和學生的交流會。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代表大學熱烈歡迎代表團到訪,並以國家隊和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的奮鬥和成就自豪,指健兒為香港年輕人樹立榜樣並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 林主席亦邀請國家隊健兒到理大升學。他說:「我邀請國家隊精英運動員和金牌得主在退役後,考慮到香港理工大學讀書。我們會全力支持大家所有的費用。」 林主席續稱:「2025年粵港澳三地將共同舉辦第十五屆全運會,這是香港的光榮。理大會進一步發揮在運動科學和運動治療科學方面的優勢,加強教學和科研,並且培訓更多傑出運動員,為體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理大的「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自1998年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一千名運動員入讀理大各項全日制課程。而自2017年起,理大亦與香港體育學院合作,共同為香港精英運動員提供更具彈性的學習安排。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致辭時說:「理大一直十分支持運動員追尋夢想,令精英運動員可以投入全職運動訓練同時,修讀大專課程,對運動員全面發展和多元出路非常重要。」 會上六位東京奧運健兒分別作主題報告,分享他們的奮鬥歷程、如何克服逆境,以及愛國情操;並與現場約八百名理大師生校友和公眾交流。其中蘇炳添表示自己仰慕退役香港殘奧會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為夢想奮鬥向前,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他並邀請理大學生到他的母校廣州暨南大學參觀和學習。 交流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國家體育總局,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辦。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楊寧、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張志華、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亦有出席。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1-2

理大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與三家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GBA PolyVentures 2025),透過理大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經驗,培育深科技初創企業,並提供所需支援,加速及強化他們的成長,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社會,從而為大灣區科創發展作出貢獻。是次與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的策略夥伴分別為光大控股、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及海柔創新。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致辭時表示:「理大今次與策略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好配合國家所需,發揮理大所長,結合各方優勢,共同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今天參與簽署儀式的海柔創新,就是在理大創業培育下躋身獨角獸行列的企業。」 海柔創新是一家提供箱式倉儲機械人系統的初創企業,於2016年由理大電子及資訊學系2012年畢業生陳宇奇先生及2014年畢業生房冰先生創立,該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製造優勢及內地市場的機遇快速成長,並於上週公布完成兩輪合計達2億美元的融資計劃,其企業估值已逾10億美元。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生表示很高興見證「大灣區理大科創 2025」計劃。他指出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深化與內地合作,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香港未來創科發展非常重要。特區政府一向重視和支持產學研合作,期望通過產學研的協同效應,發揮香港的創新能力,推動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事業、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稱:「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創業發展及培育未來科研人才,應對市場需求,理大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全面支援,包括創業教育到孵化,以加速和強化其發展。我們希望每年孕育300多個創新種子,從中培育出20間深科技初創企業,透過各種支援及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期望在未來數年於大灣區培育出25間初具規模的科創企業。」 根據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理大與海柔創新將合作開設聯合創新中心,以共同推動理大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圍繞機械人領域的應用科研、培養「新工科」人才;理大與光大控股將推出實習計劃,以培育創新人才,並透過技術與產業對接,投放資源支持具潛力的科研項目,加速初創企業的發展;理大與香港再出發創科基金將共同投資理大的初創企業、協助初創企業開拓大灣區市場,並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 理大一直致力提供與時並進的優質教育,以回應社會需要,將於2022/23學年起推行「學系為本」組合課程,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及「創新及創業」兩大全新元素。此外,理大更設立了全新「本科生科創學院」及「科創書院」宿舍,鼓勵本科生在教授帶領下針對現實問題展開科研,這對培育他們的探索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科創培育亦是理大十分重視的範疇,理大最近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將透過理大微型基金2.0計劃,率先在大學校園展開預孵化,通過6個月的創業培訓,希望幫助創業項目可以直接進駐科技園的初創孵化計劃。 此外,理大亦推出了兩項重點計劃,以助其學生把握大灣區科創生態的獨特優勢。第一項是大灣區創業博士後計劃。有志創業的博士畢業生,在學術和業界導師的雙重指導下,可以延續其課題科研的同時創辦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該計劃推行一年多以來,已有6位博士後獲得9個獎項,並成立6家初創企業,獲得後續孵化支援,部分更已獲得天使投資。理大將擴大此計劃的規模,覆蓋深圳和香港,以吸引更多科創人才落地大灣區。 第二項是大灣區硬件創業孵化計劃。理大發揮自身在工程製造領域的獨有優勢及設施,如理大的工業中心,將香港卓越的科創能力與大灣區頂尖的製造能力結合,培育優秀的硬件科創企業。 透過「大灣區理大科創2025」計劃,理大期望在教育及孵化層面,繼續深化與不同的策略夥伴緊密合作,發揮各自的資源、經驗及網絡,並通過新成立的理大創業投資基金,有系統地加速培育科技初創企業的成長,為大灣區的科創發展作出貢獻。

2021年9月30日

深圳研究院

1

科技園公司與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引領大灣區商機 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建設聚焦大灣區的聯合創業計劃,以培育年輕科研人才,為香港輸送新一代的科技創業家及創新者。 在該協議下,理大和科技園公司將緊密合作推動創業教育,並為學生及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援,以加速他們在初創驗證嶄新想法(Ideation)及培育(Incubation)階段的成長。 該共同前期培育(pre-incubation)計劃將科技園公司的驗證嶄新想法(Ideation)及前期培育框架與理大在創業教育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以融合,並採用科技園公司獨特的特許模式將其前期培育理論加以應用,以支援眾多旨在培育成功創業家的合作計劃。科技園公司和理大的合作將是歷來首個同類計劃,透過共同培育創新意念,以及提供培訓、指導及導師計劃等支援,致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機會。 理大同時推出大灣區創客特快(GBA Maker Express)計劃-結合理大的創客基金計劃及科技園公司的IDM-SQUARE 硬件開發加速計劃,協助香港的硬件開發者將他們的創新意念轉化成準備推出市場的成品。此計劃將推動香港實現再工業化的願景,同時利用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生產能力加速本地硬件初創從意念到生產的產品開發過程。 此外,科技園公司將和理大緊密合作,為理大創新應用博士後計劃的博士畢業生提供更深入和廣泛的支援,協助他們在繼續轉化研究的同時踏上創業之路,同時透過企業及初創提供的資助推動科研商業化的進程。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科技園公司與理大的合作體現了我們致力將香港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打造成未來的企業家和創新者,以引領新時代經濟增長的願景。透過我們為初創而設的Ideation框架,我們將與合作夥伴緊密合作,為年輕人才提供寶貴的指導,以釋放他們的潛能,並加速實現將研究打造成商業化產品的進程。」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在創業和知識轉移方面提供支援,以充分發揮我們的科研成果對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的影響力。在未來數年內,我們會將『創新創業』的元素融入所有學士學位課程。此外,我們亦設立了不同計劃,包括提供資金,以支援由學者或學生成立的初創企業,旨在將理大技術商品化,以造福社會。透過結合理大的創業計劃與科技園公司蓬勃的創科生態圈,雙方的合作將為香港及大灣區的年輕人才提供有力支援,以將他們的科研理念轉化成具社會效益的創新方案。」 在全方位的共同培育(Co-incubation)策略下,科技園公司將致力與不同的行業領袖建立合作,並結合與產業及學術界合作夥伴組成的強大網絡,為處於起步階段的初創創造機遇。 理大一直透過不同計劃為大灣區的創科人才提供支援,包括2011年推出的理大微型基金計劃,以及2021年推出的理大創客基金計劃-該計劃為年輕的創客及硬件開發商度身訂造,旨在透過青年發展基金的資助,實現他們的創新意念。此外,理大亦推出了其他不同的計劃,包括精益啟動創業計劃、創新科技企業家(ELITE)計劃,以及實驗室到市場(lab-to-market)驗證計劃,以培育未來的創科人才。

2021年8月26日

深圳研究院

1

「北斗」、「嫦娥」航天專家再臨理大報告會講解國家航天發展

訪港的內地傑出航天專家,今日上午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繼續舉行兩場「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系列講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以及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分別為理大師生和廣大香港年青人,介紹國家在衛星導航和月球探測的最新發展,並勉勵香港的青年學子裝備自己,投身科學探索。 在「築夢月球舒廣袖」為題的講座中,張熇總監講解了理大有份參與的嫦娥四號,對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起著重要作用,為下一步探索極具科研價值的月球南極奠定基礎。「在我們著陸月球背面前,網上有傳有什麼外星人基地等等。但降落至今,確實除了月壤、石塊、撞擊坑外也沒什麼,還是比較荒涼的世界,肯定沒有外星人基地。」 張熇續稱,去年嫦娥五號以理大研製的採樣器收集所得的月壤樣品,已經開放予全球科研人員申請借用,為推進國際航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她鼓勵青年人無論甚麼專業出身,都可以投身國家航天事業,在不同崗位上發揮所長。「雖然是學文科的,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到我們航天行政管理各方面工作,也是為航天事業做貢獻。」 謝軍總設計師亦以「仰望星空 北斗璀璨」為主題,介紹了中國如何經過二十多年努力,自主發展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完整的星間鏈路,並且應用到交通、運輸和農林等多方面。 謝軍鼓勵香港學生,指不論學習哪方面的優秀人才,國家的航天工程都有需要。「北斗來說,我們特別需要化學和物理的人才,能夠投入到航天工程的建設中,解決原子鐘和國產化部件等問題。」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啓亮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吳波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符嘯文教授等師生,下午亦同謝軍、張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以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菁英代表交流,並且探討未來航天科研合作的機遇。

2021年6月24日

其他

1

「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首場報告會於理大舉行 理大熱烈歡迎內地航天科學家蒞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熱烈歡迎國家傑出航天科學家訪問團今天到訪校園。而「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的首場報告亦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首場報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主講,題目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訪問團成員包括戚發軔總設計師和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及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和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部長蔣建湘,出席早上的會見活動並與訪問團交流。多次參與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的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啓亮講座教授,以及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吳波教授亦一同出席。 林主席致歡迎辭時,向各位航天科學家遠道而來表達理大仝人的謝意。他說:「感謝訪問的航天專家,讓理大的老師、同學以及廣大的香港青少年,得以近距離了解我國的航天事業,學習航天精神,增強他們對參與國家科研的熱誠和興趣,推動國家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理大將繼續貫徹我們的辦學理念,透過培育人才和投入高端科研,貢獻國家和香港。」 蔣部長說,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將藉今次訪問活動,領略航天科學家「科技報國、興國、強國」的博大襟懷。「這必將大力弘揚我們國家航天精神,激勵香江學子樹立星辰大海的科學夢想和自立自強的科技自信,提升香港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薛局長感謝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及關懷,訪問團帶來國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在香港首度作公開展覽,讓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他又說:「香港理工大學多年來獲邀參與國家的航天任務,足以印證香港是國家科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並且可以承擔更多國家重要的創科任務,作出更大的貢獻。」 率團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趙小津說,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包含了香港同胞的支持和貢獻,亦離不開以理大為代表的香港科學家大力攻關和積極合作。「實踐證明,香港地區科學家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在教育、基礎研究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與香港開展航天合作,能夠產生顯著成效。」 滕校長表示:「我國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不僅彰顯了國家的實力、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大大促進了人類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參與國家的航天工程,不僅為理大的科研團隊締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提升了香港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理大將加大對我們科研團隊的支持,相信他們會繼續努力,積極參與國家航天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為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訪問團在港期間,將會到多家院校和中學,向香港青年學子介紹國家蓬勃的航天發展,啟發和鼓勵他們追求對科學和航天的夢想,投身國家科技創新的事業。 在首場報告會中,戚發軔院士為現場和收看網上直播的青年人,介紹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何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起步,憑藉幾代科學家秉承「航天精神」和不懈努力,發展至今日具備進入、利用和捍衛太空能力的航天大國,並向成為航天強國的目標奮鬥。 戚院士說:「香港理工大學是香港唯一一所參與中國航天活動的院校,而且有很廣泛的、深入的合作,為我們的探月工程、探火工程作出重要的貢獻。歡迎理大的老師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成為航天強國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 戚院士歡迎在香港的年青學子到內地航天機構工作,亦鼓勵同學可以像理大容啓亮教授和吳波教授團隊的年青科研人員,在香港直接或間接參與國家航天事業所需要的項目。他表示,隨著中國太空站即將建成,屆時將會對香港和外國科研人員的項目開放。 戚院士還與觀眾分享如何踐行熱愛祖國的情操。「現在和平時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愛國,沒有甚麼高不可攀的。我們每個人把崗位的工作做好了,就是愛國。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做到,那國家就變強了。我想,像容教授、吳教授的團隊愛自己的事業、愛航天、愛國家,他們也做了奉獻,愛國也就做到了。」 訪問團的謝軍總設計師和張熇總監,明日將繼續在理大舉行兩場講座,與青年人分享他們如何實踐建造世界級的衛星導航系統和探索月球的夢想。 理大亦很榮幸參與本周末起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主題展覽,介紹理大在國家探測月球和火星任務的角色,以及在其他科技創新上的貢獻。

2021年6月23日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