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輕盈、柔軟、溫暖,一向是時尚達人在挑選冬裝時的首選;但最近犛牛絨卻威脅到羊絨「軟黃金」的地位。要說一般人對犛牛的印象,我們多會想到這樣的畫面:毛髮蓬鬆、粗糙的犛牛在積雪的喜馬拉雅山前,或歇息、或吃草。事實上,在粗糙的毛髮下,底層的絨毛卻幾乎與羊絨一樣柔軟,甚至比羊絨更溫暖和透氣。不過,犛牛絨的纖維非常短,因而難以紡成強韌、毛羽度低和表面光滑的紗線。有鑑於此,紡織及製衣學系副教授徐賓剛博士率領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嶄新的紡紗方法,並深入研究了紡製犛牛絨紗線及紡織品的生產參數及設定。犛牛毛有望成為可持續環保紡織品中的新貴,也可為中國偏遠貧困社區帶來穩定的收入。
犛牛絨的優點
羊絨是紡織業界已知的最柔軟纖維之一。犛牛看起來毛髮蓬鬆,但其底層絨毛的柔軟程度卻可媲美羊絨。徐博士指:「犛牛絨纖維的直徑約為16到20微米,而羊絨則小於18.5微米,由於纖維粗細相若,犛牛絨幾乎和羊絨一樣柔軟,同樣可紡織成高級服裝。此外,犛牛絨纖維比羊絨和美麗諾羊毛更透氣,更溫暖,故有潛力製成柔軟、溫暖、透氣、舒適的面料,但成本卻比製作羊絨面料低。」
另外,犛牛毛是可持續的環保材料,而且供應量充足。中國境內有一千三百多萬頭犛牛,佔全球犛牛數目的八成。牠們大多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這些地方環境氣候極端,不適合牧養其他牲畜,牧養犛牛卻非常適合。「犛牛是這些地區的原生動物,它們已是當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技術有助犛牛毛普及化,可從根本改善中國偏遠地區貧困牧民的生計,又不會損害環境。這正是此項目對社會的貢獻。」徐博士補充道。
嶄新紡紗方法
不過,要把犛牛絨纖維紡成強韌、毛羽度低、粗細均勻的細紗並不容易。「犛牛絨的纖維比羊絨或美麗諾羊毛短得多。因此游牧民族主要使用犛牛表層較長的毛髮,所以他們的犛牛毛產品大多粗糙、沉重。若要以犛牛絨製作優質布料及高級服裝,必須首先研發紡製犛牛絨紗線的方法。」徐博士的研究團隊提出利用多層紡紗三角區,改變紗線的纖維排列,令更多纖維牢固地融合於紗線中,從而提高紗線的強度,減少毛羽,令其表面更均勻平整。「這項技術能有效改善任何纖維紗線的強度、毛羽度和均勻度,包括棉及羊毛等。另外,只需在現有的紡紗機上進行簡單的改裝,即可生產犛牛絨紗線,故成本偏低。我們亦研究出利用現有針織機生產優質犛牛絨織物的最佳設定,當中並不涉及任何額外成本。」徐博士說。
2017年3月,纖細犛牛絨紗線及織物技術於第45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勇奪金獎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