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7年11月号

不做「苦二代」

庄超平全靠两道撒手锏

Dave_Nov1978年,庄超平(Dave)接管了爸爸一手建立的工厂,然而,他并不是个富二代,反之,他可说是「苦二代」。只因他一方面要苦读,另一方面还要刻苦经营工厂的业务,遇上不景气时,还需卖掉生财工具才能度过低潮。今天,Dave把工厂开到越南,事业成功全凭两大撒手锏……

庄超平(Dave)的爸爸早年从上海移居香港。他没有念很多书,却对机械工程熟悉,在港定居后不久便开了一家小型工厂,承接玩具零部件加工生意。在1970年代,这种俗称山寨厂的小工厂有很多,买数台俗称「啤机」的注塑机便可营生了。

Dave从官立工业中学毕业后,念了一年预科,然后顺利考进了当时的香港理工学院,选修工业及系统工程高级文凭课程。「工业中学学生较容易考入理工。」Dave说:「当时,我一个星期有三、四天要上班,幸好那时是不计较出席率的,只要考试及格便行。」

毕业前一年,他父亲决定把生意交给他打理。

「我常常跟客人说,我是爸爸工厂里的第一个童工。」Dave打趣说:「从小学开始,我便会到工厂里帮忙。我在1979年从香港理工学院毕业,却在78年从爸爸手上接过了山寨厂的业务!」父亲不明白预科是什么,认为中学毕业已经了不起,他虽知儿子要继续念书,仍要让他继承业务。Dave只好一边上学,一边逃学回厂里工作。幸好他的底子打得稳,最终能以优异成绩毕业。

Dave的工厂只有十多名工人和几部注塑机,主要从事玩具零部件加工工作。

「那时,系里最出色的4位优异生会有机会修读香港大学的学位课程,但为了生计,我只好放弃这个机会。后来,我在理工兼读了另一个课程,考试及格后获得等同学位的资历。」Dave说:「理工的课程共有十三科,涵盖广泛的内容,不论工程、机械、电子、系统管理,以至会计,每一科都能在玩具业派上用场,对业务有很大的帮助。」

在理工进修的几年里,Dave学会了不少营商知识,亦建立了重要的人脉网络,这后来成为他创业的撒手锏之一。

「很多玩具业行家都是修读工业工程出身的,当中有不少还是我的学弟。接手父业后,我继续做玩具零部件加工生意。有一年,我们遇上石油危机,原材料的价格涨得厉害,我们的大客户甚至要停工九个月。为了渡过难关,我每两个月便卖掉两台机器,方能发薪水给工人,熬了足足九个月,待塑料价格回稳了,业务才渐渐回复正常。」

在危机期间,Dave意识到为他人加工业务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于是想到拓展OEM来料加工业务,但在踏出这一步之前,他施展出另一杀手锏,那就是努力做好准备。

「1987年起,我把部分生产设施移到深圳,到了1989年,我已把全工厂搬到中国内地。业务方面,我们以加工为主,同时也开始生产自己设计的简单玩具。」Dave说:「我们先开拓OEM业务,以制造塑料玩具开始,然后慢慢拓展其他客户;到了1989年才正式转型至玩具制造。」

Dave选择等上几年才正式转型,是为了等候从事玩具业的学弟们登上要职,有了这些人脉,他们就不愁没有生意。另一方面,他要为工厂做好部署,准备一定的设备和规模,以应付大客户的订单。」

他在深圳的玩具厂曾三度搬迁,2006年在清远开设分厂,2008年投产,5年前更在越南设厂。至于在深圳的工厂已在4年前正式关闭。如此一收一放,尽显他高瞻远瞩的目光。

「在内地设厂有两大问题,那就是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香港商人守规矩,缴足税项,什么手续都做得不缺,因此经营成本高昂。相反,那时越南的经营成本偏低,但我们要适应当地文化,他们的『罢工 』文化,如送饭给夜班工人的公司少送了几盒饭,夜班工人便会叫日班工人罢工,要厂方确保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才会复工。事情虽琐碎,但这确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现在,我们对此非常有经验,一旦发生,往往能妥善处理。」

Dave的公司在越南亏蚀了两年,至今算有不错的利润。不过,他并不建议人们现在到越南设厂,除了因为时间不对外,亦因当地政府并非对所有行业都来者不拒。

从「被迫」接棒当上老板开始,到成功转型及不断蜕变,Dave不讳言勤奋就是他的成功要诀。「无论做任何工作,懒惰一定不行。当年我一个人做三个人的工作,有时还要在工厂的尼龙床睡!除了勤奋工作外,有空也要多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另外,要努力建立社交和人脉网络。我以前很害羞,不善交际,但不跟别人交际应酬可做不了生意,我唯有强迫自己多与人接触,当成工作的一部分。还有,脑筋也不要懒惰,多看报纸新闻,不要和时代脱节。」

最后,Dave不忘提醒后进开拓中国市场。「我很欣赏内地市场。」他说:「最大的创业机会都在中国市场!香港的市场小,欧美市场有保护主义,与其靠外国人做外国生意,何不做自家中国人的生意?我们都是中国人嘛!」

香港人经过英式教育的洗礼,以前与外国人做生意无疑占不少优势,可是,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大陆「海归」的人渐多,他们了解外国市场和文化,英文甚至讲得比香港人好,港人固有的优势也慢慢消失了。

「中国地方大、市场大,能做一点点成绩便已很好了。再者,国内人多觉得香港人比较老实,故香港人基本上更容易取得国内人的信任。但即使专注于国内市场,也要学好英语,」Dave忠告说,「因为外国有较多创新事物,如果学不好英语,又怎能容易吸收新知识,怎么令自己每日进步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