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CAI Zhili

a141_2050x500
獲獎感言

這一年,在香港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香港這一年的經歷在我身上留下了什麼?我將要飛向何處?

四年前面對相似的節點,我的表現自感剛毅。班上唯一沒有考公務員的人,胡亂揮霍了免試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機會,成為一名「新聞民工」。三年的記者生涯,也足以讓我洞悉社會的各個層面——從底層疾苦到上層浮華,姑且實現選擇此行業的初志。但三年過後,那個曾被說是「充滿靈性」的少年,卻不復計東西。日復一日的頹唐,生命彷彿牟先生所言「拔了根,掛了空」。於是隨風我飄到香港。

在香港的一年,我生了根,著了地,重新有了為某種東西而奮力去追的衝勁。那一年,我每天除了五六個小時的睡眠外,幾乎都在圖書館或閱覽室奮鬥。人們都說我在那裡安了家,事實上它們就是我的家。天賦與「地賦」不足,且又患上完美主義之頑症,我不得不用時間來彌補,加倍用力以磨礪鈍根。這一年,便在每天睡前往時間表的方格畫紅色交叉中,匆匆閃過。

匆匆,太匆匆。以至我現在每天醒來,都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心裡自問:我真的去過香港?

簡歷上多出的一行字,以及致使我寫這篇文字的那張黃色紙塊說是。執拗的我開始為此爭辯,喋喋不休。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直至日照當午,意識漸漸蘇醒時,我在書桌前的鏡子裡發現了另外一個自己。他對桌上那本《王陽明全集》,莫名的興致竟油然而生——雖然大學時老師對心性之學嗤之以鼻的情景依然清晰。寫文章時他也不再調侃地說「孔子先生」或「孔丘」,而是莫名地多了許多敬意,至少希望有朝一日能對儒家學說親自進行客觀研究分析,至少不再像年少讀近代史時每看到「打倒孔家店」便熱血沸騰。而相反,每有舊友輕蔑儒家「禮教」時,他便要與對方爭得面紅耳赤。

是的,這就是香港這一年給予我的最大獎狀:它不僅讓我再次明確了自己的理想並為之奮鬥,更重要的是它授予我審視傳統文化的全新視角。

還是那句未曾發表的話——

無論我們未來從事什麼職業——進行學術研究抑或在一家小公司裡充當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無論我們在哪裡——香港抑或大陸,我想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事業——在自己能力範疇內以自己的方式去闡釋中國文化,當然更重要的是去踐行它——「智及」更須「仁守」。
1213_Cai_Zhili
2012/13 Academic Year
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Culture Scholarship
The Second Prize

CAI Zhili

Your browser is not the latest version.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our website, Some pages may not function properly.

You are recommended to upgrade to a newer version or switch to a different browser. A list of the web browsers that we support can be found here